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docx
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研究城轨15-1李胜1548043122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研究李胜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城轨15-11548043122摘要:本文从我国近3。年来在城市地质工作中取得主要成果分析入手,论述了城市地侦工作在理论研究、数据采集,方法创新。分析应用,效益成果展示,表达方法创新上的主要进展,并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条件,指出不同区域城市群、不同环境特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质工作体系,最后对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城市地质学;发展历程;应用;展望1、引言城市地质工作就是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或未来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地质工作。国外城市地质工作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70年代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和不莱梅市自然环境潜力地质科学图系”等成果。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城市地质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亚太经社委员会的推动下开始兴起。2、我国30年来城市地质工作主要成就我国城市地质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三十年来取得了大量成果。2.1 开展了大规模基础地质调查,为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地质背景资料。1983年,北京市、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了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方法调查,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城市地质工作的序幕。1984年地质矿产部召开了14个沿海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座谈会,明确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中具有先行性、基础性作用。1986-1990年地质矿产部部署了上海、天津等21个沿海城市的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先后在天津市、武汉市、广州市等城市部分市区开展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成都、太原等开展了城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城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至“七五”计划期末共完成130多个城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适用于我国不同城市不同需求的图件,应用现代地质理论总结形成了我国1:5万地质填图理论方法指南,显著提高了城市基础地质研究水平。2.2 开展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水工环综合调查研究,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开始关注她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城市为中心的水工环综合调查工作区域从单个城市到国土综合开发区、江河流域,完成了长江、黄河流域的环境地质调查和编图;17个国土综合开发区112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水资源和地质环境评价;对8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进行了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评价;对京津沪等75个主要城市2000年水资源进行了预测,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系统反映了5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主要成果。这一时期开始关注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区域地壳稳定性、软土地基、江海岸稳定性等地质环境问题,并在秦皇岛、宁波、闽南金三角等地开展了研究工作。2.3 开展了全国范围内重大地质灾害整治和西北地下水计划,为城市防灾减灾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城市地质工作由资源环境并重向更加注重环境地质工作转变,城市地质环境成为城市地质工作的新定位,完成了全国L50万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实施了长江中下游水患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都圈、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区地质环境调查;在鄂尔多斯边缘和西部干旱地区开展了找水工作,缓解了当地人畜用水紧缺问题,实施了全国400多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市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完成了三峡库区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城市地质工作开始关注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形成机理研究,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对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进展,上海市在地下水流准三维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维地面沉降模型,地面沉降机理研究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在对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方面开展了以土壤质量、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3S技术应用形成了城市地质工作的新模式。2.4 开展了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和全国7省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工作,取得了具有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地质调查特色的成果,数字城市地质雏形初现。进入21世纪,城市地质工作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实施了全方位服务功能的多目标立体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采取部、市合作方式开展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6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成果直接为政府部门采用,如北京围绕战略性资源开展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其成果应用于解决北京应急供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起到了重要作用;围绕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开展的地质调查,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资料如上海利用地面沉降监测井网,结合GPS、InSAR、GlS和自动化监测技术,建立了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杭州市查明了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南京市对江岸崩塌、软土地基调查评价;围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开展的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规划提供了主要依据,如北京、天津市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壤养分调查;围绕基础地质问题,北京、天津、上海开展了立体地质体结构调查,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城市地质成果展示上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各地依地质资料精度采用不同方法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直观展示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概貌,初步建成集海量数据资料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2004-2006年,共完成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黑龙江、甘肃共7个省的98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查明了地下水污染、软土地基、地面沉降、土壤沙化、泥石流、地裂缝、应急水源地、地热、地下空间等多项资源与环境问题,并编制了系列图件;提出了我国城市分布受区域地质环境控制的规律。6个城市多目标立体地质调查和综合地质环境评价工作是城市地质工作的里程碑,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工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5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进程中。城市地质工作理论、方法体系等趋于形成,各专业技术指南、工作规范(国标、行标)相继完成。1989年地矿部发布1:5万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991年1月,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出版。11月,花岗岩区、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分别出版;这三套指南的出版彻。底改变了传统地质填图理论方法,形成了多重填图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地质成果的表达方式。1995年地矿部发布1:5万浅覆蓬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2003年李烈荣主编中国地质灾害及防治出版,著作中论述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提出了地质防治工作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总体部署,对未来地质灾害防治特别是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了战略思考。2004年孙培善臣编城市地质工作概论出版,书中对城市地质工作理论方法、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概要论述,开启了城市地质工作之门。2005年由李明朗、刘玉主编,王秉忱,王学德定稿的中国城市地质出版,该书系统论述了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形成发展过程,提出了城市地质作用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和城市地质工作内容,阐述了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奠定了在我国建立城市地质学新学科的基础。2006年城市地质创刊,这是全国首份以反映城市地质工作为主题全国学术期刊,搭建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学术交流研讨、信息沟通的平台。王秉忱在城市地质创刊号上撰文旨出:要加强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要努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这是城市地质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他还特别谈到,首都北京近年来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城市地质工作,指导方针非常明确,贯彻了中央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完成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指南,指导全国环境地质图编制工作,2008年完成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环境地质图系编制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2008年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根据多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城市地质工作成果,编著了城市地质系列丛书共五册,即北京城市地质、北京城市地质图集、北京地质灾害、北京地下水和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其中,由卫万顺,吕晓俭等编著的北京城市地质全面总结了北京市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经验,明确了今后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方向,提出了以保障城市地质安全为目标,全面实施战略性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建设地质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城市地质工作战略目标,,。同年王洪德、高幼龙主编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出版,该书系统总结了建设三峡库区巫山县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建设经验,开展了对6PS、固定式钻孔倾斜仪、时间域反射技术、孔隙水压力、降雨量、地下水流量等一批高精度监测方法集成试验,同时对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滑坡监测进行尝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2.6 城市地质理论不断丰富,关注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各类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研究评价趋向定量化。进入21世纪以来有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不同城市地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罗攀认为,人为物质流已经成为引起地壳物质运动的重要地质营力,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表层系统,对城市地质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已成为地球和人类社会潜在的灾难。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的本质;丁俊等人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分布规律,指出山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城市地质工作如何开展是一项挑战课题;潘懋、金江军认为城市地质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卫万顺分析了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出为确保城市发展亟需实施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工程信息服务系统,而且城市地质工作要走理念发展型模式。这些探讨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质理论体系。对于城市地质工作手段方法应用最具标志性的是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如明镜等对北京平原区新生界三维建模方法;严学新等对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评价方法,可将地质体以三度空间形式直接展示给观众。3、21世纪城市地质工作现状21世纪城市城市地质工作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6城市部市合作城市地质多目标立体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为代表,其中北京围绕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建设开展的多城市地质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多项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用,产生了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1 城市地质工作战略定位明确,丰富了城市地质工作理论体系。围绕北京发展总体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北京地勘局组织了针对北京市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了9项战略研究工作,即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突发性地质灾害、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南水北调进京后地下水蓄养,这些都是关系首都安全的地质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进步明确了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安全运行提供地质安全保障的战略定位,并实施了“两项工程一个系统”的城市地质工作战略部署,即建立战略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和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工程信息服务系统。城市运行地质生态安全是城市地质工作在特大城市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一主题思想和3战略部署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关于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魏连伟明确指出:“地质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行性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正快速地从地质找矿向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新领域拓展,在解决资源瓶颈、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工程基础、防治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2 战略性资源保障工程(1)水资源是北京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北京市年用水量为35.1xl09m',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26.33xl08m3,平原区为24.55xlOSm3,可采资源量为24.43xl08m3a,在调查评价基础上,提出建设平谷、不柔、昌平、西部和房山5个应急水源地方案(图1、图2),被市政府采纳。到目前先后建成的应急水源地运行几年,每年向北京城市供水2.8xl08m3,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保证了城市供水安全任2次京检区应融水为给住图S3浅幕检3能费及开发利用送式性分区图664:t京市平熊区域省堆?险依身潜力奸价B(2)浅层地温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能源对绿色北京建设具有突出意义经三年地质勘查评价(图3、4),在北京平原区315Onl以浅范围内开采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为每年1530xl04t,冬季可利用供1暧面积为9.59xlOSm2,夏季制冷面积为16.02xl082°与其他形式能源相比,科学开发利用冬季节能表1北京市地下空间资源蕴涵蚩表/ 层次资源 量、一、空间(I(f8m3)可用面积(I(TSm3)O-IOm26.0.10-30m30-50m50-100m79.13326626.44. 400. 0不低于30%,夏季制冷节能不低于10%,每年冬季采暧每平米可以减排C0222.2kg、NxO122.7g、S02326g、粉生34.77g。依据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评价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地质勘查规范,有力的支持了全国浅层地温资源勘查开发利用。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在北京市地勘局成立。地热是北京又一种战略性资源,经分析计算,北京地下热水总存储量为250x10m3,以降深Im计算每年可采地下热水量为7775xl04m',可采年限100年,以热量计算可折合标准煤7.4xl07t,天津市对地热开发利用高度重视,至2005年地热供暧面积达lxl07m2,是我国应用地热采暖面积最大的城市(4) 土地资源一地下空间资源,对北京而言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利用更显重要(表1)在城中心区二、三环之间可供有效利用地下空间为11.2xl08m3,扣除已用部分尚余9xl08m3,可见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可以大大缓解地表资源紧张状况上海市政府将地下空间资源纳入国土权属管理。天津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和功能分区成果,己应用到天津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中。3. 3地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并采用“安全岛”理论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配合岩土体稳定性和地形变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地应力测量、跨断层水准测量和地形变监测测量等资料,采用多因子模糊数学评判法对平原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图5、6)O(2)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建成及其成果: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沉降的范围和幅度逐年扩大(图7),对首都城市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截止到2008年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二期)工程途工并投入运行,北京市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平原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域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通过对地面沉降现状调查、监测及地面沉降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对平原区地面沉降进行了危险性分区评价(图8)。上海市在地面沉降机理研究中建立了以地下水流模型为基础的一维沉降模型。3.1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通过调查表明,平原区面积的96%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但土壤养分状况不容乐观,普遍缺乏氮、磷和有机质,农业种植时,需要因地制宜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图9、10)该成果已提交北京市农委与延庆、大兴等区县使用,并进一步开展了专项农业地质详细调查工作。天津市演海新区土壤盐碱化调查和城区周边土壤污染调查成果为土地资源规划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N)*nam>o北京等原出土墉金(箝丰铁图s11北京平区;曼厦地下水水at分区的(6)城市生活境圾调查:采用遇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4)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监测网建设,对保证北京市用水水质提供了保障: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按o40,4o80m,80m以下3层进行水质调查,发现浅层超标面积大于深层(图1113),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见图14)。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对全平原区地下水质量实行区域性的立体实时监控。ffli北京建活垃圾靖堵堆质也宣行分NEB完成了北京平原区的生活垃圾场现状调查共查出生活垃圾场490处(见图17)并从地质角度对生活垃圾场地选址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见图18),为编制垃圾处置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7)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构建“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这一-新的城市空间结构,针对每个新城区域特点,开展了前期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等调查重点对30m以浅工程层特点和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和治理措施,为新城的科学规划和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图19、20)o3.4 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工程信息服务系统北京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是一个集基础地理地质、数掘输入、管理、可视化以及分析呼价为一体的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理代数据廛技术、Gl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研制而成,系统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个基础服务平台,为管ffl2O 六环珞内场岫厘0工杈电穴分区国理与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综合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工具平台。(1)多元数据库功能简介: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地理地质底图数据地形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DEV数据、钻孔数据)和综合成果数据。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按“点一线一面一体”的建模思路,建立基岩地层、新生界地层、工程建设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以进行模型数据的导入与管理;地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交互建模过程:三维地质模型的分析应用:包括模型切割、开挖、地下漫游、生成虚拟钻孔、属性查询等功能,新生界地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设,利用412个钻孔,40条剖面,以地层的岩性为单位,生成681个地质体,面积约5328km2,图21、22是应用已建成三维地质模型软件分别在地铁6号线某站和昌平高教圆区建立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图21地铁六号战车站三维地质结构图(3)系统实现的主要应用功能:网络化分析研究与运行管理功能、可视化显示的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分析和应急决策支持功能、现代会商演示和远程交互会商功能、数据共享与社会化服务功能上述是"项工程一个系统”中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部分成果;尚有6项已列入北京市防灾减灾规划之中,并拟列入北京市“十二五”地质:勘查规划中北京正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要求程度迅速提高。数字城市地质建设和国家级地质实验室建设已刻不容缓,北京市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共建数字北京和浅层地温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推动城市地质工作项目有望列入国家和北京市发展规划之中,这将使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更快地发展。4城市地质工作未来发展方向21世纪以来的城市地质工作展示了以下特色:城市地质理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融合多学科理论思想,形成了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天地人协调发展的思想:城市地质工作方法向定量化、动态化、数字化发展,城市地质工作模式以问题推动型为主体,明芽了理念发展型思想:工作部署以单个城市和专项调查为区域性综合性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开展较少尚来发挥作用。针对此现状可以预见城市地质工作将在以下方向发展3.5 城市地质工作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城市地质工作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融合多学科理论观点,形成以确保城市地质生态安全为主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崇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社会经济在地质环境容量允许、质量良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要特别加强对三维建模、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建立地下水、土壤污染评价理论体系3.6 城市地质工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和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城市地质工作特点是覆盖深、干扰强度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地质工作方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试验应用,如浅层地震在判别松散层中断裂发育特征中应用,示踪技术在地下水动态调查中应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在覆盖区地层划分中应用都取得良好效果。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更使地质成果的展示效果令人振奋,它可直观地展示地质体三维特征,代表了21世纪的地质前沿技术水平。城市地质工作精度的提高要求方法手段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土地特别是工业用地性质改变后土壤环境质量平价方法和标准晚需创新;元素在土壤水体中迁移运动规律监测技术需健全,多源遥感数据信号增强与解译技术需要创新;数字城市地质建设要求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方法完善等这些内容是今后城市地质工作必须攻关的课趣。4. 3城市地质工作规模向区域化发展,工作内容向系统性动态化发展,突出城市发展阶段性特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辞划分1241和东西部经济发展带的宏观部署(图23),城市地质工作必将向大规模区域化系统性 不同城市群特点开展 署城市地质工作内容 环境地质灾害评价是 则是地质环境评价为 作就以地质环境评价B23中十大市!付及 以住城南地质建城直坪饰区示BB全方位发展。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带、同一发展带内地质工作,以资源和环境安全为原则,有所侧重地部例如对西部发展带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而言,地质主要城市地质工作内容:对东部发展带沿海城市群首要工作,如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市地质工监测为主要内容,对地面沉降、江岸坍塌、岩溶塌陷、软土地基、海水入侵以及水质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方法采用定量模型评价加实时监测;对于特大城市的管理运行是以保障地质生态安全为主,对突变的灾害实施评价治理,对缓变的灾害实施监测地(面沉降、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裂缝、活动构造),建设监测系统;对中部发展带,如中原城市群地质工作则要资源环境并重,加强黄河岸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和水质污染调查评价,建设各类监测站网。4.4城市地质工作体制机制创新(1)城市地质工作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以问题推动型为主,与目前地质工作及总体规划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目前地质工作成果精度看,远不能完全适应政府的需要,一是定性多、定量少,二是中小比例尺多、大比例尺少,三是成果资料公开共享少、入库收藏多,四是专业性报告图件多、专题性直观性成果少,由此造成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地质工作认识程度不高,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不能体现。推动工作只能靠向政府提问题,或政府向我们问问题的方式,因而称为念发展型需要相当长时间内的不断努力。(2)努力构建城市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新机制将城市地质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地勘部门列入城市防灾减灾组织机构,使城市地质工作有据可依,工作成果直接转化成公益性产品,为社会共享。(3)加强和持续实施中央和地方合作模式,中央指城市地质工作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导性政策和地方配套实施结合,中央重视地方响应以实施项目和培养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生态化城市建设服务。(4)建立健全高效的城市地质工作体系(图24),设想如下:决策层:高度重视,制定规划,国家层面的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地质勘查规划,应在地质勘查规划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体现。实施层:各部委、省、市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规划”内容,分解任务,确定具体项目,落实资金和承担单位。承担层:中央直属和地方地勘单位作为城市地质工作的主体承担单位,通过合法程序承担并完成项目,对成果质量负责。应用层:城市地质工作成果应用于城市各项规划、建设、管理、防灾减灾和企业、社会公众,各应用者将需求及时反馈至相关实施部门,对工作内容、成果表达及时更新、补充、完善、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1张友枝,庄育勋,蔡纲等城市地质一幅家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地质通报.2金江军,潘懋,近10年来城市地质学研究和城市地质工作进展述评J,地质通报,2007.26(8).3李烈荣主编,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2003.4孙培善主编,城市地质工作概论,地质出版社,2004.5高亚峰,高亚伟,我国城市地质调查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城市地质,2007,(22).6殷跃平,关于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7文冬光,刘长礼,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J,城市地质,2006,1(2).8李明朗,刘玉海主编,中国城市地质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9王秉忱.加强城市地质工作,促进城市地质可持续发展J,城市地质,2006,1(1).10卫万顺,吕晓俭等编著,北京城市地质冲国大地出版社,2008.11王洪德,高幼龙等编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12罗攀,人为物质流及其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6).13丁俊,魏伦武,我国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7).141潘懋,金江军,城市地质学发展前景展望J,城市地质,2006,1(1).15卫万顺,城市地质工作应走理念发展型之路J,城市地质,2008,3(4).16卫万顺,未来K)-15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的战略思考J城市地质,2007,2(4).17明镜,潘懋,屈洪刚等.北京市新生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口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1).18严学新,杨建刚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主要方法、成果及其应用J上海地质,2009(1).19李兰银,柴波,城市滨海地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口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3).20曾杰,董继元等基于多种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评价研究一以杭州为例,资源与环境科学论坛,2008,第12期下.21刘衍君等,基于地质累积与内梅罗指数的耕地重金属污染研究口,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22罗以达,梁河城市岩溶地质调查评价方法探讨一以浙江杭州市为例J,中国地质,2009,36(5).23魏连伟,地质工作一城市化不可或缺的一环J,城市化,2010(1).24肖金成,袁朱等编著,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5孙海鸣,赵晓雷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城市群规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