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docx

    • 资源ID:1004929       资源大小:22.0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docx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壹佰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题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到十四五'末、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由此,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蕴涵、如何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和探究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蕴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蕴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阐明,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过渡阶段。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目标,并指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共同富裕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因此,纵观建党百年的实践历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理论,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二)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才能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贫困的根源,指明了人类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基本路径。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扶贫开发乃至脱贫攻坚工作都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努力让困难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具有显著的政治优势。任何重大成就的实现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但是只要心中有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终将取得成功。(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阶段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也会遇到一些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阶段性地向前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统一,蕴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而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理想,也是一种实践目标,即这一理想的实现终归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落实,因此,应彰显其实践性,以切实举措和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程之中,并在百年历程中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致力于建立以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是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又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进程的时代。百年党史充分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必须不断实践、勇于担当,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既“等不得”也“急不得”的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四)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普适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既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国内实践意义,也具有国际价值,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中国同国际社会分享经验与机遇,推动世界不断发展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中国追求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和认知实践的统一,推动共同富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目标。把握世界大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在包含着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导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探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实践历程之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可见,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非常重视分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还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先富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领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领导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组织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以原创性、独特性的举措,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因此,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制度优势,保障共同富裕目标更好地实现。首先,党的领导决定共同富裕方向的一贯性。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一以贯之地将共同富裕作为始终坚持的目标任务。其次,党的领导保证共同富裕政策的连续性。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目标、任务和要求,但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一直没有变。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序推进,保证将共同富裕这一蓝图一绘到底。最后,党的领导凝聚共同富裕目标的共识性。没有一个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共同利益政党的坚强领导,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无法真正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只会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形成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平,而是需要处理好全面、公平和差别的关系,即要处理好利益多元化与根本性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实质上是坚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整体利益以凝聚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共识。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在中国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一个伟大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本质要求。从目标维度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统一的计划指导、有序生产以及按劳分配的共有、共建、共享的理论,是共同富裕具有科学属性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从主体维度看,在阶级社会中,共有、共建、共享的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即共有、共享的主体是剥削阶级,而共建的主体是被剥削阶级,这样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结构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成果也理应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因此,共有、共建、共享的主体应该是天然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主体。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然还保留着“资产阶级的权利”,按劳分配在特定阶段还无法满足共同富裕的要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改善农民阶级生活条件的革命斗争中尝试探索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尝试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共同富裕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是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性和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发展的人民目的性,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系统化理论体系,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遵循。新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创新发展解决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方面面;通过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以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更高要求,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宜居宜业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开放发展促进经济内外联动,因此要推动形成顺畅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地服务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通过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序推进,围绕公共服务供给高质量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高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优势共享高水平实现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论述,为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那就是在实现路径上必须探寻与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分配领域中利益失衡和贫富分化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突出表现为区域、城乡和行业的“三个差距”。因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有效市场”奠定物质基础、依靠“有为政府”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有爱社会”建设和谐环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三种路径,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路径、体制路径和道义路径的协同融合。(一)经济路径:基于竞争性原则的初次分配,通过“有效市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初次分配即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在初次分配中,以市场为原则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激发各种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当前,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重视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想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绝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先将“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进而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更多地、更好地共享成果。现阶段我国收入和财富分配面临城乡、区域和行业差异等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而初次分配在构建成熟、高效的市场体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优化初次分配的质量和效果。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更多地体现在“富裕”的基础上,即对“富裕”起来的财富进行分配,切实维护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公平。当前,我国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劳动报酬分配比重偏低、财政收入飞速增长和资本要素分配所得相对较多的客观情况。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现实相匹配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完备的收入分配秩序规范体系,以此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好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保护劳动所得,将社会财富增长转化为居民财富增长。三是要完善初次分配的政策性安排。对于自然垄断环节,要在严格监管的同时规制行政性垄断,防止出现市场垄断;对于竞争性环节,要在实现市场化的同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营造生产要素所有者公平进入行业的竞争环境,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负面影响。要明确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地位,促进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发挥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机制,启动工资支付预警办法,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全体成员流量收入和存量财产的合理增长。(二)体制路径:基于正义性原则的再分配,通过“有为政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再分配即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与效率、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在再分配中,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税收(如收入税、财产税等)和财政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等)的形式参与收入分配过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再分配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我国的社会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就业医疗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坚持共建共享、互助共济的发展原则,以民生为导向,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养老等民生短板,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富共享目标。二是调节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当前,我国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比较明显。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维持在0.46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大概4亿人,相比总人口14亿人,占比不到3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生的改善。因此,在确保宏观税负稳定的基础上,提高直接税占比,逐步探索房产税、遗产税、碳排放税等税种,发挥税收对不同行业间和社会全体成员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营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环境。三是发挥政府监管和矫正作用。市场中存在的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主体要素禀赋差异、外部性等缺陷,导致市场在收入分配过程中会出现失灵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矫正要素配置失衡、实施二次三次分配调节、提供相关公共物品等政策手段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发挥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的监管矫正作用,提高监管矫正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三)道义路径:基于自愿性原则的三次分配,通过“有爱社会”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为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环境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以市场竞争性为主导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正义性为主导的再分配而言的,是社会主体或社会力量在爱心、道德、文化等力量的推动下,自愿通过捐赠、资助和慈善等方式,对收入和财富进行的分配。从分配特点上看,三次分配是基于自愿性原则而非强迫性的“逼捐”,是旨在促进共同富裕而非“均贫富”的分配,是一种补充性的、辅助性的而非主流的分配形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社会利益的分配从根本上看都决定于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因此,无论是再分配还是三次分配,都不应该成为以“人民主体论”为立政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政策手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从根本上只能寄希望于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初次分配的科学设计上,而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上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正道。结语“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清楚地说明了三种财富分配方式是统一的整体,而构建财富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的目的就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年代,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建设时期,再到“大踏步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岁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阶段性、开放性和普适性的“真理密码”。进入新时代,面向“十四五”,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创新,更是具有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智慧和力量。

    注意事项

    本文(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