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日本建筑文化初稿半成品.docx

    • 资源ID:1031213       资源大小:49.8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日本建筑文化初稿半成品.docx

    日本建筑文化初稿半成品摘要2绪论31 .日本建筑的进展史41.1 日本古代建筑错误!未定义书签。1.2 日本现代建筑42 .日本特殊的建筑形成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2.1 日本国家所处地理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2.2 日本国家的当地经济科技进展错误!未定义书签。2.3 日本建筑当地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2.4 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3 .日本建筑所具有的特质错误!未定义书签。1 .1建筑材料与外形错误!未定义书签。3 .2设计理念的不一致错误!未定义书签。4 .日本建筑所具有的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4.1 日本文化影响下的建筑风格错误!未定义书签。4.2 日本的建筑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4.3 3是日本文化影响了建筑还是建筑的产生影响了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5 .日本建筑在实际中的有用性及经济性错误!未定义书签。5.1 经济型错误!未定义书签。5.2 日本建筑的抗震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6 .思考:从日本建筑技术学习日本建筑文化是该赶上日本建筑的技术还是更应该学习其建筑所具有的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毕业设计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18摘要在世界建筑进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制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大概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日本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技术是世界领先水平,在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房屋的抗震尤为重要。建筑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具体表达,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的结果,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又是完全不一致的,它善于汲取与包容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这种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表达,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声誉。技术是能够超越与复制的,但很日本建筑中的文化是特殊的且独有的,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的深思。关键词日本建筑的历史;日本建筑的特质;设计理念;建筑文化;建筑抗震。绪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人们在一幢建筑物里睡醒后,到另一座或者者更多建筑中度过忙碌的一天,晚上又回到建筑物中安寝。同时,建筑也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物凝固着人的需要、情感、审美与追求,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与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之一。建筑是一个工人们使用的空间,然而建筑从穴居、巢居进展到现在的摩天大楼,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一致的地方的建筑风格不一致与迥异,与各地的经济与科技的进展有关,建筑能够说是一门艺术,一门复杂而厚重的艺术品,融合了当地人们对美好的定义而建筑的内在所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假如你去感受建筑而不单单的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巴黎哥特式教堂所带有的浓郁的“天宫尊严”气息,悉尼歌剧院那种畅想音乐自由的情怀,许你游走在奥地利的街头会听见建筑的韵律。好的建筑应该是值得你去慢慢品味的,日本建筑具有很特殊的风格,日本的科技与经济在支持着建筑的兴盛,但好的建筑有其灵魂所在,建筑的产生是人们对所处的环境的一种向往与懂得,不一致地域的文化在引领着一种建筑诞生,而优秀的建筑所带给人的震撼也会是人们得到反思。高端的科技,繁荣的经济,总有被赶上的一天,但一个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是无法复制的,而建筑正是这种文化的尸体反射。从日本的建筑的进展去熟悉日本这个民族文化的进展。1日本建筑的进展简史公元(539571)时,日本建筑开始使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出现了宏伟庄严的佛寺、塔与宫室,住宅的建筑式样也发生变化。日本古代建筑IU佛寺日本古代建筑的要紧类型之一。公元(710-784)佛教兴盛,全国佛寺增加到几百所。其要紧建筑物塔、佛殿、中门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建筑物。奈良中期迁都平城京后,日本古代建筑住宅日本早期住宅多使用木架草顶,下部架空如干阑式建筑。佛教传入后,住宅也有明显变化。圣武天皇在位时(724-748)朝廷鼓励臣下建造“涂为赤白”(柱梁涂朱,墙壁刷白)的邸宅。平安时代贵族住宅使用“寝殿造”式样,主人寝殿居中,左、右、后三面是眷属所住的“对屋”,寝殿与对屋之间有走廊相联,寝殿南面有园池,池旁设亭榭,用走廊与对屋相联,供观赏游憩之用。日本古代建筑1.2日本现代建筑现代城市建筑的进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含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日式建筑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表达的理性与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与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表达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与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受,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与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特殊魅力的,不管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大概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地,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与民族,大与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穿,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2.日本特殊的建筑形成原因2.1 地理因素2 .2经济与科技条件日本现代建筑3 .日本建筑锁所具有的特质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由于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能够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日本神社日本现代建筑的进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与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与材料性能懂得等方面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与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受,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与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特别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与外部空间十分的与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3.1 日本建筑的设计理念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如今,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穿,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同意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这种思想在建筑上得到表达。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特殊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进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者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关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与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4 .日本建筑文化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给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要紧因素一文化的内涵与影响其进展更新的因素.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由于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使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尽管如此,日本古建筑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表达在它们的美学特征上。它们的美学特征集中表达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与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表达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古建筑艺术的实际魅力因人而异,如对某个人来说,他可能注重有用,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更注重美观。因此,本文除了从艺术史学出发,介绍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还以一个设计者的方式去懂得问题的隐喻含义,即它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假如能够揭示出其中一些原因,诸如历史的、政治的、宗教与社会愿望的影响等,人们可能会更明了日本的古建筑。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者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者对外来文化的汲取、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求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进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进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者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与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与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习惯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进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汲取、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进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汲取将制造出更富有的时候代意义与生命力的新建筑。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学性能与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与内外分明的二元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与进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要紧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与运用显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与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与进展。2.2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与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与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与折变”o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淌性,简明的意匠,构造与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确信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与转化成为可能。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要紧是混凝土。它能够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特别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华夏文化通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与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汲取“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汲取、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日本有着与众不一致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特殊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汲取。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与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与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步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表达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一致的立场与方法,要紧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与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与洋折中的方法,但有的时候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进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制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之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使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制造出带有紧张感与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能够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与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能够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进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大概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2.4建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与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由于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使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含曲面屋顶,飞檐翼角与各类细节,如鹏吻、棉扇等等。因此,大致能够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制造性,特别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与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能够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与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只是,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比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在将近两千年的进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由于它所联系的,在后期要紧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因此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未尝中辍。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由于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能够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敦的崇祀建筑,始于原史时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纪成书的古事记与日本世纪为经典。要紧内容是说从第一代神武天皇起历代天皇们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他们统一了日本诸岛,有天然的不可争辩的统治权。神道教认为,人性神圣,人的人格与生活应该受到尊重。人对社会负责,有承先启后的天职。提倡以“真”为人生基本态度,从“真”能够衍生出“忠、孝、仁、信”各类美德。神道教的礼拜不固定日期,能够随时参拜神社,也能够初一、十五或者祭日参拜。虔诚的人也有每天早晨参拜的。日本住宅里有天照大神与保护神的神龛,也有佛龛、祖先龛。要紧的节日有春、秋两祭与例祭。春祭为祈年祭,秋祭为新尝祭。例祭也叫年祭,举行神幸式,信徒们肩抬神舆游行。神社纵深布局,富有层次,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横架在一对柱子上,两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点的位置再横架一根木材子,这牌坊叫做“鸟居二进了牌坊,沿正道往前走,到达“净盆”,参拜者洗手漱口再走向本殿。本殿里供奉神的象征物,通常是神镜、木偶像、“丛云剑”等。它们代表神体,叫做“御灵代”,被精心包裹着,参拜者看不到。只有大祀官能够走到本殿的最里面O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的海滨密林里,那里本是一块圣地。它分为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大约建于公元纪元前不久。外宫大约晚于内宫500年,称“丰受大神宫”,丰受大神专司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内外宫形式大体相同,公元7世纪的天武天皇(673一685年在位)确立制度,每隔20年依原式重建一次,因此现在的建筑并非早期原物,只是基本储存了原样而已。为了避免重建时无处奉祀、参拜,内外宫都有并肩两个场地,轮番建神社、拆神社。内外宫相距不远,都是以“本宫”为中心的小建筑群,地段为长方形,外面围一圈栅栏。本宫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式样为“神明造”。下面有高高的木架形成平台,叫“高床”,周围设高栏。除中央间的门户外,墙壁全用厚木板水平叠成,两坡顶,覆茅草,厚约30厘米,松软而富弹性。屋脊是一块通长的木料,架在山墙外侧正中的柱子上。屋脊上钉“甲板”,在两面山墙挑出很多。脊上有IO根前后水平出挑的“坚鱼木”,博风板在脊下交叉而向上高高斜出成“千木”。每块博风上端各平出细木条四根,叫“鞭挂”。甲板、坚鱼木、千木与鞭挂,都是从结构构件演化而来的,加以夸张,变成很有艺术表现力的装饰性构件。它们与高床、高栏一起,使本宫充满了虚实、光影与形体的对比,显得极其空灵轻巧。它们朝不一致的方向伸出,小小的本宫呈现出一种外向放射的性格。神宫的细节处理非常精巧。坚鱼木呈梭形、柱身顶端卷杀,鞭挂截面原是方的,却在前端渐变为圆的。它们使简洁方正的神宫柔与丰润起来,更有生气,更有人性。坚鱼木两端、千木上、门扉上甚至地板上,恰当地装饰了一些镂花的金叶子,给温雅的素色白木与茅草点染上高贵的光泽。黄金与素木茅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足见审美力的敏锐与思想的通脱。场地上浮铺一层卵石,松散的,它们把建筑物衬托得更精美。飞鸟时代(552-645),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为巩固封建制度与统一的专制国家,日本大量汲取中国封建朝廷的典章制度与文化。佛教便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起初受到神道教传统的抵制,587年,在皇位继承斗争中获胜的苏我氏支持佛教。604年,圣德太子正式信奉佛教,30年内建成了46座佛寺。中国佛教建筑也从朝鲜传入日本。公元588年,朝鲜的百济国王送了几个寺工、瓦工、露盘工到日本,带来了佛殿模型,帮助建造佛寺。7世纪初,继续有百济工匠来到日本,稍后便有了直接来自中国的工匠。百济与中国工匠奠定了日本佛教建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当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特点。要紧的是:第一,使用了平行梁架的木结构系统,包含斗拱;第二,以“间”为空间单元并以间的并联构成建筑的内部空间;第三是引进了内向的院落式布局与对称轴线;第四是建筑的形式、风格;第五,则是佛寺的布局方式与建筑类型,如塔。前面四个特点,不仅仅限于佛寺建筑,而是对日本的各类建筑都有根本的意义,日本建筑中国化了。圣德太子于公元607年在奈良邻近兴建了第一座大型寺院法隆寺。670年失火,以后又重建。739年建了东院。法隆寺的主体是一个“凸”字形的院子,四周环以廊尻。前有天王殿,后有大讲堂,讲堂两侧分立经楼与钟楼,都与廊虎相接。大讲堂之前,院落中央,分列于轴线左右两侧的是金堂与五重塔。这种布局后来叫“唐式”,可能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或者者北魏末年的式样。金堂两层,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18.36米X15.18米),二层各减一间。歇山顶,有斗拱,形式还不十分严格,用云拱与云斗。柱子卷杀而成梭柱,但不用虹梁。下层柱只高4.5米,而出檐竟达5.6米,十分夸张。二层檐柱落在底层的金柱之上,收缩很大,更显得出檐飘洒深远。五重塔建于672685年间,自底层至四层,都是三间见方,第五层为2间。底层面阔10.84米,柱高3米多,工层柱高只有L4米。但出檐很大,底层出4.2米之多。因此它仿佛就是五层层顶的重叠,非常俊逸。塔也用斗拱,与金堂的相似,有云拱与云斗,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做怯。用单拱而不用重拱,用偷心造而不用计心造,这些都成了以后日本斗拱的重要特点。塔内有中心柱,由地平直贯宝顶。塔总高32.5米,其中相轮高9米。东院里有一座八角形的梦殿与一座传陆殿,都是初建时候的原物。那时候日本已经有了第一个固定的国都,奈良。以奈良为国都的时代(710-794)叫奈良时代,当时正值中国的盛唐,日本大规模地全面地引进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学习书法与绘画,编史书,写中国式的格律诗。按照唐朝的律法制定法典,正式使用“天皇”命号。中央政府在这时完全形成,仿唐制设各部机构。疆域扩大到九州南部与本州北部,修建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短短的奈良时代是日本文化昌盛繁荣的时期。奈良古都叫平城京,完全模仿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由于立佛教为国教,在奈良建造了一批很重要的庙宇,其中最有意义的一座是中国东渡高僧鉴真与尚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759年建造)。鉴真与尚在日本宏扬律宗,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院。造寺的工匠有一些是鉴真与尚从中国带去的。唐招提寺只剩金堂、讲堂与东塔是初建时的原物。金堂面阔7间,约28.18米长,进深4间,约16.81米。开间尺寸由明间向两侧递减,中央五开间设棉扇门,尽间只设棉扇窗。柱头有斗拱,补间只有斗子蜀柱。柱头斗拱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单拱,偷心造。梁、杨、斗拱都有彩画,柱子漆红色。拱眼壁与垫板全部粉白,把承重构件鲜明地衬托出来,显得结构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屋顶是四注式,通过改造,坡度比原先的陡一些。内部中央供奉卢舍那佛,两侧是药师佛与千手观音,靠山墙则有四天王。御影堂里供奉鉴真坐像,是日本最杰出的干漆木雕像之一。这座金堂能够作为中国唐代纪念性建筑的代表,风格雍容大方,端庄平与。公元784年,为了避免奈良日益强大的佛教势力对政事的干涉,桓武天皇决定迁都,793年,着手建设平安京,这就是后来的京都。794-1185年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像奈良的平城京一样,平安京的格局也模仿唐长安,规模与平城京相近而略大一点。9世纪之后,由于封建关系进一步进展,地方的割据势力跋雇,庄园扩大而侵占了公田。天皇的权力衰落,中国式的中央集权政体逐步瓦解,政权落在大贵族手里,终于导致1086年白河天皇退位,实行“院政北随着地方割据势力崛起,佛教不再是国教,古代的神道教重新恢复了影响,同时渗透到佛教里去,佛教世俗化了,僧侣能够娶妻生子,能够饮酒吃肉,因此佛教更加普及了。由于封建经济的进展,11世纪,贵族社会到了全盛时期,王公贵族、豪门强宗的生活更加廉烂,纵欲无度。他们大量兴建邸宅、别业等等,并在邸宅与别业里建造佛寺,或者者如中国的习惯,舍宅为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文化强化了本民族的特色,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开始,日本的建筑也本土化了,而且趋向奢华。只是,并没有摆脱中国建筑的影响,相反,还在不断地汲收中国建筑的成就,同时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5 .日本建筑的实际生活中习惯性5.1 建筑经济性从海岸线上的防洪堤到摇摆着抵抗地震的摩天大楼,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多年来,日本耗资数十亿美元进展应对地震与海啸的最先进技术。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务必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务必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务必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要紧内容包含,根据地震的不一致强度,计算不一致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继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与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与配比。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普遍使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能够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e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通常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再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烈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5.2 日本建筑抗震问题在中国,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通常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这种建筑在强风刮过来时,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而日本建筑多数采取刚性结构,这样摇动大大降低。比如,7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通常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使用橡胶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比如,在日本东京有一座免震结构公寓,尽管高达93米,但其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地基设水槽日本开发出一种“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使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能够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富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能够获得较好抗震效果。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还能够用来灭火,或者者作为地震发生后的临时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八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滑动体基础用“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这种技术适用于独户、古旧建筑,能够有效地进行古建筑的防震保护。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形轴承或者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日本目前己经对国立西洋美术馆等古旧建筑实施了这种补修工程。弹簧地基为了防震,日本人可谓绞尽脑汁。日本鹿岛的建筑部门发现了一种防震大楼的建筑方法:将弹簧安装在大楼的地基上。这种防震大楼的特点是:在大楼地基的基础部分与大楼主体部分之间安装上弹簧,让大楼处在一种漂浮状态。由于弹簧是在一种能够汲取地震与其他振动的中介物,不管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可能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6-7级的地震通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先的1/10。房缠“绷带”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一种新型廉价防震加固技术悄然兴起,这种技术使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从而达到防止支柱在地震时发生倒塌的目的。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由日本“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术被称之“SRF工艺”。抗震“绷带”使用树脂纤维制造,形状类似安全带。施工时,将抗震“绷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可能倒塌,这能够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具体而言,以一座每层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为例,加固工程当时在日本通常需要花费5000万日元(1美元约合105日元)到1亿日元,使用新技术后,仅需花费500万日元左右。假如是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工也相当简单,这一新技术已经用于250多个建筑项目,包含新干线铁路高架桥、医院与约40栋学校建筑物等。3T1”大地震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令人触目惊心的大灾难,也是日本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强地震之一,但从目前的统计数据能够看到,日本由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建筑损毁并不是十分严重。日本是如何做到把地震灾难缺失减小到最低的?抗震设计:未雨绸缪地震高发区日本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可谓动足了脑筋,他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弹性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日本东京建造了包含东京电通大厦在内的共12栋弹性建筑。在经历了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考验之后,弹性建筑显现了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显著效果。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分层橡硬钢板组与阻尼器构成的隔离体上,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日本在设计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时,设立了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煤气、水、电等公用设施的供应。同时,日本正在普及用于公共机构与住宅的独立单元式安全供电、供水等设备。日本在居民房屋屋顶的设计上已改铺的是塑料制成的瓦片。民用建筑的墙体大多被设计成“整体结构”,墙体内部是类似石棉的充填物。有的民宅则使用了箱体设计,一旦地震发生,即便房屋整体发生翻滚,也不容易损毁。近年来,日本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抗震抗灾公寓”的新型建筑,这也是吸取神户地震的教训而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种公寓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建筑物在地震发生后能够有效发挥建筑本身的抗灾功能,如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与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抗震技术:一马当先为了防御住地震的侵袭,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使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就是在建筑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比如,三井不动产在东京建造的一幢高93米的减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与中央部分都使用了高强度积层橡胶。当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幢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公寓,使用了168根钢管,以确保抗震强度。另外,该建筑物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当遭遇阪神大地震这样的高震级地震时,柔性结构的建筑通常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随着抗震技术的进展,近来日本开发出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就是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再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撑整个建筑物。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这样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能把隔震橡胶小型化,有效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一旦地震发生,浮力作用可延长固有振荡周期,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因此,将这种新技术运用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能够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亦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该抗震系统成本也不高。建筑立法:严格把关日本法律在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严格无比。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务必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在日本,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除需提供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外,还务必提交建筑抗箧报告书,其内容包含:根据地震的不一致强度,计算不一致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继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与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与配比。日本法律严格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有关计算务必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建一幢普通的8

    注意事项

    本文(日本建筑文化初稿半成品.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