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取闹.docx
咸宁市耕地时空演变及粮食安全分析摘要文化之地是这片土地的精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缺口,必须不断改变耕地布局。在增长特别快的中国,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用和质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转用,总面积继续减少。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较快。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长期生计。国家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地以粮为母。耕地是食品安全的载体。中国之所以一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是因为13亿人的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土地需要严格管理,这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宜接关系。本文研究咸宁市的耕地时空演变及粮食安全分析,根据最新的土地调查结果数据,大概分析了耕地时空演变和粮食安全的问题,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对耕地综合情况做出了分析,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做出了对策。关键词:耕地现状耕地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长江水土流失AbstractArablelandistheessenceofland.Withthe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t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supplyofarablelandandthedemandisbecomingmoreandmoreacute.Inordertorationallyallocatearablelandresourcesandcoordinatethecontradictionbetweensupplyanddemand,constantlychangingthedistributionofarableland.Especiallyinthehigh-speedeconomicgrowthofChina,landresources,especiallyarablelandresources,areexperiencingunprecedentedchangesintheuseandqualityunderthepressureofthisdemand.SinceChina'sreformandopening-up,thechangeofcultivatedlandresourceshasbeenchangingtootherwaysofutilization*andthetotalareahasbeendecreasingcontinuousl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rateofcultivatedlanddecreaseisthefastestfrom1960stonow.Fromthe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areachange,thecoastalprovinceswiththefastestnetdecreasearefollowedbythecentralprovinces.TheprotectionofcultivatedlandisrelatedtotheNationalFoodSecurityandthelong-termlivelihoodoffarmers.TheNationispeople-oriented,peopletofoodforthedays,soilforthemotheroffood.Cultivatedlandisthecarrieroffoodsecurity.ThereasonwhyChinahasrepeatedlyemphasizednationalfoodsecurityandprotectionofcultivatedlandisthattheproblemoffeeding1.3billionpeoplehasalwaysbeenatoppriorityinChina.Strictlandmanagementisdirectlyrelatedtonationalfoodsecurity.Thispaperstudiesthespatio-temporalevolutionofcultivatedlandandtheanalysisoffoodsecurityinXianning.Basedontheresultsofthelatestlandsurvey,itanalyzesthespatio-temporalchangeofcultivatedlandandtheissueoffoodsecurity,thecomprehensivesituationofcultivatedlandanditsimpactonfoodsecurityandcountermeasuresweresystematicallyevaluatedinsocialandeconomicaspects.目录摘要Abstract第1章.绪论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41.2.1 耕地时空演变研究41.2.2 耕地多功能评价研究51.2.3 我国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耕地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关键。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特征,耕地遭污染和破坏,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咸宁,为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长江中游耕地与林地、灌丛、水体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上述转变过程中,耕地总体表现出数量明显减少、质量降低的趋势;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耕地年均流失率为077%,流失的主体部分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巢湖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完善的传统优质耕地,新形成的部分则主要来自于滩涂湿地开垦及低山丘陵地区毁林开荒。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流失体现在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两个方面。因此,通过严格耕地保护,保证对耕地的永续利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稳固粮食生产,在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粮食安全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全局性的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作为耕地的“田”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耕地保护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为前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态环境。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耕地时空演变研究我国从保障粮食长期供给的角度出发,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列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需要对耕地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耕地是一个由自然状况、人类活动及土壤生物共同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土壤生物状况与耕地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基于耕地环境和生物状况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开始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耕地质量成为近年来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且研究成果丰硕。对于耕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耕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利用规划和保护,耕地空间分布,耕地的质量和环境等方面。【2】ValbUena(2009)使用ABM(agent-basedmodelling)建模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文中分析了这种建模方式的区域局限性,并将其运用于荷兰农场的土地利用扩张。国内有学者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提取耕地信息,或者使用统计年鉴资料作为数据源对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3】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为基础,利用2001年和2008年两期遥感数据以及地面调查的真实情况,对湖北省2001-2008年间的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制图分析。Greene研究了美国在1959-1997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把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模型大致分为为系统诊断模型、土地利用方式综合评价模型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三类。(41.2.2 耕地多功能评价研究众所周知的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资源量小,当前又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时期,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非农化,建设用地需求扩大,居民点扩张占用耕地,加上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能源紧张、气候恶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耕地面积锐减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使耕地面临着严重的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农户的农业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去甚远,不少农户则选择播荒、少投入、弃耕等方式,造成耕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对耕地的粮食供给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解决耕地问题,实现耕地的合理永续利用,必须全面认清耕地的功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耕地多功能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耕地,有利于规范、合理的利用耕地资源,有利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耕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挪威学者Brunstad通过模型量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粮食安全与景观保留联合生产时所需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它们分别单独生产到最佳水平时所需要的成本。ArovuoriandKola在对芬兰农民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耕地的各种功能中,普遍认为农业产出的食品是其最重要的功能。【5】美国学者RiChardC.Ready研究认为,耕地的各种功能中,人们愿意为其支付的成本是不同的,人们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国外学者在耕地评估方法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在市场价值评价方法上得到较多认可的是收益还原法,此后这种方法开始不断完善并流传开来)。1813年,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农学家AQThaer从耕地的生产功能出发,最先提出了土壤生产潜力法。在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的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有条件价值评估法(CVM)o例如1986年,BeaSIey等人对美国阿拉斯加的城郊耕地景观价值进行了评估:BOWker等研究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耕地保护的非市场价值评估中的应用;1984年,HaIStead等人研究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耕地非市场价值1.2.3 我国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我国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渠道少,长期以来收不抵支,对土地的投入不够。基础设施量少质差,防灾抗灾能力弱,靠天种地,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损毁的多,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耕地土层薄,加之降水偏少,雨季集中,极易形成面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有效性差,肥力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6】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己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耕地减少,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改革开放以来转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思想,而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农业的结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全面发展,促使了土地利用分配的调整,普遍压缩种粮用地。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但由于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又缺乏宏观控制和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在耕地上挖渔塘、种果树,过多地挤掉了粮田面积。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利用耕地数据统计年鉴,在GlS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咸宁市耕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的现状,从占用和补充的角度分析咸宁市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耕地利用工作成效,强调质量和空间布局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性。【7】土地现状调查可恢复耕地现状及其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相互关系分析。利用杭州市最新土地视状调查的初步结果,分析杭州市可恢复耕地的现状,探究耕地利用现状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之间利用定位的矛盾,理清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耕地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在前人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空间布局指标,强调耕地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通过自然断点法分为四个等级,明确耕地重点保护区,提出耕地分级保护措施。1.3.2 文献资料研究法从本文研究目的出发,通过学术检索工具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耕地时空变化、耕地多功能评价与利用、耕地保护研究报告和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归纳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政策导向,明确咸宁市耕地时空演变及粮食安全分析研究思路及方法。1.3.3 GIS空间分析法运用ArCGlS软件,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数据矢量化,通过各种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耕地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的工具有叠加分析、坡度计算、空间关联、缓冲区、欧氏距离、自然断点法等。第2章.研究区概况和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形地貌咸宁,为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临阳新,南接崇阳,西界蒲圻,北交武昌,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鱼毗邻,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根据全国地貌区划可以分为3个地貌区:沿江湖冲积平原区:位于咸宁市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为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咸安市中部,通山县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地区:位于咸宁市通山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的穹窿褶皱断层山陡坡地形。2.1.2 气候条件咸宁市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咸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IlOO-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IlO-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o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亳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亳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亳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亳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整个湖北的梅雨期。2.2. 社会经济根据咸宁市统计局于2020年10月23日发布的2020年咸宁市统计年鉴,2010-2019年间,咸宁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逐步凸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持续繁荣,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努力朝着“十三五”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9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0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704.9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90.08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5:44.2:43.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发展更加均衡。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50元,增长7.8%。2.2.1 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分析本章学术检索工具搜集整理国内湖北省咸宁市耕地变化资料,明确咸宁市耕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的现状,从占用和补充的角度分析咸宁市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避免复杂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原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即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重新公布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该方案分为两个层次,共有8个大类,46个二级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表21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一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二级类水田 旱地等园园 园园园胶它等 果桑茶橡其地有灌疏未造迹苗林木林成林地圃地林地林地等天然草地城镇人工草地农村居民点改良草地等独立工矿特殊用地等路路村场口头 铁公农机港码河流湖泊荒草地水库坑塘、盐碱地滩涂冰川沙地 水工建筑沼地 积雪等 裸地田坎等2.2.2 耕地面积演变特征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程度效益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9】利用咸宁市统计年鉴(2002)1949-2012年的资料,近60年来湖北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见表3-2)。分析得到下图(耕地面积以年末实有为准),图2-2反映了咸宁市从1949年到2012年耕地数量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明显看出,1957年到1962年耕地面积增加,且以早地增加为多,这一阶段是解放后的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百废待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此后到本世纪初耕地面积又呈下降趋势,2000年到2003年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比较而言旱地减少较多,这主要与近几十年来城镇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和政府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关,表明湖北省近年来十分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效地协调了咸宁市耕地保护和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表2-2咸宁市1949-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年份年末实有耕地面积水田旱地1949155.53113.9341.61952165.59118.9846.611957175.3119.5755.731962177.21112.4164.81965175.59114.3561.241970164.68111.3453.341975161.03110.3950.641978159.95110.9848.971980158.88111.347.581985153.43108.2445.191990150.46106.0244.441995147.23104.6342.61997147.75104.1442.031998146.17104.1442.032000145.94103.6342.312003124.8692.6632.22005138.3102.9235.382007152.84110.6542.192009154.67111.3643.312012156.6111.4745.13表2-32.2.3 耕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图标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和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耕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窕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其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研究时段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10o根据以上公式和咸宁市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咸宁市耕地年变化率为0.1029。结果表明,虽然咸宁市耕地年变化率增加速度缓慢,但耕地年变化率近16年来基本是正值。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更新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表2-4咸宁市耕地变化(单位:千公顷)土地利用类型194919902012耕地利用变化率1949-19901990-20121949-2012耕地155.53150.46156.6-0.079510.18550.01092水田113.93106.02111.47-0.16930.23370.03427旱地41.644.4445.130.16650.07060.1347表2-5咸宁市耕地利用变化率咸宁市耕地利用变化率-0.2-0.15-0.1-0.0500.050.10.150.20.250.3旱地水田耕地第3章.对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分析粮食安全3.1. 研究区粮食安全分析3.1.1 耕地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11】。国内对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关系多集中在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特别是耕地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研究,对耕地的质量与粮食安全的关注很少。周小萍等研究了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结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是近期我国粮食总产减少的重要原因。谭术魁等分析了耕地面积、质量、耕地农用驱动力等多种威胁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要素变化情况。林朋乌生的研究成果表明粮食总产量和农业人口与实有耕地面积都有非常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有些研究把耕地质量作为影响因素考虑,也只是将耕地质量作为耕地资源承载力其中的一个指标考虑,不能直观、具体反映出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3】。李秀彬等用增、减耕地所在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估算了1988-1995年间我国耕地质量变化造成的粮食损失,计算了新增加、减少耕地所贡献的粮食量,说明了研究耕地质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能单一地从平衡耕地数量增减,设定耕地红线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国外对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方面,建立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模型,分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目前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关系研究中的“粮食安全”多是指粮食产量,并没有耕地质量与粮食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3.1.2 湖北省粮食产变化和原因如下图所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粮食产量从6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2500万吨,增长了四倍,建国64年,年均增长粮食达到30万吨。【14】在64年中,有1957年、1976年、1997年、2013年四个明显的粮食产量高峰,同时也有1949年、1961年、2003年明显的粮食产量低谷。在“解放型”增长阶段(1949-1961),由于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运动等,解放了内战时期被束缚的粮食生产能力,湖北省粮食产能从1949年的619.1万吨爆炸性增长到1957年的1135万吨,但是由于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迅速跌落到1961年的731.1万吨;在“恢复型”增长阶段(1962-1977),主要处于文化大革命期句,“上山下乡”运动虽然造成了很多社会灾难,但是对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时期,湖北省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粮食产量增长到1976年的1650万吨;在“进一步释放型”增长阶段(1978-1997),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北省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湖北省粮食生产潜能进一步得到释放,在1997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高位的2634.4万吨;在“结构型”下降阶段(19982003),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种粮比较效益的低下,湖北省农民纷纷“转行”一到东南沿海打工,加上1998年湖北省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难,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到2003年降到1921.02万吨。表3-1湖北省粮食产量变化3.1.3 粮食安全问题分析我国粮食供需现状。从供求层面分析,我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自主生产,自主生产占粮食供应的9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强。【15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受到压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积极少,水土资源污染不然严重;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强。从需求层面个上讲,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需求用途上看,口粮需求比重下降,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这会对我国粮食生产添加新的压力;其次,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差异加大。由于受到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的影响,玉米、大豆等品种需求加大,国内生产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再次,从地理需求上看,我国粮食区域间的供需不平衡将加大,“北粮南运”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研究区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16】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正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3.2. 研究区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3.2.1 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粮食实现连续7年丰收,已经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整体上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安全不会出现大的问题。【17】当然,国际上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有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实状况是耕地持续缩减、人口仍在增长、农业基础薄弱,同时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加剧、粮食消费升级等问题,我国粮食供给压力将长期存在,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基于此,我国应树立多元协同保障和综合食物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新的粮食安全观主要包括两个视角:一是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二是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新粮食安全观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仅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价格稳定的安全观念,而是以世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世界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基础,维护粮食安全需要从世界粮食安全的整体角度出发,加强互利合作,寻求多元发展,避免粮食垄断和霸权主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与世界粮食安全的共同发展。其中,互利合作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多元化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协同保障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3.2.2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18】要培育粮食产业经济观,首先,超出正常储备规模的大量粮食迫切需要探索多途径的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新模式、新渠道和新业态。其次,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不仅对种粮农民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还有利于继续保障种粮积极性。其次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于下一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元红认为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鼓励菜、果、茶、桑、花、苗、药等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二是建设产业体系,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产业价值链;三是再造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行耕地修复和轮作休耕。然后要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对此,钟铳认为,i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二是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民增收主渠道。三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民增收领域和空间。四是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增设粮食产能保护补贴、耕地修复补贴等。五是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减贫脱贫。选准扶贫产业,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充分发挥“三区、三园和一体”的示范效应。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应当通过保障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来实现农民增收。张俊飕认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顺应市场消费变化,依据市场导向,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按照“绿色、生态、安全”的标准要求,生产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与此同时,还必须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在增值空间上挖潜力。既可以让农民在粮食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实现就业,又可以让农民在粮食加工增值上分享收益,使农民在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同时,也真正成为粮食产业经济系统的重要主体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受益者。第4章.结论本文通过对咸宁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了解,分析了咸宁市耕地面积演变特征和耕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湖北省的粮食产量变化和影响,对咸宁市耕地时空演变及粮食安全做出了分析。保护耕地的意义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受饥荒蹂嘴的中国人民必然对粮食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早在礼记王制一书中就记载了:“耕三馀"富国必以本业”“积贮,乃天下之大命诸如此类论述,在我国古典文籍中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粮为纲”“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以保障粮食自给、丰富粮食储备为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为保证粮食供给,我国开始逐步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且这一改革极富成效。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从2003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锁定三农问题。增加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支持,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人民始终重视粮食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李文源.杭州市耕地时空演变与耕地保护分区研究D.浙江大z2021.DOkl0.27461ki.gzjdx.2021.000585.张梦珂.武汉城市圈耕地时空演变及布局模拟D.武汉大学,2017.3宋雪婷.2010-2018年武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¾2021.DOIrl0.27204ki.glzhu.2021.000471.刘斌寅.基于RS和GIS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D.安徽理工大,2020.DOhl0.26918ki.ghngc.2020.000242.5耿卫.西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8.蒲粟.大邑县耕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z2019.DOIl0.27345ki.gsnyu.2019.000950.刀鹿晓东.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熊琴.武汉城市图背景下咸宁城市形象定位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9张涛.土地利用分类中图像分类技术的探讨D.兰州财经大z2020.DOkl0.27732ki.gnzsx.2020.000163.10赵倩石.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z2020.DOhl0.27110ki.ghsfu.2020.001561.11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1,16(04):313-319.12谭术魁,彭补拙.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世界地理研窕,2002,11(04):12-17.13林膨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14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6):4-10.15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1):1716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人口研究,2007,31(02):17安洪霞.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评价D.广西大z2020.DOIrl0.27034ki.ggxiu.2020.000256.18习群.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D.南昌大¾2020.DOkl0.27232ki.gnchu.2020.00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