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交流发言材料一.docx
-
资源ID:1016706
资源大小:14.7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交流发言材料一.docx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交流发言材料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本人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方式,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修正案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阅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百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手册等辅导材料,深刻领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关于如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认为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实做到以下三个“务必”:一是要务必筑牢凝心铸魂的思想根基。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其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首要任务。作为乡镇基层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要求,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确保思想不变;必须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保方向不偏;必须要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总要求,敢于奋斗、乐于奉献,确保动力不减。二是要务必树立担当有为的干部形象。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是核心基础。一要坚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业的压舱石,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忠诚不移、初心不变,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奋勇向前,不负时代使命。二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警惕自己、以规束行,高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要时刻弄清“是非”,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涵养崇廉尚俭的优良作风,严守清白做人、规矩做事底线,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树立基层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敢为人先的工作劲头,学习并熟知乡村工作各方面业务知识,工作中能吃苦、肯吃苦,凡事想在前、干在前,认真履职尽责,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始终坚持严、实、细、快的工作作风,对于每项工作要做到严谨细致、快速高效,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做优,力争做到“零差错”“零延误”。三是要务必结合实际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怎样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当是乡镇基层一线在落实二十大精神时最终要思考的问题:一要科学统筹规划先行。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抓住多规合一和实用性两个关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科学合理谋划村庄规划,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体系。二要打好基础夯实底子。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布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大力度补齐农业生产设施和服务短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要竖起向标发展产业。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种养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切实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四要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需要遵从乡村规律,尊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传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也要利用现代科技赋能乡村。同时也要注重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防止环境整治“一年新模样、两年旧模样、三年不成样”。五要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成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人心凝聚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抓实建强,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六要铸牢乡愁文化的魂根。注重发扬乡村传统“和”文化优势,积极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厚植文化自信,创新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不断在群众中逐步确立城乡文化、乡村文化多元共生和美乡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