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守护神——读《看见敦煌》有感.docx
敦煌的守护神一一读看见敦煌有感这位老人为了守护国宝,在大漠之中苦苦坚守了39年,如果没有他,敦煌莫高窟不会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而更可能是一片废墟,他就是常书鸿。这个名字曾响彻法国美术界,他的作品被法国各大美术馆抢着要,生活上流,春风得意。这种日子持续到那天,他无意间翻开一本敦煌石窟图录,里面是伯希和“骗”来的敦煌古物照片。一幅幅中国古画,磅礴奔放,笔触细腻,让原本崇拜西方美术的常书鸿惊讶不已中国竟有如此惊为天人的艺术!他不顾妻子极力反对,毅然回国,颠沛流离了七年,才抵达黄沙蔽日的敦煌。住惯洋楼的他们睡土床,点油灯,喝的是碱水对醋,吃的是白面条就盐巴。但这些比起修复莫高窟都不算什么。狂风侵蚀莫高窟,他就和民工一起修土墙挡风,一修一千米,洞窟里堆了10万立方米沙子,破烂无比。他和张大千几个人只能一挑一担,逐窟清理。壁画崩裂、岌岌可危,很多精美的塑像、壁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毁损。他把自己的东西卖了筹集修理经费,并争分夺秒在暗无天日的洞窟里,看一眼,画一笔,把整整45000平方米壁画细细临摹下来。眼看着国宝的消亡,他开始给各种人写信,寻求支持。在每封信的末尾,他总不忘了再加上这么一句:“我所同仁,誓死不离敦煌,誓死不离莫高窟。”这种苦日子常书鸿甘之如饴,但妻子很快便厌恶了这里。这里泡不出可口的咖啡,坑洼的路卡坏了漂亮的高跟鞋,冬天里臃肿的羊皮袄让她成了村姑。最终,她留下了告别信,撇下了儿女丈夫,与一名追求者离去。常书鸿骑着马狂追了一夜,最后累晕在大漠的戈壁上,也没能挽回心爱的妻子。他在日记里这样感慨:“敦煌的夜是如此的万籁无声,死沉沉,阴森森的。”常书鸿悲痛欲绝,却仍誓与敦煌共存亡。在他日复一日的奔走疾呼下,敦煌的转机终于来了。新中国成立,中央直接拨款,组织专家彻底翻修莫高窟。1994年,常书鸿走完了他一生的90个春秋。从青丝驻扎到白发离开,常书鸿在敦煌的风沙之中坚守了近40年。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之中,常书鸿像一根倔强而孤独的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这已昏暗千年的洞窟。去世前,儿女们看到:当风儿吹动风铃,已不能言语的父亲正眼含热泪,激动不已。此刻也许大漠的风也在轻轻地吹拂,拂过洞窟前他心爱的波斯菊,拂过那棵他亲手种下的枣树,然后又去摇动九层楼楼角那颗已经响动了千年的铁马风铃尊敬的常先生,我想告诉您,您守护的莫高窟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请您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帮您守着这片宝藏。向您和所有敦煌人的执着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