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3篇】.docx
学习贯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第1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四条)。这是继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又一个重量级的文件,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任务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如何具体落实的重要举措,为我们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出了新思想、新表述和新任务。一、新思想在十四条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而十四条的出台,就是要保证二十大精神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如何落地,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指引和内生动力。从文件全文来看,我们处处都能看到二十大报告的“身影”。在此,我们进行一个文本内容的展示,便于大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层面,去正确看待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重点。序号二十大报告内容十四条内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2 .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I,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树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向,对优秀的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通过以上文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对十四条出台的时代背景和通篇所贯穿的新思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我们在工作中该如何把握,十四条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守正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有重点、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更是要慎之又慎,但也绝不能因此而停止不前。这就需要我们有新思想、新方法,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学会守正创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已经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模式,而科教融汇是下一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的突破口。我们要借鉴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同时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需要,让科技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赋能,让现代职业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带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建立健全多形式链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新表述在十四条中,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这一新表述以外,还有包括“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新表述。从这些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更需要树立一种“大职教观”,要跳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开放办学,做到多元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如价值链的提出,相比之前所提到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业链的有机衔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就是要让广大职业院校深度去思考,学校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学校培养的学生价值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就吸引力而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一个是提高质量,另一个就是提升形象。职业院校形象的提升,根本还是要靠自身,要勤修“内功”,找到发展的内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品牌效应。现在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逐渐由原来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就像一些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先进实训设备,但其真正所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开发出适应专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场景,而不是只重视设备的观赏性,要发挥其实用性,真正为推动学校“三教”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破解难点、堵点、重点难题。这样,我们才能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体制、内容、路径等方面完全融合,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离不开的“一家人三、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用“三个三”加以概括,即“三个支撑、三个第一和三大战略”。相比较去年两办的意见,今年十四条突出的一点就是第二部分的“三大战略任务”。个人认为,这是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所提出的要求,做出的具体部署。三项战略任务的提出,其实是把未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中。所以,对未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更高,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还是靠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修订的职教法同样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何将“大有可为”转变为“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与技能的输出,尤为关键。实施“三大战略。如果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队伍,一切将无从谈起。无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还是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人。我们上述提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果因一时困难而畏缩不前,那我们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会化为泡影。必须要发扬主动精神,积极去思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我们所面临的新趋势、新任务、新挑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保持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第2篇教育部近日召开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意见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如何深化改革?Ol职业教育改革“五个转向”1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2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3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意见立足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两个场域谋划部署职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4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意见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伟大事业。5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核心目标是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格局的转变。意见从办学形式和内容上作出新部署,鼓励支持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02改革新举措“一体、两翼、五重点”1.“一体”“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2 .“两翼”“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一方面,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3 .“五个重点”“五重点”,即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亟需专业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建设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遴选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制定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遴选方案和中职“双优计划”实施意见,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中高职院校和专业。二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制定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名校长名师(名匠)培育计划,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学校任教。三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制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指导意见,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2)五年贯通培养;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办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五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最终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国际合作的战略资源。启动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遴选一批国际化标杆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优质教学资源。03.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新机制意见以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设计了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着力营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将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抓落实。1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2023年初,先选择10个左右省份,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一省一案”编制落实方案,“一省一策”给予差异化支持,“一省一台账”逐项推动落实,同时,梳理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箱”并推广应用。2 .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前面提到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3 .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用好意见的政策红利。在机制上注重考核,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并作为考核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在组织上注重创新,支持地方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职能,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等,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在制度上注重激励,比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的支持范围,支持职业学校提升能力;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可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对参与联合体、共同体建设的普通高校,在平台建设、招生计划等方面与专项支持。第3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四条)。这是继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又一个重量级的文件,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任务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如何具体落实的重要举措,为我们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出了新思想、新表述和新任务。一、新思想在十四条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而十四条的出台,就是要保证二十大精神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如何落地,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指引和内生动力。从文件全文来看,我们处处都能看到二十大报告的“身影”。在此,我们进行一个文本内容的展示,便于大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层面,去正确看待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重点。序号二十大报告内容十四条内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旅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1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3L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L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2.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4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树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向,对优秀的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通过以上文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对十四条出台的时代背景和通篇所贯穿的新思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我们在工作中该如何把握,十四条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守正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有重点、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更是要慎之又慎,但也绝不能因此而停止不前。这就需要我们有新思想、新方法,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学会守正创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已经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模式,而科教融汇是下一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的突破口。我们要借鉴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同时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需要,让科技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赋能,让现代职业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带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建立健全多形式链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新表述在十四条中,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这一新表述以外,还有包括“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新表述。从这些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更需要树立一种“大职教观”,要跳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开放办学,做到多元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如价值链的提出,相比之前所提到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业链的有机衔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就是要让广大职业院校深度去思考,学校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学校培养的学生价值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就吸引力而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一个是提高质量,另一个就是提升形象。职业院校形象的提升,根本还是要靠自身,要勤修”内功”,找到发展的内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品牌效应。现在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逐渐由原来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就像一些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先进实训设备,但其真正所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开发出适应专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场景,而不是只重视设备的观赏性,要发挥其实用性,真正为推动学校“三教”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破解难点、堵点、重点难题。这样,我们才能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体制、内容、路径等方面完全融合,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离不开的“一家人三、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用“三个三”加以概括,即“三个支撑、三个第一和三大战略”。相比较去年两办的意见,今年十四条突出的一点就是第二部分的“三大战略任务”。个人认为,这是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所提出的要求,做出的具体部署。三项战略任务的提出,其实是把未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中。所以,对未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更高,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还是靠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修订的职教法同样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何将“大有可为”转变为"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与技能的输出,尤为关键。实施“三大战略”,如果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队伍,一切将无从谈起。无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还是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人。我们上述提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果因一时困难而畏缩不前,那我们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会化为泡影。必须要发扬主动精神,积极去思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我们所面临的新趋势、新任务、新挑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保持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学习研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想必大家都爬过旋梯,这种几何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终点与起点交替叠加,在来回往复中,不断实现整体的上升。中共中央办公厅于近日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强调的“能上能下''也具有相似属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深刻读懂“上”与“下”的“旋梯结构”,并以此推动事业发展。读懂“上”与“下”的“旋梯结构”,就应了解这既是考核的终点,也是评定的起点。领导干部主政一方、主管一业,必须定期接受党和人民的考核判定。打分过程很短暂,但为此所进行的全方位准备和铺垫却是个系统工作。规定为此制定了明确标准,了解考核干部要透彻细致,不留“空白”、不漏“盲区”。无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考核部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能拿出真实扎实的成绩,领导干部要发力于日常,着眼于事业;为了能客观公正给出"上''与"下"的有力依据,考核部门也要科学部署、精心策划。这样细致的准备,就是为评定之时不犹豫、不动摇。读懂”上,与“下”的“旋梯结构就应指导这既是鞭策的终点,也是鼓励的起点。“能上能下”带来的是“有上有下”,相关领导干部的心态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种影响必须是可控且短暂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性和初心,才能把注意力放到工作上。上者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下者要不气不馁、以厉再战。要帮助领导干部迅速淡化影响,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规定也在这方面做了详尽要求,我们要采用恰当的、人性化的方式方法,鼓励鞭策领导干部,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为“能上能下”工作的深入实施,营造积极氛围。读懂”上,与“下”的“旋梯结构就应通晓这既是工作的终点,也是事业的起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领导干部只有科学流动起来,才能保持活力、发挥作用。无论"上“,或者"下“都是构建有序领导干部体系的必要组成。“上”则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本领;“下”能练就“衙斋卧听萧萧竹”的能力。这都是干事创业所必须。对领导干部而言,位置的变化带来了视角的转换。如此便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来看待解决同一个问题,为深入完善推动事业创造了条件。领导干部发挥作用就会更全面、更深入、更持久,社会经济发展就会更连贯、更有力、更高效。读懂”上,与“下”的“旋梯结构就应明确这既是学习的终点,也是成长的起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领导干部的练功学习整体来看是没有终点的,局部观之是有阶段终点的。我们要在“终点线”处听到“发令枪需以位置变化为新的起点,既对过往科学总结,也对未来系统谋划,借此强化个人能力素养。其实”上”与“下”都是继续开展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契机。同时,个人的成长历练也是量的积累,只有付出不舍昼夜的努力,才能抓住时机,力促质的飞跃。事业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养成学习习惯,不能因位置变化就发生弱化。只有坚持学习,才会提升工作水平。当我手捧朱永新教授所撰写的新教育之梦静静细读时,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其中关于学生智育的观点我十分赞同。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如:1.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采用多样的、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处在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氛围中。2.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自由活动时间,让学习变得有趣。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设置有趣的、学生乐于接受的、轻松的教学环节,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质疑的机会,使他们处在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氛围中。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贴近生活。教师需通过从生活小事入手,让学科知识走入生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发现科学奥秘,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4.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合理地抛出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相互合作质疑,碰撞思维火花,同时,大胆放手,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去实践。5.正向的引导与评价鼓励,让他们获得真理驾驭感与自豪感。6.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减轻学习负担。很多学习在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关键是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所以,教师除了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方法,如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整理做题思路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永新教授的话让我相信,一个理想的教师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处事,教会学生在成长中拥有对生活的追寻,教会学生带着热情希望去前行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作为人民教师光荣的使命最后借用朱永新教授的话自勉:“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愿每位教育者不忘来路,始知归处!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新教育之梦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最近,我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这本书。朱老师怀着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描述着“新教育之梦”他从德智体美劳、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谈了理想中的教育,我最先细读的是理想的教师和理想的学生两个章节,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思考着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书中说道:“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细想,确实是这样,因此,做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老师;一个勤于学习,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是我的追求。新时期,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道路上的共同成长。学习则是成长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如何主动投入学习,兴趣是最实际的动力。课堂中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容本身的魅力,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这才是具有持续力量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教学中,如果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讲解,就会扼杀学生学习兴趣,虽快速提高了成绩,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这种教育方式需要反思和改进。在互联网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学习资源,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以理想的学生为例,书中从六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学生的理解。第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第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第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第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第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第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爱心无价,培养爱心是教育学生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并驳斥道: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什么呢?爱亲人、爱同学、爱花草树木、爱生活和学习,再到爱祖国,然后才会具备同情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同学之间也会发生矛盾或分歧,我们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教育学会去欣赏其他同学,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形成浓郁的学风,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会浓烈,学生也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许多学生形成了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就是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缺乏,作为老师,在课堂中要努力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表达自己观点,不论是精彩的、肤浅的,还是什么高深的发言,老师都要一一接纳,把学生的发言当成最精彩的,做个认真的聆听者。把握好在课堂中学生是主角,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迸发出创新火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很多孩子学坏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导致的。如果学生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比如做游戏、画画、做手工、下棋等等,他们的特长不但会得到提高,学生还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兴趣广泛、有个性的人会更好的适应社会。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不自信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内向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怕出错,怕同学们笑话,对学习有畏惧心理,越学越没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活动。作为老师,一定到根据学生特点,通过表扬鼓励、谈心谈话,关心爱护等多种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信心。并通过攻克一道学习难题,努力做好一件小事,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挫折面前,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每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都是自己走向成熟和成功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和改变,朱老师的教育理想,将时刻警醒我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