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走进溶液世界单元总结(解析版).docx
第3章走进溶液世界单元总结【思维导学】物理性质与作用与氧碳应 水二化反学质 化性明巩或 、氯化铁J液氯或ClO2 (化学变化)溶液酸碱性与生活关系、酸溶液与酸性碱溶液与碱¾<见水溶海酸僦值与化反主 水氧钙应酸碱性强弱I酸碱指示剂饱和溶液意义与理解I影响因素IBggJLI结晶质量相互转化方法内因:溶质、溶剂种类麻H 温度气体'1温葭立涯公式及变形公式蒸发结晶降温结晶I紫色石蕊试液一-无色酚歆一-变色规里PH试纸测定A人体液a【考点梳理】一、水(一)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盘变化实现,该过程是物理变化。其中,水蒸发与冷凝过程,在实验室可利用这一原理,净化水得到国g水。(二)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包括:蒸发、挥发(除去易挥发的物质)、远隆(除去不溶性的较大颗粒)、过滤、吸附(除去微小颗粒)消毒,等过程。(三)自来水的生产要经过近隆、过速、灭菌等净化操作,沉降时常加入明生或氯化铁,其作用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其中灭菌常用的是液氯或二氧化氯,是化学变化。(四)水的电解1、实验条件:(1)通直流电;(2)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2、气体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2)负极:用燃着木条,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3、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液面卜降,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o通电4、化学方程式:2儿02口1+thf(分解反应)5、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且它们的体积比是2:1。6、微观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壬,而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7、讨论(1)在实验过程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为什么?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正极材料消耗了部分氧气。(2)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3)电解水的实验里,有新物质生产吗?水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五)氢气燃烧1、了解氢气如何检验纯度。(1)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典E,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2)如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听到声音很小,则表示氧气较纯。2、水的合成(1)步骤:检验纯度(气体不纯净点燃时,易发生爆炸);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且凉的烧杯:用手接触烧杯。(2)现象:氢气燃烧,产生淡蓝鱼的火焰;烧杯内壁凝结有怎;烧杯发烫。点燃(3)化学方程式:2氏+。22乩0。(4)结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即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六)水的性质1、水的物理性质:纯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沸点是项°C,水的密度在fC时最大。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OC时密度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反常膨胀。水的比热容大,能吸收大量的热。水的溶解能力强。2、水的化学性质(1)水与二氧化碳反应:CO-Ha二仗。3。(2)水与生石灰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得,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Q=Ca(OH)2。向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通入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Ca(OH)2+CO2=CaCO31+乩0。(3)水与硫酸铜粉末反应: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成迹鱼。CUS6+5H2=CuS(5也0。(七)跟踪练习1、我省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下列举的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中,你认为合理的是()禁止使用农药和洗衣粉;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污水净化后再排放A.®®B.®C.D.【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水污染的三个方面(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进行分析.但防止水污染不能“因噎废食”,如在防治办法中强调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洗衣粉不含磷等,但不能被禁止使用;对水中动植物的生长都加以抑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故是不合理的。2、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答案】D【解析】A、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B、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B错误;C、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错误;D、由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故D正确。故选D。3、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下列有关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滤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B.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C.蒸储可将海水淡化D.电解水是一种常用的净水方法【答案】D【解析】A、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过滤不能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因此通过过滤不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故正确;B、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作用,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故正确:C、蒸储可以得到纯水,可以将海水淡化,故正确:D、常用的净水方法有过滤、吸附,消毒等,电解水不是水净化的方法,故错误。故选:DO4、电解水的反应属于()A.物理变化B.氧化反应C.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答案】C【解析】电解水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并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5、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答案】D【解析】电解水时,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及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分子是由氢单质和一个氯原子组成的C.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水的组成基本知识。对于水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7、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电源(1)电源A是极(2)若收集到C气体IL2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d气体大约mL(3)该反应的表达式是.【答案】诵由(1)正;(2)22.4;(3)水烟田氢气+氧气;【解析】(1)与A电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少,是氧气,A是正极;(2)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若收集到C气体11.2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d气体大约是22.4ml;诵由(3)电解水的表达式为:水=£坞=氢气+氧气;二、溶液(一)溶液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盗剂和蹈组成;2、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或油层,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均一、比较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浊遹。浊液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小液滴和水形成的混合物。3、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丕熊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1)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若固体不再溶解,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还能溶解,那么该溶液是不饱和的;(2)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溶质丕变,则原溶液是饱和的,若溶质增,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饱和溶液V,J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一、减少溶质一、一改变温度一6、结晶及其方法(2)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硝酸钾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称为逢却热饱和溶液。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等。(2)蒸发结晶:采用蒸发渣剂的方法使溶质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如NaCL(二)溶解度1、溶解度概念: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侬克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3)溶液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质量(克)。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质量无关。3、溶解性:溶解性易容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g(20)>10gI-IOg0.Ol-Ig<0.01g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当的,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表格法、列表法:硝酸 仰在 不 同 温度 时 的 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5、溶解度曲线含义种质溶度线几物的解曲(1)溶解度曲线中点的含义:曲线上的点:该温度某物质的溶解度;两条线的交点: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曲线上方的点:该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2)曲线的含义: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6、溶解度曲线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型遐小的物质如:NaCL应用:青海湖里含有丰富的食盐(NaCl)和纯碱(N&CO3)资源,生活在湖区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解释:“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降低,纯碱易结晶析出。(2)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3)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4)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7、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氯化铉等。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8、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三)溶液的质量分数1、溶液的质量分数:适用于所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相关计算公式: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X100%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X100%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3、变形的公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四)跟踪练习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生理盐水B.白醋C.医用酒精D.冰水混合物【答案】D【解析】A、生理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B、臼醋是均一稳定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C、医用酒精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故D正确。故选:Do2、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休析出【答案】B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是一定的,只有一个值B.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某物质的溶解度就是该物质在100g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D.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的溶解度为SAg,溶质B的溶解度为SBg。已知SA>SB,相同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A溶液的溶剂量小于B溶液里的溶剂量【答案】D【解析】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的内容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采取排除法解答,必须逐一分析。对于选项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只有在一定温度下,任何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一个定值,即一个值。选项A没有固定的温度,因而是错的。对于选项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一定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气体的溶解度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选项B中没有指出“在相同压强下”这一条件,因而这句话也不对,所以选项B是不对的。对于选项C,该选项中的“某物质”没有指明是固体,还是气体。如果“某物质”是气体,这句话彻底是错的;如果“某物质”是固体,但没有指出“在一定温度下”这一条件也是错的,所以该选项是不能选的。对于选项D,因为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的溶液中溶质量大,溶剂量相应就小,溶解度小的溶液中溶质量小,溶剂量相应就大。因而选D的说法是对的。4、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A.升温增压;B.升温减压C.降温增压;D.降温减压。【答案】C【解析】气体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5、对“15%”的食盐溶液的涵义解释错误的是()A、IoO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5g食盐B、将食盐与水按15:85的质量比配成溶液C、将30g食盐溶解于17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D、IoOg水中溶解了15g食盐【答案】【解析】15%的含义是每100份溶液中含有15份溶质和85份溶剂。故85g水中含义15g食盐,而不是100g水,故选D。6、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溶解度g5030Ottz温度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tJC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将t2oC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JC,有20g固体析出【答案】D【解析】A、固体物质溶解度一定要注意其四要素,A没有指定温度,故错误;B、甲的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错:C、tC时,乙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0g乙物质即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130:3:13,故C错;D、t2,C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故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溶质甲,其降温到tC,此时甲的溶解度降到30g,故有20g固体甲析出,故D正确。7、以下是N&CO3、NaHCO3的溶解度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OeC102030405060NaCCh的溶解度(g100g水)7.112.521.539.749.048.546.0NaHCO3的溶解度(g100g水)6.98.19.611.112.714.516.4A.40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到60,会析出晶体B. 60的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可得到NaHCO3晶体C. 3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N&C03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D.20°C的饱和NaOh溶液中通足量C02,生成的NaHCo3会部分析出【答案】B【解析】A、40到60C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而减小,所以40的饱和Na2CO.溶液升温到60C,会析出晶体,故正确;B、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所以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的是碳酸钠,故错误;C、20时碳酸钠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1.5gj100g÷21.5g×100% = 17.7%所以30C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席的Na2CO3溶液降温到20C,有晶体析出,故正确;1)、N&COi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NaHCO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触加转化为NaHCOa质量会增加,而20时WzCOa的溶解度大于NaHeO的溶解度,所以20的饱和NaCO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的NaHC(b会部分析出,故正确;故选:B08、曼曼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B.溶液中,只有是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D.若将升温至t2°C,固体不能全部溶解【答案】D【解析】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错误,是a,因为在t3C时,50gW恰好溶解在100g水中;故选项错误;B、溶液中,只有是饱和溶液错误,因为都是恰好饱和;故选项错误;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二,>>错误;故选项错误:D、若将升温至1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正确,因为t2°C时,W的溶解度是30g:故选项正确;故选:D.9、用“不变”“增加”或“减少”填空。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NaCI溶液中:(1)加入少量NaCl后,溶液的质量。(2)若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0(3)若温度不变蒸发掉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答案】(1)不变;(2)不变,增加。(3)减少,减少。10、硫酸是工农业生产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试剂,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L84gc113)配制49g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1)经计算,所需水的质量为g,所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mLo(2)量取上述体积的浓硫酸选用的仪器为o(填选项)A、IOmL量筒B、100mL烧杯C、100mL量简D、胶头滴管【答案】(1)39.1;5.4;(2)A;【解析】(1)设所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49gX20%=1.84gc113X98%;x5.4cm3(5.4mL)。所需水的质量为49g-1.84gcm3×5.4cm3s39.lg.,(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5.4mL浓硫酸,应选用的仪器为IonIL的量筒。11、已知氯化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4g100g水。配制20时5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需氯化钾和水各多少克?【解析】S100=m(溶质)m(溶剂)34/100=m(溶质)500-m(溶质)m(溶质)=126.9(g)m(溶质)+m(溶剂)=M溶液)m(H2O)=500-126.9=373.1(g)答:20时,500克氯化钾饱和溶液需要氯化钾126.9克,水373.1克。三、溶液的酸碱性1、酸碱指示剂(指示剂)的概念:像石蕊和酚歌这种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2、常用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酰溶液。3、变色规律: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即酸红碱蓝)。4、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常用也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之间。(1)酸性溶液pHV7,PH越小,酸性越强;(2)碱性溶液pH>7,PH越大,碱性越强;(3)中性溶液DH=7,(如NaCI溶液、NazSOi溶液的PH=7)。注意:酸溶液一定显酸性,但显酸性的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大部分盐溶液显中性(如:NaeI溶液、KCl溶液、CaCb溶液),有的盐溶液显酸性(如:CUSo溶液、NHEl溶液),有的盐溶液显碱性(如:Na2CO3溶液、儿血溶液)。5、PH的测定一一用PH试纸测定(最简便的方法)(1)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叱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O(2)注意:、直接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可以吗?不可以,将原溶液污染了。、事先用蒸播水将PH试纸润湿会,原溶液为酸性,会使PH变大;原溶液为碱性,会使PH变小;原溶液为中性,会对PH无影响;、要立即读数,只能读整数。6、酸碱度的意义(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D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雨水一般呈弱酸性(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中),人们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二)跟踪练习1、下列物质中,能使酚酎:溶液变红的是(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体液血液唾液胃液乳汁尿液PH7.35-7.456.6-7.10.9-1.56.6-7.64.7-8.4)A.氢氧化钠溶液B.稀硫酸C.稀盐酸D.水【答案】A。【解析】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酷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配变红,A项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的,BC是酸性的,D项水呈中性。2、下列物质呈碱性的是()A.血液,PH为7.357.45B.胃液,PH为0.8L5C.牛奶,PH为6.36.6D.苹果汁,PH为2.93.3【答案】A【解析】A、血液,PH为7.357.45,大于7,呈碱性;B、胃液,PH为0.8L5,小于7,呈酸性;C、牛奶,PH为6.36.为小于7,呈酸性:D、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呈酸性;故选Ao3、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B.溶液中滴入酚猷显红色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D.溶液中滴入酚猷不显色【答案】B【解析】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配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酸变红,酸性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石蕊仍然是紫色。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盐酸遇石蕊溶液就可以变红B.酚酸溶液可以使稀硫酸变红C.用石蕊溶液可以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D.用酚儆溶液可以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答案】D【解析】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酗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猷变红,酸性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石蕊仍然是紫色。5、向IOmL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试剂,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A.加水B.氢氧化钠颗粒C.PH为4的溶液D.稀硫酸【答案】B【解析】A、向IOnlL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水,碱性会减弱,溶液的PH肯定变小,故错误;B、向IOmL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颗粒,碱性会增强,溶液的PH肯定变大,故正确;C、向IOmL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PH为4的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碱性会减弱,溶液的PH肯定变小,故错误;D、向IOn)L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碱性会减弱,溶液的PH肯定变小,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