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区系统运行规程.docx
氨区安全运行规程1、经医生检查无妨碍从事本岗位的病症,如高血压、聋哑、色盲、肢体残废功能受限等。2、必须经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特种作业证上岗。徒工和其它非持证工,必须在持证工的监护和指导下才准许操作。3、了解岗位责任区域内的管线及设备的性能。4、熟悉掌握氨中毒的急救方法和事故紧急处理措施。5、定期应对氨区做好如下检查:5.1 每班对氨区设备进行两次全面巡视检查。5.2 检查氨区无泄漏、无异味。5.3 检查氨区各消防设施齐备、完好。5.4 检查各储氨罐液位、压力正常。5.5 检查氨蒸发器压力、温度正常。5.6 检查氨吸收罐、废水坑液位正常,废水排放泵备用良好。5.7 检查压缩空气罐压力正常。6、液氨及氨的性质及保护自救措施6.1 液氨的特性6.1.1 一般性质液氨的密度:620-680kgm3,随着温度不同而不同,温度下降密度上升。液氨的饱和蒸汽压:-33.3°C时蒸汽压力为1个大气压,4时为4个大气压,40时为16个大气压。液氨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液氨也随温度升高而膨胀,虽然液体膨胀系数小,但液体具有不可压缩性,气隙太小,温度略有升高都会使压力急剧增高,可能导致容器发生爆炸液氨在常温常压是无色透明的气体,并具有非常特殊的气味。其气味是氨类产品的最大特点。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0PPm时,我们就能闻到它。通常,人们都会远离有氨味的地方。空气中浓度达到5000PPm就会使人失去知觉,从而造成无法逃离现场和窒息。6.1.2 储存压力在加压或冷却条件下,无水氨是液体。在加压条件下储存氨,可以防止气化,从而有更大的体积可供利用。1立方米的液氨气化后有.790立方米。氨储罐的储存压力为氨在环境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6.1.3 温度与压力的关系当液氨从压缩储罐中排放到大气中(Obar)时,温度降低到-33。(2。在这个温度下接触氨,皮肤就会被冻伤,衣服会被冻结到皮肤上。另一个危险就是当释放氨时,其会非常快地从释放点向四周扩张。一个突然的破裂会使释放点的氨产生3米到6米的喷射。液氨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0-30-20-10010203040温度6.1.4 可燃性液氨不是易燃危险产品。其燃点超过630。使其很难着火。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528%。虽然这一混和物很难着火,但在没有完全排放污染和清除所有的氨和它形成的盐之前,决不允许在任何容器或管道上进行焊接。决不能在密闭的任何容器上焊接,所有的容器都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通风良好。使用加热也仅是为了打开容器,包括所有的管道。6.1.5 无水性液氨不含水。当液氨遇到水就会生成氢氧化镂。活组织很快被脱水并破坏细胞。其会侵袭身体内任何含水的部位,例如:眼睛、耳朵、鼻子、喉咙、支气管、肺、任何潮湿的皮肤,任何含水的组织都会被化学烧伤。6.1.6 腐蚀性液氨与水接触会生成碱,并化学烧伤人体组织。如果没有大量水的稀释,液氨会对身体造成更进一步的烧伤。液氨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随着化学烧伤的进行,皮肤会变成一种粘糊、胶粘的物质。皮肤被氨化学烧伤后实际上是被杀死了,并且不能复原或自愈。被破坏的组织必须被医生清除才能进行治疗。6.1.7 接触类型液氨对水有非常强的亲和力。需要大量的水才能消除液氨对身体潮湿部位的腐蚀。这些部位包括眼睛、呼吸系统(口,喉咙,肺)和特别潮湿的皮肤。对皮肤伤害液氨会引起冻结和化学烧伤,只要那里的皮肤和衣服是潮湿的。零度以下液氨溢出会把衣服冻结在身体上。千万不要试着拿开任何被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首先必须解冻,否则受伤者的皮肤也会被扯下来。液氨的腐蚀性会使皮肤和组织就像被热烧伤一样。千万不要给伤者用膏药、面霜、或任何油膏。腐蚀性烧伤只能用大量的水来稀释和阻止。对眼睛伤害眼睛不停地沐浴在湿气中。液氨会吸收这些湿气。其烧伤的结果会损害眼睛,如白内障、青光眼,以及一些可能的永久性视力丧失和毁容。如果眼睛不小心暴露在氨中,必须立刻不断用水冲洗眼睛(至少20分钟),并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对肺伤害低浓度氨的臭味常常就会使无保护的工人离开现场。在高浓度时(见表2),工人在逃离前就已经吸入了危险剂量。整个呼吸系统是很潮湿的,因此氨很自然地被吸在了上面。当一定浓度的氨被吸入后,其烧伤呼吸系统的速度是很快的。其对呼吸的伤害更大。呼吸系统可能会因为疼痛而造成本质上的瘫痪。空气中的浓度症状5IOppm可感到臭味50ppm可工作达8小时,不会引起问题。400700ppm刺激眼、鼻、喉的粘膜,引起损害。0.5l%短时间的暴露其中,即会引起死亡。2.0%即使使用防毒面罩,但皮肤暴露也不能超过几秒钟,超时时引起严重伤害。5-10.0%即刻死亡。液氨物化特性表标识中文名:氨、氨气(液氨)英文名:phosphoruswhite;phosphorusyellow分子式:NH3CAS号:7664-41-7危规编号:23003UN号:1005理化性质性态: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熔点CC):-77.7闪点():不确定沸点():-33.5相对密度(水=1):0.82(-79C)饱和蒸气压:506.62(4.7)相对密度(空气=1):0.6临界温度(C):11.40燃烧热(kJ/kg):18602.94临界压力(MPa):11.30燃烧爆炸危险性危险类别:第3.2类有毒气体。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氨。聚合危害:不聚合稳定性:稳定爆炸极限(体积分数%):1528引燃温度CC):630爆炸危险:易燃、有毒、具刺激性。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氨、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沙土。毒性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mgn):30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大鼠吸入)。对人体危害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绡;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澹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室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慢性影响急救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防护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个体防护:带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准备个人呼吸装置以备急用。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人员至上风处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储运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M朝同一方向,不可较差;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爆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6.2 急救措施无论任何场合,首先要把患者运到无氨气的安全场所,在20C左右的温暖房间内保持安静,并尽快联系医生治疗。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千万不要从口中喂食。如果患者能够饮用饮料,应给以大量的0.5%柠檬酸溶液或柠檬水。6.2.1 对皮肤的处置立刻脱去全部脏衣服,将受损的部位用充足的冷水冲洗10分钟以上。接着,如果可能的话,用柠檬汁、柠檬酸或2%醋酸,或2%的硼酸水冲洗,最后在一次用清水洗净。千万不要在受伤部位涂软膏之类的药。要用布把伤口盖上,并用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使布湿溶。6.2.2 溅入眼部的处理立刻用充足的清水不断地一边洗眼,一边让医生诊断。如果要用5%硼酸水来冲洗,在准备硼酸水的过程时段里也必须用水不断地洗眼。重要的是,力求尽快的地将局部的氨完全除去,这对今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6.2.3 吸入体内的处置只要在已确定氨气浓度2%以下时,才可以使用呼吸罐式氨用防毒面具。在氨浓度大于2%或者不清楚的情况下,必须穿戴送风式面罩,送入空气或者氧气,以供呼吸。当要进入密闭的、换气不良的场所时,在戴上呼吸保护器的同时,请另外安排一人(或多人)并穿戴好防护用具在外面作为禁戒,以防不测。使用的气体面具和呼吸防护用具应定期检查,使用后要保持清洁以备后用。如呼吸停止的话,马上进行人工呼吸。这时,为了不伤及肺,最好用口对口呼吸法(从口中向伤者口中送入空气的方法)。当呼吸已变得很弱时,用2%硼酸水洗鼻腔,让其咳嗽。6.2.4 正压呼吸器使用方法检查气瓶内空气压力,不得低于2730Mpa0佩戴好安全罩,用掌心捂住面罩接口处,感到呼吸困难,证明全面罩气密性良好。将空气呼吸器瓶瓶底向上背在肩膀上。将大拇指插入肩带调节带的扣中向下拉,调节到背负舒适为宜。插上塑料快速插口,腰带系紧程度以舒适和被拖布摆动为宜。把下巴放入面罩,由下向上拉上头网罩,将网罩两边的松紧带拉紧,使全面罩双层密封环紧贴面部。深吸一口气将供气阀打开,呼吸几次,感觉舒适,呼吸正常后即可进入操作区作业。使用中感觉呼吸阻力增大,呼吸困难出现头晕不适现象,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时应立即离开现场。使用中听到残气报警声后,应立即撤离现场。6.3 日常检查及维护操作运行维护人员每天至少对氨区所有装置的相关设备和仪器、仪表进行一次检查,以日志的形式书面记录下当日的检查结果,并对出现问题的设备和仪器、仪表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检查液氨储罐。确认液氨储罐没有泄漏现象,做好液氨储罐的液位记录,并根据其液位情况安排必要的液氨采购和运送事宜;记录下液氨储罐的温度和压力,特别应注意该区域氨泄露检测仪上显示的氨浓度。检查液氨蒸发器。检查并记录下两台液氨蒸发器中的液位;应注意检查投入运行的液氨蒸发器,记录下其出口处的温度和压力;特别应注意该区域氨泄露检测仪上显示的氨浓度。巡视所有的氨管道,注意任何氨气味,确认管道是否发生了泄漏。检查所有的电气、仪控设备,注意任何异常的气味、声音或设备运行状态。7、液氨泄漏应急预案7.1总则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是液氨在卸载、储存、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能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急性中毒、冻伤及其他较大社会危害事故进行事先预测,当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控制危害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通过建立本预案,培养一支训练有术的救援抢险队伍,制定科学正确、重在实用的应急响应方法,以便在发生重大液氨泄漏事故时,快速反应,组建事故应急指挥系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保障员工和周边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性重大人员中毒、伤亡和火灾等事故的损失。7.2事故的分级和事故现场区域划分1.1.1 事故的分级根据液氨的危险等级、可能导致的泄漏量和伤害涉及的范围,分为:一级事故(在泄漏点下风向30米处空气氨浓度值范围达45150Mg);二级事故(在泄漏点下风向30米处氨浓度值范围达151800Mg);三级事故(在泄漏点下风向30米处氨浓度值范围达800Mg以上)。1.1.2 事故现场区域划分致死部QtriX行当诙应区坏:响区液氨泄漏事故根据危害范围可划分3个区域:事故中心区域(致死浓度区)。即距事故现场O50Om的区域。此区域液氨浓度指标高,人员易造成急性中毒致死。事故波及区域(有害浓度区)。即距事故现场500100Om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液氨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的中毒。受影响区域(环境影响区)。该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有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液氨的危害。7.3 应急响应7.3.1 应急响应分级一级事故当发生液氨泄漏一级事故(液氨系统出现渗漏、滴漏,氨浓度值范围达45150Mg),发现人立即汇报值长及运行部负责人,由运行部负责人负责组织应急救援。二级事故当发生液氨泄漏二级事故(氨储存罐开裂,氨浓度值范围达151800MgP,厂区有危害),发现人立即汇报值长及运行部负责人,值长应立即汇报应急工作指挥部,由厂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应急救援。三级事故当发生液氨泄漏三级事故(氨储存罐开裂,氨浓度值范围达800MgZnP以上,厂区、厂外有危害),发现人立即汇报值长及运行部负责人,值长应立即汇报应急工作指挥部,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在组织应急救援的同时,应立即上报当地政府请求社会应急救援。7.3.2 应级预案启动条件一级预案启动当发生液氨泄漏一级事故启动一级预案。二级预案启动当发生液氨泄漏二级事故或当在一级预案启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提高响应级别,启动二级预案:事故发生在节假日或特殊气候条件(如高温天气)下;泄漏量持续增大,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无效;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迅速超标,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而事故尚未受控;发生燃烧,可能对相邻煤场安全构成威胁,事故有扩大趋势。三级预案启动当发生液氨泄漏三级事故或当在二级预案启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提高响应级别,启动三级预案:事故原因为地震、雷击等自然灾害造成,罐体受损严重,泄漏量大,或多个储罐受损,难以处理;泄漏量持续增大,采取的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无效;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迅速超标,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而事故尚未受控,可能对周围人员构成威胁;发生爆炸,已影响相邻的储罐,可能对相邻灰库、脱硫等安全构成威胁,事故已扩大;评估事故,已超出公司的应急处置能力。7.4 报警与事故报告7.4.1 事故报告及报警流程:7.4.1.1 现场值班人员发现液氨发生泄漏事故后,应立即向值长报告,如发生火警同时向保卫处值班报警。在报警时,现场值班人员须简明扼要汇报以下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及事故简要经过;事故的范围及人员伤害情况;事故对其设备的影响程度;已采取的控制措施;需要支援的人员、设备、器材等。报告人员姓名及通讯方式。7.4.1.2 现场值班人员向值长报告完毕,值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所发生事故的情况向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并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指导救援。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接报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同时根据事故事态发展情况,确定启动全部预案或部分预案,即使启动部分预案时,也应要求各救援组进入预备状态,随时投入抢险。发生事故后,值班人员应加强与值长及上级领导的联系,随时听候命令,进行事故处理。7.5 应急抢险7.5.1 应急抢险的基本原则在液氨系统发生泄露事故时,首先要保证人身安全,所有救援人员应进行全身防护,穿戴防化服、佩戴正压呼吸器和防护手套,防止氨气侵入人体;进入低温泄漏区域的人员要穿防寒服,要减少滞留时间,防止发生冻伤。迅速疏散撤离氨泄漏区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一切无关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进入氨泄漏区的抢险救援人员要从严控制,人员选择一定要专业、精干,个人防护要充分,进出泄漏区域的人员要登记出入时间,非抢险人员严禁入内,对较长时间在内的抢险人员要轮换作业。救援人员进入现场,首先察看现场有无中毒、伤亡人员,若有应以最快速度将中毒受伤者脱离现场。立即开启氨区所有喷淋装置进行喷淋。喷淋装置水源不足时,可同时采用消防水枪向泄漏区地面和空中喷雾进行稀释、溶解,切勿用直流水枪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产生冰冻。如果有蒸气管线条件的,可接出蒸气管道施放蒸气来稀释泄漏的气体。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事故现场禁绝火源。视情况切断事故区内所有电源,熄灭明火,停止高热设备工作;救援人员不得携带火种、穿化纤类服装、带铁钉的鞋子,不准携带铁质工具进入事故区参加救援。同时,必须关闭手机和通信设备。尽快切断泄漏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氨储存罐或其它容器发生泄漏,无法堵漏时,可采取疏导的方法将液氨倒入其它氨储存罐或容器。倒罐、转移必须在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要尽最大努力防止液氨系统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在扑救火灾的同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对近邻的区域进行加装隔火墙,防止近邻系统发生火灾,引发爆炸的恶劣群伤事故。液氨系统发生火灾,现场指挥人员要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若遇到火势难以熄灭,着火处火焰变亮耀眼,伴有尖叫、安全阀打开,罐体晃动等爆裂征兆时,指挥员必须适时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带。坚持防御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实施救援,必要时可寻求社会支持,正确、快速、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支持、配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并提供应急救援所需的一切便利条件。7.5.2 一级事故应急抢险人员疏散撤离发生一级事故时,运行部及时向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通知氨区周围的临近系统等岗位人员做好撤离准备,视事故情况,通知其根据风向标指示立即向上风向撤离。危险区的隔离发生一级事故时,警戒区以煤场路为界。由安全保卫组负责隔离设立警戒线,禁止与抢险救援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抢险控制措施(由运行部负责组织实施)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否则应配戴正压呼吸器、穿防护衣,并禁止携带火种,关闭手机等。液氨为易燃、易爆、易气化的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应迅速通知停止一切可能危及范围内的动火作业,应注意避免过猛、过急、敲打等不规范的动作,防止电器开停可能引发的火种。值班人员发现液氨系统泄漏,上游部位有阀门的,立即关闭阀门,切断液氨来源。用水进行喷淋,让液氨溶解于水,以减少氨气蔓延。抢险人员尽可能在上风向,同时判断液氨泄漏的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用准备好的堵漏的材料或采取临时打管卡的办法进行堵漏。在堵漏时如果条件允许,可同时进行倒罐处理,溶解的废氨水挖坑收容,送指定场所处理。抢险时必须两人以上,一人监护一人抢险。在卸氨的过程中发现漏氨,立即关闭其进、出液阀,用消防水抢作掩护,迅速将卸氨罐运输车或氨瓶撤离卸氨现场。在加氨过程中,发现加氨装置泄露,应迅速关闭加氨装置最近的阀门和液氨罐的出液阀。若有影响正常生产时,应立即与值长取得联系,急需其它部门提供援助或救护物资、辅助设施协助救援的,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并做好水、电、照明等条件的联系协调工作,做到临阵不乱。注意保护现场,不得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进入该区域,严防事故扩大。7.5.3 二级事故应急抢险人员疏散撤离发生二级泄漏事故时,运行部及时向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由安全保卫专业组及时通知氨罐周围的500IooOm的区域人员向上风向撤离,疏散距离到2000米以上。撤离过程中,撤离人员要在部门领导指定的撤离负责人的带领下有序撤离,到达疏散点后,由各部门撤离负责人清点人数,向部门领导报告撤离情况,各部门及时向救援指挥部报告本部门的撤离情况,如人数、路线、过程、是否有人受伤等。危险区的隔离发生二级事故时,警戒区以厂区周域为界。由安全保卫专业组负责隔离设立警戒线,禁止与抢险救援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抢险控制措施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应进行全身防护,穿戴好防化服、氧(空)气呼吸器及防冻手套,并禁止携带火种,关闭手机等。值班人员发现液氨大量泄漏,一时不能控制局面,应立即停止加氨设备运行,切断有关电源,关闭泄漏点有关阀门、并随即汇报值长、班长和有关领导。并立即开启应急喷淋装置进行喷淋,让液氨溶解于水,以减少氨气蔓延,并注意电气设备的防水保护。各专业抢险组来到事故现场后,首先察看现场有无中毒人员,若有人员中毒,应以最快速度将中毒受伤者脱离现场。发现液氨罐泄露立即关闭其进、出液阀,立即开启喷淋装置。如液氨罐内氨液较多无法止漏时,迅速将该罐内液氨导入空罐或其它储罐中,免得造成更大的漏氨现象,减少伤亡及空气污染。事故现场发生火情后,防火专业组立即投入灭火工作,如果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需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控制着火范围,直到液氨燃尽,并严格执行6.5.1.9和6.5.1.10条。现场指挥要根据事态发展,向地方相关单位及时通报,并请外部做好救援准备;同时做好全厂非救援在岗人员的全部撤离的准备。7.5.4 三级事故应急抢险人员疏散撤离三级事故泄漏量大,波及区域大,一旦发生三级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要果断下达全厂停机运行命令,通知全厂所有非抢险救援人员向上风向4000米以外有序撤离,若需撤离附近居民,应急救援指挥部要立即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市安监、环保、质监、公安消防)通报事故情况,由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撤离疏散工作,厂部给予积极配合,提供具备的技术、物资和运输工具。疏散撤离时,要根据天气、风向、风速和空气含氨浓度,判断氨气可能扩散的方向和速度。阴天气压低时,氨气一般不向高空扩散,沿地面向顺风处飘移,防范区域应沿下风口逐步扩大,这是应特别加以注意的。天气睛好时,i般氨气直升高空,大风天气虽然氨气容易扩散,但是要防止风向不定乱刮,以上这些情况在布置安全区域时应提醒抢险人员注意,要逆风脱离险区,特别是治安维护人员做好人员疏导和秩序维护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险区的隔离发生三级事故时,其所影响的区域已超出华能九台电厂管理范围,可能影响到的氨罐周围的50030OOm的区域的居民(要根据当时的风速)。可能需要对以上厂外的区域内部分路段实施交通管制,由当地公安部门实行隔离警戒任务,防止与事故救援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毒区,造成更大损失,给救援工作带来混乱。抢险控制措施除按二级事故6.533条至项措施执行外,还要严格执行下列措施:在实施自救的同时,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请求社会支援。请九台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动消防、防化、交通、公安队伍,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抢险。在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做好现场各项工作。扩大警戒范围,请市交通管理部门关闭厂区附近公路段,只允许救援车辆通行。加强厂区抢险人员力量,待外部救援力量到来后,共同消除事故。扩大人员的疏散范围,疏散距离到4000米以上,并在疏散集结点建立大气采样点,监测空气质量。事故被控制住后,应保护好现场,不得破坏现场,以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事故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及时进行整改,制定恢复生产的方案。7.5.5 现场洗消场地洗消由防火专业组负责,技术支持专业组给予技术支持。根据液氨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洗消:化学消毒法。即用稀盐等酸性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毒物性质,成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物理消毒法。即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转移处理;对污染空气可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自然条件,如日晒、雨淋、通风等使毒气消失;也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洗消后的含氨废水经集水沟汇聚后流入废水池,对含氨废水进行中和处理合格后,用废水泵将废水池中的废水排至厂区废水处理系统。器材洗消:凡是进入染毒区内的车辆、器材都必须进行洗消。人员洗消: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凡是进入危险区内的人员都要进行洗消。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15分钟。7.5.6 氨中毒人员的急救氨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对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低浓度时可使眼结膜、鼻咽部、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等。高浓度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壁,引起肺水肿。同时支气管、毛细支气管亦充血、水肿、痉挛。严重的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皮肤、眼睛接触浓氨可引起灼伤。在发生氨液大量泄漏时,抢险人员极会出现上述中毒情况。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进入事故区抢救受伤人员时,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氧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防护衣、防护手套。迅速将氨中毒人员移至空气新鲜处,脱离事故现场,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注意伤员身体安全,不能强施硬拉,防止给中毒人员造成外伤。现场急救方法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现场治疗方案皮肤污染和灼伤,用大量清水及时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涤,此后可按一般灼伤处理。眼灼伤时也应早期用水冲洗,使用油膏防止粘连,并且要注意改善局部循环和应用激素等。吸入中毒者脱离现场,给氧气吸入,控制肺水肿发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喉头水肿或痉挛,特别在中毒后24-48小时之间容易发生溃烂的气管内膜脱落而造成窒息,应注意预防。7.5.7 应急救援终止程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终止条件:事故源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泄漏点已消除;现场洗消工作完毕;系统已具备恢复正常运行的条件;周边地区大气中氨浓度小于20mg不再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构成危险;受伤人员已得到有效的救治。应急救援预案关闭程序:由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宣布液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应急救援结束后,由后勤支持工作组组长通知各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事故危险已解除,撤销警戒,疏散撤离人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