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docx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小组合作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混合编组、积极互助、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评价等基本要素,小组合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也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之间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但是在多次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还在单纯地为合作而合作的境地,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小组合作以充分展示个人思考、学会分享集体智慧为重点,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基点,促进所有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预先合理分组。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合理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环节。将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观,形成班集体浓厚的学习氛围,直至对于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都有促进作用。1、开展学生分组调查。首先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认真分析整理后,把全班的学生按照由优到差分为A、B、C、D四个层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个人一组较适宜,全班划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均含有四个层次的人,各组力量要适度搭配,争取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个小组都设有组长一名,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收发作业,分数记录,日常作业的监督,甚至对于自己的竞争小组的监督等等。这样做有利于打造小组的集体竞争力,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也便于进行小组集体进行捆绑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商,品质,表达能力,甚至还要包括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学生的个人意愿等等。因此,教师为了避免划分的小组不合理,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同时,在实施一阶段后,可以进行适度的调整,调整期过后,要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构成和谐的学习氛围。2、重视小组长的选拔培养。合作学习中,组长的地位举足轻重,要选取小组内德才兼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的任务是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协助教师管理本组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教会组长如何组织合作,如何进行讲解,如何进行交流等等。好的小组长不仅可以课上发挥作用,课外也可以充分调动本小组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可以自己充当某个小组的组长,进行示范,让各个组长进行观摩学习;同时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交流习惯,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与组长的培训要同步进行,循序渐进,教师应经常与各个组长进行交流调查,了解每一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组内学习的表现,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走向正轨。对于组长的工作,组织同学定期评价,经常有针对性的开组长会议,优秀组长进行奖励,并让他们作经验介绍,同学不支持的组长,全班进行竞选。3、重视合作小组的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组织学生为本组起一个有创意、有个性,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名;二是制定组训,小组成员选择能表达自己心愿的名言警句,或者自拟能表现本组精神风貌的格言或短语作为组训,以此增强凝聚力和进取心;三是确立小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励每个小组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尽全力帮助小组其他成员,达到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潜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相互沟通、荣辱与共。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是这种学习方式开展的基础。学生的自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生么,怎样学。学生们对概念的自学可能只停留在勾勾画画,读读背背,至于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对相异构想的排除自己做不到,也不能够深入进行学习;对于例题的学习可能只停留在对课本标准答案的阅读上,而缺少应有的独立的思考;对于课文的学习,只停留在解决陌生的字词,对课文的通读上,缺少对其中人文理念的理解,对情感的共鸣,等等。对于不同的学科,我们老师必须进行适于自己,适于学生的自学的培养。三、要遵循科学的教学流程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情感建构度,课堂效益度这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评价的基本标准。这些指标在科学的课堂流程中会有较完美的呈现。小组合作学习要创设科学的教学流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一般我们认为,新授课的学习,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问题导学一一独立自学+组内合作一一交流展示一一自学检测;复习课的学习流程:知识回炉一一反馈整合一一巩固拓展等等;讲评课的流程:纠错一一求助一一反馈一一点拨变式等等。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老师们应该结合自己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流程,形成最佳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适时指导学习过程学习小组确定后,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自学与小组内部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师适度指导之间的平衡。教师应该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学氛围和设定自学问题引领思考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后的交流展示,应该以学生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慷慨激昂,教师应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是充分交流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有何联系,自己有哪些问题需要交流讨论解决,除了教师给出的自觉问题之外,自己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等。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再带着自己的收获、自己的疑难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学生交流时,必须学会倾听,用心倾听别人的表达,分析判断别人的解题思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校正反思;要学会质疑,对自己自学中的疑问勇于表达,对别人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质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思考与质疑,学会了交流与表达,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立性、严密性都得到发展,学习效率自然要大大超过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人讲解。只有在充分独立自学基础上的交流才是高效的、和谐的,才是真正的思维对话。2、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课前再精心的预设也不能全部替代学生的生成。在学生的自学与小组内的交流中,教师不能出示完自学问题后就成为了自学的旁观者,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以一个组员的身份去倾听,去分析,去判断,去讲解,去发现,去指导,去质疑问难。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生成,新知识生成的疑难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了哪些预设之外的错误,这些错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步的交流中给予点拨等等,进行当堂二次备课;同时,对小组的自学也可以进行指导与引领。例如,物理课上的分组合作实验,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有记录的,有计算的,有操作的,分工合作进行。在操作中,教师必须跟踪每个小组,看其操作是否正确,还要注意学生在计算的正确性,探究结论的思考过程是否正确等等。这样就能敏锐的捕捉到学生知识或思考或操作的盲区,及时进行指导,并为随后全班交流点播找准方向。引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交流的内容要比传统教学的层次要高一些,深一些,学生自学合作已经解决的,就不必要再进行交流,要围绕学生在自学中的模糊点、疑难点,知识的转折点、衔接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讲清楚。学生自学后的展示,往往都很优秀,但这种“优秀”经常是一种机械的模拟与复述。满足于此,就会摒弃全部的学习过程,降低自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的含量。此时教师的应“启发诱导而不代其思考,解惑质疑而不替其解答”,让学生把自己的酝酿过程讲清楚。例如数学课上,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例题之后,可以给出启发思考的问题:在本题中出示了几个?由每个中点可以想到什么?多个中点结合你想到了什么?你添加的辅助线是如何想到的?有无其它解法?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关于中点的定理在本题中还有哪些应用等等。类似的这些问题,教师在自学目标问题中不可能一一列举,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实际的生成状态随时展示,这样可以把学生在自学中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尽管学生经过了些小组内的合作自学,但人不可避免在交流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出现了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判断,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是知识的问题?计算的问题?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否是自己预设不恰当?教师应及时点拨,就势发挥,让学生对出现的错误深入思考,讨论辩解,思维碰撞,最后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深入思考出现的错误成为知识与思维的增长点,让学生的错误成为教师自身成长的着力点。3、创新发散与聚合点睛相结合。学生的自学合作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在交流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敏锐的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让师生共同完成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预设而挤占学生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即使教师的预设再充分,也取代不了学生的精彩生成,这对培养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这些美景与通道,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激励与表扬的层次上,教师的“点睛”与“升华”的环节不可缺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又是学生发现的仅仅是一些“孔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帮助学生,推开一扇窗,打开一扇门。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聚合,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一名教师讲平行线的应用一课。学生在短时间内经过自学、合作交流,对一个题目给出了6种不同的解法,非常的精彩的生成!教师而后表扬,而后布置练习,而后检测,而后学生在高兴中下了课。我在为学生喝采的同时,深深的为这位教师的表现惋惜。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6种解法之后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想到了这种解法?这几种解法的共性是什么?不同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定理的基本图形,题目中的图形不完整,需要把欠缺部分补充完整。进而教师点出,几何中的每一个定理都会对应一个或几个基本图形,这是辅助线常用的来源之一。到此,学生的思维之窗打开了,知识系统了,方法清楚了,体会到了依托局部构建整体的数学思考方法。做了一个,会了一类,通了一片,思维得到了升华。放的成功,收的恰当。4、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争辩加以引导。在小组的自学与合作后,学生的生成多姿多彩,能否让学生在交流中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全方位展现呢?这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是否有价值进行决定。学生的交流展示要紧密的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不能漫无目的。以数学为例:数学中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所难免。学生交流中,思维的发散经常会出现无边际的情况,是信马游缰?还是指引方向?显然我们应采取后者。比如,对于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由于刚进行学习,往往理解深度不够,经常把握不出关键。在此时,教师一语点破即可;一些题目的解决思路,学生往往寻找的并不成功,教师此时应恰当的从身后扶他们一把。此时不能任由学生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低层次的交流上。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后的交流展示,容易变成几个优生独霸课堂,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在交流时必须设定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在小组中学习收获的机会;当学生出现失误,可以让水平略微高一些的学生加以纠正;不同的学习小组(小队)都要有交流展示的机会。五、整体评价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眼小组整体,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学习。每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出与自己的学习水平相称的问题,小组集体得分;学生回答出明显超越自己层次的问题,小组可以集体加倍得分;一个小组完成不了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几个小组合作解决,从而全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加分。同样,对于小组内学习不认真、抄袭作业等现象,要以给小组扣分。这样可以充分延伸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优秀小组的表彰,可以按时间产生“周冠军队”“月冠军”等,奖励喜报、奖状等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计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对于小组内发展优秀的个体,尤其是那些进步明显的、非常努力的学生,必须进行合理的激励、语言上的鼓舞,冠以“学习大王”“学习新星”等,使优秀的个体与优秀的整体共同前进。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真切地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本节所述的六个教学实施策略中,虽然关注点不同,内容形式也差别明显,但我们不难发现背后共同的取向:一方面,问题、疑问、困惑是所有策略的共同起点;另一方面,推进主动思考、丰富思维方式是所有策略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广大教师在具体应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这两条主线,为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贡献出自己的汗水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