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

    • 资源ID:100348       资源大小:29.67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

    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1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作用科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所 获得的技巧与能力。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 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 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 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即科学知 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大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大学生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 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 的技巧与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 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从这些因素 的关系来看,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 养的基础,是其它要素养成的根基;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 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论,它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品质体现科学道德与严谨学风,坚 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科 学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 专业学习中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更加关注系统的科 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 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 的人才。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而我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却有颇多方面存在不科学之 处,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重知识输入,轻启发学习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重知识灌输,轻 启发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方法观仍受赫尔巴特教学方 法观影响,即“明了一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一新知 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一作概括和结论;方法一把所学 知识用于实际”(作业)。这种教育方法观的目的是教给学 生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结构 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排斥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在这种理论的 指导下,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重视灌输忽视启发 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创新能力;重 视专业知识,忽视综合基础;重视科学研究,忽视科学精神; 重视技术,忽视科学本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 调查、辩论运用很少;课堂集中统一教育多,个别教学少;知 识复制、传递多,科学实验、工艺设计少。这种单一的教学 方式抑制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孤立的知识教育不能展示学科内在规 律,不能揭示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千丝万缕 的关系,限制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学科本质。(二)科学实验教育薄弱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兴趣非常重要。由 于我国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 机会比较少,削弱学生科研动手能力。1999年高校招生并轨制 度以来,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资 源的相对贫乏,不仅教师缺乏,实验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无 法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对于实验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理工医农 高校而言,教学实验设备匮乏的后果十分严重。高校实验教学 面临困境,经费紧张,资源匮乏,设备老化,为了教学得以持 续下去,只好压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 检验,学生人均实验动手机会很少,大多只是观摩。对实验科 目的考核,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纸上考核的方式,这样的实验 课教学,远远达不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目的,不利于培 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采用试卷考试的 形式。考试范围一般局限于教材范围,或者使用“经典习题”。 考核方式简单,一张试卷定结论。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 方法、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教与学互动的反馈。简单的试 卷评价之后就算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师生之间不再有沟通、 联系、讨论。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死记苦背 之中,既不会有思考的乐趣,也难有发现的惊喜,必然让学生 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出现“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过全忘记”的现象。学生也在记 和背中忘记了学习的本来意义,使科学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 话。现行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 要障碍。三、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对策随着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科学素养对于大 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开展科学通识教育,调整课程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 的、全面的了解,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是一种具有广泛 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赫钦斯(RobertM. Hutchins)认为:“通识教育对所有人都有广泛深 刻的实用性,不论它是否进入大学,因为它培养了理智。” 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与品质 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 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大学通识科目的学分要占毕业学分 的30%至40%。理工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注重科学史、科学 哲学、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课教育,主 要是英语、计算机、体育、政治理论课,以及一些文艺、社科 类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内容单一。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规范的科 学史教育。从课程设置、学分等方面落实通识教育,能够使学 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养成科 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从而为专业 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二)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注重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 师要改变传统的仅仅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问题 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质疑、反思,享受学习的 乐趣。引导学生发现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引导,逐渐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科学实践教学,增加实验、 实习、见习学习比例,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 现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 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如何评价某 种教学模式优劣,是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要 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要突破以学生为 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是将学生放入中心环节,进行自我认 识、自我剖析,找出教学环节中的弱势环节,得出合理的自我 评价。教师评价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 合,且更加偏重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将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 动中,最终通过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提升。 此外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评价,不断吸 收符合时展的新内容到教学环节中,充实教学内容,最终时整 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有赖于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 重要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 以科学教育为标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定持续地推进科学 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2【论文摘要】:对科学素养涵义进行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 的基础研究。文章分析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深入探 讨了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它在不同时期的含义进 行了评析。引言正确理解科学素养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 前中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上的文章和报道)中对 科学素养的概念作深入全面探讨的论文很少,因此对科学素养 进行概念辨析是十分必要的。L是科学素养,还是科学素质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 素养。”可见,科学素养即属于“如艺术素养”之类;对素质的 解释是:(1)指事物的本来性质;(2)素养;(3)心理学 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因此,素质包括 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而素养则主要指后天培养的。所 以说,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 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当代著名理科教育专家R. W. Bybee 认为,第一个使用 SCientifiCliteraCy 一词的是 美国学者COnant。IiteraCy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 识、有文化,跟学者有关;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针对一般 公众。不管是学识、文化,还是阅读、书写,这些都为后天培 养获得。因此,根据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的区别,把 "scientificliteracy"译成"科学素养"更为确切。2.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2. 1美国三大组织的描述在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美国科学促进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I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 称 AAAS)、国家科学院(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简称 NAS)以及国家科学基金(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 称NSF)这三个组织起着重要作用。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 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 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计划,即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试图说明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时, AAAS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ascientificalIyliterateperson)的描述来界定:一个有 科学素养的人,”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智 慧的创造物,伟大但仍有局限;明白科学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 和原理;对世界和自然了解,并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考方式。”NAS在介绍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i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 时,表达了 以下观 点:”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 济事务时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及过程,科学素养 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扩展是一生的事,而 非仅仅在校期间。”NSF在其报告影响未来: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 面的本科生教育的新期待(ShapingtheFuture:NewExpectationsforUndergraduateEdu CationinSciencejMathematicsj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中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应该知道,”广义的科学到 底是什么,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专家们的工作内容 和性质,如何评估所谓的科学'信息,社会如何作出关于科 学和工程方面的理性决策。”从上述三个组织对科学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对科学素 养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组织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2. 2国外学者的见解Roberts把1957-1963年这一阶段称为科学素养概念的” 正名阶段"(Periodoflegitimation)。然而,倡导这一概念 的人,却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因此,紧接着正名阶段而来 的,是"认真解释阶段"(Periodofseriousinterpretation), 这一阶段出现了有关科学素养的许多定义和解释。然后是进一 步解释阶段。1976年,Gabel基于当时有关科学素养的含义的 概括和分析,指出这一概念含义之庞杂,足以表示任何和科学 教育有关的事。由于各种说法长期无法达成共识,这一概念实 际上一度丧失了其使用价值。1966年,Pe 11 a和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1OO种1946-1964 年之间出版的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查各种和科学素 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应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参照物D : (1)科 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2)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3) 科学的本质;(4)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5)基本的科学 概念;(6)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其中,头三个方面的内容尤 其重要。1974年,ShOWalter进一步深化了 PeIIa等的工作。他们 总结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近15年间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 后,认为科学素养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含义(SeVendinIenSionS): (1)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2)有科学素 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 定律和理论;(3)有科学素养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 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有科学素养的人 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5)有科学素养 的人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有科 学素养的人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有科 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上述Pella等学者和Showalte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有两点 值得注意:一是都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multi-dimensionconcept);二是两者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都是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定义来进行的。其中, 对科学素养概念所包含的不同维度(dimensions)的归纳和区 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维度正是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essentialqualities)。1975年,Shen把科学素养区分为三类:实用的 (practical),社会生活的(civic)和文化的(cultural) o 这三类并不互斥,但在目标、对象和内容、方式及普及方法上 各有特色。实用科学素养指一个人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 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社会生活方 面的科学素养旨在提高公民对科学与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和 了解,以便让公众参与到社会的相关决策中,包括健康、能源、 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而文化方面的科学素养,指把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和认同。Shen对科学素养不 同类别的区分,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这一概念丰富内涵的认 识。1983年,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 的会干IJ Daedalus 发 表了一期关于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专刊,许多作者就科学素养 问题及美国面临的挑战发表意见。其中,JOnMiIIer对科学素 养的概念和经验测量的论文影响最为深远,因为他不仅提出了 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定义,而且也提出了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测 量方法。MilIer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 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他在"当代情景下" (contemporarysituation),定义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 度如下:(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 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 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1991年,HaZen&Trefil认为,在有关科学素养的讨论中, 必须注意"从事科学"和"使用科学"(doingandusingscience) 之间的重要区别,这涉及到科学素养的对象问题。他们认为, 对公众而言,科学素养只涉及后者即使用科学,因此,对其科 学素养的要求,也应只限于后者。这正如对于公众而言,计算 机素养只要求会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不必了解计 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各种编程技巧。鉴于此,他们对科学素养的 定义为”了解各种公共议题所需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词汇、 概念、历史和基本哲学思想"。HaZen&Trefil的看法具有重要 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测量方法。即科学 素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否存在或应该存在一种普适的科学 素养?抑或科学素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注意具体场景?这都 是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 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 学研究机构的功能。2. 3我国专家的观点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 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 也有专家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 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 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 构和非智力结构来论述。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 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中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 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小结综上所述,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从本质上是 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对其的理解和了解,实际上是各种不 同含义和解释之间”争霸”的结果。科学素养概念含义是不断发 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点。那么,当前是否有一个 公认的科学素养定义了呢?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公众科学 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评 估,乃至随后的政策建议。在这个意义上,JonMilIer对科学 素养的多维度模型显然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定义,因此 自1979年开始,基于Miner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在美国一直 延续下来,并为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所借鉴。在我国,中国 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Miller模型对全国公众的科 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竞争已从原 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国 家间竞争的焦点。从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 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 (每千人中有14人 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科学素养在1990年就 为6.9虬当前,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迫 切需要。显然只有正确把握科学素养的含义,才能采取相应的 措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朱效民.国民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 辩证法研究,1999 (1).2李大光,科学素养研究JL科普论坛,2000(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4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AAAS). Project2061-Scienceforal!AmericansM. Washingto n, DC: AAAS, 1989.6Hazen,R. M. ,&Trefil,J. Sciencematters. Achievings cientificliteracyM. New.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3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中 国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 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论述。论 文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是科学素养和人文 素养的统一,并通过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关阐述,着重 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旨在提出合理的素质结构,为科研工 作提供帮助。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8-0169-02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开展人才强 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造就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文素 养的新世纪领军型科学家就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科 技工作者担当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工作者自身素 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建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素 质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有开阔的学术 事业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一、提升科技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深刻时代背景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 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 能力的不足。因此,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社会形成了 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 有发言权,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除 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 环境之外,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 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 应这样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 断进步的必要前提。二、中国科技队伍的总体状况以2006年显示的数据为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 3800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00万人,增长8. 6%;每万人口 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05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人口科 技素质继续上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 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06年1600万人,其比重 从2000年的40.0%提高到2006年的42.1%。根据美国科学 与工程指标,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相 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1999年为1300 万人,2003年为1570万人,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 量已经赶上美国。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 能力。以2006年为例,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和 网络学院在内共招收本科生381.8万人、专科生461. 9万人, 分别是2000年招收量的3. 3倍和4. 5倍;全国共招收研究生 39.8万人,是2000年的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0 年的12. 5%提高到2006年的22%o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006 年底达到2500万人。“十五”期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幅度增 长,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本专科毕业 生达到152.8万人,其中工学为109.1万人;医学为20. 3万 人;理学和农学分别为16. 5万人和7. O万人,为国民经济各 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从上面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 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规模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科技人 才储备总量较为充足,这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 储备的基础。三、当代科技人员所应该具有的素养关于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素养问题,最早始于总理在 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提出了科学工作者不单要懂自己的专 业,还要懂艺术,培养自己的情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 的科学家。他的观点意义深远,为我们培养科学家提供了重要 依据。那么具体地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我 想不是一种素养,而应该是两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即科学素养 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 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 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对民众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了。西方的研 究认为,在科学素养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精神。它是 指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事业和具体的工作在人类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对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怀疑和论证精 神,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以及社会 的正义感等。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哲学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 养、文学素养。这些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 好的世界观、认识观,从而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科学使 命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去放 松、陶冶自己的身心,从而更有利地从事自己的科学工作。此 外,不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他 们自身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机械时代的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是骨骼,人文素养 的注入能赋予它肉体与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素养与人 文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因此,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既 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好的数学基础),又具有哲学思维和审 美情趣;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与交叉学科知识有关 的广博知识储备;既要有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科 学精神,又应有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感;既要有科学的团结协作 精神气质,又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 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工作者 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两者不可偏废。但是我们同时也看 到,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也存在不足。 甚至很多科研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操作性的工作,毫无创 造性可言。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 手:一方面是从制度建设上,在学校教育上要打破专业的壁垒, 尤其是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阶段,打破文理科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熏陶和科学训练,培养多方面的学科兴 趣,打下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很 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开始实践, 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 建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使两者有机统一,应有意识培养 自己多方面的学科兴趣,扩大科研活动的范围,加强与不同学 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多关心社会问题,多与不同学科的专家进 行交流。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 通过审美,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科 研能力。以上是笔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统一的 一点看法,也许很不成熟,而且也没有什么体系。确实素养的 养成不是一件易事,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所以广大 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很好地平衡两者之 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汪宏.简论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创造性思维J.石油科技论坛,2002, (4) : 49-51.2董春雨,德布勒夫.中国科学家哲学与人文素养提高的 途径自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24-26.3李建珊,刘洪涛.世界科技文化史IM,武汉:华中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9.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调研项目阶 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继东,男,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理工 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4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是与天文共生的相别相系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特色。两千多年前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养。在西方,人 文拉丁文词源HUnI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 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 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 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 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 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 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人文科学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 现的人文主义科学。它包括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 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学科 是以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 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社会学是以社会结构、社 会组织、社会群体行为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学、 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具有客观性、实用性等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素养、行为是三个不同的层面, 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外在于 人的东西,仅仅是材料和工具,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拥有 较多的人文知识不一定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让知识进 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中才能称之为素养。 人文素养最终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上,即是我们所谓的人文行 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显,也是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 文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文教育虽然已引起 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来 看,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人文 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多数大学生虽然胸有大 志,但这种志向迫于生存竞争等的压力,多为近期实现的目标, 而非远大理想。轻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埋头现实利益的摄取, 便暴露出了部分大学生违背人文精神的“重科学发明轻人伦道 德”、“重个人志向轻人生社会价值”、“重现实观望轻参与 思考”等不良状况。还有部分调查列举了缺乏人文素养的其它 突出的共性问题和表现,如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 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民族 自信心不足;文化素养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 字表达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 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 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至于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性格孤僻、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云大 杀人案”、“清华硫酸泼熊案”和“复旦学子伤猫案”就是大 学生心理和人格不健全的典型事例。三、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国内大学连续多年扩招,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 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 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社会中的人,其力量 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 的。任何能够开拓事业并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 量的人。而目前,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 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连基本 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 使他们太多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激情与执著,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 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功 能也不再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如何提升理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很多 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我国目前的教育 体制,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角度进行了总结 和探讨:(一)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 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 培养。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足轻 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 要素。因人文素养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也无法产生经济利 益,而认为人文素养课程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观念普遍存 在。必须注意到,素质的养成具有一种积累性和潜在性,它是 在长期的教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 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必须注意克服盲目适应短期的社 会需求,淡化教育目标的功利倾向。(二)改革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在大学也十分严重,考试是促进学生学 习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但目前不仅 中、小学完全为高升学率迫使师生追求高分数忽视“做人”的 教育,高校也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现象,除正常的学历考试和 学位考试外,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诱导下忙于考证、考级、 考研,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为 了扭转人文教育的被动局面,有必要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做出必 要的改革,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不能仅仅是在学业上取得了高 分,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了几张证书 等,必须是一个成绩优良、人格健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全 面发展的人才,注重营造人文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在积极的 环境熏陶下,激励个体通过创作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加速 人文素质的内化和外现的过程。(三)建立适合21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课程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人文教育的课程达到20%以上,甚至 30%,而我国由于课程体系中人文方面的课程不足,使得大学 生的语言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伦理道德修养、 历史和哲学素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 健康成长。因此,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 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力度,增设人文、社科、 艺术类课程,以彻底改变理工院校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 教育倾向。合适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让 学生必须了解我国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国内外著名 的文学作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论文写作等活动中灵活 运用,懂得一定的心理、哲学和宗教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素 养和外语基础。(四)根据学科特点,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中。大学教育的特点是知识研究的高深性和专业性,素质教育 若不结合专业教育进行,将难以收到实质性与持久性的效果。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人文教育都是基本的前提,它不是孤立于 专业教育之外的新的学科教育,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并不能仅 靠人文知识的积累,而且人文课程的实施空间也是十分有限 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主要的。专业课教学一般约占高校课 堂教学60%以上的时间,专业课的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多 数,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不与 人文素养教育结合,人文素养教育就很难深入和持久。因此, 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和培养人文精 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校 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 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熏陶和影响。教师是 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崇高职责决定了教 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大学教师正是帮助 大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人文素养的引导者。“打铁先要自身 硬“,很难想象一支素质较低的教师队伍能培养出素质较高的 学生来。在此意义上说,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看成是人文教育的 关键之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大学教师 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 氛围。除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资源配置等等因素外,校园 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应在校园内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人 文景观,倡导校园文化,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的魅力,利用人 文活动丰富学生的业

    注意事项

    本文(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