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中经网客户服务中心.docx
内部资料本期推荐中经网客户服注意储存中经要报国家信息中心第40(总第382期)2005年10月24日本期推荐2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失衡2国际财经7韩国央行行长估计:中国经济2040年会赶上美国7尤科斯效应俄罗斯纳税大户去年大增133.8%8世界贸易体系进入第4个阶段9G20关注油价、全球失衡、保护主义.10海外媒体看中国11大公:中国经济政策转变的重心将放在解决内部失衡问题11大公:“十一五”注重风险管理12金融时报:中国电力行业也要开放?.13华尔街日报:中国银行业改革能成功.13国内财经145000亿住房公积金监管缺位管理应转型.14国有重点银行金融机构存在7大问题.16信贷松绑的关键是防止投资反弹16处境尴尬传统集体经济正向新型集体经济转型17民营企业仍存在4大传统障碍18观点精粹19李稻葵:中国经济呈现日本病提高内需改变城市化方式是良方19陶冬:中国经济重新启动新一轮上升周期可能来得早一些20花旗、穆迪报告:中国经济强劲掩盖了负债问题21梁红:中国的内需正在由弱转强明年二季度前可能不可能加息22赵晓:中国房地产市场比股市还差劲.23本期推荐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失衡何帆一、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失衡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由于城市化加速进展、制造业升级换代、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驶上了风驰电掣的高速路,城市化、工业化与国际化这三大支柱仍然将支持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狂飙突进的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内、外部的失衡。从内部失衡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与投资低效的问题。从外部失衡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表现为特有的“双顺差”: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居高不下的顺差,这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被动增长与挥之不去的升值压力。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如此之高?一方面,居民的高储蓄要紧是由于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增加的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企业的储蓄也很高,这要紧是由于国有企业将其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那些无法从国有银行体系顺利贷款,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募集资金的中小企业,往往为了投资而被动储蓄。为什么中国的投资效率很低?一是由于要素价格扭曲导致了投资决策的扭曲。中国的利率水平很低,劳动力很廉价,能源与资源的价格很低,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导致土地的价格也很低,最后是低估的汇率,这些价格扭曲足以刺激企业盲目投资。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投资的主体。官员的任期短且不像企业家那样看重投资的收益,地方政府的官员不管是出于要政绩还是出于寻租的目的都要扩大投资,这导致了浪费与腐败。中国的双顺差也是很奇特的。宏观经济学指出,经常账户顺差的根源就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这部分资源国内用不了,因此只能出口到国外供别人使用。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反映出国内的需求不振,对进口的需求减少,企业只得竞相到国外市场寻找出路。而资本账户顺差能够说就是由于过分重视引进外资的政策导致的。既然中国的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说明我们并不缺乏资金,很显然,中国引进外国投资,要紧的目的是获得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但是,对一些引进外资的案例研究发现,外国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我们没有得到国内稀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反而得到了国内过剩的资金。结果很显然,双顺差只能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只能投资于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由于,央行买进美元的同时就等于向市场上投放了人民币,为了防止出现信贷扩张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央行只得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冲销”,即再用这些票据换回已经投放的人民币。除了上述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失衡之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系列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经济与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对健康与教育的投资不足将影响到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盲目强调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由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高速增长的同时是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等等。假如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未来的增长难以持续,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日本的例子可为前车之鉴。20世纪70年代日本面临着与中国当前非常相似的局面,在持续20多年10%的高增长之后,日本也面临着内外部失衡的问题,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些失衡,日本经济在此后的20多年增长率逐级滑落至3%,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然后上个世纪90年代至目前长达10余年经济低迷。今后中国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首先,务必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固增长,在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化解矛盾。其次,务必着手解决经济进展中的短期与长期失衡,寻找更为平衡的经济进展战略,努力建设与谐社会。中国面临的处境如同生死时速的那辆公共汽车,速度太快或者太慢都会引发爆炸。假如不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未来20年内想办法拆除隐藏的炸弹,等到车速无法降下来的时候,必定大难将至。二、财政政策还能够扩张起来为熟悉决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是,很难找到适宜的宏观政策来提高消费率。消费行为的发生过程是这样的:家庭户衡量当前与未来的收入然后进行通盘考虑,找到今天消费或者今天储蓄以备明天消费这两种选择的平衡点一一也就是说,消费决策基于永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提高工资能够刺激消费吗?工资提高之后人们的消费会有相应的增加,但问题是并不能保证消费率(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会提高。实行最低工资法能刺激消费吗?关于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工资假如比往常提高,会增加消费,但是最低工资的提高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更加猛烈,特别是非熟练工人找到工作的概率会降低,最后事实上际收入反而有可能下降。用消费信贷的方式能够刺激消费吗?能够,但是,在投资的增长仍然难以遏制的情况下,又通过信贷扩张刺激消费,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面过热。韩国前两年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为殷鉴。由此观之,提高消费的根本之策在于降低储蓄。要降低国内储蓄,就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推动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得金融体制能够更有效地将国内储蓄用于国内投资。其次,为了减少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盈余,还能够直接增加投资,特别是增加对瓶颈行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原因很简单,解决瓶颈行业价格飕升、供求失衡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供给而非抑制供给。中国目前关于公共产品或者类似公共产品的一些服务品的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医疗健康、公共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交通、道路、廉价住房等)的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且也不利于与谐社会的建立。因此,解决内外部失衡的第一种途径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投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储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将增加消费,包含国内消费与进口消费,这会同时导致储蓄的减少与贸易顺差的减少。储蓄下降、消费提高、投资优化,由此将中国经济带入更加平衡的进展道路。解决内外部失衡的另一个途径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将带来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从而减少了经常账户顺差。升值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够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汇率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因此扭曲的汇率会导致扭曲的资源配置。在汇率低估的条件下,过多的资源进入出口部门,导致出口部门竞争猛烈,而国内的非贸易品部门特别是服务业却进展不足。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服务业更加有利可图,因此能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服务业。问题是,依靠升值调整内外部失衡的效果难以预测。一方面,中国的进出口对汇率变化大概并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假如试图单靠人民币升值实现贸易平衡,人民币就务必大幅度升值。但是,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经济将带来冲击: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会受到损害,升值之后国外的廉价农产品进口会增加,这将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假如升值幅度过大,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因此,中国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可能性:单靠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单靠扩大国内支出,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全面过热。假如同时实施扩大国内支出与人民币升值两项政策,它们的副作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冲:升值能够让扩大国内支出带来的经济过热清凉退火;扩大国内支出也能够弥补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经济不仅仍然能够维持高速增长,而且将有可能回到一个更平衡的增长路径。三、公共财政下的投资中国目前既面临着宏观失衡的问题,又面临着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解决宏观失衡的政策工具无非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公共财政既是解决宏观失衡的更适宜的政策工具,又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有更大的优势:中国的银行体系问题很多,国家财政状况却非常健康。2004年公债占GDP的比重仅为33%,基本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到2%o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弱势群体,减少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比如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能够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健康教育的投入,这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人民币升值或者其他改革对农村地区的不利影响。更有意义的是,财政政策能够顺便地解决其他的社会经济进展问题,比如通过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得更多的企业愿意到西部投资,这将有助于减少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对医疗与教育的投资更是有着巨大的收益:改善健康与教育服务直接有助于刺激私人消费,从长远来看既提高了人力资本,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形成保护社会稳固的强大支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导致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的扩张?从中从长期来看,只要GDP增长率高于利息率,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可能导致债务负担的直线上升,而是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减少。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约为9%,远远高于按照实际值计算的债务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5%)0按照动态的债务原理,中国能够在中期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且不必担心未来的债务负担。而且,既然财政支出能够在将来增加收益,那么按照所谓的公共财政的“黄金法则”,理应靠债务而非征税为财政项目融资。尽管如此,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担心:在政府机构效率低下、腐败严重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将导致更多的浪费与腐败,增加未来出现财政危机的可能性。这种担心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与过去依靠银行信贷隐形地为政府融资的方式相比,公共支出项目更富有透明性,其内容与执行程度更容易被监督与管理。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增加对政府财政的监督。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而通向平衡增长、通向与谐社会的那条道路应该是从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开始的。(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财经韩国央行行长估计:中国经济2040年会赶上美国韩国银行总裁朴升指出,亚洲经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占据后发优势,并能够很好地习惯新经济环境的各类变化。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亚洲经济很有可能上升到仅次于北美或者欧洲的地位。朴升表示,根据韩国银行的研究,亚洲经济在2010年代后期将达到欧洲15个国家的经济规模;2020年代初期将达到北美洲的经济规模。展望2040年左右的世界经济格局,估计亚洲将占世界GDP的42%,北美占23%,欧洲占16%,其他地区占20%。在人均GDP方面,2003年亚洲仅有2400美元,与北美洲的29000美元与欧洲的27000美元相比,还不足其1/10的水平。到2040年亚洲的人均GDP将达到北美与欧洲的1/4,差距大大缩减。朴升还估计,中国经济会在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赶上美国,占全球GDP的1/5左右,而人均GDP将达到15000美元(2003年美元价值标准)。关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进展前景,朴升估计,印度会在2030年左右超过日本,2050年左右其占全球GDP的比重将达到12%,与整个欧洲不相上下。2040年左右,韩国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将从2003年的1.7%升至2040年的2%o而日本因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所占比重会从现在的12%下降一半左右。朴升指出,亚洲经济的崛起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尽管劳动力成本降低,但通过资本劳动率的下降可提高资本收益率,并制造巨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全球制造工n的中国与“世界服务基地”的印度可向世界市场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与服务,新的低物价时代马上来临。全球经济会变得更有活力,增长更富弹性。其次,全世界人民的平均福利将得到提高。中国与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使得占全世界人口1/3的本国国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会随之上升。而随着价格低廉的商品与服务进入全球市场,能够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可支配收入。尤科斯效应俄罗斯纳税大户去年大增133.8%俄联邦税务署副署长谢甫佐娃日前指出,2004年俄纳税大户缴纳的税款同比增长了133.8%,其中个人所得税增长了127.9%,企业所得税增长了162.8%。有分析认为,俄税收之因此获得“大丰收”,是“尤科斯效应”帮了大忙。2003年10月,俄政府以偷逃税款等多项罪名,将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绳之以法,拿俄首富开刀显然也是杀鸡给猴看,给逃税者敲响警钟,这个“敲山震虎”之举起到了明显的威慑作用。20022003年度,俄各个石油公司的纳税额呈现下降趋势,但到了2004年,这些公司的纳税额就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了225.3%。联邦税务署署长谢尔久科夫8月份在向普京总统汇报工作时指出,今年上半年的俄税收超额完成2380亿卢布,一方面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纳税大户积极纳税。他承认,“尤科斯效应”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尤科斯事件”之后,各个石油公司都重新调整了纳税额,开始更多地纳税。俄企业税收制度一直面临着两难,既要有利于大公司,又要避免对中小企业征税率过高。企业所得税历经几次调整之后,仍是对大企业有利,许多大企业还在国外注册不被所在国管辖的控股公司,从而把大量资金转到境外。这不仅使中小企业对这种“厚此薄彼”的政策怨声载道,而且也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如何使大公司足额纳税成为俄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连俄罗斯的税务部门都坦率地表示,对尤科斯案产生的积极效果很满意。世界贸易体系进入第4个阶段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贸易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50年到1850年,是贵重物品交换时期。这些贵重物品包含,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印度的棉花,南亚与东南亚的香料,加勒比海地区的糖与烟草,黄金,白银,还有奴隶。第二阶段从1850年至1945年,是铁壳汽船的时代。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运送大宗农产品、矿物、工业制成品与人口都变得容易且便宜。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与美国变得更富有,经济也加速增长。出口原材料的地区,要紧是热带地区,也变得更富有,但经济增长却没能加速。由于贸易利润被用来购买欧洲的奢侈品,而不是引进工业革命的技术与资本。最重大的影响还是人口的迁移。在1900年前后的仅仅两代人的时间里,全世界每12个人中就有1个迁移到了其他大陆上。第三阶段从1940年到2010年前后,是大范围的国际贸易时期。在此阶段,一种可能性慢慢出现,即相对贫穷的国家在普通工业品制造而不是农产品出口上具有竞争力。它撼动了核心工业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一来,从前绝缘于国际竞争格局的生产部门进入国际市场。二来,夕阳产业与消费者、新兴产业利益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6世纪航海的发现引发了洲际贸易,后来的蒸汽船带来了农产品与矿物的洲际贸易。20世纪中叶,可供远程贸易的商品从大宗农产品扩展到了普通工业品。现在,光纤与互联网正带来第四场变迁。在10年内,任何需要在电脑屏幕前处理信息的工作都将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只要有网络连接,有懂英语的人即可。在未来30年内,世界贸易会由此重构,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将能够进行标准化的信息处理过程。洲际间可贸易的部分占世界GDP的份额从现在的约25%,将至少上升到50%。这一后果非同凡响。对中国来说,这是制造财富的大好时机。中国要做的是,建立并持续进展高度连通且计算机化的物理网络,同时建立起具有稳固产权秩序与高等教育水平的社会网络。G20关注油价、全球失衡、保护主义三大风险在蔓延。第7届20国(G20)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在河北香河公布联合公报称,高位波动的石油价格、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与膨胀的保护主义情绪等风险在蔓延,并将加剧不稳固性,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这些局面的改观需要保持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并充分考虑各方所担负的责任,实施必要的财政、货币与汇率政策,加快结构调整,以期解决失衡问题,化解风险。公报显示,与会代表关注目前长期居高不下且波动性大的石油价格,及其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增长减速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固。代表们同意就这些问题加强合作,强调增加投资、生产与炼油能力的必要性;同意推动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有关论坛展开对话,强调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包含利用与转让新技术,开发替代与可再生能源,减少石油产品补贴的重要性。公报显示,为保证所有国家均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为大力推动实现千年进展百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们敦促各有关方面提供必要的政治动力以推动贸易自由化,打击保护主义,并在今年年末中国香港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取得实际成果,以期在2006年底前结束谈判。G20为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制订路线图。会议公布的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投票权需要进行重新分配。目前的权力分配偏重于要紧工业国。在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1970年代,在历经多次美元危机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但IMF与世界银行却保留了下来。现在“布雷顿森林机构”是指这两个机构。两机构在重大政策问题上的决策权一直被以7国集团为首的发达国家把持。进展中国家在IMF中的基金份额与投票权,也与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严重脱节。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进展中国家多次呼吁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要求改革布雷顿森林机构治理框架,包含要求重新审核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进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等。20国集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所占的股权份额约65%,此番会议在增加进展中国家投票权的问题上达成原则性一致应该说是一次进步。只是,据悉,在如何操作的问题上,G20内部仍有争议。联合声明也措辞慎重地说:“在下届基金/世行新加坡年会之前是否能在配额改革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至关重要。”声明还说:“G20将寻求为配额改革确定原则,为定于2008年1月前完成的基金第13次配额审议做出重要奉献。”让既得利益者拱手让出投票权确实并不容易。两机构的改革还有赖于各方的合作与让步。海外媒体看中国大公:中国经济政策转变的重心将放在解决内部失衡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一篇名为“中国酝酿着变化”的文章不无感慨地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健康稳固,尽管斯诺潜在施压,但中国政府酝酿之中的政策转变却将受益者指向了中国穷人,而不是期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美国人。”但香港大公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政策选择无可非议。由于,从内外均衡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政策转变长期中蕴藏着“治标治本”的深刻内涵。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要紧有4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固、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随着商品及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淌的进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外部均衡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而且,经济开放性使原先封闭条件下的内部均衡问题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任何一项指向单一均衡的政策目标总是难免对另一均衡产生不容忽视的间接影响,这种开放经济中宏观政策的外部性决定了政策绩效的复杂性。假如中国政府在外部压力下如欧美所愿,激进改革汇率制度,那么不仅汇率安全会受到投机势力的强力冲击,而且出口增长与经济进展也可能面临一刹就死的尴尬。如此一来,内外均衡都可能陷入交替恶化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内外失衡同时存在,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两极分化、失业居高、粗放增长等负面因素造成了内需不足,这实际上是顺差高企,人民币遭遇普遍非议的根源所在。因此,在内外失衡之中,内部失衡是关键。中国的经济政策转变将重心置于解决内部失衡问题,正是追根溯源的正确选择。大公:“十一五”注重风险管理“十一五”规划传达了明确信息,今后5年,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黄金进展期”,又是务必应对国内外各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向增长开放的同时,也向风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攻坚阶段,需进行综合调整,以降低进展风险。政治体制是根本保证。中共十六大五中全会把政治体制改革列入重要日程,这是个高难动作。政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假如在这上面按照西方模式转制,中国难免陷入苏东国家的逆境。因此,要高度警惕政体改革的风险。避免落入“现代化陷阱”。尽管一直强调公有制为主体,但在“效率第一”、“私有高效”等西方进展观误导下,很多领域过度推行私有化。月前西方经济学几乎成了中国主流经济学,企业引进的全部是西方管理模式。一些著名企业实行列宁早已深刻批判过的“泰勒制”,长三角、珠三角许多私人企业实行“早期资本主义管理”,均以超低工资、超长工时追求效益最大化。所有制主体是国家生命线,假如在这上面转型,中国难免陷入“现代化陷阱”。缺少核心技术吃大亏。发达国家科技开发资金占GDP的2%,中国只占1%。热衷形象工程,冷淡技术升级,造成产业结构向低技术部门聚集。同时,在“外向型经济”口号中,进出口部门脱节,没能带动进口替代产业的升级,在低技术层面徘徊不前。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是“世界车间”。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吃大亏。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强化中国核心技术,实为明智之举。外资引进并非越多越好。拉美、苏东国家都陷入了“外资陷阱”,教训十分深刻。2003年外资操纵了波兰工业总资产的60-70%,法国、德国、荷兰等进入电信、能源、银行与保险业,将波兰产业赶出了市场。匈牙利银行业外资超过70%,工业达75%。捷克外资达65%。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工业被外资接管,有权者利用外资谋取私利上述国家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剧烈,皆出现了严峻社会后果。而日本几乎没有外国资本的存在;韩国外资在工业与银行业中比重不超过5%;马来西亚银行业为17%,菲律宾为35%,台湾地区银行业仅占4%。面对上述风险,改革攻坚的关键在于“优化”,在改革中不断综合调整、优化改革观,最大限度降低经济社会进展的在风险。金融时报:中国电力行业也要开放?随着国内大型银行走上上市之路,中国政府正在物色向外资开放的下一个国有领域。目标大概已锁定在电力行业,中国南方电网的上市正在筹划之中。在通常情况下,中国的基础增长颇具吸引力。中国发电量每年增长13%,而用电需求增速更为迅猛,由此导致了严重短缺。规模较大的国家电网公司宣布,上半年税前利润增长1/3,至37亿美元。该公司负责北方省份的电力输送。而中国南方电网的业绩应该更为出色,由于其业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是中国飞速扩张的制造业中心。然而,在这些新闻头条背后,隐藏着大量问题。中国的输电系统由资金不足的地方电网拼凑而成,彼此互连不够,也无法从电力充裕的北部与西部地区向电力紧缺的南部及东部地区输电。要解决上述问题,在未来30年内,估计每年需要投入300亿美元。鉴于负债水平较高及现金流疲弱,这两家电力分销商自身无力承担上述支出。因此需要国外资金。然而,要吸引外资,中国政府务必改革其收费体系。现行的收费体系有利于(同样资金不足的)发电厂,而不是输电公司。中国政府可能还务必先注资。这与银行上市前的情况非常相似。华尔街日报:中国银行业改革能成功银行业改革目的不是为应对开放而是建立健康的银行体系。中国进行银行业改革并不是为了应对2007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来自外资银行的猛烈竞争。由于,这种竞争威胁实际上是被夸大了,任何一家外资银行要想使自己在华经营网点的数量赶上中国大银行中的任意一家,都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才行。假如没有这样一个由数千家分支机构构成的经营网络,外资银行在市场占有率的争夺方面是无法从其中国同行那里讨到什么大便宜的,特别是在最有利可图的零售业务方面。但为了使经济继续增长,中国需要整顿银行体系,并迫使各银行改掉最终将坏帐一笔勾销的不良做法。一个强健的银行体系将确保稀缺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与使用,使得经济能够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获得增长,而不是只靠增加投入来推动。中国寄希望于外资的专业经验与技能。中国领导人改革该国银行体系的决心说明,他们明白为确保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做什么工作。他们的智慧与远见足以使他们及时采取痛苦的改革措施,而不可能等到客观环境更加严峻时才被迫采取行动。中国在清理银行坏帐方面根本无需借助外资的帮助,中国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做到这一点。中国寄希望于海外投资者的不是他们的资金,而是他们带来的专业经验与技能。从迄今为止宣布的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交易来看,在那些已经被政府补充了资本金的银行,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每股收购价只略高于这些银行的每股帐面价值,比在港上市中资银行的股价要低很多。中国银行业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中国迄今为止在银行业方面的改革令人印象深刻,但中国的银行业要达到最佳国际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政府控股银行管理高层的最终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而非银行董事会手中。银行的董事会要充分发挥效用,它务必能使银行的管理高层尽职尽责,有权聘用、解雇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士,有权对银行的管理层进行奖励,以便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联系起来。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中国银行业需要花时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信贷文化,即贷款决策应建立在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与对贷款风险的分析评估上,不能仅靠银行与贷款人的关系或者政府的政策。只是,鉴于中国领导人迄今为止在银行业改革方面所表现出的远见与决心,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最终将取得银行业改革的胜利。国内财经5000亿住房公积金监管缺位管理应转型据央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为4893.5亿元。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6138.5万人,占在岗职工人数的58.4%0一年多来,住房公积金正进入一个风险“爆发期”,河北保定、广东佛山、湖南郴州与衡阳等地相继发生数亿元住房公积金被挪用案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央国家机关分中心)也由于违规使用专项住房资金被审计署点名。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积金问题专家汪利娜表示,案件频发关键在于监管缺失,而后者又源于对公积金管理中心的错误定位。央行公布的最新报告也称,住房公积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支持中低收入者效果不明显,二是收益归属需要明确。公积金监管缺位。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监管,由建设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审计、银行进行。但作为托管银行,只能听从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指令,至于指令是否合乎规则,银行没有责任与义务进行过多考虑。而银监局对类似专门账户的监管也只是账面的定时查账,对查账期间的资金流淌起不到实质的监督作用。对此,央行在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建议,应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监管。“准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将公积金管理中心定位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但实践当中,许多地方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正扮演着一个“金融机构”的角色,办理了一些了本该是委托银行承担的业务,如住房公积金的汇交与贷款发放等。这样一来,“中心”就成了一个准金融机构,而受托银行则变成了“中心”的出纳。但“中心”至今仍被定义成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从而无法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进行操纵,只是进行自我约束。正是这种定位,造成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资金管理运用上出现“行政化”倾向。把广大储户的储存资金当作“准政府资金”进行运用。加上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内部人操纵”与“寻租”现象严重。变身的可能路径。汪利娜指出,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最好将住房公积金转变成金融机构,同时改革现在的公积金配贷机制。路径之一是将其变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即由政府发起设立专门的经营机构,由政府承担经营风险,为政府政策目标服务,并以利息、期限与资金可得性等方面的优惠来进行融资。二是改造成合作性金融机构,按照会员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方式进行运作,为会员提供特定的金融服务。事实上,有关住房储蓄合作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开始。2004年,中国第一家住房储蓄银行中德储蓄银行落户天津。与商业房贷与公积金贷款相比,住房储蓄银行不仅利率较低,而且利率固定,借款人能够明确预知未来还款额,加上采取“先存后贷,存贷挂钩”的贷款原则,能保证长期信贷资金的充裕与自愿储蓄者享受低级贷款的权利。汪利娜说:“假如考虑将公积金管理中心转变成住房储蓄银行,就更好了。”只是,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文林峰认为,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要紧是帮助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职工购买住房,并不能解决全部职工的住房问题。关于那些买不起住房的城镇居民来说,国家还有相应的住房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房政策制度来保障。国有重点银行金融机构存在7大问题从中国银监会获悉,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在最新提交的金融机构财务及经营状况年检报告中指出,2004年度,派驻监事会的11家金融机构继续保持良好进展态势,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经营效益好转,盈利大幅增加;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状况改善,不良资产继续呈下降趋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加大对监事会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切实纠正了有关违法违规违纪问题。但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存在7大问题: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反映不实,有的银行通过发放新贷款或者“注资盘活”清收不良贷款导致了新的风险;铁路、民航、公路项目贷款的潜在风险较大,集团客户贷款风险过度集中,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地方财政还款来源难以落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违规发放贷款、盲目置换其他银行贷款与贷后资金监控不严问题仍较普遍;政策性银行表外管理资产与委托代理业务管理相对薄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评估不规范、评估价值欠合理,实物抵债资产家底不清、管理粗放,资产处置不合规、公开竞价走形式;财务收支核算不规范、损益不真实,费用开支不合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外资金清理不及时;金融机构经营中还面临一些政策性困难。针对以上问题,监事会提出了相应建议,要求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加强不良贷款的监测与清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业务管理制度,加大内审监督力度;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认真参照问题开展整改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等。信贷松绑的关键是防止投资反弹搁浅“紧信贷,在当前中国经济通缩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放松信贷政策以刺激内需”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中建议,“十五'规划期间,中国应使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同时放松货币政策,Mi与M2货币供应的目标则应高于目前15%的水平。事实上,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14.13%上升到了9月份的17.9%,连续4个月高于央行年初设定的15%的增长目标。狭义货币Ml与2的差距也在增大。9月份,M2与Ml之差达到6.3个百分点,超过8月份5.8个百分点的纪录,而达到年内新高。分析师们认为,M2与Ml的不一致变化使得货币流淌性比例(MI/M2)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流淌资金与社会资金供给偏紧。由于商业银行顺利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会引发“紧信贷”倾向。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当前M2增长更多的是由外汇占款被动增加而带来的增长,贷款制造的货币投放在新增货币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据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1至6月份,贷款占货币供应(贷款+外汇占款)的比重为73%,而到了今年的1至6月份,这一数字降低到了58%。分析师们认为,目前这种货币供给流淌性下降局面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信贷占M2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国外净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一直上升,银行体系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当前货币投放的要紧渠道。吴晓灵说:“这样的结构性增长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有外汇收入的企业由于结汇而有较为充裕的资金,但却不能通过直接融资的渠道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支持,宽货币、紧资金的市场局面也就此形成。”分析师们认为,管理层应放松货币政策,并通过财政政策刺激内需。面对增速不一致的货币与信贷指标,管理层应关注信贷政策如何解决企业资金不足与消费乏力的问题。前提仍然是需要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警惕投资反弹。很显然,在当前直接融资渠道难以拓宽情况下,刺激内需现阶段将要紧依靠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商业银行贷款监管体系尚未完备的当前形势下,放松银根在刺激内需的同时,也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风险。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能过快增长,正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之一。不久前,IMF还提醒中国要防止信贷与投资再度过分扩张,建议央行应收紧银行体系的流淌性,包含采取行政手段抑制信贷。吴晓灵认为,“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所带来的结构调整成本,与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使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难以为继。银行在操纵贷款,贷款不可能再增加。”处境尴尬传统集体经济正向新型集体经济转型起步于建国初期的集体经济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集体经济制造的增加值从100O多亿元进展到3万多亿元,增长了30多倍。到2004年,集体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2%。但今天的中国集体经济,处在令人尴尬的地位。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城镇集体经济进展速度开始放慢,近几年,曾经一度辉煌的集体企业每况愈下,户数年均递减10万户,从业人员年均递减200万人,东北地区的5000户厂办大集体中有70%多亏损,近70%职工离岗。集体经济改革滞后C国务院国资委官员周放生表示,当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改革重中之重之时,同样是公有制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改革却相对滞后,甚至连专门针对集体经济改革与进展的研究文章与统计数字都十分少见。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中国集体经济高层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应该为集体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保障集体经济改革与多种形式进展。传统集体经济正向新型集体经济转型。近年来,我国一些传统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并日益展现出新的活力。既有海尔、春兰、东宝药业、三鹿乳业、宝硕集团等通过集体改制进展起来的上市公司,也有上海华生化工、上海新工联等职工控股的大型集体企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艳指出,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集体所有、大家没有”的所有制形式根本无法习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进展的要求。而新型集体经济却是在市场经济中进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并被实践证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范大政认为,新型集体经济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企业产权清晰化,使员工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二是产权结构多元化,形成与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嫁接;三是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保证了企业能够独立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四是企业机制市场化,增强了企业活力;五是劳动与资本收益共享化,劳动者获得两次分配的机会。国务院进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玉丛指出,集体经济涉及众多职工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与指导。同时,为了保护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还应从法律上对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