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色笔记.docx
CPA审计38页笔记第一章审计概述考点:审计风险第一,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只要审计财务报表,就存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高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就是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的过程,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合理保证所审计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一)重大错报风险1 .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注册会计师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2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二)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三)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考查:(1)从定量的角度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X检查风险(2)从定性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可接受)既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将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提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审计风险是指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一风险水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就应确定。第二章审计计划考点:重要性一、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注意:第一,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重要性确定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第三,在计划审计工作和形成审计结论阶段都要运用重要性水平;第四,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反向关系;第五,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或多个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金额,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便评估风险和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将财务报表作为整体)的目的有:(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己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确定的时间:在计划审计工作(总体审计策略)时。确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1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注意:第一,在选择基准时应考虑的因素: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基准的相对波动性。第二,在确定百分比时,除了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为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外,还需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如债券或银行贷款);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第三,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2 .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选择较低的百分比来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情况:(1)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2)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3)项目总体风险较高;(4)存在或预期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选择较高的百分比来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情况:(1)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2)项目总体风险为低到中等;(3)以前期间的审计经验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四、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的原因:(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2)获取新信息;(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五、在审计中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在审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对哪些类型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通常选取金额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因为这些财务报表项目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2 .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三章审计证据考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一一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一一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1.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必须结合具体审计目标来考虑。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与其他认定无关。(2)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3)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列原则:(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三)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关系一一证据的数量受质量的影响;但质量存在缺陷,仅靠提高数量可能难以弥补。(四)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1 .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注册会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和维护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己发生变动,注册会计师应当做出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文件记录的真伪。2 .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如果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3 .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如果针对某项认定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与该项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则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表明某项审计证据可能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4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但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在保证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前提下,控制审计成本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所必需的。但为了保证得出的审计结论、形成的审计意见是恰当的,注册会计师不应将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高低和难易程度作为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的理由。第四章审计抽样方法考点: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应用一、确定样本阶段(一)确定抽样方法1 .货币单元抽样货币单元抽样是一种运用“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它是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的分支,有时也被称为金额单元抽样、累计货币金额抽样以及综合属性变量抽样等。货币单元抽样的优点:一般比传统变量抽样更易于使用;在确定所需的样本规模时无需直接考虑总体的特征;项目被选取的概率与其货币金额大小成比例,无需通过分层减少变异性;使用系统选样法选取样本时,如果项目金额等于或大于选样间距货币单元抽样将自动识别所有单个重大项目,该项目一定会被选中;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计不存在错报,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规模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样本更容易设计,且可在能够获得完整的最终总体之前开始选取样本。货币单元抽样的缺点:不适用于测试总体的低估;对零余额或负余额的选取需要在设计时特别考虑;当发现错报时,如果风险水平一定,在评价样本时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更可能拒绝一个可接受的总体账面金额;通常需要逐个累计总体金额;当预计总体错报的金额增加时,货币单元抽样所需的样本规模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规模可能大于传统变量抽样所需的规模。2 .传统变量抽样细节测试中运用传统变量抽样时,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均值法计算样本平均价值(每一笔业务的平均金额)样本审定金额的平均值=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规模估计的总体金额=样本审定金额的平均值X总体规模推断的总体错报=总体账面金额一估计的总体金额差额法计算样本平均错报(每一笔业务的错报)样本平均错报=(样本账面金额一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规模推断的总体错报=样本平均错报×总体规模估计的总体金额=总体账面金额一推断的总体错报比率法计算样本比率(每一元账面金额的实际金额是多少)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估计的总体金额=总体账面金额X比率推断的总体错报=总体账面金额一估计的总体金额(二)确定样本规模在细节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有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容忍错报、预计总体错报、总体规模、总体的变异性。三、评价样本结果阶段1 .使用统计抽样方法总体偏差率上限VS可容忍偏差率(1)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总体可以接受;(2)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时,考虑是否接受总体,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测试范围。(3)总体偏差率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总体不能接受。2 .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估计的总体偏差率。(样本偏差率)VS可容忍偏差率(样本偏差率=样本中偏差个数/样本规模)(1)样本偏差率大大低于可容忍偏差率,总体可以接受;(2)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的关系是不大不小时,则应考虑是否扩大样本规模。(3)样本偏差率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总体不能接受;(4)样本偏差率大于可容忍偏差率,总体不能接受。第五章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考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1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对整个信息系统以及外部各种环境要素实施的、对所有的应用或控制模块具有普遍影响的控制措施。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包括程序开发、程序变更、程序和数据访问以及系统运行等四个方面。2 .信息技术应用控制信息技术应用控制一般要经过输入、处理及输出等环节。和人工控制类似,系统自动控制关注的要素包括:完整性、准确性、存在和发生等。3 .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规划的制定;信息技术年度计划的制定;信息技术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信息技术外包管理;信息技术预算管理;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急预案的制定;信息系统架构和信息技术复杂性等。对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往往会执行单独的审计,以评估企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控制环境,来决定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审计重点、风险等级、审计测试方法等。4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应用控制与公司层面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是公司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环境,决定了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风险基调,会影响该公司的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部署和落实。信息技术一般控制是基础,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有效性是否能够信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了应用系统所依赖的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可能就不能信赖应用系统按设计发挥作用。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审计之前,会首先执行配套的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审计,以了解公司的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环境,并基于此识别出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以及审计重点。第六章审计工作底稿考点: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1.所有权:审计档案的所有权属于承接该项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2 .归档期限:(1)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2)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日”后的60天内。3 .保存期限:(1)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口”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2)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在审计报告日后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实施新的审计程序或得出新的结论。在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做出的“事务性”的变动,包括:(1)删除或废弃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2)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交叉索引;(3)对审计档案归整工作的完成核对表签字认可;(4)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审计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考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1.在归档之前:如果在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作出的变动属于事务性的,注册会计师可以作出变动,可能有删除或废弃工作底稿的情况。包括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审计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2.在归档之后:在完成最终审计档案的归整工作后,注册会计师不应在规定的保存期限届满前删除或废弃审计工作底稿。变动条件:(1)在出具审计报告前,注册会计师已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出了恰当的审计结论,但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够充分,(2)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结论。与归档前的修改不同的是,归档后的变动均应当记录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时间和人员以及复核的时间和人员及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理由。审计档案应当保存原审计信息(程序、证据和结论)。第七章风险评估考点:了解内部控制1. 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了解,包括评价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但不包括对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测试”(控制测试).2. 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一一获取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1)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3) “检查”文件和报告;(4) “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3. 了解内部控制与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了解内部控制时,应当评价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如果控制设计不当,不需要再考虑控制是否得到执行。了解内部控制,在于确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和是否得到执行,从而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控制测试,在于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从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一般情况下了解内部控制并“不能取代”控制测试,除非存在某些可以使控制得到一贯运行的“自动化控制”,注册会计师对控制的了解并不能够代替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考点:特别风险1 .确定特别风险时应考虑的事项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计量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注意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不应考虑识别出的控制对相关风险的抵消效果。2 .考虑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1)如果管理层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往册会计师应当认为内部控制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并考虑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类事项与“治理层”沟通。(2)如果计划测试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关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3),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识别的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实施“细节测试”,或将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测试相结合。第八章风险应对考点:控制测试(一)控制测试的含义在理解控制测试含义时要注意与了解内部控制以及实质性程序之间的区别。1.了解内部控制(必须执行)3 .控制测试(是否执行视具体情况而定)4 .实质性程序(必须执行)(二)控制测试的要求(1)如果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就控制在相关期间或时点的运行有效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如果认为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无法获取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相关的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三)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控制测试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2)控制测试的时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3)对于控制测试的范围,其含义主要是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有效运行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如何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基本思路:考虑拟信赖的以前审计中测试的控制在本期是否发生变化。当控制在本期发生变化时注册会计师的做法。如果拟信赖的控制自上次测试后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以致影响以前审计所获取证据的相关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中测试这些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当控制在本期未发生变化时注册会计师的做法:如果拟信赖的控制自.上次测试后未发生变化,且不属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在.本期审计中测试其运行有效性,以及本次测试与上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但每三年至少对控制测试-如果拟信赖以前审计获取的某些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每次审计时从中选取足够数量的控制,测试其运行有效性。提示综上所述,如果拟信赖的控制自上次测试后未发生变化,且不属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每次审计时从中选取足够数量的控制,测试其运行的有效性,累枳对全部控制进行测试的周期不超过三年,也就是每三年至少要对全部的控制测试过一次。对特别风险的考虑。鉴于特别风险的特殊性,对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不论该控制在本期是否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都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证据,应当在每次审计中都测试这类控制。第九章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考点:应收账款函证要点要求函证的范围和对象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而言是不重要的,或者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否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一般情况下,函证对象为: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重大关联方项目;主要客户(包括关系密切的客户)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余额为零的项目;可能产生重大错报或舞弊的非正常的项目函证的方式当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可考虑采用消极的函证方式: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涉及大量余额较小的账户;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没有理由相信被询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函证时间的选择注册会计师通常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可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实施函证,井对所函证项目自该截止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发生的变动实施实质性程序函证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直接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同收回函的处理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函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直接接收,并要求被询证者及时寄回询证函原件所有权问题询证函回函的所有权归属所在会计师事务所。除法院、检察院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查阅审计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等情形外,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将询证函回函提供给被审计单位作为法律诉讼证据对不符事项的处理不符事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方登记入账的时间不同,或是由于一方或双方记账错误,也可能是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对未回函项目实施替代程序检查资产负债表H后收回的货款;检查相关的销售合同、销售单、发运凭证等文件;检查被审计单位与客户之间的往来邮件,如有关发货、对账、催款等事宜邮件第十章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考点:对应付账款实施函证程序1 .应付账款函证的目的(1)主要是针对应付账款的完整性进行考虑。(2)特殊情况下也会考虑大额且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的存在性。2 .应付账款函证的对象由于采购与付款循环中较为常见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低估应付账款(“完性性”认定),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函证程序时可能需要从非财务部门(如采购部门)获取适当的供应商清单,如本期采购清单、所有现存供应商名录等,从中选取样本进行测试并执行程序。3 .应付账款函证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询证函保持控制,包括确定需要确认或填列的信息、选择适当的被询证者、设计询证函,包括正确填列被询证者的姓名和地址,以及被询证者直接向注册会计师回函的地址等信息,必要时再次向被询证者寄发询证函等。4 .对回函的检查询证函余额与已记录金额相比较,如存在差异,检查支持性文件。评价己记录金额是否适当。5 .未作回史的函证实施替代程序,如检查付款单据、相关的采购单据或其他适当文件。6 .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考点:应付账款的截止、完整性审查1.应付账款入账的检查(1)日前资料的检查对本期发生的应付账款增减变动,检查至相关支持性文件,确认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资产负债表日资料的检查获取并检查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以及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差异调节表,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杳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口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日后资料的检查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供应商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划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这些程序发现某些未入账的应付账款,应将有关情况详细记入工作底稿,然后根据其重要性确定是否需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相应的调整。2.寻找未入账负债的测试获取期后收取、记录或支付的发票明细,包括获取支票登记簿/电汇报告/银行对账单(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不同)以及入账的发票和未入账的发票。从中选取项目(尽量接近审计报告日)进行测试并实施以下程序:(1)检查支持性文件,如相关的发票、采购合同/申请、收货文件以及接受服务明细,以确定收到商品/接受服务的日期及应在期末之前入账的日期。(2)追踪己选取项目至应付账款明细账、货到票未到的暂估入账和/或预提费用明细表,并关注费用所计入的会计期间。调查并跟进所有已识别的差异。(3)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并相应确定是否存在期末未入账负债。第十一章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考点:存货监盘1 .存货监盘的作用如果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监盘程序。存货监盘涉及的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1)评价管理层用以记录和控制存货盘点结果的指令和程序。(2)观察管理层制定的盘点程序的执行情况。检查存货。执行抽盘。2 .存货监盘的目标获取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有关存货数量和状况以及有关管理层存货盘点程序可靠性的审计证据,检查存货的数量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归属被审计单位,存货有无毁损、陈旧、过时、残次和短缺等状况。存货监盘针对的主要是存货的存在认定,对完整性认定及计价认定,也能提供部分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仅依靠监盘来确认存货的所有权认定和完整性认定,”一般还需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3 .存货监盘计划编制的依据需要考虑的事项监盘计划的内容存货的特点:盘存制度;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制定的存货盘点程序。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性质;存货盘点的内部控制;存货盘点的时间安排;被审计单位的盘存制度;存货的存放地点;是否需要专家协助。存货监盘的目标、范围及时间安排:存货监盘的要点及关注事项;参加存货监盘人员的分工;检查存货的范围。4 .存货监盘程序(1)监盘程序评价盘点的控制一观察盘点的执行f检查存货一执行抽盘(2)执行抽盘。在对存货盘点结果进行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从存货盘点记录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实物,以测试盘点记录的“准确性”。从存货实物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盘点记录,以测试存货盘点记录的“完整性”。注册会计师应该尽可能避免让被审计单位事先了解将抽取检查的存货项目。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抽盘程序时发现差异,很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在准确性或完整性方面存在错误。如果盘点记录与存货实物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查明原因,然后根据具体事项进行处理。(3)存货盘点范围。对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得其规格、数量等有关资料,确定是否己单独存放、标明,且未被纳入盘点范围。对未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应当查明未纳入的原因。在盘点存货“前”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防止遗漏或重更盘点。在存货监盘过程“中”根据取得的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的有关资料,观察这些存货的实际存放情况,确保其未被纳入盘点范围。观察管理层制订的盘点程序(如对盘点时及其前后的存货移动的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观察存货的验收入库地点和装运出库地点以执行截止测试等。在存货盘点“结束前”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5 .存货监盘结束时的工作(1)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2)取得并检杳已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盘点表单的号码记录,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查明己发放的表单是否均已收回,并与存货盘点的汇总记录进行核对。(3)如果存货盘点日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确定盘点日与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存货的变动是否己作正确的记录。掌握调节法:盘点日在结账日之前:(结账日)应结存数=盘点数+增加数-减少数盘点日在结账日之后:(结账日)应结存数=盘点数-增加数+减少数(4)如果采用永续盘存制核算存货,应当关注永续盘存制下的期末存货记录与存货盘点结果之间是否一致。6 .特殊情况的处理(1)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如果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如检查盘点日后出售盘点日之前取得或购买的特定存货的文件记录),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不能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或者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可能无法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报告。(2)因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无法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无法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注册会计师应当另择日期实施监盘,并对间隔期内发生的交易实施审计程序。(3)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向持有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第三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实施检查或其他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其他审计程序的包括:实施或安排其他注册会计师实施对第三方的存货监盘(如可行);获取其他注册会计师或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针对用以保证存货得到恰当盘点和保管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而出具的报告;检查与第三方持有的存货相关的文件记录,如仓储单;当存货被作为抵押品时,要求其他机构或人员进行确认。第十二章货币资金的审计考点: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1 .获取银行存款余额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总账数和记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非记账本位币银行存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2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计算银行存款累计余额应收利息收入,分析比较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应收利息收入与实际利息收入的差异是否恰当,评估利息收入的合理性,检查是否存在高息资金拆借,确认银行存款余额是否存在,利息收入是否己经完整记录。3 .检查银行存款账户发生额:注册会计师对银行存款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审计,通常能够有效应对被审计单位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管理层或员工非法侵占货币资令等舞弊风险。除实施其他审计程序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考虑对银行存款账户实施以下程序:(1)结合银行账户性质,分析不同账户发生银行日记账漏记银行交易的可能性,获取相关账户相关期间的全部银行对账单。利用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比银行对账单上的收付款流水与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付款信息是否一致,对银行对账单及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进行双向核对。注册会计师通常可以考虑选择以下银行账户进行核对:基本户,余额较大的银行账户,发生额较大且收付频繁的银行账户,发生额较大但余额较小、零余额或当期注销的银行账户,募集资金账户等。(3)浏览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银行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账簿记录,关注是否存在大额、异常资金变动以及大量大额红字冲销或调整记录,如存在,需要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4 .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对账单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第一,检查银行对账单(1)取得被审计单位加盖银行印章的银行对账单,必要时,亲自到银行获取对账单,并对获取过程保持控制。注册会计师还可以观察被审计单位人员登录并操作网银系统导出信息的过程,核对网银界面的真实性,核对网银中显示或下载的信息与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对账单中信息的一致性;(2)将获取的银行对账单余额与银行日记账余颉进行核对,如存在差异,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银行对账单与银行询证函回函核对,确认是否一致。第二,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1)检查调节表中加计数是否正确,调节后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一致。中:(2)检查调节事项:对于企付银未付款项,检查被审计单位付款的原始凭证,并检查该项付款是否己在期后银行对账单上得以反映;在检查期后银行对账单时,就对账单上所记载的内容,如支票编号、金额等,与被审计单位支票存根进行核对。对于企收银未收款项,检查被审计单位收款入账的原始凭证,检查其是否己在期后银行对账单上得以反映。对于银收企未收、银付企未付款项,检查收、付款项的内容及金额,确定是否为截止错报。如果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存在大额或长期未达账项,注册会计师应追查原因并检查相应的支持文件,判断是否为错报事项,确定是否需要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3)关注长期未达账项,查看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等事项。(4)特别关注银付企未付、企付银未付中支付异常的领款事项,包括没有载明收款人、签字不全等支付事项,确认是否存在舞弊。5 .函证银行存款余额函证银行存款余额是证实资产负债表所列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程序(存在性)。通过向往来银行的函证,注册会计师不仅可了解企业资产的存在,同时,函证还可用于发现企业未登记的银行借款和未披露的或有负债(完整性)O函证对象:被审计单位在本年存过款(含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所有银行发函,其中包括零余额的账户和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函证方式:积极式函证。函证时间:资产负债表日后。6 .抽查大额银行存款收支的原始凭证,检查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等各项内容。第十三章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考点: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一、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责任违反法律法规,是指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或者为被审计单位工作或受其指导的其他人,有意或无意违背除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外的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1 .管理层遵守法律法规的责任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确保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2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1)有责任: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2)无责任:注册会计师没有面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也不能期望其发现所仃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二、识别违反法律法规的程序1 .主动识别程序违法法律法规的类型注册会计师的程序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法律法规(如税法)应当获取被审计单位遵守这些规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其他法律法规(如劳动法)仅实施“向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询问”和“检查被审计单位与许可证颁发机构或监管机构的往来函件”等特定的审计程序,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2 .被动识别程序为形成审计意见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可能使注册会计师注意到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这些审计程序可能包括:(1)阅读会议纪要;(2)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内部或外部法律顾问询问诉讼、索赔及评估情况;(3)对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细节测试。三、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时实施的审计程序情况审计程序注意到与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相关的信息时了解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获取进一步的信息,以评价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怀疑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时应当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进行讨论,因其可能能够提供额外的审计证据,除非法律法规禁止。因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如适用)不能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充分的信息,证明被审计单位遵守了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法律顾问咨询。如果认为向被审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