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研究: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docx
-
资源ID:1004771
资源大小:23.0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课研究: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docx
党课研究: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从而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高素质劳动者之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十四五”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这归根到底需要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从根源上厘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逻辑,揭示并秉持其内在规律性,这对于新时代弘扬和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劳模评选、精神宣传、劳动教育等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特征的劳模精神与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特征的工匠精神,是不同岗位的不同群体对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特征的劳动精神的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虽各有侧重,人格化载体倾向也各有所指,但“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在内涵上具有内在共同性、共通性,劳动精神是对全体劳动者在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总体要求,“劳模”和“工匠”群体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个群体作为践行劳动精神的楷模榜样,凝结出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彰显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故此,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整体上皆是中国劳动者精神面貌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表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劳动行为的价值升华,皆具全民覆盖性与全面普及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横向对比中,其内涵本质存在共同性、融合性;在纵向发展中,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凝结出稳定的规律性、科学性。一、生发于生产劳动的现实实践性唯物史观将历史创造者视为“现实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完成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人只有在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各项事业。人通过从事生产劳动区别于动物,为满足自身生物性存在对物质的需要,人类的首要活动是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而这非孤立的人可以完成的活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需要人际交往与合作,从而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通过生产劳动人化自然,创造出人类社会。因此,生产劳动是历史存在的基础性保障,也是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一般性意义上属于人类精神文化存在,凝结着人类投入在改变自然物质形式上的体力、智慧,体现着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特殊性意义在于具体的社会规定性,即在现实国家层面对优秀劳动者定义的标准,其现实指向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对社会发展的创造与贡献,“劳模”与“大国工匠”都是在实践的千锤百炼中脱颖而出的劳动者群体,被遴选的重要标准为是否为生产劳动直接或间接作出贡献,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基于生产劳动的运动而得以形成、发展的,具有现实实践性。社会主义国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提炼肇始于物质资料生产劳动领域。苏联时期的劳模精神发源于苏联早期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这种以采煤工人超额完成计划任务而兴起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就是在价值层面对物质资料生产劳动极大的肯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物质条件极为薄弱的现实,国家高度重视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在“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的理论基调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以奋斗在一线的产业工人为主,商业、服务业、科学文化事业等领域的优秀代表比例较低。在1950年的全国群英会中,毛泽东重点表彰了在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中有突出贡献的劳模群体,通过肯定其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与勇敢,鼓舞了全体劳动者以不畏辛苦、迎难而上的态度不断磨练生产技能并积极投入生产劳动之中,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巩固、经济生产的恢复奉献力量。虽然过分弱化非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理念有所偏颇,但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根据全国总工会所编写的新编劳模工作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2000年的劳模评选范围规定“企业一线职工不得低于总数的35%,农民应占总数的20%”;2010年的劳模评选“坚持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的方向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故此,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至今仍然保持着以艰苦奋斗为主旋律,鼓励劳动人民在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甘于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基于对生产劳动内涵的全面把握。马克思肯定了创造精神财富、满足消费需求等行为在人类劳动中的意义,然而生产劳动的界限却是基于生产关系特征而判定劳动行为是否对国民财富具有生产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本身,同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这种区分毫无关系”,这意味着非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虽然1960年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已经昭示着国家对科教文卫领域先进工作者劳动价值的认可,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未系统化丰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基调中,加之理论界对生产劳动内涵的深入探究,突破了物质规定性对生产劳动内涵的限制,有效拓展了生产劳动的现实范畴,将社会主义生产体系中部分非剥削性质的劳动划归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科学反映,肯定了公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的生产性。随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生产劳动范围的拓宽中不断丰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断的出现,打破了劳模群体、工匠群体主要定位于一线生产领域的局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也拓展为在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内涵上强调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这对于鼓励多领域的劳动者充分发挥智慧与力量,投身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有正向意义。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智能生产、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通过深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等内涵要求,在社会中营造出鼓励创造、推崇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群体创新性思维与精湛技能的价值引领,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动能。二、指向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全面性唯物史观将人的本质视为在其现实性基础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类历史是社会的人通过劳动去创造人的社会的过程,而劳动作为沟通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中间介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以自身体力与智力人化自然界的过程,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辩证统一的条件和方式。马克思主义事业的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理想的价值旨归是人与社会的协同共进,互为手段方式、目的归宿。但是,劳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对人与社会关系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马克思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以自身的片面发展来实现资本的增殖与积累,这种异化劳动使工人避之不及又无法摆脱,工人作为社会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怀疑自我、否定自我、丧失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目的不是单向追求个人或社会一方的发展,其内在涵盖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体面劳动,劳动行为必然是人在对人的本质占有过程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工人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能够自主地从事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个人能力、个人尊严、个人幸福,真正以美的规律塑造物体、塑造自身,创造出为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先进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主要是能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整体社会风尚、以高超技能推动社会各领域变革发展的先进劳动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崇尚劳动”价值观念的引领,对人与社会的双向全面发展皆具促进意义,对于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有积极意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旨在于以智力、体力全面发展的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强调劳动在发展物质生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让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趋于完善,从而促进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劳动者自身的智力与体力组合而成的自然力,支配着劳动活动的开展,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通过肢体与头脑的并用占有着自身的本质力量,人自身的自然也随之被开发、发展。人在劳动中所进发出的、并不断优化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群众作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在劳动中得以实现自身智力与体力的双重完善,进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事业的完成,并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勇拼搏。劳模精神中“勇于创新”与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要求,已经不简单局限于机械的手工操作与体力劳动,需要的是纯熟的技艺中带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是对脑体结合、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新的历史方位下,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至关重要,创造性劳动对于实现转变发展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发展要求有时代意义,而这需要有以端正的劳动态度、精湛的劳动技能、饱满的劳动热情、一流的劳动创造为特征的高水平劳动者大军作为支撑,更需要广大劳动者能够以“劳模”“大国工匠”的标准要求自己、建设社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化挑战为机遇,转危机为时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指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劳动是以社会的人去构建人的社会的方式,劳动使人成之为人,即人在劳动中占有自我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作为统摄德智体美的手段和方式,人在劳动中肯定自我个性、锻炼体力、感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带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力。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支撑,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实现对劳动者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与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是先进的劳动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精妙的慧心巧智、充沛的体力精力对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等价值取向的彰显,劳动者自身的整全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同进步是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大国工匠”的群体特质决定了他们也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无论是“爱岗敬业”的劳模,还是“一丝不苟”的工匠,皆是敬业精神的化身,都身体力行示范着社会主义社会理想公民的形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持续积累智慧、增强体魄、涵养道德,从而缔造幸福快乐的美感境界,广大劳动者群体在劳动精神对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要求下,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具体示范中不断发展自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的劳动创造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进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保证。三、扎根于社会生活的鲜明人民性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政治本色就是坚持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执政为民。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奋斗历程的写照,凝结了党对广大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依靠和认可,是党依靠人民搞建设与为了人民谋幸福的具体表现,突出表现为人民性特征,彰显出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价值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所进发出的无限创造力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动力,这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肯定,是对人性光辉的弘扬,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作为物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摄,消除了人为物役的存在状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党依靠劳动人民谋复兴的动力纽带。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历史、开拓未来,实践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在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百年历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以扎实的劳动、卓越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建设保驾护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表达,作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发展、战备工作的价值向导,其人民性体现于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央苏区与抗日根据地积极投身干革命、艰苦奋斗搞建设的过程中,成功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挽救了民族危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映现,广大劳动者立足于国家恢复农业、建设工业、布局国防的要求,接续努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奋斗,生动诠释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命运而奋斗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发展生产力紧密相连,在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后,这一时期的劳模、工匠等劳动者群体皆致力于为解放生产力而献策献力,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前进。在代际相传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千万劳动者奋勇当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熠熠生辉。在新时代,依旧需要将“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紧密结合,通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继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持续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广大劳动者的激励与引导,坚定劳动信念、提高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情感,特别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力量,以创造性劳动为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创新动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传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党将尊重并保障劳动者主体和位置于重要位置,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重点。自1995年以来,党和国家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已经成为固定的周期性工作,体现出国家在精神层面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尊重。然而对于“利益”概念的判别,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在受益主体和受益方式上存在差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作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所有人皆沦为资本的附庸,工人阶级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劳动者群体,其生存发展状况却一直处于恶劣态势,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但是“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受益主体主要是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仍然存在,劳动者主体地位依旧得不到保障。以美国为例,工人为了要求更高的工资保障与福利待遇,被迫采取罢工的手段。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30年来的年均罢工人次以十万为单位计算,2018年、2019年的罢工规模更是达到百万人次。在资本控制下的劳动中主要是剥削与压迫,无法凝结出正向激励性的优秀精神文化。对比之下,中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更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肯定。首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尺度取向,接续努力的劳动者推翻旧社会、改变落后社会生产状况的奋斗过程,也是从成功实现自身解放到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价值的重要目的,引领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各方面需要,只有通过不断践行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才能以高质量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维护、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者权利”“劳动者权益”等主题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落实,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日益完善,让劳动者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奉献、创造,通过不断“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肯定现代劳动者群体的主体地位,以鼓励劳动者接续奋斗、卓越创造。四、立足于时代需求的历史发展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证,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形态内容、发展变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文化范畴,属于上层建筑,虽然其具体内涵与形式表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根据特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基础的现实变化,不断有新的内容丰富其内涵,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传承历史内涵的同时,又处于历史的绝对运动之中,它们的具体内涵结合每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不断丰富,呈现出历史发展性,在积淀中丰富,历久弥新、厚重深远是对其内涵发展性的概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在深刻认识其历史发展性的基础上辩证认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其内涵变化。从“苦干”到“实干”的精神变化,支撑中华民族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革命、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整体上呈现出以“苦干”为主的特点,面对敌人的封锁与生产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号召劳动人民要掌握劳动本领,明确指出“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通过“劳动竞赛”的形式,以劳模为榜样引领劳动精神的落实,从而解决军需资源的供求问题,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切实推动了解放事业胜利前进。新中国成立后,既需要依靠全体人民解放军战斗员、指挥员建设国防事业,也需要在全国工人与农民的团结中恢复经济生产,为这两项任务而努力奉献是建设时期劳模、工匠的目标,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劳模群体奋勇当先,广大劳动者之间团结协作,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挺立于东方。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劳模”“工匠”的奋斗目标,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已由体力劳动者转向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复合型劳动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助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劳动均给予肯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苦干”的基础上,丰富出“实干”的表达,在“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精神的代际相传中,壮大着劳模群体、工匠群体,鼓舞着无数劳动者勇往直前,使新中国在70多年里,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面貌变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并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迈进。从“实干”到“创新”的精神要求,将引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化生产的程度,马克思提出的“总体工人”概念,是对生产劳动中各部分劳动工人及其创造价值的肯定。科学技术创造的智慧生产力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变革生产发展、创造劳动价值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开发更多依赖人的智力创造的智慧生产力,科技水平与劳动者素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故此,劳动者的智慧、思维、知识对生产劳动的意义愈加明显,面对以劳动力要素驱动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体量位列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突破1万美元,国家与人民名副其实地“富起来”。但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主题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红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对劳动者创新思维、创造贡献有了更多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在新时代追求的境界。通过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引领技术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群体的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力量,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