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心得体会3篇.docx
-
资源ID:1043741
资源大小:20.4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研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心得体会3篇.docx
研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心得体会3篇“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治理历史悠久。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中,总书记回顾历史,深刻指出:“长期以来,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我们党带领人民谱写了辉煌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对黄泛区盐碱地开展综合治理,“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几代人的努力,黄泛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新时代,如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深入思索。2021年10月,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调研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2023年5月,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6月,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调研时,对当地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在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深刻阐明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大意义:对现有大面积盐碱耕地进行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在一些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适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补充耕地面积”;对“三北”地区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等问题加快治理,“生态意义也很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项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等方面条件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区分轻重缓急,经过严格认定审批后实施;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四是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五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六是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学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心得体会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仓縻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持守牢耕地红线、优化耕地质量、肩负藏粮重任不动摇,筑根基、守底线、广积粮。守牢耕地红线,扎紧“耕地如疆固国门”的铁篱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托底。新征程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政策是指挥棒,是风向标。“守住耕地命根子,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将国家保护耕地政策与实际相结合,下好政策”及时雨二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成为简单的数量平衡,必须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不搞“狸猫换太子”的把戏。选调生要挨弃“太阳晒不得、田间去不得、泥土沾不得”的错误心态。一方面自觉做好耕地政策的“推广员”,广泛开展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普及活动,将国家政策真正“入耕地、见埔情:另一方面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将耕地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扎紧保卫耕地的“铁篱笆”。优化耕地质量,织密“雨足田畴春水生”的科技网。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做到量质并重,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的国之利器。优化耕地质量,关键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科技赋能。一要打造智慧灌溉系统,打造智能化“金刚钻”,告别“大水漫灌”,使用“精准滴灌”,把“粮田”变“良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要分类推进搭荒地利用,画好耕地发展“规划图”,针对不同情况搭荒地,开出不同产业“药方”,无人耕种的耕地,要土地托管、代种代耕,把小田连成大田;肥力差的耕地,考虑利用专业技术追肥,多种粮、种好粮;思路一变天地宽,盐碱地也能变成“金银滩”,利用盐碱地PH值较高、日照时间长的特点,转化成藻类养殖产业,探寻资源最优解;对确实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选调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要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织密科技网、深耕“责任田”,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肩负藏粮重任,描绘“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耕耘图。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提出的战略措施,是回答“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神来之笔。这份沉甸甸的耕耘图来之不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实至名归,必须是稳产高产良田。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耕地“讲解员”,开展耕种科普讲座、化肥农药培训、耕地保护法规宣讲会,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让科学耕种的理念“开花结果”;二要化身“土专家”,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下发粮食补助,保护农民利益,适当留出过渡期;三要当好“小学生”,引进“特派员”和“田保姆”,向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优秀干部学习,汇聚农田水利和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的强大合力。选调生要勤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挑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施“粮”策从身、从心、从行,藏“粮”于地、于技、于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耕地及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耕地版“桃花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学习感想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一环,也是遏制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的必然选择。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有之义。因此,“十四五”时期,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要把握好“以地适种”“以种适地”以及要素保障这三个关键。推动“以地适种”强化盐碱土地的普查、改造和利用首先,普查盐碱地资源。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其碱化度普遍较高,致使碱土和碱化土壤所含碳酸盐毒害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现有9900多万公顷,占全球总量面积的10%左右。我国盐碱地多而广,主要分布在滨海海浸盐渍区、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黄淮海斑状盐渍区、宁蒙片状盐渍区以及青藏高寒盐渍区,是战略耕地的重要后备资源。为此,加强盐碱地资源普查工作,需要深入西北、东北、华北、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南方沿海等盐碱主区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其次,改良修复盐碱地。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积极推广盐碱地改造有效做法。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探索耕种“饲油2号”“华油杂62”“华油杂158”等耐盐碱能力强的油菜品种,收割粉碎后翻耕作绿肥或作饲料过腹还田,大幅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耕地有盐碱化加剧趋势,尤其以西北地区灌区耕地、黄淮海地区耕地、黄土高原淤地坝耕地次生或潜在盐渍化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在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循水盐运动的自然规律,提出见效较快、不易反弹、适应性广的遏制调控方案,生物修复培肥土壤。例如,“盐碱地农牧结合”公益项目通过增加盐碱土壤上层的有机质比重形成团粒结构层,减少下层盐碱上升和耕作层盐碱浓度,极大提升地力缩短搭荒地复垦时间。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合理间作、套作或轮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利用“沉睡”的盐碱地梳理综合开发模式,端牢中国饭碗。例如,滨海地区要注重渔粮果结合、东北地区要偏重粮牧副结合、西北地区要侧重牧粮果结合等。同时,要树立生态文明观与大食物观,支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旱碱麦、大田油菜、耐盐大豆等农作物种植示范,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推进“以种适地”强化耐碱种源的培育、繁殖和推广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需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耐盐碱种源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间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调作用。首先,加强种源培育基础性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一方面,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是一项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报时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权威作用的同时,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势。另一方面,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战略谋划自主研发品种、合作选育品种、联合开发品种的研究主攻方向,启动对耐盐碱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的靶向性基础科学研究,统筹现代种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和双创中心的协同攻关,打造适宜盐碱地区种植的特色品种新鬲地。其次,加强特色品种繁殖生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不仅需要高效配置产学研优势力量,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物技术协作平台,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联合培育,还须形成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科技创新合力,构建科学研究与生产加工深度融合的种源繁育新格局。最后,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新品种推广。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大批盐碱地作物新品种示范区,长期定位监测特色大田作物的肥料利用率和亩均效益,探索新型农业循环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区的推广营销网络,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种子管理平台,不断扩大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聚焦粮食安全持续强化水源、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计民生。为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水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加大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保障力度。一方面,加强水源要素保障。要依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要求,加快盐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排水系统现代化改造。同时,在优化国家骨干水网拓扑的基础之上,扶持盐碱地专项水利工程,补齐中小型水库、引调水、灾备用水等灌排体系建设欠账,用好用足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等淡水资源。此外,还要加强盐碱地水源管理,结合北方平原地区或局部低洼与滨海平原等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采用积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覆盖护土等灌区措施,减少盐碱地的水分蒸发和盐分淋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强资金要素保障。健全盐碱地改造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盐碱地改良修复工作优先保障公共预算,加大农业农村财政资金、帮扶资金以及地方投入保障。同时,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盐碱地项目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对盐碱地改造治理给予信贷贴息倾斜和纳入地方债券支持范围,充分发挥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一运营一移交)、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增加盐碱地特色种业相关领域投放贷款。此外,在粮食安全人才供给方面遴选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农科院所的科技工作者组建科创联合体,深入盐碱地改良、育种、生产一线提供智库咨询和技术支持,打造专业合作社、科技合伙人、专家工作室等创新服务载体,延伸经济盐生植物深加工产业链条,助力盐碱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