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江西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招聘考试大纲2022版(含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docx

    • 资源ID:1032177       资源大小:121.11K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招聘考试大纲2022版(含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docx

    一a一_ae_««: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ft*ft¾¾S教育综台知识考试大纲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戢发2018)19号)精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完善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更好地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人制度,将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专业人才吸纳到中小学校任教,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西省教育厅会同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和精神,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编写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为招聘合格的中小学师资提供有力的帮助O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的修订体现了普适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突出了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直本大纲将作为今后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命题的依据,也可作为广大考生复习和备考的参考资料。>N爵思想X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力求从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来进行全面考核。考试大纲主要内容分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三部分o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基本素养、综合素质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模块知识,重点考有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教师综合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I.试卷结构与题型»一、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O选择题用2B铅笔在专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专用答题纸上作答。32 .试卷分值:1OO分。3 .考试时间:120分钟。二、试题内容结构试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三部分,各部分分值占总分的百分比大致为15%、48%、37%各部分分值具体所占比例以当年考试试卷为准。三、试题难度试题总体难易程度适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占分比为4:4:2o四、题型说明1 .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选择题占60%分值,非选择题占40%分值。2 .第一部分选择题包括两道大题,共60分。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第二大题为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为。分),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围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实际运用的能力。3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包括两道大题,共40分。第一大题为辨析题,共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第二大题为案例分析题,共1题,15分。(1)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三部分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案例分析题:主要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及现象,考查考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I.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一)教师职业理想(二)教师职业纪律(三)教师职业技能(四)教师职业作风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一)境界的高尚性(二)意识的自觉性(三)行为的典范性(四)影响的深远性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三)教书育人原则(四)教育民主原则(五)人格示范原则(六)依法执教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修订)解读(一)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三)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五)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六)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一)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倡导性要求与禁止性规定相结合(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一)内省性(二)自主性(三)实践性(四)持恒性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一浮习(二)实践(三)反省(四)慎独第四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一)思想行为规范(二)教学行为规范(三)人际行为规范(四)仪表行为规范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一)坚定政治方向(二)自觉爱国守法(三)传播优秀文化(四)潜心教书育人(五)关心爱护学生(六)加强安全防范(七)坚持言行雅正(八)秉持公平诚信(九)坚守廉洁自律(十)规范从教行为教师违反职业行为的处分(一)处分种类与期限(二)处分的权限与程序(三)申诉与复议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概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 .总则。2 .教育基本制度。3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4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5 .教育投人与条件保障。6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概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总则。7 .学生。8 .学校。9 .教师。10 教育教学。11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概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内容1 .总则。2 .权利与义务。3 .资格与任用。4 .法律责任。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概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1总则。5 .家庭保护。6 .学校保护。7 .社会保护。8 .网络保护。9 .政府保护。10 司法保护。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概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1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12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13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14 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一)学生辘事故处理办法概述(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基本内容1 .事故与责任。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1)学校责任(第九条)。(2)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第十条)。(3)第三方责任(第十一条)。(4)学校免责(第十二条)°(5)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第十三条)。(6)与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责任(第十四条)2.事故处理程序。学校救助(第十五条)。事故报告(第十六条)。事故解决(第十八条与第十九条)。3 .事故损害的赔偿。(1)学校赔偿(第二十六条)。(2)学校追偿(第二十七条)。(3)监护人赔偿。(4)举办者赔偿。保险理赔。第二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9(三)教育内容(四)教育手段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 .历史性。3 .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二)心理起源说(三)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非阶级性。2.生产性。3.简单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 .古代社会教育形态(中国、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也嗡o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摊孑仔、孟子、老子、学N等(二)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二、教育学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一)学科初创时期(夸美纽斯)(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三)其他著名教育家(洛克、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斯宾塞)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等)(二)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等)(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杨贤江等)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政治决定着教育性质(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三)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四)政治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服务(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第二节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经济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二)经济制约教育结构(三)经济制约教育目的(四)经济制约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五)经济制约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第三节教育与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反作用(一)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二)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三)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第四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一)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二)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三)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与方法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一)教育促进文化传承(二)教育促进文化选择(三)教育促进文化交流(四)教育促进文化创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论(一)内发论(二)外银论(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四、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一)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决定论(三)二因素论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一)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二)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与个别差异(三)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四)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辩证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一)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二)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选择功能。3 .激励功能。4 .评价功能。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四)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论(二)社会本位论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目的;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目的;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教育目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教育目的;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目的;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一)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二)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一)教育目的不同(二)教育对象不同(三)教育内容不同(四)教育方法不同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二、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一)生存权(二)发展权(三)受保护权(四)参与权三、学生的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四、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一)生理成熟期提前(二)学习目的多元化与实用化(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四)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五)心理问题增多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非职业化阶段(二)职业化阶段(三)专门化阶段(四)专业化阶段二、教师的职业角色(一)传道者角色(二)研究者角色(三)示范者角色(四)管理者角色(五)知己者角色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二)创造性(三)示范性(四)长期性四、现代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O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学生上,教师应尊重与赞赏学生。5 .在对待教学上,教师应帮助与引导学生。6 .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7 .在对待同伴上,教师应加强合作。五、教师的职业素养(一)崇高的职业道德(二)先进的教育理念(三)合理的知识结构(四)精湛的专业能力(五)良好的身体素质(六)健康的心理素质六、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 .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职前教育。2 .新教师人职辅导。3 .在职培训。4 .自我教育(包括反思、阅读、同伴互助等).七、新时代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举措(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提高教师培养层次(三)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五)完善教师准入与招聘制度第三节师生关系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构成(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模式(一)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三、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途径(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三)尊重和热爱学生(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五)加强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学制与义务教育第一节学制一、学制及其影响因素(一)学制的概念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影响学制的因素1 .政治因素。2 .经济因素。3 .文化因素。4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5 .原有学制与国外学制。二、当代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一)重视学前教育(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结构层次与类型多样化(五)普及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三、现代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四、我国的学制(一)旧中国学制1 .壬寅学制。2 .癸卯学制。3 .壬子癸丑学制。4 .壬戌学制。(二)我国现行学制1 .从纵向上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 .从横向上看,有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第二节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一)义务教育的概念(二)义务教育的特征1.强制性。3 .普遍性。4 .基础性。5 .免费性。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一)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的历史(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念与课程类型课程概念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第二节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一、课程内容(一)课程方案(二)课程标准(三)教科书二、课程实施(一)忠实取向(二)相互适应取向(三)创生取向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一)它是国家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二)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三)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发生成(四)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一)考察探究(二)社会服务(三)设计制作(四)职业体验第四节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一)课程资源的内涵(二)课程资源的类型1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O2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3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4 .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一)教师层面(二)学生层面(三)学校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第八次课程改革概述(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关注每一位学生。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时代的联系。4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 .确立发展性评价观。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新课程结构的内容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二、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一)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二)普通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体能与劳动能力(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二)上课1 .课的类型(单一课与综合课).2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三)布置与批改作业1 .作业的类型。2 .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评定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二)直观性原则(三)启发性原则(四)量力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八)因材施教原则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两种指导思想:启发式与注入式(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答法。3 .讨论法。4 .读书指导法。5 .演示法。6 .参观法。7 .练习法。8 .实习作业法。9 .实验法。10情境教学法。(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 .教学目标与任务。2 .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3 .学生的实际情况。4 .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5 .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第三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6 1.间接性。7 .引导性。8 .简捷性。9 .教育性。(二)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 .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 .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理。4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 .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片面性(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识学习的推动力。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一)个别教学的含义(二)个别教学的优点与缺点优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有限。二、班级授课制(一)班级授课制的含义与产生(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三)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与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四)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优点: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1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 .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3 .理论与实际容易脱节。三、分组教学(一)分组教学的含义(二)分组教学的类型1 .外部分组。2 .内部分组。(三)分组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四、设计教学法五、道尔顿制第五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概述(一)学生学业评价(二)课堂教学评价(三)教师评价二、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根据评价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二)根据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为:相对评价(常模参照评价)、绝对评价(目标参照评价)(三)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四)根据评价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第六节中小学教学改革一、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教学目标指向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二)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三)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并重二、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一)自主学习法(二)探究学习法(三)合作学习法三、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改革(一)翻转课堂(二)慕课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内涵与内容一、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内涵(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范畴,思想教W、诙翎育、牌翻育、海徽心嚼倚。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一)理想信念教育(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生态文明教育(五)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联素的肉购地位2.四要素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与交往的基础上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与交往中能动地实现的。2.活动与交往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2.思想内部矛盾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四)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1.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反复的教育与再教育的过程。2.长期与反复性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第三节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性原则(三)长善救失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二、德育方法(一)说服法(二)榜样法(三)陶冶法(四)锻炼法(五)自我修养法(六)品德评价法第四节新时代思政课与学科德育渗透一、新时代思政课(一)新时代中小学实施的思政课1.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2.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二)新时代思政课的特点(三)新时代思政课的实施策略二、学科德育渗透(一)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1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2 .注重教法的德育效果。3 .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二)学科德育渗透的原则1 .自然渗透原则。2 .整体渗透原则。3 .有序渗透原则。第十章班主任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一)班级的概念与班级组织的发展(二)班级管理的概念(三)班级管理的对象(四)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管理。2 .班级制度管理。3 .班级教学管理。4 .班级活动管理。(五)班级管理的模式1 .常规管理。2 .平行管理。3 .民主管理。4 .目标管理。(六)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5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6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促进自治自理。(七)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2 .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二、班集体(一)班集体与学生群体L班集体概念。3 .学生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4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二)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 .明确的共同目标。2 .一定的组织结构。3 .共同的生活准则。4 .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四)班集体的培育1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培养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第二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概述二、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一)具有为人师表的风范(二)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三)具有家长的情怀(四)具有较强的组织亲和力(五)具有交往与合作能力(六)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三、班主任的角色(一)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6 1.要做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7 .要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负责。8 .要教育与关爱全体学生。(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师1 .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2 .要优化班级管理层次,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3 .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三)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1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职权影响力与个性影响力).2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四)班主任是协调多方关系的艺术家1 .协调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2 .协调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3 .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四、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一)做好学生发展的引导工作(二)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三)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四)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做好校内校外的沟通工作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2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原则(全面性、经常性、发展性)。3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组织课外活4 1.群众性活动。5 .小组活动.6 .个人活动。(四)做好个别教育工7 1.先进生的教育。8 .后进生的教育。(五)进行操行评定1 .操行评定概述。2 .操行评定遵循的要求。(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 .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 .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七)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1 .班主任工作计划。2 .班主任工作总结(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职业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一)教师的智力(二)教师的学科知识(三)教师的其他能力和知识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教师的责任心(二)教师的自信心(三)教师的宽容心(四)教师的合群心三、教师的行为特征(一)B用雕(二)多样性(三)启发性(四)参与性(五)任务取向性(六)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第二节教师职业心理一、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构成1 .人格威信。2 .学识威信。3 .情感威信。(二)教师威信对学生及师生关系的影响(三)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1.教师威信的形成。(1)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意识和心理结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2)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3)加强教师的仪表、言语、举止、习惯等方面的整饰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要条件。(4)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捷径。(5)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2.教师威信的维护。(1)具有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我。(4)始终做学生的榜样。二、教师期望(一)教师期望效应(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三、教学效能感(一)教学效能感的含义(二)教学效能感的分类1.个人教学效能感。2.一般教学效能感。(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四)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1.外部环境因素。2.教师的主观因素。(五)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1.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2.从教师自身出发。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自我认知正常,情绪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二)人际关系和谐(三)认同教师职业(四)教育过程情绪和谐(五)具有教育的独创性三、教师职业倦怠(一)职业倦怠的含义(二)职业倦怠的特征(三)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玛勒斯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1.个体的自我干预。观念的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2.组织的有效干预。消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一)教师的自我调适(二)学校的管理改革(三)社会的协调支持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含义二、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一)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二)教学要适应认知发展的水平(三)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学生的认知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 场独立与场依存。2 .沉思型与冲动型。3 .辐合型与发散型。4 .表层认知加工与深层认知加工。5 .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二)认知能力差异1.智力的定义。6 .智力测量。7 .智力差异的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招聘考试大纲2022版(含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