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无锡示范区发布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38.docx

    • 资源ID:1030985       资源大小:81.49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无锡示范区发布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38.docx

    无锡示范区发布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3821世纪,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它是20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的自然延展与全新走向。2009年,温家宝同志在视察无锡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开启了中国物联网进展的新纪元。5年来,无锡市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载体,以示范应用为引领,全面推进物联网知识、人才、资源等进展要素的集聚,技术、应用、产业高地加快崛起。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电力、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一大批应用示范项目方兴未艾。为表彰无锡物联网应用的优秀案例,推广典型应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快培养市场价值,无锡市人民政府与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联合主办“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评选及公布活动。今天公布的十大应用案例包含:“锐泰节能系统”:探索数字化能源监管新模式、中农“水产养殖系统”:实现河蟹智能化有氧养殖、“西泾变电站”: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无人值守”、中科软追溯体系:为肉类蔬菜流通加把“安全锁”、大为车踪监控系统:构筑城市涉车案件智能防控天网、移动“车卫士”:编织市民电动车出行“防盗网”、“悟莘科技”:为大型基础设施“实时把脉”、中科怡海:“37个感知点”确保太湖无锡水域无湖泛、矽丰“健康服务云”:让24小时专业保健医生进万家、“晓山系统”:搭载物联网技术服务老龄化社会。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锐泰节能系统”:探索数字化能源监管新模式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锐泰能源监管系统技术支撑平台(FrontView).物联网数据网关与能源传感器,整合搭建智能能耗物联网监管系统,实现各类能源计量设备的无缝整合与实时动态监控,为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公共机关、大型公建的节能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该系统已在全国100多个单位应用推广。节能减排呼唤智能化能源监管方案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定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偏低,单位GDP能耗超世界平均水平2倍,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能源管理处于节能产业链的顶端环节。”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弟消说,长期以来,各行业缺乏一套技术先进、体系完备的“节能监管体系”来科学监测能源消耗、实施定额管理、挖掘节能潜力,导致节能工作效率低下,节能效果无法考评,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据唐弟清介绍,锐泰公司依托江南大学节能研究所的综合学科优势,经多年创新研发,形成了适用于不致规模与场合的智能能耗物联网监管系统。该系统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的“锐泰能源监管技术支撑平台(FrontView)”为基础,使用物联网、开放平台建设、子系统嵌入等先进技术,实现各类数字化能源计量监控设备的无缝整合、全面实时动态监管监控。"FrontVieW是一个介于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核心技术支撑与开发平台。”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政介绍说,其具有可视化、可控化与自动化优势,可实现智能对象、人员与流程的互通互联。在该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传统节能操纵器、能源管理智能操纵器、锐泰自主研发的智能数据网关(SmartGateIoOo)等物联网核心设备,实现对电、水、气、暖、空调、重点用能设备与可再生能源的实时感知,对电能、供暖、分体空调与VRV空调进行远程调节。“该系统综合运用了能源传感、电子测量、自动操纵、信息融合、网络安全、环境工程等技术,有效推进计量监控点、互联网络、FrontVieW平台联动,实现了基于传感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能耗感知、智能监管与智慧减排。”董政说。调研显示,智能能耗物联网监管主系统内已建成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给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空调节能监管系统、燃气能源监测管理系统、供热能源监测管理系统、路灯能源监控管理系统、网络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持续能源审计系统、能源综合分析系统等成熟子系统。“通过一套节能监管平台与多个节能管理系统的T+M模式,锐泰对能耗严格监管有了完善体系与计量根据。”董政说。截至目前,锐泰公司已取得“智能能耗物联网监管系统”核心技术的完全知识产权,包含7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2项有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4项软件产品认定等。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副理事长、江南大学节能研究所所长田备认为,锐泰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成功研制与应用,有效实现了全方位能源使用的过程监管,实现了节能的精细化管理,为能源监管建立了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创新框架平台,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锐泰节能系统”助力绿色校园建设2004年,江南大学新校区启动,占地面积3125亩,学校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校学生与教职员工共3.2万人。随着校区条件的改善,能耗设备数量也大幅上升。其中,仅空调就有4800台套,每年耗能费用高达1700万元。“我国高等院校校园内水电汽耗用通常没有计量考核,用多少,算多少,许多高校一年耗能费用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这种粗放型高校能源管理模式亟待完全改变。”江南大学副校长田备说。2008年开始,江南大学着手由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进行“高起点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有基于分项能耗统计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从教师办公室到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每个角落的耗能量都有了计量根据。进入位于江南大学内的能源监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整面墙壁大小的巨幕电子屏。屏幕上方显示“江南大学数字校园”字样,下方是各个院系的用电情况,如:2013年7月29日至2013年8月4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用电量10548.12千瓦时、商学院用电量2639.47千瓦时等。江南大学节能研究所工作人员打开“计量设备实时在线图”,近万个各类计量传感监控点的布局与实时工作情况呈现眼前。散射图纵横交错,显示各计量监控点的位置与与网关相连的情况,屏幕左下方显示:总网关433个、在线网关358个,总设备4471个、在线设备3676个。“点开具体监控点,可看到该建筑的累计电量、有功电能、设备运行等情况,根据等级,分别显示为绿色正常、黄色特殊与红色警报。”江南大学节能研究所、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敬军说。江南大学校园各类传感监控点的布置,实现了对学校能源感知与全程能源管理。“比如在学校,对宿舍里使用热得快'的监管是个老大难问题。但假如使用数字监管系统,就能明白哪个宿舍违规现象正在发生。在办公室,假如有人下班未关电脑,第二天上班就会收到警示通知,大大减少了浪费现象。”邓敬军说。目前,江南大学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给水管网监测系统、校园智能照明远程管理系统、燃气计量监管系统等已建设到位,校园用电计量与给水管网计量远程计量率分别达到99.3%与97%。通过水电的远程计量监管系统的创新应用,对全校的能源使用实现了分层次的实时监管与互动监督机制,通过实时监管、信息公示与指标执行的方式,广泛提升了师生们节约用能的意识。通过给水管网的实施监测,累计发现地下管网漏失10余次,通过及时维修挽回了大量漏水缺失。数据显示,新校区总人数由2005年的14000余人增加至2010年的30000余人,在学校科研总量,设备总量及空调数量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月生均电耗由2006年的70.9度降至2010年的55.4度,月生均水耗由2006年的7.79吨降至2010年的3吨,学校建设数字化节约型校园成效显著。2009年12月1日,江南大学“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建设,得到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等各部委的高度认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致认为该成果实现了“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与集成创新”,“在能源监管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节能监管平台”第一品牌蓄势待发截至目前,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已为全国70多所高校进行了节约型校园建设,能源浪费现象得到遏制。仅2012年上半年,就连续中标了12个高校节能平台的建设项目,总金额达3000多万元。调研显示,除高等院校外,锐泰节能监管系统还涉及工业企业、公共机关、大型公建等行业。”锐泰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可扩展的、低成本的数字化能源综合监管平台,打造中国节能监管平台'第一品牌目标。”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弟清说。近年来,锐泰公司助力无锡“感知能效”示范工程建设,对重点企业用能状况实施精细化、数字实时监控。一方面,及时掌握其能源消费状况,为政府能源管理提供决策根据。另一方面,实现对要紧耗能设备、工序用能的实时监控与评估分析,为企业节能诊断提供数据支撑。20U年,锐泰公司为无锡市市民中心建成“数字化感知能源监管平台”,配备装置3930块智能电表、73块智能水表、13块智能燃气表、280个数据网关、6台服务器及一个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各项能耗数据,及时发现与避免“长流水”、“长明灯、“无人空调”等浪费现象。“比如对大厅、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区域700多部VRV空调进行集中操纵,统设定关机时间与温控标准,仅此一项每天即可节约用电3000多千瓦时,估计全年可节电30余万千瓦时,节约资金25万余元。”唐弟清说。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市民中心用电同比下降14.74%,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此外,为充分发挥自身在“节能减排”与“传感”产业链中的优势,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全面整合上下游资源,依托江南大学科研力量、无锡高新区管委创新管理平台,集三方力量合作共建“江南感知能源研究院”。目前,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已在全国建设了100余个系统。2012年,实现销售4000余万元,上缴税收500余万元。根据公司规划,2015年实现IPO,成为无锡第一家物联网上市企业。中国“节能监管平台”第一品牌正蓄势待发,为各行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进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服务。(新华社分析师李玮)企业简介: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专业从事节能监管软硬件产品研发与节能管理服务的高新科技企业,坐落于无锡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传感网科技园,注册资金IoOo万,占地3000平方米。公司依托江南大学强大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核心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具有十余年网络产品设计、制造、市场运作经验,专业从事节能监管系统产品研究、制造及系统设计、工程施工服务。案例简述:2008年,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在江南大学建设基于分项能耗统计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校园内布置各类传感监控点近万个,实现了对学校能源感知与全程能源管理。目前,江南大学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给水管网监测系统、校园智能照明远程管理系统、燃气计量监管系统等已建设到位,校园用电计量与给水管网计量远程计量率分别达到99.3%与97机2009年12月1日,江南大学“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建设,得到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等各部委的高度认可,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农“水产养殖系统”:实现河蟹智能化有氧养殖在宜兴市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的蟹塘里,一台像蘑菇一样的设备固定在水中,对蟹塘内的含氧量进行监测,岸边的操纵器实时同意传输的数据,科学操纵水中溶解氧含量。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智慧水产养殖系统”,以物联网传感技术精确识别蟹塘含氧量,无线3G设备、主控平台与增氧设备智能联动,实现了蟹塘的智能化精确增氧。该系统在无锡2万亩蟹塘成功应用,亩均增收100O元以上。这一应用案例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收致富农民,提供了成功借鉴。“智能化增氧”破解河蟹养殖难题河蟹属名贵淡水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其习惯性较强,近年来养殖规模迅速增加,为养殖户带来良好的收益。然而,河蟹养殖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关键要素是池塘中的含氧量。据悉,一旦含氧量低于每升3毫克,河蟹行动就会变得极为缓慢,身体容易虚弱。“缺氧危机在河蟹蜕壳时期尤为明显。”宜兴市农林局信息科黄炜芸介绍说,“河蟹从蟹苗到完全长大需要5次蜕壳,每次蜕壳后,河蟹体重将会大幅增加。蜕壳时期缺氧,容易导致河蟹停止蜕壳,难以长大。同时,河蟹蜕壳后,由于身体柔软,在水面或者岸边极易遭到鸟类等天敌的攻击。因此,蜕壳时期缺氧直接影响河蟹的产量与品质。”据熟悉,缺氧状况会全天发生。因此为保证产量及品质,养殖户只能增加巡塘次数,大幅增加养殖户的工作时间、劳动压力与养殖成本。为熟悉决上述问题,养殖户也做了一些尝试。一种方法是在蟹塘内辅助养殖一些螺蝴或者虾。它们对含氧量更加敏感,一旦水中溶解氧降低,螺狮就会爬上岸边,虾也会浮出水面。然而这种感性的方法缺点明显:无法减少养殖户例行巡塘的次数,即便最快时间发现特殊情况,打开增氧机,如今水中缺氧已经发生,无法提早预判。另一种方法是提早实施蟹塘增氧。但无法对增氧量进行合理操纵。提高了电费,增加了养殖成本。假如氧气过足而饲料没有及时跟上,容易导致河蟹之间互攻。“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黄炜芸说,“因此我们将目光投向了物联网领域。”黄炜芸所说的是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集成农业技术、传感技术、测控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国内创新研制的“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据江苏省宜兴市农林局信息科科长蒋永年介绍,“中农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由采集、传输、操纵与中央管理四个部分构成。池中的溶解氧传感器作为采集与传输单元,可对蟹塘内的含氧量进行监测,一台采集器监控25-40亩蟹塘,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内置的3G无线传输设备发往位于岸边的操纵器。随后,操纵器一方面对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当数值低于3毫克每升,就会自动开启增氧机,一旦高于5毫克每升,自动结束增氧。另一方面,采集器还会把汇聚到的信息传输至总操纵中心,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农智慧水产养殖系统平台对设备进行监控。“中农智慧水产养殖系统”实现亩均增收IoOO元在宜兴市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的蟹塘里,一台像蘑菇一样的设备固定在水中,杆顶拴着一个浮笼。“这就是采集器,”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王梦妮说,“顶端内置无线传输设备与供电电池,溶解氧传感器安装在浮笼里。整个采集器依靠太阳能电池供电,安装简便。”据王梦妮介绍,原本传感器是固定在杆上的。但是,通过实践摸索发现,由于溶解氧传感器自身要消耗氧气,若固定不动,那么测出的数值与真实数值间将有所偏差。通过升级,现在的传感器就安装在浮笼里,能够自己“走动”,让监测数值更加准确。此外,为了保护传感器,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在传感器上安装纳米防护罩及水泵自净系统。然而,具体应用过程中发现,螺蝴类的水生生物喜欢附着在纳米防护罩上,导致设备难以清洗保护。因此,改用不易附着水生生物的铜网代替了纳米防护罩。“设备的清洗非常方便,通常半年捞出来一次,用刷子刷一刷就能够了。”宜兴市河蟹养殖户吕师傅说。在岸边,有一台像百叶箱的设备,这是系统的操纵器。它采取模块化装配,方便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维修。同样,该操纵器也在实践中不断升级。王梦妮介绍说,一方面,中农物联网与中国移动进行合作,通过在操纵器中加装SIM卡模块,借助中国移动的3G网络进行设备间的互联。另一方面,在操纵器设备箱内安装了整套气象预警监控设备,可收集光照强度、气温、风速、风力等信息,并汇聚到操纵系统进行分析,对天气变化做出预判,配合溶解氧传感器的工作,建立超前预警机制,以应对河蟹生长关键时期(7-9月)的复杂天气。智慧水产养殖系统在实践中更加完善。然而,这套集成了众多物联网技术的高科技设备在使用起来却非常简单。在操纵器的界面上,显示着开关模式、蟹塘标号、温度、含氧量等信息。养殖户能够根据显示的信息手动开启增氧器。同时,得益于无线传输与后台操纵系统,养殖户能够足不出户“居家”巡塘。据介绍,整套系统支持手动与自动混合操纵模式。养殖户既能设定程序让系统自动操纵增氧,还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下载手机应用程序或者登录系统网站远程开启或者关闭增氧器,进行操纵。据悉,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已顺利通过江苏省农机鉴定站的推广鉴定,被列入2013-2015年农机补贴目录,单套售价为9800元。假如按照套设备监控25亩标准大小的蟹塘计算,扣除农机补贴的2600元,一亩地成本仅为280元。宜兴市水产养殖户吕师傅算了一笔账:自从使用该系统后,每亩河蟹产量从最初的150斤增加到200斤。同时,河蟹规格也从原先的2.5两一只增加到3两一只。行情好时一亩蟹塘能增收1500-2000元,行情通常时也能增收100O元。此外,每亩可节约电费80元左右。不计节约的人力成本,除去设备费用,一亩地至少增收100O元。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中农“智慧水产养殖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了产品数量与质量,增加了农产品的产出收益,真正实现了河蟹养殖的智能化,是一项值得推广运用的强农惠农好办法。打造现实版“开心农场”助力科技惠农调研显示,宜兴市于2010年开始试用“智慧水产养殖系统”,最初覆盖K)OO亩蟹塘。2011年,已覆盖高睦镇5000亩中心试验区与杨巷、新建、官林、徐舍等镇5000亩扩大示范区,总面积达1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又翻了一番,达至J2OOOO亩。河蟹养殖水域使用该系统后,河蟹的成活率与产量大幅提高。据初步测算,按己实施的2万亩螃蟹养殖水域推算,蟹农经济效益将增长2000万元左右。随着蟹塘覆盖面积的增大,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改进创新系统功能。“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入投喂决策'、远程诊断'、'宜兴河蟹溯源等功能。"江苏省宜兴市农林局信息科科长蒋永年介绍。投喂决策是结合后台数据平台,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精确地计算出投喂饲料的时间、次数与数量,进一步丰富科学养殖系统功能。远程诊断是指通过安装视频监控与识别设备,摄录遭受病害的螃蟹图像,上传图像数据后,由有关专家进行远程诊断,从而保证河蟹质量,降低养殖户风险。宜兴河蟹溯源系统,在河蟹包装盒上印上二维码与防伪码标签,推进宜兴大闸蟹品牌化。据悉,由宜兴市牵头制定的江苏省中华绒螯蟹智能养殖操作规程地方标准现已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的审定,整套溯源设备也己开始试点,将促进水产养殖智能监控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普及。由于智能养殖系统采取模块化设计工艺,可由单一的水产养殖向其它农业生产领域外延。目前,整套系统现已由水产养殖逐步覆盖了畜禽饲养、设施园艺、茶叶生产、大田作物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在畜禽养殖方面,己建立江苏新坤兴农业生态限公司猪舍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温湿度、有害气体远程自动操纵与视频监控;在百兴猪场建立母猪群养智能管理系统,集成了荷兰VELOE公司母猪发情、自动喂饲系统与德国大荷兰人公司的环境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在设施园艺方面,已建成阳羡茶博园5000平方米的蝴蝶兰、3000平方米的黄瓜与西红柿物联网智能大棚,实现了温、光、水、气等远程智能化操纵。目前,江苏中农系统已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在浙江、天津等地推广。此外,据蒋永年介绍,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已联合江苏农委信息中心、中国移动江苏有限公司签署“共同开发江苏省农业物联网总平台的战略合作协议”,平台建设运行将全面推进江苏省乃至全国农业物联网进展上新的台阶,并为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盈利模式开创新局面。估计平台2014年将可挂2万个终端,2015年将挂10万个终端,5年后将挂100万个终端。每个终端采取设备免费,收取信息服务费240元的方式,江苏省信息中心、江苏中农各分成20%,移动60%,每年将为宜兴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带来4800万元的净收益。(新华社分析师朱程)公司简介: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2011年5月成立,注册资金1050万元。公司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要紧从事农业物联网智能感知操纵系统的集成应用,重点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设施园艺、水利灌溉、生态环境等领域广泛使用,是在农业技术、传感技术、测控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的综合运用。现已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多个,取得农业部、科技部“优秀农业案例奖”、国家发改委“优秀产品奖”、农业部“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及地方荣誉称号,是制定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发起成员单位之一。项目简介:2010年,宜兴市开始试用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水产养殖系统”,该系统以物联网传感技术精确识别蟹塘含氧量,无线3G设备、主控平台与增氧设备智能联动,实现了蟹塘的智能化增氧。系统最初覆盖100O亩蟹塘。2011年,总面积达1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又翻了一番,达至J2OOOO亩。据初步测算,按已实施的2万亩螃蟹养殖水域推算,蟹农经济效益将增长2000万元左右。这一应用案例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收致富农民,提供了成功借鉴。目前,整套系统现已由水产养殖逐步覆盖了畜禽饲养、设施园艺、茶叶生产、大田作物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西泾变电站”: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无人值守”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的西泾智能变电站内一片静寂,由385个各类传感器、55个高清摄像头、2台红外热成像仪及声光报警设施构建的传感测控网络时刻凝视着站内的一切。近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探索构建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系统,实现变电站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与巡检”。作为国内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变电设备“智能化”,实现自我感知、判别、决策与操纵。西泾智能变电站的投运,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提升变电站信息获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网“心脏”亟待智能化“防火墙”由于电网系统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电网一旦发生事故,蔓延速度快、影响面大。变电站作为电网体系的核心与枢纽,起着汇合电能、升降电压与分配电能的作用,其运行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与稳固。人是传统变电站安全监测的关键因素,设备检查、检修保护、故障处理均需人工完成。然而,以人为主体的传统监管有先天不足:一是监测周期长,短则一天长则一周,无法实现24小时动态实时监测;二是监测范围窄,工作人员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或者设备间的狭缝中实施检测;三是监测成本高,传统监管方式耗时耗力,人工成本高企。“建设'无人值守的智能变电站迫在眉睫。"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智能电网部设备研发部经理张万生博士说,智能变电站需实现系统集成,所有监测与检测的信号可联动,传感器实时感知现场情况,系统自动调整与自动操纵,操作人员依托网络远程在线操纵。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核心优势,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探索构建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操纵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无锡惠山区前洲镇西泾变电站。2010年12月30日,作为国内首座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变电站,无锡供电公司西泾220千伏变电站正式竣工投运,标志着高压强电操纵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进入有用化应用新阶段。该项目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防入侵、防人员伤害、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全景监测平台。遍布于变电站各个角落的385个传感器,成为这座智能变电站核心所在。这些半个火柴盒大小的传感器,对周围环境中温度、湿度、水位与烟雾进行感知,在第一时间将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变化传输到操纵中心的在线检测系统。“举例来说,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对周围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感应,能够自动地对通风口的风速大小与空调的温度等进行调节。”张万生说,该项工程综合运用智能传感、网络通信与实时检测等技术,将变电所传统意义上的设备智能化,使事实上现自我感知、判别与智能化决策,自动完成顺序操纵。同时,应用物联网与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站内巡检工作的智能监督与站内防误入间隔的智能认证。各类传感器将信息收集后,通过它们之间的联动,迅速而准确地向总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发出指令,为提高变电站运维巡视与安全措施布置的生产作业安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假如一个陌生人私自闯入西泾变电站,那么不到5分钟,他就会被工作人员直接拿下'。由于从碰触到变电站防盗门的那一刻起,他的一举一动就尽收工作人员眼底。”张万生说,首先,防盗门上的振动传感器会传送信号给系统,系统操纵高清摄像机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声光报警系统进行报警。另外,在主变压器上方安装有2台红外热成像仪,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过去,需要人工手持仪器到现场测温,现在一切都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工作人员坐在操作台前便可对现场情况一目了然,而且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西泾智能变电站调研时指出,西泾变电站的新技术、新功能与先进设施的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智”的跨越,并努力打造“能”的提升,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树立智能变电站样板,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作出突出奉献。西泾智能变电站制造多项全国第一据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窕院院长助理邢涛博士介绍,西泾变电站使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综合运用智能传感、网络通信、实时监测等技术,制造了智能变电站建设的诸多国内第一。首次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变电站传感测控网络。与传统变电站相比较,西泾变电站共布置温度监测、温湿度监测、磁控感应、水浸感应、震动感应等五大类385个传感器。对影响变电站运行的二次设备运行环境温湿度、一次设备重要节点温度、变电站电缆层等低洼区域水位等因素实施全方位智能监测。“比如在地面放置的6个水浸传感器,当遇到电缆沟内有积水等问题时,可与时反馈信号回系统,系统不仅能够操纵高清摄像机查看具体情况,而且能够启动有关设备进行排水。”邢涛说。首次构建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操纵系统,该系统包含图像监视子系统、安全警卫子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子系统、采暖通风子系统、给排水子系统、SF6泄漏在线监测子系统、智能巡视子系统、防误入带电间隔子系统、设备运行温度在线监测子系统与主变红外热成像诊断子系统等10个子系统,实现了变电站辅助系统体化智能管控,并获得国家有用新型专利。该系统将常规变电站各自独立的辅助生产系统,通过统一的通信规约转变为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与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一起构成了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无需进行人工或者机器人巡检,远方的监控中心便可随时掌握站内设备与辅助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诊断并处理出现的特殊现象。首次在变电站内对多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的融合,提高了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的信息可靠性。通过电子围栏、墙体震动传感器、视频监控信息的感知与融合,实现高可信的无虚警、无漏警安防报警;通过感知与融合视频监控信息、红外热成像信息与烟感信息,实现高可信的消防报警;通过感知与融合、比对同一设备不一致相位、同类设备之间的温度差异,与环境温湿度信息,实现准确、快速的设备故障告警与灵活的设备运行温度管理;通过感知与融合水浸、水位、环境温湿度与视频监控信息,实现高可信的变电站环境状态告警。首次在国内提出了针对智能变电站应用的超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算法。针对变电站应用中对无线传感器节点超低功耗的特殊要求,提出低功耗路由算法与动态心跳算法,使无线传感器平均工作电流降低到5微安,实现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超低功耗。根据变电站现场运行管理要求,通过分析、比较与测试,首次使用耐高温、高比容量的扣式锂氢酰胺氯电池用于电力无线传感器节点,配合低功耗网络协议与微功耗测控技术,达到预期8-10年寿命的技术指标,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自2010年底竣工投运以来,西泾变电站各类巡视合格率、布置安措准确率均达100机西泾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操纵系统投资为250万元,与常规变电站辅助系统120万元左右的投资相比,增加了130万元,但整体功能全面提升。同时,西泾变电站辅助系统年运行保护成本降低了15万元,运维工作量大为减轻。其中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减少了变电站红外测温成本8万元,环境温度及水浸监视减少变电站环境运维成本5万元,通信网络使用的保护成本减少了2万。按照设计运行年限为30年,基准收益率为8%,经计算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比常规系统减少37.5万元。江苏省电力检修公司无锡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西泾变运维系统负责人陆建云表示,西泾变电站具备“智能监测、智能推断、智能管理、智能验证”功能,真正实现了无人值班、在线监控的变电站智能管理,填补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全面应用的空白。“西泾样本”融入行业标准前景广阔调研显示,物联网技术在西泾变电站的应用,有效减少运行保护工作量、降低运行保护成本、提高变电站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水平,满足变电站智能运行管理的需要,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变电站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西泾变在具备智能优势同时,全面融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工业化理念,成为工业领域节能先锋。”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民说。进入西泾变站区大门,进入视线的仅有两栋建筑,西侧为三层建筑,一层为电缆层,二层为10千伏开关室及接地变室,三层为110千伏GlS开关室、二次设备室及功能用房。东侧为两层建筑,一层为10千伏电容器室,二层为220千伏GIS开关室。除2台18万千伏安变压器外,其他设备均建在室内。据介绍,相对传统变电站,西泾变电站使用体积小、占地少的组合电气设备,与标准化设计同规模方案相比,建筑面积减少了10%。通过多重网络通信、信息等技术运用,有效操纵电缆与通信电缆的用量,工程折合少用铜材近15吨。使用智能通风系统,全站可节约用电负荷25千瓦。国家电网公司调研员孙竹森认为,西泾变电站作为国家电网公司46座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试点中投运的首座220千伏站,完全达到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前期预想,”设计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对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智能变电站建设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智能视频变电站间隔防误入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智能视频变电站巡检质量认证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操纵系统”、“智能视频变电站间隔防误入系统”获国家有用新型专利。编制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变电站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规范、物联网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等十三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2012年2月,国网公司基于西泾变案例经验,编撰完成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智能变电站“西泾样本”已全面融入国家电网标准,为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提供了支撑,并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应用到全国30余个变电站的建设改造中,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新华社分析师李玮)企业简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是在中科院、江苏省院省合作框架下,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无锡高新区合作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位于无锡高新区太科园境内,于2009年1月7日登记成立,要紧从事物联网的研发、设计与中试、生产。专门从事物联网、传感网领域关键技术、标准与产业研究的机构,致力于推动“感知中国”中心建设与物联网产业大规模产业化。其功能定位是充分利用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团队在传感网领域已有的领先优势与总体优势,与江苏省与无锡市良好的产业进展环境,瞄准传感网产业化瓶颈,重点开展传感网产业链的产业化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系统集成测试、示范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等。窠例简介:无锡供电公司西泾220千伏变电站位于无锡惠山区前洲镇,2010年12月30日正式竣工投运。作为国内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温度管理、图像监控、安全警卫、火灾报警、主变消防、给排水、采暖通风等辅助生产系统集成为一个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将各自独立、不具备智能功能的小型自动化装置形成的多个信息孤岛转变为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自动融合多个系统、多种类型传感器的信息,智能、无漏警、无虚警的实现多种类型的告警信号采集与处理,将传统意义上的变电设备“活化”,实现自我感知、判别、决策与操纵。中科软追溯体系:为肉类蔬菜流通加把“安全锁”无锡市是我国商务部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作为该建设项目系统集成首批入围供应商,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无锡建立具有经营主体管理、流通信息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应急事件处置、流通信息追溯等功能的肉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无锡数十家肉菜市场应用,实现从生产养殖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追溯,为业界提供了保障食品安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无锡打造肉菜流通质量安全“追溯链”近年来,我国“瘦肉精”等肉菜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消费者普遍担忧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肉类蔬菜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安全隐患较多。“这些短板导致其流通各环节相互隔离、管理粗放。一旦发生问题,难以追溯责任源头。”无锡市商务局章伟处长说,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提升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势在必行。2010年以来,国家商务部着力推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工程建设,建立市场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流通进展,提高食品安全保障与市场管理水平。2010年10月,经商务部批准,无锡市正式成为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系统集成首批入围供应商,近年来探索运用现代电子监管技术、射频识别(RFID)、条形码、手持终端读写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建设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项目。项目以城市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现代电子监管技术、射频识别、二维码、手持终端等物联网技术,以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要紧针对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企业与流通过程的全链条闭环监管。实现食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食品从生产加工环节到零售终端信息的正向跟踪,及从零售终端到运输环节、生产加工、产地有关信息的逆向溯源。从而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产品可追溯、市场可监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反应速度与风险操纵能力。据中科软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栓柱介绍,中科软科技研发的“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参照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编码规则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感知技术要求等国家与地方标准规范,实现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规程“五统一”,可与上级追溯管理平台、批零市场等流通节点无缝对接。调研显示,中科软科技通过使用PKCS公钥加密技术及密码分级管理等独创技术,保证信息的高安全性。使用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系统、数据传输中间件,提供对追溯管理平台中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与处理等操作的支持。同时,将溯源与数码防伪技术相结合,将防伪密码与溯源码相结合。防伪密码与溯源码一-对应,可实现多重防伪与交叉验证的效果,提高原数码防伪方式的安全性、可靠性。“每天这里的蔬菜吞吐量达到近1500吨。以往采取人工登记方式,环节众多、相互隔离、信息对接存在偏差。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查阅众多资料,耗时耗力。”无锡市朝阳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信息中心副主任施澜说,追溯系统建成后,遇到问题能够快速逐级排查,立即追溯到有关责任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项目验收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肉菜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领域作出了诸多创新尝试,形成了“肉菜备案中心源头管控”、“追溯系统助力市场管理”、“追溯手段为业务流转提速”等特色。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反应速度与风险操纵能力,增强肉菜市场监管力度,保护肉菜市场的安全与稔固。物联网技术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早上8点,无锡市民华女士在朝阳农贸市场罗运芝的摊位上购买了2斤青菜。付款后,溯源秤自动吐出了一张小票,上面印有条形追溯码、商品名称、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交易总量、交易摊号、商品产地等信息。“有了溯源小票,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华女士说。“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其从菜地与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朝阳农贸市场经理汤建兴说,“

    注意事项

    本文(无锡示范区发布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38.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