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O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正确答案:B“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的意思是:不听不如听到,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体(江南博哥)现了“直观性原则”。“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哪个阶段()A.初期B.中期C后期D.各阶段都可能正确答案:B高原现象是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和效率暂时停止的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学习方法的固定化;第二,学习任务的复杂化;第三,学习动机减弱;第四,兴趣降低;第五,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第六,意志不够顽强。“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答案:B“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强调“能力”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表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一般动机D.近景动机正确答案:B题干所述是指读书是为了财富和美女,是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所以属于外部动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A.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正面教育原则D.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正确答案:B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机因材施教原则。“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心态是动机冲突形式中的()冲突。A.双进B.趋进C.双趋D.单趋正确答案:C双局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动机的类型来看属于()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正确答案:A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题干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O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正确答案:B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正确答案:B名师点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的思想,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材料:陈斌是某小学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努力,每次考试他都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问题:(1)陈斌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果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正确答案:(1)不正陈斌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运气),这样会造成他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2)陈斌应该将其考得不理想归因于自己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3)意义: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材料: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到,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声响了,准备的PPT还没有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听清,而且有的PPT背景上浅色字很模糊。”问题:(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正确答案:(I)林丧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分别采用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不能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这些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材料中林老师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缺少了言语直观。只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种直观方式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材料中,林老师只使用了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没有与言语直观相结合,没有利用词与形象的配合。另外,林老师准备的PPT背景上的浅色字很模糊,不符合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没有突出所讲内容的特点,导致知识直观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林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是自己单独呈现各种直观方式,没有及时跟学生沟通反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材料:某教师上“中位数”一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个学生某次数学考试得了78分,全班的平均分是77分。于是他回去跟妈妈说他这次数学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问题:这个同学说的话是否属实?让同学们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属实。当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分数(1个100分、4个90分、2个80分、1个78分、1个77分、1个10分、1个2分)公布后,大家大吃一惊,都错了。在同学们吃惊之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原来平均数不可靠”的观点。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学习“中位数”的知识,这样引起学生对学习“中位数”知识的强烈期待。问题:请分析教师这一做法的意义。正确答案:材料中教而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需要来激发学习动机。材料中,教师提出的“平均分”事例,让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巧妙地进行导课设计,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期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材料:孙老师在二(1)班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设计了两项家庭作业让学生选择完成:(I)把“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喜欢的人听。(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想一想,明天上课时与小伙伴交流一下。问题:(1)对孙老师本次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评析。(2)谈谈“减负”与家庭作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1)材料中孙老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孙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2)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家庭作业繁重。如何把孩子们从家庭作业中解脱出来是减负的关键。我认为家庭作业不是该不该留而是该怎样留的问题。家庭作业时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呼声,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常规性家庭作业的思维,让家庭作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作业要有差异性;作业要有多样性;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探究性;作业要有自主性;作业要有合作性。家庭作业要新颖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家庭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材料:孙老师正在教授青蛙和蛇一课,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即将下课之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孙老师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冬天来了,牛、狼等动物都会换上厚厚的毛以抵种寒冬,而青蛙和蛇为什么却要躲起来?”话音刚落,小张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知道,因为青蛙和蛇没有衣服,怕冷。”孙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其他同学谁知道?”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一片。恰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孙老师只好说:“我告诉你们,因为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下课。”问题:(1)请结合材料对孙老师教学过程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正确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正确答案:(1)材料中的孙老师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但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采取教育机智而因材施教,也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首先,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材料中的孙老师应该将问题设置得更具有开放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的孙老师不应该立即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和质疑。材料: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问题:请分析老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正确答案:材料中,会师首先鼓励小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然后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通过具体事例让小杨明白: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同样可以取得不小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其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材料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材料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3)老师对小杨的反馈,极大地激发了小杨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赞许或鼓励),还是负面的(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依据。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材料:沈老师在教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着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们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沈老师笑着说:“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接着示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头说:“走了。”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的更好。谁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问题:(1)评析这一教学片段中,沈老师的教学行为。(2)结合材料谈谈沈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正确答案:(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材料中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第一场雪这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所在。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材料中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并在学生读课文发挥不是特别好的时候,采用幽默的方式鼓励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材料中沈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发挥想象体悟雪景的美,并在学生读的不是很好的时候,以幽默的方式鼓励学生,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在沈老师的示范鼓励下,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这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材料一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边,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课的准备只用了15分钟”。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当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问题: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正确答案:(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正确答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正确答案:(1)班级套课制的优点表现在: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表现在: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正确答案:(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简述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答案:(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简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正确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表达明确的期望;(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7)有敢地运用褒扬;(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9)进行归因训练,促进继续努力。简述课堂教学导入的类型。正确答案:(1)直接导入;(2)经验导入;(3)故事导入;(4)直观导入;(5)设疑导入(悬念导入);(6)活动导入。简述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正确答案:(1)实验法;(2)演示法;(3)表演法;(4)游戏法;(5)故事法;(6)比喻法;(7)形象渲染法;(8)介绍困惑材料法;(9)提问法;(10)有意错误法;(11)生动讲述法。简述课堂总结中要注意的问题。正确答案:(1)总结要有目标性,要起到升华主题的功效;(2)总结要有引导性,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思;(3)总结要有针对性;(4)总结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5)课堂总结要以课外促课内,设计要注重向课外延伸和拓展。简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正确答案:(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两种。简述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正确答案:习得性无有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等人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力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归因不同,人们所产生的认知和期待就不一样,无力感也会呈现多种形式。同时,掌握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它会使学习行为更有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正确答案:(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正确答案:(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上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2)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正确答案:(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正确答案:(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得到了加强。然而,前两天在某市一学校举行的教学公开课评比中,大量使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反而没能获奖,理由是:多媒体虽然先进、信息量大、能使课堂丰富多彩,但用多了并不是好事,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退化。该校校长举了个例子:“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老师把网上下载的图像、声音,用多媒体一下放了出来,看似很热闹,但学生进行想象的机会被抹杀了。数学也是这样,有时候,数学课上会出现一个情境,要想证明这个题目,要加一条辅助线,辅助线加在哪里,老师鼠标一点,'啪',出来了,但是这并不是学生认识的过程,而是强加给学生的,长期这样训练的结果是什么?是学生对事物的探索能力降低了。”问题:(1)你如何评价材料中校长的观点?(2)你认为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答案:(1)材料中校长的观点是正确的。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用多了过犹不及。多媒体带来大量的知识信息,如教师不加筛选、整理和归纳就直接抛给学生,会使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被忽略。“新课标”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双向交流,主张学生与文本和教师对话,如果多媒体使用后缺乏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用多媒体展现一切,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或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长期这样锻炼将导致学生的能力下降,尤其是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2)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提供综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轻松、印象深刻、利于掌握。提供交互环境,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把教学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灵活内容,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和理解把握。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一般原则有哪些?正确答案:(1)紧扣学习目标和内容重点;(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3)从课型需要入手,凸显教学导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4)用语要短小精悍,活动组织要任务明确、步骤清晰、事项清楚;(5)形式要新颖多样。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正确答案:(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正确答案:(1)因材标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该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正确答案:(I)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2)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正确答案:(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要掌握复习的量;(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正确答案:(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激励功能;(4)调节功能;(5)教学功能;(6)发展功能;(7)管理功能。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正确答案:(1)间接套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正确答案:(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简述动机斗争的种类。正确答案:(1)双趋冲突,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高考填志愿,有人既想学文科又想学理科。(2)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进退维谷。(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想当班干部又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4)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选择困难。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正确答案:(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简述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正确答案:(1)激发命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正确答案: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度学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8)态度从容自如。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正确答案:(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2)三个维度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3)六个因素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正确答案:(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启示。正确答案:(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4)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5)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6)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正确答案:(1)根据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低级;(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伯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简述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正确答案: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1)平时考查。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检查书面作业包括检查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2)考试。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通常在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简述遗忘过程的规律。正确答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继艾宾浩斯之后的许多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有关遗忘过程的规律。例如:第一,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第二,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第三,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第四,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等。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正确答案:(1)学习卷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正确答案:(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伯尔把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2)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正确答案:(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小学课堂总结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正确答案:(1)复述法;(2)口诀法;(3)图表法;(4)悬念法;(5)呼应法;(6)比较法;(7)延伸式;(8)游戏法;(9)自然法;(10)归纳法。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正确答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只有在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简单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A.中等偏低的强度B中等强度C.中等偏高的强度D.越高越好正确答案:C心理学家葡克斯一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时,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张老师在讲授完峻青的秋色赋后,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一同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这种结课方法叫()A.归纳式B.比较式C.悬念式D.回味式正确答案:B题干所用而结课方法为比较式结课法。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是()A,匀边发展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D.无规律的正确答案:B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A.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B.记忆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D.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正确答案:C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全需要属于()A.成长需要B.后天需要C,缺失需要D.物质需要正确答案:C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A.符号学习B.命题学习C.类属学习D.上位学习正确答案:B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正确答案:B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所谓模像直观即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它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题干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以及向空中撒碎纸片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雪,这属于模像直观。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