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党课PPT《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讲稿.docx
-
资源ID:1045918
资源大小:21.0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党课PPT《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讲稿.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首先,简要回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令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令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令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今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今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2023年10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个汇报交流。一、充分认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矛盾互相叠加、互相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各族干部群众一定要保持政治定力,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一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相对突出。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构,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组成了团结和谐守望相助的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二、准确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当前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核心利益方面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妥善处理应对。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二)维护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自秦汉时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维护国家统一就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历经几千年风雨,这一印记不断深化发展,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历久弥新的思想情感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不断强化各族群众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结合工作实际,利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凝聚各族群众,用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在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充分考虑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一是不断增强对“五个认同”认识。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出发,谋划改革事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改革工作各项措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二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决抵制错误言论和思想,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干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勇于同各种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三是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履职本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带头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扛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断奋进。三、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途径党的二十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一步增强贯彻主线的政治自觉,以紧扣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工作,紧扣主线统筹谋划,锚定主线实施任务,聚焦主线促进发展,切实把主线深入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把贯彻主线各项任务常态长效地抓下去。(一)要带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不断引导和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三)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四)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做到“一个讲好,三个讲清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同志们,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74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