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框架总体方案框架.docx
-
资源ID:1025978
资源大小:626.45K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某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框架总体方案框架.docx
某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框架总体方案框架湖南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7目录2010.011第一章概述81.1 建设背景81.2 国际、国内卫生信息化进展趋势91.3 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11第二章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需求132.1 改善卫生资源配置的需要132.2 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142.3 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的需要142.4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与效率的需要152.5 提高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152.6 加强卫生管理与决策支持的需要16第三章总体建设目标与原则173.1 总体建设目标173.2 总体建设原则17第四章总体建设内容204.1 总体建设框架204.2 .2网络建设内容224.2.1.1 区域主干网络建设224.2.1.2 单位局域网络建设234.2.1.3 与有关部门网络互联建设234.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234.3.1 平台建设框架244.3.2 硬件平台建设254.3.2.1 省级硬件平台2543.2.2市级硬件平台264.323平台备份26433软件平台建设264.33.1软件平台建设框架2643.3.2区域软件平台建设内容274.332.1区域软件平台基本功能27433.2.2业务软件子平台基本功能314.43.2.3卫生业务协同324.4.3.2.3.1医疗服务协,同324.432.3.2卫生业务联动324.33.3软件平台334.3.331省级软件平台3343.3.3.2市级软件平台344.3.3.3.2.1县、市(区)软件平台34433.4跨平台互联建设354.334.1 上下级平台之间互联354.334.2 同级平台之间互联364.4应用系统建设374.4.1 机构内部信息系统384.4.1.1 医院信息系统384.4.1.1.1 基本概念384.4.1.1.2 建设目标394.4.1.1.3 基本内容394.4.1.1.3.1 临床信息系统394.4.1.1.3.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404.4.1.1.3.3 医院信息平台414.4.2 基层卫生信息系统414.4.2.1 基本概念414.4.2.2 建设目标414.423基本内容414.4.2.3.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424.4.23.2农村卫生信息系统424.43纵向业务信息系统434.43.1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434.4.3.1.1 基本概念434.4.3.1.2 基本内容434.4.3.1.2.1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434.4.3.1.2.2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444.4.3.1.2.3 预防操纵信息系统454.4.3.1.2.4 监督信息系统464.4.3.1.2.5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474.4.3.1.2.6 爱国卫生信息管理系统484.4.3.1.2.7 健康教育信息系统484.4.3.1.2.8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494.43.2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504.43.2.1 基本概念504.43.2.2 基本内容504.432.2.1居民健康档案应用与管理信息系统504.4.3.222 医改监测与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504.4.3.223 卫生电子政务系统524.4.3.224 卫生统计分析信息系统52443.2.2.5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534.43.2.2.6卫生财务管理系统534.43.2.2.7基建装备管理系统534.4.3.228卫生科教管理信息系统544.432.2.9信息公布与门户网站554.4.3.2.2.10 医学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系统554.4.3.2.2.11 卫生综合服务平台564.4.3.2.2.12 远程卫生服务系统574.4.4跨行业业务信息系统584.4.4.1 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584.4.4.1.1 基本概念584.4.4.1.2 建设目标584.4.4.1.3 功能要求584.4.4.2.1基本概念594.442.2建设目标59444.2.3功能要求594.5 标准体系建设594.5.1 参照国际标准604.5.2 遵循国家与行业标准604.5.3 制定与执行地方规则规范604.6 安全体系建设614.6.1 参考标准614.6.2 建设内容61第五章总体设计原则625.1 总体椎架设计625.1.1 设计原则625.1.2 多级平台设计645.1.3 层次结构设计655.2 网络基础设计675.2.1 网络总体要求675.2.2 网络组网设计685.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设计695.3.1 硬件平台设计6953.1.1 省级硬件平台设计7053.1.2 2市级硬件平台设计705.3.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组件设计715.3.2.1 基础与公共服务设计715.3.2.1.1 个人主索引服务与管理715.3.2.1.2 注册服务725.3.2.1.3 平台配置管理735.3.2.1.4 运行监控管理7453.2.2信息采集与共享设计745.3.2.2.1 异源异构统一数据采集设计755.3.2.2.2 数据交换服务总线设计755.3.2.2.3 跨机构文档共享设计75532.3健康档案数据存储设计765.324数据展现设计765.3.2.4.1 健康档案浏览器765.3.2.4.2 统一门户设计775.3.2.4.3 单点登录设计775.325医疗卫生业务协同设计785.3.2.5.1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设计785.3.2.5.2 双向转诊设计785.3.2.5.3 业务协同流程优化设计795.3.2.5.4 决策支持设计795.326跨平台互联应用设计795.3.2.6.1 纵向分级互联795.3.2.6.2 横向扩展互联805.3.2.6.3 其他互联应用805.4应用系统设计805.4.1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思路805.4.2 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825.4.2.1 统一身份识别825.422统一数据标准规范825.423统一数据交换标准82542.4统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接入835.425统一提供全面信息835A2.6统一医疗协同模式831.1.3 应用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关系831.1.4 应用系统与平台的接口设计841.1.5 现有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改造845.5 标准体系设计855.5.1 标准规范建设原则855.5.2 标准规范体系管理855.5.3 遵循与参考的标准865.6 安全体系设计875.6.1 物理安全875.6.2 网络安全871.1 .4.1数据采集的安全性881.2 .4.2数据传输的安全性891.3 统一身份认证891.4 统一权限管理与隐私保护891.5 数据保密与完整891.6 .6审计日志895.6.5安全管理89第六章总体建设步骤与实施916.1 建设步骤916.2 组织实施926.2.1 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926.2.2 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946.2.3 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94第七章建设的管理与皿967.1 管理与评价的目的967.2 管理与评价的内容967.3 管理与评价的组织机构967.4 管理与评价的方法967.4.1 制度管理967.4.2 定期报告与检查督促977.4.3 建立评价机制977.43.1 确定评价流程与评价根据977.43.2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977.43.3 价结果报告98第八章经费概算与筹集办法998.1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998.1.1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硬件扩充(5年内)998.1.2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灾备中心建设998.2 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1008.2.1 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硬件建设1008.2.2 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备份中心建设1008.2.3 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软件建设1008.3 县、市(区)卫生信息虚拟平台建设1018.3.1 硬件托管费1018.3.2 县、市(区)卫生信息平台软件开发费1018.4 各医疗卫生单位外部共享接口程序建设1018.5 卫生信息化试点建设1018.6 医疗机构内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标准与规范要求自行组织)101第一章现代科技进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卫生行业信息化已经与正在影响卫生体制改革与进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列为八大支撑之一,加强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而制定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是保障这项工作科学组织、整体推进的必要前提,也是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息化建设的原则根据与共同守则。1.1 建设背景当前.,信息已成为全球经济进展的战略资源与特殊的生产要素,是最积极、最具活力的新兴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正日益成为社会与经济进展的强大动力。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各国政府都对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信息化水平己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表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当今及未来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把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与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进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思路。医药卫生信息化是国家九大信息化战略之一,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进展战略提出要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与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与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进展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建立有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明确了“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利、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提出了“完善以疾病操纵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与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与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与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进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与完善国家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立与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与建立基本药物供求监管信息系统等具体任务。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却!生备体系am体系三MMMKJK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人才保障机制法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图1-1新医改方案中的四梁八柱1.2 国际、国内卫生信息化进展趋势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国家与地方级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化建设。英国从1998年开始策划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制定了国民卫生服务信息战略项目(NationalProgrammeforIT,NpfIT),全面将计算机应用引入卫生服务领域,保证医疗专业人员、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正确的时间与地点,拥有正确的信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与服务质量。美国总统奥巴马从7870亿美元复苏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500亿美元用于推进医疗信息化进展,以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效率、节约开支。2002年,澳大利亚国家电子健康档案工作组推出了一套电子健康档案系统MediConnect,根据澳大利亚专家测评,系统建成后每年可制造超过50亿澳元收益。2000年9月,加拿大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与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2002年开始,InfOWay宣布投资12亿加元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基础架构,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药品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疗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病人、医疗服务机构的统一识别系统与基础架构与标准的研究,原计划在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20年覆盖到全部人口。不一致医疗体制的发达国家通过实践说明卫生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医疗风险。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进展方向。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十年进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农村与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也有不一致程度的开展。部分省份或者地区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部分医院正在开展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探索,预约就诊、远程医疗咨询等便民服务正在开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服务能力,方便了患者就医。随着社会的进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医疗卫生系统多年信息化建设投入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尖锐问题。病人重复检查,新农合、医保信息无法实时监管,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量的低水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进展,而且严重制约了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也成为贯彻与落实各项医疗卫生政策的瓶颈。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卫生事业的进展,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我国卫生信息化也从传统的局部计算机应用阶段过渡到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当前,卫生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打破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与部门条块分割的医疗卫生格局;打破长期以来不一致类型、不一致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进展不均衡而造成的服务水平与医疗质量的巨大差距,从而构建居民从出生到终点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构建从县(区)一市(州)一省区域一体化网络卫生协同信息链,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与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国卫生信息化正向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医疗服务与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进展。1.3 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始于上世纪末,通过十余年的应用与探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要紧有几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省卫生系统各级各部门普遍认识到了信息化对卫生工作开展与卫生事业进展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二是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培养与造就了一批计算机应用人才,卫生系统信息技术知识或者常识逐步得到普及;三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卫生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服务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卫生系统多数单位与部门开展了本业务范围的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了一批应用系统与运行环境,为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与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妇幼卫生、社区卫生、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卫生业务信息系统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卫生行政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应急指挥、统计网络直报等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卫生门户网站与医疗专业网站的建设,发挥了连接人民群众纽带作用。各类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卫生管理决策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与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尽管做了一些尝试,开展了一些应用,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全省而言,基础设施薄弱或者空缺;应用范围局限且水平较低;建设与保护运行经费难以保障;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技术人员整体素养不高;在建设理念、思路与方法上,一直处于探讨与摸索阶段,未能出台全省的总体建设方案与指导意见,缺乏统一部署与科学管理;在标准、规范的制订与执行方面严重滞后,形成不了成熟的产品与系统;在协调管理上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形成不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氛围,造成“条块”分割、“烟囱”林立、“岛屿”繁多;还有重视不够、投入太少也是信息化建设缓慢与作用发挥不好的重要原因。第二章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需求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存在严重不均衡,人民群众无法享受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省政府已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进展本省经济与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卫生事业进展的需要,是更加有效地开展卫生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均等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的需要,也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我省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基础工程的需要。我省卫生信息化应围绕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使用先进有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更好、更快地提升我省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惠及三湘人民,为建设“与谐湖南”服务。2.1 改善卫生资源配置的需要卫生资源配置是历史的积存,矛盾与问题也是长久形成的。我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表现为“倒三角形”分布。大量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与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在城区内的大医院,而有大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县乡或者边远地区只分布着较少的低档次的卫生资源。一方面,医疗条件较差的区域内的病人为了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盲目地向城区流淌,加剧了城区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另一方面,社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而效益发挥不好。周而复始,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影响医患与谐。针对卫生资源分布与合理性的有效监测与掌握等监管能力与手段较弱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以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与有关应用系统构成的卫生服务网络,可有效加强卫生资源的辐射范围,扩大服务半径,延仰服务空间,增强可及性,同时可全面反映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政府对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宏观调控与决策支持提供根据。有利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习惯的、高效、有序的卫生服务体系,有利于人民群众尽快获得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2 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各自为政,相互隔离,医疗卫生系统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与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病人重复检查、重复用药,农合、医保缺乏有效实时监管,医疗信息资源没有共享,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年年攀高;由于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低水平卫生信息项目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一旦开展全行业综合性业务服务,信息不能共享利用,又需再次投入人力物力调整与清理数据,甚至需要手工方式再次加工处理后,才能提供给综合管理、服务使用。目前,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交换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块的信息孤岛。历史数据也存在大量的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如此种种,造成了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因此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2.3 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的需要目前,我省相当部分居民看病就医倾向于到大型综合性医院与高水平的专科医院,对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不信任。调查显示我省部属、市属医院卫生资源利用率高达95.9%,高峰时超过110%,而县级、社区、民营医院卫生资源利用率仅为48.3%,存在大量闲置资源。从经济进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卫生资源需求来讲,我省总体卫生资源较少,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加之利用率较低,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大医院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患者排队时间长、意见大,也影响了大医院技术水平的发挥与服务质量的保证,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业务量不足,卫生资源利用率较低,关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与未来进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能够将信息资源按标准统一采集,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决策数据,另一方面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不一致机构之间开展服务协同,实行有效、持续的患者服务与医疗管理,既实现高层技术资源服务效率的最大化,又使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与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实现不一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大中型医院、疾病预防操纵机构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通过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通常门诊、康复与护理等服务,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进展,真正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4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与效率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卫生单位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很多的投入,但由于资源本身限制,服务能力局限,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间的业务进行整合与优化,充分有效利用居民健康信息,提高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数据及知识的共享与协作水平,增强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改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与服务流程,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与效率,逐步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2.5 提高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2003年SARS疫情爆发时,由于卫生信息系统通讯不通,指挥不灵,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疫情蔓延,造成严重后果,在此之后我国加快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建设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产生了大量“信息孤岛”与“信息烟囱”问题。近些年又相继出现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对类似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干预、治疗、康复、跟踪的过程需要很多部门协同进行,对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反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信息共享能力不足,使得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时捉襟见肘。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各业务系统,将各系统信息进行集成,在医疗卫生单位与管理、决策部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具备实时的监测与指挥调度手段,提高快速反应与指挥协调能力,方可及时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少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缺失,同时又能为患者与群众提供有效、持续的服务。2.6 加强卫生管理与决策支持的需要卫生事业进展需要有效的管理与正确的决策。而管理与决策又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需要参考与把握既往与现行的政策、法规,熟悉与掌握医疗卫生单位的资源信息与公共卫生信息,熟悉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及信息数据的支持,结合分析、模拟与预测,做出相应决策,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能够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与应急联动;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对卫生业务部门实行及时有效的监管;通过卫生门户网站,公布、公示医疗卫生信息,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透明度与社会公众的监督,逐步完善卫生系统自我管理、约束机制。通过决策支持平台,获取动态信息,不断充实与调整政策措施,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卫生工作循着有序、高质、高效的轨道开展,促进卫生事业科学、与谐的规律进展。第三章总体建设目标与原则3.1 总体建设目标围绕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与卫生事业进展与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大局,立足现有的资源条件,着眼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全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的医药卫生信息体系。建立从省到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五级卫生信息网络;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省、市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省卫生系统各领域、各业务范畴的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转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使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卫生改革目标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3.2 总体建设原则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伴随卫生事业进展不断深入、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务必遵循相应的原则与基本规律以保障这一工程的顺利开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健康信息为主线的原则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卫生服务需要,建设有利人民群众、方便人民群众与患者的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要充分表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围绕健康信息的挖掘与应用,方便居民查询、使用,支持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要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患者诊疗信息为主线,方便患者、方便医护人员,并支持与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互。2、坚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整体概念、重点意识与分步实施策略。整体概念是谋全局、谋长远,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与资源浪费。就全省而言是一个整体,各地、各单位要服从全省整体规划、整体原则,为全省联网共享提供支持。就本地区、本单位而言,要从实际出发、谋长远、谋进展,不能重复建设、浪费投资、影响工作秩序与就医环境。重点意识谋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繁多,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整体规划框架下逐步完成,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先期建设、先期应用。3、坚持互通共享的原则系统建设要坚持面向服务(SOA)的开放式构架,基于服务的功能组件化,以服务架构包装现有系统及功能,使用统一的交换与传输共享协议、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统一的安全保障,无侵入的系统集成,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的“互认”、“互操作”与“共享”,提高流程标准化、自动化。支持全省范围乃至全国卫生系统的互通共享,支持与其它系统的协调对接。4、坚持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的原则卫生信息化建设务必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下开展,所有平台、系统、软件与网络支持与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的信息化表达等都要参照国际通用标准,遵循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保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保证各有关单位与各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上下兼容。5、坚持系统与数据安全的原则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涉及居民健康、隐私保护与生命安全,务必把信息与系统安全放在首位,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固性与可靠性。应具有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病毒、外部入侵与黑客攻击,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的绝对安全。6、坚持经济有用与可持续运营的原则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经济适用,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在项目建设包含平台搭建、软件开发等,既要注重先进性,又不能盲目赶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使用成熟技术,建设前进行充分论证与评估,在整体规划前提下按经济承受能力分步实施,尽可能节约与降低建设成本。关于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论证与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建成后运营方式、增值效益、应用效益与成本消耗,避免出现建得起用不起或者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等状况,探索与研究可持续运营模式,真正发挥好卫生信息化在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进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第四章总体建设内容4.1总体建设框架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以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内容,以标准规范体系与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以卫生信息交换接口为通道,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实现“数字医疗,信息卫生,健康湖南”的目标。数字医疗、信息卫生、健康湖南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子平台/二级平台)信息安全体系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湖南省五级卫生网络基础其他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图4-1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图4.2网络基础建设4.2.1 网络建设框架湖南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共有2344个乡镇卫生院,2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4390个村卫生室与3759个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与我省实际需求,我省要建立省、市两级网络中心,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五级网络。建立各市(州)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作为该区域的网络中心,接入辖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市、县医疗卫生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省级网络中心,接入本级医疗卫生单位。省、市两级网络中心通过专线纵向互联,形成统一的卫生服务网络平台;横向与各级政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联的社会部门(如医保中心、交警指挥中心、银行,物价,民政,公安等)进行网络对接,形成现代化的卫生信息网络。各市(州)辖区内(包含各区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直接与本级网络中心进行网络连接,可使用有线或者无线等多种方式连入Internet,再通过VPN方式安全访问网络中心。(遗辑分区)省级平台县级医疗 2倍PB 卫生单位当曲L生院区级医疗社区卫生卫生单位服务中心县级医疗 卫生单位社区卫生 服务站乡镇里生院村里生宗市级平台市级平台市级平台省级医疗 卫生单位图4-2多级平台网络架构示意图外联出口区业务系统区EHR系蝇数据灾备区网络中心骨干网络区政府厅医保中心交警指挥中心MSTP/SDH移动或远 程接入点下级网络平台InternetMSTP/SDHx>*-r<业务平台InterneVMSTPZSDH图4-3区域网络互联架构图4.2.2 网络建设内容1、省卫生厅建立省级网络中心,作为全省卫生信息服务网络的汇聚与管理平台。2、市(州)卫生局建立市级网络中心,作为本市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服务网络的汇聚与管理平台。14个市(州)通过光纤等专线接入省级网络中心,通过省级网络中心实现市(州)之间的互联。3、各县(市、区)以市级网络中心为基础建立县级虚拟网络中心,考虑节约投资与运营经费,原则上不建立硬件平台。各县(市、区)通过市级网络中心实现互联互通。4、市、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公网建立VPN隧道直接接入所在市(州)的市级网络中心,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通过VPN隧道/专线直接接入省级网络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现代卫生信息网络。4.2.2.1 区域主干网络建设网络中心要紧负责各远程接入点的链路汇聚,与网络平台内其他模块、系统的连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处理。省、市两级网络之间使用(100M/100OM)专线互联,为全省卫生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网络支撑主干。同时考虑到链路的可靠性及系统的延展,可考虑在专线接入的基础上,另外配置Internet虚拟网络接入。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自身业务数据量的传输需求与通讯安全需求,选择光纤、ADSL等不一致的链路接入方式。业务数据量较大、通讯线路稳固性要求较高的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等,建议使用MSTP/SDH等专线方式连入信息平台。小型卫生服务机构、离网络中心较远的机构,与外出办公人员,可利用Internet方式通过VPN访问网络中心。4.2.2.2 单位局域网络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本单位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本单位局域网包含机房建设、网络建设、防火墙等安全设施配备与服务器部署等。局域网可分内网、外网等,内外网之间网络安全使用物理隔离或者逻辑隔离等方式,各工作站根据业务需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终端设备。4.2.2.3 与有关部门网络互联建设各级卫生网络中心与同级政府部门与医保中心、交警指挥中心、银行、发改、财政、工信、人社、物价、民政、公安、教育、科技、农业、商务、环保、工商、质监、食药、粮食、旅游局等其他卫生有关部门进行网络对接,共同构建我省卫生信息网络体系。4.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使用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以基于健康档案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支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数据整合与交互,最终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与卫生业务协同服务。区域是指具有独立财政支撑,具有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行政区划地区。通常说来,区域至少为县(市、区),也能够是更大的市(州)、直辖市,甚至全国、全球。独立财政支撑指的是独立的税收与财政预算。这里的区域概念要紧指行政区划中的地区(县、县级市、县级区、地级市、或者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的区)。街道与乡镇不是本文所谓的区域。我省将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硬件平台,县(市、区)在市级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虚拟平台。各地可根据自身进展需要与经济实力开展以县(市、区)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方案应按照卫生部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要求与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框架与整体规划来制定。4.3.1 平台建设框架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EHR平台)的核心业务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的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要作为区域卫生信息的整合枢纽,成为区域内的卫生资源整合、纵向业务条块管理、横向机构部门协作的纽带与桥梁。平台支持医疗机构之间(含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医疗业务协同与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预防保健、疾病操纵)之间的卫生业务联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须统一所有有关卫生信息标准,区域范围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卫生有关业务应用系统均需遵循平台信息标准,在信息标准基础上建设与改造升级业务信息系统,通过平台完成数据交互与系统整合,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为二层,一层称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集成)平台,一层称之业务集成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平台提供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机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