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分析.docx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姓名:张佳曼学校:宝丰分校学号:1541001200691指导教师:孙秋荣定稿日期:2017.03.7目录内容摘要2关键词2一、行政文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一)行政文化的含义2(一)行政文化的基本特征3二、中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4(一)重公务员基本业务素质,轻公务员行政意识和观念4(二)“引咎辞职”尚未制度化,内化为行政道德任重道远4(三)“潜规则”尚存,法制缺位,良好行政规范形成受阻4(四)行政执法僵硬呆板,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4(五)“恩赐”观念和“管制”意识浓厚,服务理念和公共意识淡薄4三、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积弊5(一)过于封闭和排他5(二)缺乏透明度5(三)形式主义严重5(四)重人治而轻法治5(五)官本位思想严重6四、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建设的路径6(一)继承中国优秀行政文化传统6(二)确立现代公共行政理念6(三)完善现代行政制度7(四)提升行政人员素质7(五)营造良好的行政文化氛围7参考文献9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内容摘要:中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继承了我国古代行政文化因素,同时夹杂着许多封建文化的弊端下形成的,所以它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制胜成为行政管理的时代主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行政改革已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在改革进程中,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原有行政文化要素所起的消极作用,感觉到外来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领域的冲击,逐渐认识到行政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所形成的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系统性行政文化,在维护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调节行政官员行为、规范行政管理活动等方面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现状、积弊,对建设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提出些看法。关键词:行政文化现状建设路径文化和制度是一对双生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要加强建设行政文化,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对其价值原则进行反思,以此为基础重新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及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形态。然而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价值形态转化为行政行为的模式,并通过制度确立下来,进而推动行政文化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笔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文化建设应当以服务型行政文化为导向,确立公平、效率、民主、法治的价值取向,通过在权力约束机制、内部管理机制、中介互动机制、文化保障机制等具体制度上的创新,建设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从而推动我国行政文化的建设一、行政文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一)行政文化的含义所谓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其内容包括行政意识、行政观念、行政理想、行政思想、行政道德、行政原则、行政传统、行政习惯等。行政文化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以及其他行政行为时时、事事、处处都碰到的最深层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公共行政之魂。(二)行政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与行政相关的文化,它包含人们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具体来说包括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以下相对稳定的特性:1、时代性和民族性。神权政治时代的行政文化是迷信的、神秘的,封建专制时代的行政文化是尚权威、重服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行政文化是讲人权、尚实效、重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代的行政文化则重科学、为民众、尚服务。行政文化又往往因不同的国度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色彩,美国的行政文化通常表现为民主、自由、积极、奋发的特色,德国的行政文化表现为重法、守纪、严正、整齐的特色,英国的行政文化则有尚典、守旧、泥古、重名的色彩。2、社会性和积淀性。行政文化是一种社会积淀物,是人们在长期行政活动中知识、经验、理想、信仰、道德、价值的积淀,是通过长期创造、延续、传承而实现的。3、整合性与多元性。行政文化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治国安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区域和人群逐渐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区域使行政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特性。4、普遍性与连续性。行政文化是连续的、持久的和无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经形成将广泛地、持续地影响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5、渗透性与隐蔽性。行政文化往往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中,渗透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二、中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一)重公务员基本业务素质,轻公务员行政意识和观念目前国家公务员考试主要考查基本行政职业能力,缺乏行政意识和观念的考查。行政意识和观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性,没有正确的行政意识和观念很容易产生权力的异化,构建现代行政文化需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二)“引咎辞职”尚未制度化,内化为行政道德任重道远基于权责对等,公务员法中新增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规定。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对其没有做好的工作(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自责行为。“引咎”出自承担责任的自觉,是主动请辞行为,是“官德”体现。但目前我国引咎辞职规定还未形成制度,许多政府官员失职后并不愿主动承担责任,反而借口推脱。(三)“潜规则”尚存,法制缺位,良好行政规范形成受阻“潜规则”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指没有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在人们内心中实际潜在,并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利益往来中大行其道的非正式规则。“潜规则”是传统宗法族制、官僚政治以隐性的方式积淀在行政人员心头的处事规则,是一种“经济人”理性下的行政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目前,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潜规则”的影响,致使法律制度事实上归于形式,阻碍现代行政规范的形成。(四)行政执法僵硬呆板,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严格依法行政导致许多行政人员只唯“法”,不唯“实”。这里所指“法”是指法律条文,而“实”则是指法的价值。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不仅要行政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当遇到某些法律条文规定与法的价值冲突时,还必须能够凭借正确的行政价值观进行辩证推理,从而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如:交警对于闯红灯为抢救生命的司机的处理,就是对法律秩序和正义进行价值判断。(五)“恩赐”观念和“管制”意识浓厚,服务理念和公共意识淡薄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儒教为基本文化内核,儒家的人性文化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中国文化的人本传统也为传统行政文化所具有“。这种人格化的服从关系决定了在传统社会里民众以服从为本,而无权利观念。由于行政权力无限集中,致使部分行政人员公共意识淡漠,“官本位”盛行,“官念”强烈,特别是少数人以权谋私,无法有效地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三、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积弊(一)过于封闭和排他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封闭而不开放,排异而非兼容。这主要表现在:行政体系缺乏与其他社会体系的经常性交流;行政决策过程缺乏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纠错机制;在行政体系内部,本位主义严重,各地只重视地方利益,关心地方问题;在经济管理中,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区划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堑”。这必然有碍于全国性政策的贯彻、开放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缺乏竞争以及相应的更新机制,使公共行政体系缺乏生机与活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二)缺乏透明度行政体系的封闭性和行政心理的排他性必然导致行政活动的神秘性。传统文化的非参与意识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活动缺乏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有效监督,行政活动成了少数精英的治国安邦活动。(三)形式主义严重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就注重形式,行政活动过分拘泥于形式和常规,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大的情性。而当新文化运动在反传统之时,又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判断问题严重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绝对化。这样,老的形式主义与新的形式主义相结合,在当前行政文化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新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非科学化的经验决策,执行过程中的脱离实际,反馈过程中的浮夸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行政的效益和现代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活动是很难有效率可言的。(四)重人治而轻法治传统行政文化中治国安邦往往是重人轻法的,先秦时就有“有治人,无治法”之说。这也导致现代的行政管理重人治,轻法治,行政个人往往凌驾于行政群众之上,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下属与上级的关系常常与私人关系混为一体,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的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甚至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结果导致“人情风”和“裙带关系”盛行。(五)官本位思想严重传统社会定于一尊的皇权使官本位思想影响至深。这不仅使得行政系统内部成员缺乏个性和活力,在行政活动中往往会重权威而轻民主,出现独断专行,集权制,家长制,个人决策的现象,而且严重影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也成为我国政府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四、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建设的路径(一)继承中国优秀行政文化传统传统行政文化为当代“德治”提供依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传统行政文化是我国当代行政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传统行政文化就无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的行政文化。首先,继承民本思想,打造“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民本思想是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治国兴邦思想,孔子所提倡的“仁政”、“爱民”,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言论等都体现出了民本思想。虽然统治者并未赋予人民任何的权利,但作为一种积极的行政理念在当今社会是值得借鉴的,是当前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基础。其次,发扬传统法治思想,打造“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封建社会的法律有显著的阶级性,但由于统治的需要,“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是统治者需要宣扬的,虽然在现实中并未真正贯彻,但这种观念还是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当今我们大力宣扬依法行政,可以将这一普遍的行政理念进行积极宣传,加以巩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第三,创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改造为公共行政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和当前政府行政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是相通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传统的行政思想,在今天仍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民众利益应是政府的根本价值追求,这样才有利于政府公共精神的培育与发展。(二)确立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源自于行政理念方面的落后,确立现代公共行政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首先,树立服务理念。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管理在本质是指维护公共利益和引导社会发展。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利的过程中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政府形象。其次,建立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守法意识,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公共行政活动的条件、程序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必须加强公务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完善效率理念。行政效率的水平是衡量行政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检验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化公务员的效率观念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三)完善现代行政制度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理性化是人类世界的希望,重要的不是个性而是法规、制度和正式的职务等;不是无法预测的后果以及非理性的感情而是预见性以及逻辑;不是个人关系新型行政文化的培养与确立而是公事公办。因此必须建立公平并且科学的制度,从而为新型的行政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化并且长期的保障。完善现代行政制度包括: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行政机构的改革、构建责任政府等方面。(四)提升行政人员素质行政人员是行政职能的承担者和决策的执行者,其素质在行政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建设新型行政文化必须提升行政人员素质。首先,提高领导人员素质。行政领导人员是行政系统首脑,在行政决策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风格对整个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做好行政系统的内部公平。行政文化中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等因素,即体现了行政系统同外部环境的搏弈又体现了行政人员相互之间的互相搏弈。对于先进行政文化的确立来说,实现行政系统内部公正,鼓励符合现代行政文化规则的行为而抵制其反而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三,借鉴传统的道德自律机制。黑格尔说:“道德的观念,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将行政伦理化引向极端是封建专制制度下行政文化的缺陷,它忽略了制度化的约束。但这种弊端并不能说明传统道德自律没有作用应该抛弃,正确的选择应是对其扬弃,摒弃消极因素吸收其积极因素并赋予其现代行政文化的精神。(五)营造良好的行政文化氛围我国目前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当务之急要实现从人治行政文化、全能行政文化、管理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有限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首先,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人治型行政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的自由裁量偏大等,主张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者、贤人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这种行政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弊端,表现为官就代表法,法服务于官,法缺乏对权力的约束。而法治行政文化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型行政文化是现代行政的基石,要求行政工作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法律至上为最高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官员与百姓一样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各种行政权力的运行边界界定清晰,对权力依法监督,严格控制。从法治行政文化的过程看,法治化、市场化、民主化应同步进行。因此,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公共行政,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其次,从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全能行政文化认为,政府是全能的、积极的行为主体,社会是散漫无度的,是被动的对象客体;政府有责任包揽它有能力做的一切社会事务。在全能行政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最终因为“政府提取公共财力的调动资源能力的有限性与其所承担责任的无限性”5使政府处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实行由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有限行政的意识,完善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即宪政约束、民主约束、财政约束、分配约束。向有限行政文化转变,还要求政府培养市场经济的意识,改变“吃大锅饭”、“父爱主义”、只讲收益不讲投入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逐步树立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等观念,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接轨、旨在确立有限有效政府的制度。第三,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管制型行政文化从传统的管制型行政体制演变而来,适合于集权型的管理方式。在这一体制下,政府是全能的,具有无所不包的行政责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传统的管制型行政失去了意义,企业和民众成为市场和社会的主体,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从而,提倡政府转变职能,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从管制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要实现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需要健全行政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由“黑箱”行政模式转为公开性行政模式,使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制度、法规、程序行使公共权力,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参考文献:1张嘉琪.探索中国行政文化的现状及创新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2何周富.试论我国行政文化的社会化问题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2)3宋敏聪,姜树亭.我国当代行政文化创新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S3)4周文彰.用行政文化创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5刘凌旗.行政文化、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J.重庆社会科学.2014(01)6郭晓云.我国行政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趋势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