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论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docx
-
资源ID:1041631
资源大小:31.6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电大毕业论文论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docx
试论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试论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从王安忆的小城之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女文工团员由最初的性爱到最终作为母性得到了精神升华。荒山之恋中,女性意识进一步提升,金谷巷女子超越性爱本身上升到低层次的精神之恋。而锦绣谷之恋中,女性意识更加强烈,女编辑已经彻底从男性的世界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关键词:王安忆;“三恋”;女性意识;女性视点“女性意识”,是一个有很多意义又无定评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人,是人类的另一半意识。正如斯帕克斯所言:“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赋予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J作为新时期文坛一直引人注目的女作家王安忆,她的作品“三恋”也涉足女性意识领域,通过“性一一恋一一爱”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女性意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简单地附和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潮,想要倡导女权主义,而是从根源上挖掘出,女性本来就比男性更精神一些,独立一些,自主一些,丰富一些。这些可以从“三恋”中逐一进行分析。一、性爱探索中的女性意识在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中,王安忆曾说:“如果写人不写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然而,由于“对性的罪感意识,千百年来一直压抑着人性和文学,”(1)使人们不能公正而坦然地对待这个源于心理和生理的生命现象,至于女性在“性”方面的欲念与要求则更为主流社会和正统文化所不齿。因而,在传统话语中,女性鲜活的生命之躯和热烈的情感一直被作为一种禁忌,根本与审美活动无缘。女性"一直被推拒于自己的身体之外,一直羞辱地被告诫要抹煞它,用愚蠢的性谦恭去打击它。”传统话语中温婉柔顺、贤妻良母才是真正的女性美。但这种美是以贬低、弱化、压抑、歪曲女性本真的生命力为前提,以牺牲女性的思想权、话语权和审美权为条件。因此,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则以自觉的姿态展示人最本真的性欲,并从容地正视女性意识。王安忆以女性的眼光、女性的立场,以女性特有的身体体验、特有的审美视角,对人类意识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诠释,把在传统话语中只作为性符号存在的女性提到了人的位置,赋予其人的情感,人的生命活力。在小城之恋中,作者有意摒除了现存父权制社会的大背景,而以那个无名的小城、小城里的剧院为背景,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年代本身就是一个压抑人的所有正常欲望的时期,小说首先提供了一个孤独的环境氛围,在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虐待、吃人、各种暴力现象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上发生,而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爱恋也带着疯狂的阴影侵袭着青年男女的心。一对青年男女,从小一起在歌舞团长大,在耳厮鬓磨的日常生活中,二人产生了感情。而在那个时代,情窦初开的正常情感找不到合理成长的空间,因而扭曲、变形。他们偷尝禁果之后,欲望之火就难以平息,那个荒废的小城、破旧的歌剧院就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发泄欲望的场所。而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连人最基本的性欲望也无法满足之后,他们的心灵也开始畸变。作为女主人公她,在性方面则采取了主动,摒弃了传统女性的所谓矜持,在性欲焰火燃烧中敢于向他挑衅,甚至当众打架,一旦性欲得以变性满足之后,她的心可以平静一些。就在这样的近乎原始的性欲交媾中,女性则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也是女性本我意识的显现。小说的结尾更具艺术性,男女主人公并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女文工团员做了未婚妈妈,而男文工团员则另结连理。此时,在狂风暴雨的激情之后,成为母亲的“她”终于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一个人生下孩子并且抚育的被全城人当作破鞋的女主人公,却是“经过情欲风暴的洗涤,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干净、更纯洁”,她已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有男人的参与和放弃之后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尽管“她”自己并不知道,但是生活本身就有特殊的馈赠。女主人公最后在他们最初相识的练功房中以一种平和慈悲的心态逗弄孩子,在孩子一迭声“妈妈”的呼唤声中,唤起了母亲博大而神圣的责任感。女人作为母亲一面的觉醒置换掉作为情人一面的狂热。此时的她已经变得平静,欲望平息了,也有主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获得了一种净化和升华,这也可以说是女性对性的超越和升华。当女性生活中有男性的缺失却仍能在其他方面找到慰藉,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厚爱,意味着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二精神层面的低层次追求与小城之恋相比,荒山之恋中的女主角已不仅仅是欲望的化身,她还有比较低层次的精神欲求。这种精神欲求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女主角对男性的精神控制,而这种精神欲求,就有了从纯粹的性爱上升到精神爱的色彩。小说中的背景依然是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因而,女主人公的精神与求也是一种本能,比较低层次,金谷巷女孩儿从小生活在“叔叔们”的宠爱与呵护中,从她妈妈那儿学来一套套摆制男人的方法。金谷巷女孩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她是一个女子。因而,“她和男孩儿玩,为了他们是男孩儿她可是喜欢年长的男人,活出了年纪,脸上有了皱纹,胡茬黑黑的,吃过了苦,受过了煎熬,这才更像个男人。”这就是说,她很小就有一种女性的自觉意识和一种女性的直觉或本能。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女性的直觉或本能才筑就了她以后独立的性格和不安现状的精神追求。成年后的金谷巷女孩出落得美艳而有个性,她从不攀附某个男人,也不因阔少爷的家势而附和。她只是我行我素,喜欢穿各式各样漂亮的衣服,但从不和他人一样,每天梳不同的发型,追求时尚,已经初步具有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追求。她喜欢冒险,常与各类男人周旋并乐此不疲,她“喜欢在与异性的调情中实现自身感受,达到自我肯定”,她“鄙薄文化习性,在两性关系的各种周旋中玩乐人生,聪明地驾驭男人J金谷巷女子自觉地恪守着女性的贞操,并维护着女性的尊严。此时,她与小城之恋中的女文工团员相比,已经具有了女性的自我意识、贞操意识,并有了较低层次的人生追求。这也可以说是女性意识的成长。后来,金谷巷女子遇到一位各方面都符合标准的男人,但他们的结合有一种“玩性”的意味。他们互相挑逗、互相用尽心机地征服、互相占有。但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精神与灵魂的契合作为代价的。然而作为一个热情洋溢、有主见的女子,她最真实、最强烈的生命冲动和欲望,事实上一直在枷锁中被压抑着、捆绑着,特别是婚后又被“爱”她的丈夫策略地监控着。于是追求精神恋爱的种子也就在此埋下了。婚后,她遇到了大提琴手,最初她只是想寻求冒险和刺激,逢场作戏,主动勾引大提琴手,玩起了“精神游戏二她不顾一切想方设法与之幽会,当这个“游戏”弄假成真后,她发现她已经爱上了大提琴手,并无法自拔。她在舆论和丈夫的双重围攻下,并没有屈服,而是做出了反抗。她跨越了传统女性“嫁夫随夫”的传统观念,而是向自己的灵魂深处走去。金谷巷女子最终选择了和她所爱的人一起勇敢地殉情荒山。金谷巷女子与大提琴手之间的情爱关系是她一次反叛现实婚姻的情感经历,是她自己独立、自由人格的显示。金谷巷女子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女性自身价值的可贵:首先要做个真正的人,然后才是女人,她对自身人格的认识是深刻的,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也是清楚的。再也不像从前女性那样犹豫彷徨,把女人看作是男人的附庸,而是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强烈的精神追求,精神层面的要求得以外化和满足。正如乌纳穆诺所言:“人所以能彼此精神相爱,必得是他们一起领爱同样的悲苦,而且在悠长的时间里,肩负着愁苦之束缚而携手越过顽强的大地。因此,他们才得以彼此认识,互相感通,而在共同的痛苦里觉知彼此的存在,他们相互怜惜而相爱。因为爱即是悲悯;如果肉体因悦乐而结合,那么灵魂因痛苦而结合。”金谷巷女子的精神也因此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她终于赢得了真爱,寻找到了自我。虽然这种精神之恋是较低层次的,但女性却超越了纯粹的性爱,上升到了有强烈追求的精神恋爱。因此,可以说荒山之恋中女性意识已经真正觉醒并迈向成熟。三跨越精神之恋的独立人格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实家庭在受到外来影响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大量超越婚姻的两性关系开始出现。这时,女性占据了一定的独立空间,并显示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婚外两性关系在艺术世界既是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情感经历,同时又是实现自我的一种证明,是一种使自己重新又活过来的浪漫情怀。锦绣谷之恋中,作者将叙事视角直接移植在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中,从而全面直接地体现女性意识的成熟。锦绣谷之恋中,身为有夫之妇的女编辑,终年困守于常规秩序和乏味、厌倦的家庭城堡中,“她对一切厌烦得透不过气来,熟惯到了极点的生活,犹如一片种老了的熟地,新鲜是养料与水分已被吸进,再也生长不出茁壮的青苗,然后便播荒了J她被繁琐的生活所累,但并没有泯灭她精神层面的女性意识,“岂不知这意识(女性意识一一引者注)于她是再清楚不过了,万事都忘了也没忘记这个,她是一时一刻都记着一点,只不过因为没有一个机会,犹如舞台对于演员那样,让她施展,而感到深深、深深的落寞和灰心,她是太知道自己是女人了,没有一个女人比她更知道这一点。“一次她去参加庐山的一个笔会,在如诗如画的庐山邂逅了一位有才华、有风度的男作家,于是产生了繁复多姿而又细腻曲折的情爱梦幻,使她再次经历了初恋般诗意和痛苦,并在一种近乎自恋的臆想中,重新向往灵与肉的和谐与沉醉,向往着女性意识中完美的生命境界。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这里看不到挑逗与诱惑的良苦用心,更多的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恋,超凡脱俗式的纯真,不可自抑的激情萌动,女编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全身心的投入创造了一次爱的辉煌。在爱情中,她忽然发现“一个新生的自己在山间冉冉升起。在这个再一次更新了的生命里,她再清楚不过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她多么幸运地身为女人,可以爱一个男人,又为一个男人所爱”,而在她家里,她和丈夫则“早已消失了性别的差异,随之便也消失了这差异将带给双方的神奇的颤栗二她以为她时到今日才有了性别的自我意识,因为这一个女人的知觉是由男人的注意来促进和加强的。在他面前,她的一切知觉都恢复了、活跃了,她的理性也上升了,她觉得自己变得美好了,活出了自我,从而也得到了精神的超越。从此,她变了,她发现了她的肉体是那样美丽,她的青春是那样美好。作为一个女人,她是那样的幸福,生动的爱情使她重新获得女性意识的自觉,而且使她自觉地自我扬弃与自我升华!她在他的充满爱意、充满灵性、充满男性魅力、也充满理想光辉的目光的注视下,感觉到人生的理想的光辉,感到人生是那样美好!然而,这一切又并不完全是一种真实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梦。爱情,以及爱情所带来的一切都是一种幻象,是一个梦想,一个无法实现的白日梦。而那梦中的爱情和爱情的梦里却隐藏着人生的真义、隐藏着真的人生、隐藏着青春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真正的觉醒和实现。在梦幻的世界里,她才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她才能“真心真意地爱,全心全意地爱,专心专意地爱,爱得不顾一切”。她与其说是爱婚外恋情本身,不如说是更看重理想自我的实现。人们或许会以世俗的伦理对她的行为表示非议,但我们又不能不佩服她对现实秩序挑战的勇气。正是这种不为世人所认同的感情历险,才使她的生命创造了一次辉煌,同时也显示出女性不安于现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她在爱情上的自由与自主、对自己神圣权利与人格独立的积极捍卫,表明她的女性意识的成熟。四女性视点下的女性意识“什么是人,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有生命有生有死的人J(ID王安忆的“三恋”分别从人、社会人、文化人三方面进行叙事,逐一折射出女性意识的各方面觉醒。女性对“女性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强调和重视,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提升,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就妇女解放而言,女性意识的张扬有助于妇女争取做“人”的权利,进而自觉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它也向女性提供了一种妇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选择的理性依据;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女性意识”力求把女人自身的经验看作是创作的根源,体现为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及女性特有的目光审视社会、过滤人生,并且在写作策略和审美形态上强调性别立场,突破男性中心文化包围,用女性的声音和语调发出别具意味的文本召唤,矫正和改变文学作品中以男性为本位的单向视角和霸权话语,力求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女性化”文学。如今,“女性意识”已成为许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自觉地用来审视女性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批判女性文学“真”与“伪”的基础理论观念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李子云也细致地阐释了女性文学在女性意识方面伸展的两个维度:一是“呼吁真正爱情的出现,申诉不幸的婚姻带给妇女的痛苦,要求婚姻自由,其中包括正当的离婚权等等。一是如何保证男女两性在发展各自事业的平等权利和如何进一步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上的平等。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女性,并进一步强调女性意识。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便不自觉地成了生活中的强者形象,她们对生活不断追求、不断企图超越,但又永远不会满足,始终向精神层面努力进取。这意味着王安忆视角下的女性正在逐步从男性的世界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格力量,并且有了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在她的三恋中,女性意识从觉醒走向了成熟。注释:1孙惠欣性别角逐中的女性意识一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100页2.同13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230页4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95页5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96页6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89页7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279页8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278页9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277页10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281页11陈墨、朱霞爱的悲剧与人的命运一一评王安忆小说“三恋”当代文坛1987年06期26页参考文献:1王春荣.新女性文学论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2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上海:上海文学,1998.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乔以纲.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