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docx
深圳市光明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一、规划背景7(一)背景概述7(二)发展基础81 .万兆政务网络全面覆盖82 .四大基础平台基本建成93 .加快“雪亮工程”建设94 .应急平台“三级联动”105 .共享开放目录分类呈现106 .打造“民声云”互动平台117 .民生领域项目有序推进118 .推进新型智慧社区建设129 .智慧政务服务亮点纷呈1210 .优化办事和营商环境13IL建设疫情智慧防控体系1412 .强化数据安全和应用创新1513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16(三)问题与挑战171.基础设施能力支撑不足172 .应用系统成效有待提升173 .业务协同机制需要完善184 .传统三层架构亟需创新185 .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建立196 .前沿技术应用需要突破19二、总体要求2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01.统筹规划,前瞻布局202 .先行示范,国际一流213 .服务导向,智慧引领214 .多元参与,持续发展215 .强化安全,保障有力22三、空间要求22(一)信息基础设施空间要求231.通信网络基础设施232 .新技术基础设施253 .算力基础设施25(二)融合基础设施空间要求261.智慧公交站台262.智慧道路建设26(三)创新基础设施空间要求271.区域数据中心272.科教信息设施28四、目标愿景28()发展愿景28(二)总体目标29(三)发展目标29五、总体架构31六、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基础设施32(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21 .率先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322 .开展NB-IoT物联网试点应用333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334 .提供科学城集约共享云服务345 .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支撑能力346 .建立国家区块链平台“光明节点”35(二)建设国际一流信息枢纽中心35(三)构建城域骨干网和智能专网36(四)建立国标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36(五)全面推动IPv6下一代互联网部署37(六)建立科学城数字化标识体系37(七)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事生城市37(八)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体系38(九)夯实城市级安全可信网络环境38七、打造科学城智慧服务环境39(一)建立科学城统一服务门户39(二)开展“一站创新创业”试点建设39(三)打造光明科学城“智慧岛”40八、提升智慧民生服务水平41(一)深化智慧光明服务门户建设41(二)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政务服务41(三)推进政务服务面向社区、组团41(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普惠便捷42九、构建社会精准治理体系42(一)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42(二)加强“互联网+监管”43(三)建立全区应急“一张网”43(四)构建光明区“数字大脑”44(五)推进智慧社区建设44(六)推进公共安全建设45十、加强绿色宜居生态建设45(一)加强智慧生态环境管理45(二)推动绿色交通建设46(三)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监测水平46(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46(五)提升工程建设和住房管理服务效能47(六)推进智慧交管建设47(七)全面推广智能基础设施48十一、建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制49(一)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统筹49(二)建立统一运维管理机制49(三)建立智慧城市运营机制50十二、实施路径50十三、保障措施51(一)组织保障51(二)制度保障51(三)人才保障51(四)资金保障52(五)监督考核52(六)宣传推广53(七)建设时序53(八)安全保障53一、规划背景(一)背景概述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深圳智慧城市先行示范、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2019年4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光明科学城建设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深圳力量。2019年10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印发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和科学城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以及开展13项专项研究,光明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是其中之一,由光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负责。2020年4月,经市委市政府审议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加快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若干意见就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加快基础平台集约化建设,构建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推进NB-IoT建设试点。推动科学城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开展“一站创新创业”试点建设,建设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智慧生活服务设施,全面普及智能化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基于以上政策文件,光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启动了以支撑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总体目标、以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为总体要求、以科学城智慧城市建设为特色亮点的新一轮光明区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二)发展基础1 .万兆政务网络全面覆盖光明区目前已构建覆盖全区各委办局及下属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的三级政务外网,全区6个街道31个社区、46个社康中心实现万兆政务网络全覆盖。优化网络结构并对政务外网出口带宽进行了扩容,政务网出口带宽100OM,互联网出口带宽1500Mo升级政务网络,政务内网、政务专网与政务外网打通,相关业务系统逐步迁移至政务外网,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基础。2 .四大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大数据平台、物联感知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统一分拨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数据平台汇聚15.4亿条政务数据,已完成终验工作;物联感知平台接入57个站点62套水质、空气、噪声类监测设备,为智慧环水等应用持续输出实时数据监测服务;时空信息云平台已累积93万余条地理空间数据,为智慧城管、智慧环水等9大应用平台提供数据及接口服务20余项、地图服务100余项;统一分拨平台自运行以来,受理事件469.947万件,自动分拨事件92.6131万件,处置反馈事件468.7432万件,事件处置率99.7%。3 .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深化多领域高清视频监控,完善针对全区道路主要出入口、公安检查站、超限站等检查站,高速公路、国省道治安卡口,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区域前端一类、二类视频监控补点及动态人像探头建设工作,共计建成高清一类点6209个、二类点8768个(人像探头1164个)。全力推动城中村视频门禁系统建设,分阶段完成L3万栋合计13860套出租屋视频门禁系统建设和联网。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道路与场所视频全覆盖。4 .应急平台“三级联动”在全市率先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应急联动,有效支撑“一图指挥、一屏研判、一网联动”。智慧光明运行和应急管理平台以“平战结合、部门联动”为原则,实现对全区运行状态的实时展现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智能预警、快速处置,并为企业、公众提供应急救援、灾情发布、应急知识宣贯等服务。应急管理平台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与应急预案、物资、队伍、专家、场所、视频资源等进行统一存储和图形化展示,保障领导在指挥调度过程中“看得见”“喊得通”“调得动”。5 .共享开放目录分类呈现建立了全区人口、法人、房屋等三大基础库,汇聚各类数据6743万条。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水务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住房和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政法委员会、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9个部门6248项数据目录梳理工作已经完成,形成光明区第一和第二批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其中无条件共享5643项,有条件共享486项,119项列入负面清单。6 .打造“民声云”互动平台坚持以群服务群的理念,整合市12345热线、区长热线、政府网站留言、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i深圳”随手拍等民声诉求渠道,创建群众诉求“一朵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形成工作人员“一个群”;通过接诉核查、分析研判和绩效考评等机制建设,建立工单智能分拨“一套机制”,实现对全区民生事项全周期动态闭环管理。目前该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平均日处理量53宗,工单实现智能分拨占比80%,平均办结时间12天,压缩时限近40%;整合后的统一分拨平台,网格日平均事件上报4100余条,办结率99.2%。7 .民生领域项目有序推进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居等4个民生领域项目建设。智慧医疗临床诊疗辅助决策、全院运营决策支持统计分析、患者全息视图、门诊医生等系统已陆续上线使用;智慧教育结合光明区教育实际构建框架体系,开展基于“AR+VR”未来教室、“5G”移动互联智能访客和“AI”身份识别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建设;智慧文体已完成设计方案的优化完善工作;智慧安居在线保障房收租业务持续受理,2020年1月,有130笔保障房收租事项通过“在线保障房收租业务”功能办理。8 .推进新型智慧社区建设一是社区设施智能化,在光明、白花社区建设24小时政务e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出入境、户政、交管、社保、公积金等124项业务的全自助办理服务;二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建设社区运行管理中心、部署视频会议系统支持融合指挥业务、建设社区综合服务支撑系统,为社区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源支撑;三是综合治理精准化,建设智慧社区治理平台,实现社区治理工作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四是民生服务便捷化,基于“i深圳”光明子门户,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入学、志愿、培训等服务。9 .智慧政务服务亮点纷呈打造“光速办”品牌,提升政务服务智慧水平。一是打造“马上办”服务高地。对进驻我区实体政务大厅的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行马上办理、当场办结、立等可取,减少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现场等候时间。截至目前,区、街道和社区三级面向自然人提供的现场办理事项,已推动实现即来即办278项。二是打造“网上办”标准体系。加强在线平台事项标准化建设,除涉军涉密事项外,全部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可网上办理。全面接入“i深圳”APP,市民可在线预约、保障房查询、学区查询等428项政务服务事项。三是打造“就近办”高效模式。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基层,初步梳理出226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园区办理、144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街道社区办理。四是打造“一次办”服务特色。在全国率先实现个体工商户、内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商事主体双“秒批”,率先推出24项民政专区“秒批”。在全市率先推出68项“秒批”事项,共可办理278项“秒批”事项。实现277个事项不见面审批、258项容缺办理事项。10 .优化办事和营商环境一是开展5G政务应用。梳理实施159项即办事项、305项承诺事项作为首批5G应用事项。为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开发5G小程序。开发5G远程视频支撑系统,推动政务大厅实现远程即时视频通讯。二是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完善企业开办“一窗通”专区,推动税务窗口进驻区大厅,实现开办企业“一窗进、一窗出”。积极协调光明公安分局、社保分局、区财政局等单位,确保新开办企业快速免费刻制印章。三是建设光明区企业服务门户。整合人才、技术、金融、市场等资源,配套质量、标准、认证及知识产权等服务,推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主题服务。目前区政数局已完成企业诉求、挂点企业服务、资金申请、政策服务、企业画像等10个模块的开发。企业服务门户已有1190家企业进驻。梳理国家部委涉企政策57项、省208项、市391项、光明311项,从市交换平台获取数据1亿余条,收到企业资金申请2700余份,企业技术改造资助41家,资助金额2100余万元。IL建设疫情智慧防控体系一是开发疫情防控地图。围绕大数据支撑疫情态势分析和精准防控,整合全区疫情数据资源,实现全区疫情数据立体化、可视化、动态化展示,做到疫情防控工作“一屏可知”。目前疫情防控地图已对接卫健、应急、科创、工信等部门数据,构建疫情统计、人口趋势、网格排查、企业复工、交通管控等34个关键领域指标,汇聚医疗检测、网格排查、企业服务等6万余条数据,为全区疫情态势感知、决策指挥提供数据分析、支撑及展示能力。二是开发防控工作平台。为解决因数据来源不同而导致基层工作人员重复排查问题,组织开发光明区防控工作平台,汇聚区各部门、各街道和企业上报数据形成上报库,通过与“深i您-自主申报”“深圳公安-防疫报备登记”以及社区管理人员已排查登记信息进行清洗比对。针对筛选出未登记的重点人员,系统自动派出核查工单。目前,平台已汇聚各类登记数据51万余条,每日新增数据4万余条,每日派出工单约700条,大大减轻基层工作人员核查压力。三是开发云采集监测手环。率先推出“云采集”手环监测系统,以二代身份证读卡手环,通过蓝牙和手机APP连接,快速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并通过手机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比对。检查口处居民通过刷身份证进入社区,黑名单人员与灰名单人员通过手环刷身份证时,会触发手环警报,白名单人员则可直接测体温,体温正常则可进入社区。从使用情况看,目前辖区每个人员通过卡口时间为10-15秒,较好地减少卡口通行时间,有效避免卡口拥堵情况。12 .强化数据安全和应用创新创立政务数据安全联合创新实验室。为积极应对新型智慧城市复杂环境下政务数据安全防护问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构建面向智慧城市的政务数据安全联合创新实验室,并邀请市政数局和鹏城实验室作为指导单位,于2020年5月27日成功举办启动仪式并揭牌试运行。实验室将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建设”、“创新实践,先行先试”和“开放共享,合作推进”三个原则,建设“数据安全研究和应用先行示范基地、数据安全创新基地”2个基地和“开放共享合作平台、技术培训和意识宣贯平台”2个平台,打造政务数据安全领域“创新实践中心、发展研究中心、规范应用中心、能力评价中心、先行先试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联合创新中心。为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探索成立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并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作为指导单位,充分汇聚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多方智慧和资源,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问题,构建数据安全、能力开放、协同互动的研究测试环境,以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创新应用。13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主体责任、统筹管理、技术防护和应急处置,2020年1至8月,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整体平稳可控,未发生较大网络安全事件。牵头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政务网络终端管理制度政务云平台及托管业务管理制度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制度等14个安全运维制度,落实7*24小时应急运维保障,全天候做好应急处置支撑,累计有效拦截736万余次网络攻击,封堵恶意IP地址940余个,发现并消除各类漏洞4570多个,及时发布紧急预警通报15次。(三)问题与挑战1 .基础设施能力支撑不足目前光明区云数据中心(云平台)计算和存储资源利用率已达到60%,其中7200核CPU已使用55%、18T内存已使用68%、108OT存储资源已使用59%。随着智慧光明总体规划(2018-2020年)的全面实施和系统陆续建成投入运行,以及未来科学城大数据中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等项目建设,政务、科研、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将成为趋势,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建设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适应的光明区信息枢纽中心,并在空间规划上做前瞻性布局,已迫在眉睫。2 .应用系统成效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陆续建了不少应用系统,但系统整体使用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前期业务部门人员参与不够,实际业务需求与最后交付的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系统不好用、不愿用;技术业务两张皮,业务部门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为薄弱,开发单位对业务部门的需求把握不到位,技术和业务之间未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造成新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3 .业务协同机制需要完善以服务对象为核心的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未能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建设单位对跨部门业务协同事项缺乏系统性梳理,对服务对象仅按照部门职能提供服务,而未能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提供多部门协同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二是电子政务建设仍然沿用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以部门为单位推进项目建设的任务分解和考核模式,未能统一开展业务协同顶层设计,制约了服务对象对更好体验感的获得。打破部门行政壁垒、实现“一站式”服务仍面临着较多挑战。4 .传统三层架构亟需创新虽然近年来光明区在大数据中心、物联感知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数字化转型时代对政府管理和服务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等更高要求的提出,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基础层、支撑层、应用层三层架构已无法满足需求,亟需对原有的各个层级进行完善,包括智能基础设施、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形成相互协同、智能驱动、深度学习、共性支撑的新型总体架构。5 .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建立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必然涉及对部门工作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以及工作模式、治理模式和建设模式的创新。从近几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看,单从技术层面已无法解决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等深层次问题,而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一线工作人员压力成倍增大以及创新过程中法律法规滞后所带来的问责风险,创新激励机制的缺失是目前开展创新管理和服务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6 .前沿技术应用需要突破光明区近年来建设了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平台、时空云平台等重要基础平台,但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物联网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未来将出现愈来愈多依托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应用和新模式,如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精准服务和城市治理,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流通过程中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运用5G技术开展政务和行业应用、显著提升服务体验等,光明区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应有所突破。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智慧光明”建设,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精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制度规则,积极探索科学城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光明”区域发展模式,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排头兵,为全面支撑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光明力量。(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前瞻布局加强光明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继承已有成果,科学梳理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规划涵盖范围、业务协同场景、数据运营模式、资源共享方式等,科学谋划近期发展和中远期规划,使智慧光明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有机结合。2 .先行示范,国际一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和科学城建设,结合光明科学城发展定位,在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信息平台、前沿技术应用、智慧城市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立足光明,辐射深圳,赋能湾区,引领全国,科学城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3 .服务导向,智慧引领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拓展面向对象的智慧化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城市服务智慧化水平,在为公众带来更好体验感和获得感的同时,为政府决策层、管理层和工作层带来全新的智慧体验。4 .多元参与,持续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加光明区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以光明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光明区产业引领力和竞争力提升。5 .强化安全,保障有力按照国家、省、市网络安全标准规范,根据光明区智慧城市发展和科学城建设对网络安全提出的新需求,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等保2.0标准,建立一体化网络安全平台,打破传统安全碎片化模式,打造新一代城市级网络安全。三、空间要求光明区智慧城市建设应与空间规划相结合,以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助力城市宜居宜业环境构建。在空间规划中着重围绕“新基建”提出相关要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构建预留专用的场地和通道,为后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布局详细设计提供指引,为未来新型智慧应用提供物理空间载体。“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方面的内容,相关单位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特点,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信息基础设施空间要求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一般按照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三层架构进行设计,分别用于终端接入、网络连接和主干网络高速交换。新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提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能力,可以在云、边、端不同层级进行部署。算力基础设施主要提供通用计算和智能计算能力,可以采用枢纽中心+分中心的形式,实现计算能力全域覆盖。1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通信管道建设。结合光明科学城空间分区规划,建设地上、地下全覆盖的通信网络。通信管道应与市政其它管线同步建设,满足未来五到十年内对通信管道的使用需求。新建、改扩建建筑物内的通信管道应与建筑物外的通信管道相互衔接,特定功能区块内的通信管道应能顺利接驳市政通信管道,形成通信管道一体化支撑能力。综合管廊建设。按照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结合科学城实际需求,在管道高密度集中承载区,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综合管廊。在地下空间和综合管廊建设中合理布局、预留地下机房和光缆配线空间、光缆管道/槽道等,为光缆敷设和快速组网提供基础。5G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社会杆塔资源、公共设施及附属资源、建筑外墙天面等资源开放,全面支持5G基站规模部署。新建道路应同步建设多功能智慧杆,为5G基站预留安装空间。新建商业区、住宅区、办公区、工业园、学校、医院、公园等应为5G覆盖预留设备用房。政府和国企物业、公共交通、路灯杆、监控杆、公园绿地等相关管理单位,应为5G网络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提供场所和便利。物联网建设。按照光明科学城不同功能区的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物联网基站的建设需求。工业园区应为物联网建设预留场地和空间,实现物联网对车间、生产线、仓库等生产场景的深度覆盖;在各功能区的民生服务区域搭建低功耗广域物联专网,形成泛在感知、智能接入的市政设施和网络连接设施。工业互联网。深入挖掘光明区工业互联网建设需求,在产业转化区、高新技术园区等重点片区,预留未来工业互联网组网通道,为打造相关产业链提供通信管道基础设施。同时预留与区域数据中心、信息枢纽中心的接入通道,为未来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产业发展提供基础。2 .新技术基础设施边缘计算。根据智能监控、智慧城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靠近物理实体或数据源头的一侧,建立集网络、计算、存储和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新型计算节点,形成近端服务能力。根据对边缘计算能力的需求规模,为边缘计算和存储设施部署预留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独立建设通用型边缘计算机房或考虑与其它专业机房、社区公共设施等共建,在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研究机构、社区等特定区域建设专用型边缘计算节点、一体化边缘计算服务器或嵌入式智能网关,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下沉到边,通过边缘计算设施就近提供智能服务。3 .算力基础设施信息枢纽中心。在光明中心区建立信息枢纽中心,在产业转化区、装置集聚区预留枢纽中心备份空间,满足当前及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所需的信息枢纽承载需求,形成“一个中心、两个节点、互冗互备”的算力基础设施集群,为“一心两区”提供高品质服务,并深度辐射光明全区,全方位满足大科学装置、信息产业、金融和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对通信、网络、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需求。(二)融合基础设施空间要求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适应传统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1.智慧公交站台智慧公交车站是智慧公交的重要环节,除了基础的候车功能和文化宣传,还提供车辆行驶状况、天气状况、城市地图搜索、乘车方案规划、WlFl热点以及移动设备充电等一系列便民功能。光明区新建公交站台应为智慧公交站台的建设预留设施设备承载空间以及供电、网络的各类管线。对于部分人流密度大的公共交通接驳点或首末公交车站,预留满足建设公交驿站的空间。4 .智慧道路建设在科学城“智慧岛”范围内,规划一条长度2至3公里的智慧道路,满足无人驾驶汽车实际运行,为市民出行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并拉动智慧交通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智慧道路应满足5G通信基站、智能交通标识,以及支撑智能路侧子系统应用的信息感知、目标识别与边缘计算、发光人行横道等各类硬件设备安装对空间的要求。光明区新建、改扩建道路应为未来快速升级为智慧道路预留空间。(三)创新基础设施空间要求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首期确定落户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6个,分别是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与上述重大基础设施相关的智慧城市空间需求主要与网络基础设施相关,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数据交互能力等。1 .区域数据中心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在重大基础设施周边预留建立区域数据中心的物理空间,为未来重大基础设施投入运行后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和数据交互能力,同时也为围绕重大基础设施的产业和生态链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区域数据中心与信息枢纽中心共同构成科学城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2 .科教信息设施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的陆续建设和投入使用,以及未来相关科研机构陆续进驻科学城,科研、教学需要将会对网络带宽、数据获取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覆盖大学、主要科研机构的5G网络基础设施应同步规划建设,同时预留与区域数据中心、信息枢纽中心快速接驳的通道,包括通信网络、边缘计算节点等。四、目标愿景(一)发展愿景构建数字李生城市。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物理世界和数字城市虚实交融,“智慧岛”建设前瞻布局,未来科学城清晰可见。构建物联感知体系。城区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城市智慧运行一体联动,政府智慧管理高效敏捷,公众服务需求精准感知,以对象为核心的管理和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数据成为城市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核心要素,数据资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跨界融合成为常态,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科技生态城区。围绕蓝绿活力环,科技与生态天然交融,宽带体验无处不在,智慧应用随处可见,慢道骑行智能安全,无人驾驶全城可达。(二)总体目标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政务服务为牵引,以数据驱动为抓手,通过“智慧光明”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国际一流、政务服务管理全面创新、数据共享开放跨界融合、民生领域服务主动精准、城市运行管理一体联动、科技产业发展生态集聚、数字李生城市虚实交融、网络安全空间绿色清朗,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标杆城区,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光明力量。(三)发展目标到2023年,国际一流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支撑科学城发展的前沿技术项目陆续启动。城市新智能基础设施和应用不断完善,惠民智能服务设施遍布公共区域,政务服务e站实现社区全覆盖。智慧政务服务和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成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和跨城通办取得重大突破。光明区“数字大脑”开创智慧决策和管理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管理和服务的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在国内率先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5G政务应用重点项目和行业应用示范项目成效凸显。“智慧光明运行和应急管理平台”有力支撑城区运行和应急管理“平战结合”模式。“一站创新创业”平台对接各类资源要素,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生态初步形成。制定发布光明科学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框架体系,为科学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未来发展提前布局。光明科学城“智慧岛”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具有科技产业特色并与智慧生活融合的应用场景先行示范效果明显。到2025年,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大装置集聚区数字李生城市率先建成。城市全面感知平台基本建成,基于感知数据的价值挖掘有力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取得重要进展,面向科学家的高品质、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通道基本打通,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协同成常态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精准治理,智慧管理和服务显著增强。光明“智慧岛”建设初具规模,一站式、情景式体验使人们对未来科学城生活、工作充分憧憬。到2030年,科学城数字化标识体系基本建成,基于城市对象数字标识的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统一智能感知体系基本建成,形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一体化、自动化感知能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深度感知、共享互联的智慧城区和世界一流智慧科学城。城区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全域覆盖,需求感知和智慧服务人机交融。科技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智能服务设施和智慧应用随处可见。慢行系统与智能交通无健衔接,绿色出行安全舒适,无人驾驶全城可达。五、总体架构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汇聚各类智能要素,构建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相适应的“智慧光明”新体系架构,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共性平台智能化、业务应用模块化、数据治理体系化,有力支撑政务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智慧决策、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建立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等制度框架体系,为智慧光明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光明区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图口弼fit.幅能、tt<tw,舱螃粕业更期H*组件救纵”省股助购画i利底 文他 腹I51 勖都 I幽护O蝇l醐嫄/SS虢牖蚪8谢弱云刎T化黄酬鼾白快解B柚 H唧心颜"(二喇ISB虢治幅 行始颂云就头 m9aw«a觥璇烟M珞翎蛇既犯黑s曾.杆毛可购恸粕、可I1用姓都 可耻加羊晚一H*在跋-瓦由dt*标-ffltSi*l3s.就TM件.m (绅.加&)赫 pjsft.,1finsmt安全支髀自购U证额施那旗中聃工渊属 .电池蝌书SS W4¼)-共*交髀台目ME嫌睇X-RN*THM大蝴" 够班平台»!Si姆平台 WS云平台 lg坪台 区朔坪台 g通G平台飒肝同SGMM雕与网 修册的 华联同一 I腋节点端J号边冲_(甲冈夫西雌、以Mxsa程散1阚的社翱掾酬am i5Hi六、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基础设施(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 .率先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按照5G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基站、路灯杆、监控杆等公用设施和各类开放共享设施,优先覆盖公共区域、重要功能区和配套服务区,聚焦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等标志性应用场景,打造精品区域差异化优势。结合科学城智慧城市建设空间要求,合理布局5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并为未来5G建设预留空间。推进5G与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5G在政务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AR/VR、超高清视频、远程医疗、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场景的示范应用,显著提升服务对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2 .开展NB-IoT物联网试点应用根据光明区片区功能划分和产业分布,深入挖掘应用场景,按需建设物联网基站,进一步优化完善NB-IoT网络布局。开展基于NB-IoT物联网的特色应用,有力支撑政府管理和服务,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动静感知。在智慧民生领域,实现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和服务;在智慧环保领域,实现对水、空气、土壤等实时监测控制;在智能水务领域,实现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感知和信息采集汇聚;在智能消防领域,实现消防栓设施状况和水压力的自动感知、智能管理和快速处置。3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利用5G、光纤宽带、IPV6、云计算等新技术,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满足工业互联网网络覆盖及业务开展的需要。鼓励企业开展生产线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设备联网率。鼓励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探索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应用和商业模式。支持企业部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集成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广普及,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建立工业互联网体验和推广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向纵深发展。4 .提供集约共享云服务能力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开放、资源共享、多位一体的科学城集约共享云服务体系,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弹性、个性化的计算与存储服务,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向科学城延伸,支撑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新模式。在满足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智慧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资源存储等需求的同时,面向科学城内的高校、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等提供计算资源云服务、特色应用服务等。5 .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全区统一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为交通、环保、城管、医疗、教育等政务服务领域AI应用场景,提供智能语音、智能图像、人脸识别、虚拟和增强现实、智能数据分析等共性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面向科学城高效、企业、研究机构等Al应用场景,提供先进、标准、易用、安全和开放的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模型、人工智能服务等基础支撑能力。6 .建立国家区块链平台“光明节点”以区块链技术和共识机制为基础,建设开放、共享、扩展、开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支撑智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