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发言.docx
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发言结合近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和体会。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理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群众生活质量同步提升,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内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首先,要坚定方向引领,以敬畏之心守好绿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实现“绿水*”出颜值、',银山”出价值。要以走在前列为总要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之重、任务之首,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力争在优化开发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倡导绿色理念、创新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要以群众期盼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宜居环境,将自然、人文、绿色、特色等元素融入到城乡建设中,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让群众在优美舒适直居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强化制度规范和科技支撑,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建设绿色XX、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活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转型之力厚植生态财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产业转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把生态建设与发展壮大农业结合起来。围绕核桃、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不断*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把生态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业结合起来。以节约*、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重点,依托煤炭*和传统工业优势,一手抓传统工业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培育,不断壮大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推动工业实现循环、低碳、科学发展。要把生态建设与做大做强旅游业结合起来。依托*森林*,探索推行“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第三,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以躬身之行夯实发展根基。加快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绿色转型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不断推进*转化增值、*链条、循环利用。要建立绿色环境约束机制。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设立环境保护最严门槛,在增星上,新引进落地产业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在存量上,引导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真正把硬指标落实到硬约束上。要建立绿色生活培育机制。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爱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不断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创建生态宜居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联系领导,自己将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一是聚焦源头治理,深入打好生态质量“提升战”。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统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抓好建筑工地、餐饮油烟、烟花爆竹、煤尘污染、黑臭水体、农村面源等污染治理,落细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加强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河湖“四乱”和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积极开展“清废”专项行动,实现固体废弃物和垃圾规范化、减量化、*化处置。二是聚焦短板弱项,深入打好问题整改“攻坚战”。对标中央和省市要求,迅速启动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坚行动,深入排查整治污染防治、河湖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紧盯问题持续攻坚、标本兼治,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确保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着眼长远,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环保举措,强化分区管控、排污许可管理、生态修复、环境风险防控,坚决守护好绿水*。三是聚焦全域增绿,深入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全面落实林长制,围绕打造山*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抓好*面山绿化、绿色廊道和乡村绿化美化,实现大地增量、环境增美。加快地质灾害避险搬*置、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项目进度,全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全域优化、整体提升。四是聚焦绿色低碳,深入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战”。抢抓“双碳”行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打造“生态+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产业,做大生态环保产业链,加快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新格局。坚持“双控”倒逼、先破后立,统筹做好“碳达峰、碳*”工作,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附:我与新课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文化自信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让孩子们感受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一种激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一种真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牵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种温暖,“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种告慰。二、语言运用虽然在旧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看似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比如在上学期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西游记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三、思维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比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学习时以整个单元为整体,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所以,在这里也引导学生懂得普通人也可以一样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四、审美创造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五月的柳絮因风而起。作为教师,我们肩负使命与责任,更深知,深入实施新课标任重道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将继续读深、读精、读透这本“枕边书”,在学与教、知与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