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047649       资源大小:89.35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ICS子0312099CCSAOOB3405马鞍山市地方标准DB3405/TXXXXXXXX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reconstructionofspongecityintheoldcommunity(征求意见稿)XXXX -XX-XX 实施XXXX-XX-XX发布马鞍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总则55基本规定56建设指标57设计68施工与验收179运行与维护2410监测与评估26附录A(资料性)各类海绵设施对固体悬浮物(SS)去除率30附录B(资料性)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及检验批划分31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马鞍山市城市更新发展服务中心提出。本文件由马鞍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马鞍山市城市更新发展服务中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亮、程鹏、汤钟、吴道文、俞露、刘枫、孙静、马倩倩、章小宝、张兴宇、周培廉、鲁言言、陈泠峻、张毅星、李冰、吴丹、王晓飞、刘豪。马鞍山市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技术规程1范围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城区,保障工程措施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内涝、控制面源污染、节约水资源,提升马鞍山市老旧小区人居生态环境品质,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马鞍山市老旧小区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与维护、监测与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1)士工合成材料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3)检查井盖GB/T238584)透水路面石专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5)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6)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10)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12)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1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15)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16)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17)绿化种植土壤CJ/T34018)再生骨料地面砖和透水病CJ/T4001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1)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2)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CJJ/T20923)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JJ/T25324)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28725)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6)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7)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28)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29)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30)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31)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32)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SL7153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T/CMEA7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老旧小区OkIUrbanreSidentialCommUnitieS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O3.2海绵设施spongefacility对于雨水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工程设施。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I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3.4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Totalreductionrateofnon-pointsourcepollution以悬浮物SS计,雨水经过海绵设施的预处理、物理沉淀和生物净化等作用后,建设场地内得到控制的年均雨水径流固体悬浮物(SS)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固体悬浮物(SS)总量的比例。3.5排水分区catchment以地形地貌或排水管渠界定的地面径流雨水的集水或汇水范围。3. 6排水片区drainagearea一个流域内由一个或多个排水分区组成的区域。4. 7绿地下沉比例proportionofsunkengreenland包括简易式生物滞留设施(使用时必须考虑土壤下渗性能等因素)、复杂生物滞留设施等,低于场地的绿地面积占全部绿地面积的比例。5. 8透水铺装比例proportionofpermeablepavement人行道、停车场、广场中具有渗透功能铺装面积占除机动车道以外全部铺装面积的比例。6. 9不透水下垫面径流控制比例runoffcontrolproportionofimperviousunderlyingsurface径流受控制的硬化下垫面(产生的径流雨水流入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的)面积占硬化下垫面总面积的比例。7. 10雨水渗透stormwaterinfiltration也称雨水下渗。即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8. 11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9. 12雨水储存stormwaterretention/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10. 13雨水调节stormwaterregula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4总则10.1 鞍山市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监测评估,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0.2 鞍山市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并与城市更新、环境改善、市政设施改造提升等整体建设相协调。10.3 鞍山市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应以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主要规划依据,与城市水系规划、竖向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等衔接。5基本规定5.1 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系统谋划,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5.2 应在充分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评估、统筹与现状市政设施的涉水问题,结合竖向设计、排水系统、水文地质等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单项或组合的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与周边项目(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公共停车场等)配建海绵设施或城市水体(水系)合理有效衔接。5.3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与规划、建筑、排水、景观园林、道路、水利等专业相协调。5.4 宜将内涝治理、径流污染控制、非常规水资源调蓄及利用等纳入建设内容。宜与其他改造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及投入使用。6建设指标6.1 一般规定6.1.1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应遵循国家、安徽省、马鞍山市上位规划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无具体要求时应参照本规程的有关规定。6.1.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均应编制相应的海绵城市专篇,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和设计实际完成值。6.1.3 各类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应结合具体情况落实本规程确定的控制性指标,宜参考选用本规程规定的引导性指标。6.2 海绵城市管控指标6. 2.1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控制性指标一般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7. 2.2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引导性指标,经分析评估后整体可达到控制性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选取适宜的引导性指标数值。6.2.3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引导性指标,一般应包括绿地下沉比例、透水铺装比例和不透水下垫面径流控制比例,其值应结合项目分类情况综合确定。6.2.4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指标表地块类别及代码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以SS计)绿地下沉率(%)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不透水下垫面径流控制率(%)居住用地(07)604540010656. 2.5针对绿地率不足15%的改造老旧小区地块,不做强制性管控指标要求,按照应做尽做原则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按照海绵方案实际能达到的指标值设置。7设计7.1一般规定7.1.1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设计阶段一般分作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宜根据当地相关要求合理确定海绵城市改造内容及具体设施。7.1.2 海绵城市改造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和图纸两部分,设计说明应包含建设建设指标和设计方案,图纸一般包括下垫面分类布局图、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图、汇水分区及海绵设施分布总图、重要海绵设施构造示意图等。设计文件质量应满足相应阶段深度要求。7.1.3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宜保持区域内原有生态环境,应充分发挥绿地、水体等自身的渗透、滞蓄、净化雨水的作用。7.1.4 选用海绵设施类型时,应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及后期维护保养等因素,优先选用高效经济、施工和维护操作简单的海绵设施。7.1.5 对于雨污合流或雨污混流的老旧小区,应结合雨污分流工程、雨污混流改造工程,落实海绵城市改造要求。设置海绵设施后,不得降低改造前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7.1.6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结合竖向条件合理划分汇水分区,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原则,合理布局源头减排设施。当竖向条件无法满足有效汇流或汇水距离较远时,宜选择植草沟、线性排水沟等设施将地表径流引流至源头减排设施。7.1.7 海绵城市改造设计计算的内容应结合当地相关要求确定,可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径流峰值控制率和海绵设施规模计算等。各类单个海绵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等计算后确定,有条件时宜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校核。7.1.8 含渗透功能的源头减排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施边界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5m,设施底部距离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不宜小于1m,若必须设置,应增设防渗膜。b)与道路相邻时,应在道路路基外设置防渗设施。7.1.9 老旧小区面源污染严重区域的雨水径流控制达到相应的环保要求,宜结合改造计划,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产生的废水需通过沉砂池、隔油池、洗车沉淀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预处理设施需定期巡检、定期维护、形成台账管理,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定期清掏。7.1.10 老旧小区面源污染严重区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设计规模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受纳水体环境容量,下游污水系统负荷以及源头减排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技术参数符合下列要求:a)雨水调蓄设施有效容积按面源污染控制区域汇水范围内7mm151三降雨量确定;b)雨水调蓄设施内应设置小型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宜采用潜水泵,且不宜少于两台;c)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不宜超过12h,且出水流量不应超过下游市政管道排水能力。7.1.11 老旧小区面源污染严重区域宜优先采用具有雨水净化功能的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削减。垃圾站、汽修店、洗车店、餐饮店、农贸市场等,不宜采用渗透型海绵设施,可通过管沟收集,并排入市政污水系统,也可通过在室外设置污水倾倒口等方式来收集倾倒废水。7.2海绵设施选取7.2.1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应根据改造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性指标和特点,合理确定海绵设施类型及其实施策略。7.2.2 海绵城市技术包括渗透技术、滞留技术、储存技术、调节技术、转输技术、截污净化技术等。7.2.3 根据老旧小区特点,海绵设施一般按表2选取。表2海绵设施选用表海绵设施类型单项设施功能适用性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渗透技术透水水泥混凝土O©©适用透水嵇路面O©©适用植草砖O©©适用渗透塘O需论证对地下水的膨响渗井O©需论证对地下水的影响滞留技术绿色屋顶(种植屋面)OO©需经屋面荷载验算和防水性能鉴定下沉式绿地O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单项设施功能适用性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生物滞留设施O适用储存技术湿塘O适用蓄水池O©适用雨水罐O适用调节技术调节塘OOO适用调节池OOO适用转输技术转输型机草沟OO©适用干式植草沟OO©适用湿式植草沟OOO适用传统雨水管渠OOOO适用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OOO适用初期雨水弃流设施©OO适用环保型雨水口©OO适用人工土壤渗滤设施OO适用强较强O弱或很小7.3老旧小区海绵城市重点设计I整体设计7. 3.1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设计应与城市更新、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统筹开展。7 .3.2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改造时,应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水体,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建筑布局和景观绿化,合理组织径流、布局海绵设施,便于雨水径流汇入海绵设施。8 .3.3老旧小区内的附属绿地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时,在不影响绿地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宜根据地形特征和竖向设计,在绿地内集中设计可以滞留、下渗、调蓄雨水径流的海绵设施,并与小区或周边道路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做好衔接。如将绿地设计为可下渗绿地,应针对现有房屋或道路结构采用防渗处理等保护措施。7 .3.4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时,宜将非机动车道路、广场等硬化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宜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尽可能将雨水径流自然汇入铺装周边绿地内。8 .3.5透水铺装下的土基应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0X106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于1.0m。当场地土壤的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等排水系统。当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时,不得选用下渗改造措施。7. 3.6老旧小区内透水铺装的改造应优先保证其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下列场所不应采用透水铺装:a)可能造成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b)对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或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7. 3.7当透水铺装设置于地下室顶板时,应保证其安全使用,应设置排水层,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O7 .3.8老旧小区的地上式停车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在保证其承载强度的前提下,宜优先采用植草砖等生态措施。在停车场面积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被种植形式。8 .3.9老旧小区的景观水体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宜结合场地竖向使之成为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设施,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景观水体补水宜优先采用净化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等标准规范的要求。7. 3.10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宜设置沉淀池、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可采用植草沟、渗管、渗渠等转输雨水。7. 3.11针对采取不同绿色设施改造后仍不满足改造目标的老旧小区,可在广场或停车场下修建调蓄池或雨水池,对小区内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调蓄、处理,并优先回用于周边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7. 3.12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宜优先考虑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回用,处理工艺根据屋面雨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目标确定。7. 3.13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在改造前评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对原结构进行鉴定),必要时加固后方可实施;b)应在改造前检测鉴定既有屋面的防水性能;c)宜选用轻质种植土和地被植物,采用草坪或容器种植;d)当采用覆土种植的,应设置种植土挡墙;挡墙做法应能保障屋面防水性能完好;e)海绵城市改造应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屋面及外装饰材料;f)绿色屋顶雨水口不应高于种植土标高,应设置防止种植土进入的措施。7. 3.14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不宜改变原屋面汇水分界线、天沟排水流向及每个雨水斗汇水范围;原有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保留,确保汇水分区及每根排水立管排水量均匀。7. 3.15对于不宜改造绿色屋顶的建筑,屋面雨水宜通过雨水立管断接方式散排至建筑周围绿地的海绵设施,或经植草沟、排水沟等浅表转输型设施汇流进入周边绿地内的海绵设施。7. 3.16历史文化街区内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中应符合历史街区保护相关政策和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传统的排水文化和历史建筑风貌,不得对其造成影响。11小区绿地海绵城市改造设计7. 3.17老旧小区绿地海绵城市改造设计,不应增加用地范围内现状雨水径流量和外排雨水总量,优先采用植被浅沟、下沉式绿地、雨水塘等生态设施,在充分渗透、滞蓄雨水的基础上,减少外排雨水量。7. 3.18老旧小区绿地用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公园绿地用地时,宜设计调蓄设施、超标径流排放通道,有效组织用地外围的地面雨水的调蓄、净化和排除。7. 3.19老旧小区绿地竖向设计应以总体设计布局及控制高程为依据,营造有利于雨水就地消纳的地形,并与相邻用地标高相协调,有利于相邻其他用地的排水。老旧小区绿地等场所兼作周边区域的雨水源头减排设施时,其标高应低于周围汇水地区,并应设置地表或地下雨水通道。7. 3.20老旧小区绿地应避免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7. 3.21老旧小区绿地内选用的海绵设施应具有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易维护等特点,同时应注意设施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确保通过海绵城市改造后,有效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可采用的海绵设施主要包括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7. 3.22对于存在污染严重的场地,不应采用雨水下渗和雨水收集回用的方式,污染严重的场地初期雨水应采取妥善方式收集专门处理,达标后排放。7. 3.23老旧小区绿地内海绵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确保绿地内海绵设施整体位于较低洼的区域,充分依靠重力合理组织雨水径流由高向低汇入绿地内的海绵设施;b)鼓励实行微改造,充分利用边角地带布局海绵设施,同时协调好与交通、景观等功能关系;c)绿化用地宜设置微地形起伏,强化雨水收集,增加雨水的滞蓄和渗透。7. 3.24老旧小区绿地海绵城市改造,应根据场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且应符合下列规定:a)土壤的理化性状应符合当地有关植物种植的土壤标准,并应满足雨水渗透的要求;b)植物设计应以绿地总体设计对植物布局的要求为依据,并应优先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适生植物;c)植物配置应采取乔灌草组合的方式,并应避免生态习性相克植物搭配;d)设有生物滞留设施的老旧小区绿地,应栽植耐水湿的植物;e)滨水植物种植区应避开设施进、出水口;f)滨水区域植物应采取防蔓延措施。7. 3.25老旧小区绿地雨水调蓄设施应采取水质控制措施,利用雨水湿地、生态堤岸等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条件的可设计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设施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7. 3.26老旧小区绿地海绵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7. 3.27老旧小区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m小区道路海绵城市改造设计7. 3.28老旧小区道路海绵城市改造设计目标应以解决现状内涝积水、控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7. 3.29老旧小区道路应充分分析现状道路下垫面、现有排水系统建设运行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海绵设施,通过对附属绿地、树池、立缘石、非机动车道铺装等进行改造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老旧小区道路海绵设施改造时,可同步对现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7. 3.30老旧小区道路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宜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排入海绵设施内。7. 3.31老旧小区道路应在满足道路交通设施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和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海绵设施。7. 3.32现状市政道路的机动车道路面宜采用传统不透水铺装,有条件情况下,可试验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7. 3.33非机动车道路面宜采用透水性路面,人行道宜采用透水砖,自行车道可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沥青路面。7. 3.34老旧小区道路附属绿化带宽度不小于1.5m时,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生态树池等海绵设施;宽度小于1.5m的绿化隔离带不宜采用下沉式做法;对于无绿化带的道路,应采用环保雨水口;绿化面积占道路红线面积较小时,可结合周边街头绿地、公园、公共空间等,利用道路红线外绿地及地下空间削减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及径流量。7. 3.35宽度不大于3.0m的中央分隔带不宜建造海绵设施,道路中央分隔带应采取适当措施使雨水不溢流到路面。7. 3.36立缘石可采用豁口式、格栅式或间断设置等开孔形式,确保径流雨水顺畅排入绿化带。立缘石尺寸、开孔形状或间断设置的距离应根据汇水量计算确定,立缘石开口处宜设置消能、净化等设施。7. 3.37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下渗破坏路面、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7. 3.38雨水口可移至绿化分隔带内兼作溢流井,下渗雨水和超量径流通过溢流井流入市政雨水管渠系统,雨水口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保证经过绿地处理后溢流。雨水口宜采用内设截污挂篮的溢流雨水口。7. 3.39当道路纵坡大于1.5%时,不宜采用立缘石开口等雨水侧排方式,宜采用具有面源污染削减功能的平面或联合式环保型雨水口收集。当道路纵坡大于2.0%时,绿化带应采用梯田式设置,其透水垫层宜设置竖向隔断,隔断顶面应低于垫层顶面2030mm。7. 3.40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施的雨水排空时间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使用功能、公众的接受度、植物特性和土壤渗透率等方面要求,如无法确定时,宜采用2436h。7. 3.41海绵型道路系统面源污染控制应采用雨水花园、环保型雨水口、生态树池等雨水净化设施处理后入渗、滞留或排放,相关规定可参照5.2节内容。7. 3.4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b)有调蓄设施处宜合建;c)弃流出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弃流水宜排入市政污水管道;d)弃流设施宜有除砂措施。IV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7. 3.43老旧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城市水系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确保水系安全的同时,兼顾水质提升、水景结合的生态化效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对喑渠进行复明改造。7. 3.44老旧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雨水管网内不得有污水接入,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b)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者生态治理后排入水体。7. 3.45老旧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不得降低河道防洪标准。老旧小区水系改造应有利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和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江河、沟渠的断面和湖泊的形态应保证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的需要。7. 3.46老旧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校核,当河道不能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中的雨水调蓄、输送和排放要求时,应采取提高其过流能力的工程措施。7. 3.47老旧小区水系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应注重保护老旧小区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在老旧小区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应与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7. 3.48针对入河排污口已达标排放、但水体水质仍不能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规划河湖,应提出污水深度处理要求,可因地制宜采取入河(湖)前的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工程。7. 3.49针对淤积严重的河道,应注重内源污染治理,采用生态疏浚清淤等工程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7. 3.50海绵设施的布置应保证老旧小区河湖行洪排涝、输水、通航等基本功能不受影响。7. 3.51老旧小区水系改造可选用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滞留(流)设施(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植草沟、雨水排出口末端处理设施(沉砂过滤池等)、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城市面源径流污染情况、水体的水质净化要求及陆域缓冲带的宽度等,选用单项或者多项技术组合,确保达到设计目标。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的设计形态应根据场地要求,符合相关美学原理。7. 3.52生态岸线设计包括陆域缓冲带,生态护岸、水域生物群落构建及已建硬质护岸绿色改造等内容。有条件的老旧小区水系,其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水生及湿生植物。7. 3.53陆域缓冲带是指陆域控制线到水体常水位边线或者挡墙边线之间的区域,主要设置有排水管、陆域植物群落、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功能设施。7. 3.54生态岸线设计宜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形式,并结合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情况、水体的水文特征、可利用空间及景观需求等,合理选择生态护岸材料。不同生态护岸材料的特性指标应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内的相关规范标准。生态护岸的选用宜遵循以下原则:a)对没有相应规定的材料,在设计时应慎重采用,可通过材料的测试报告、应用条件、规模化工程案例的效果评估材料,结合治理水体的水文特征、设计断面形式等核算该材料的边坡稳定性,根据核算结果提出生态护岸材质的相关指标值,确保满足结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要求;b)对于水土流失不严重、水位变动幅度不大的水体,生态护岸材料防护的范围宜为常水位±0.3m;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水位变动幅度较大的水体,宜对岸坡整体进行防护。7. 3.55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宜根据水体水深、水质、透明度、流速、风浪等状况,结合水生植物生长习性及生物节律等,尽量选择本土品种,优先选择耐污、净化能力强和养护管理简易的物种。水生植物群落的设置宜遵循以下原则:a)挺水植物主要布设在滨岸带浅水处,种植水深以小于0.2m为宜;b)浮叶植物可布设在0.5L2m水深的低流速、小风浪水域;c)透明度低于0.5m的流动水体内不宜人工种植沉水植物;d)漂浮植物的配置不受水体深度的影响,因其扩散繁殖快、维护工作量大,宜少布设或不布设。7. 3.56水生动物的选用宜遵循以下原则:a)水生动物宜选用以滤食性及碎屑食性为主的鱼类和底柄动物,适当配置肉食性鱼类;b)在种植沉水植物的水体,禁止投放草食性鱼类;c)严禁投放巴西龟、观赏鱼等外来物种;d)应考虑各类水生动物繁殖能力,投放的数量不宜过多。7.3.57河湖水质原位净化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增氧、生物膜、水体循环等。宜根据水体规模、水文条件、污染物削减要求等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组合技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河湖水质原位净化技术的选用宜遵循以下原则:a)当水体溶解氧较低且流速较小时,可采用人工增氧技术,但应考虑控制增氧量,避免过高增氧而浪费能耗,一般控制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在5mgL为宜,可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境;b)生物膜净化技术宜在水质较差、流速不宜过大的水体中使用;c)水体循环技术一般用于水体流动缓慢或者封闭水体,利用潜水回流泵等动力设施构造水体垂直循环或水平微循环等。7.4特殊类型老旧小区海绵城市设计I少绿地型小区7.4.1对于绿地面积小且分散、部分绿地无法下沉的区域,采取基于绿地竖向特点的分类处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a)对于地势较低绿地场景,根据低洼绿地服务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和自身地形条件,可改造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旱溪、雨水湿地及湿塘等容积式低影响开发设施,并宜通过植草沟、渗透沟等生态转输设施将雨水径流引入其中;b)对于普通绿地场景,绿地系统与和周边无明显差异,可以海绵结合微地形造景,或因地制宜将拐角荒地微改造为转角绿地“微花园”,在防冲刷的前置预处理设施上通过微地形改造并铺设鹅卵石,结合场地竖向,组织路面雨水进入绿地;c)对于上凸型绿地场景,合理布局植草沟收边,因地制宜采用人行道透水铺装等简易型的海绵设施,建设低成本低维护的海绵绿地系统,如碎石渠渗透系统、保水型植草沟等,弥补竖向限制。7.4.2对于停车空间优先、常规海绵停车场维护成本较高的区域,采取结构性透水停车场。具体做法如下:a)对于连片车位(10)场景,建议统一布局小区停车位,停车位可采用常规停车场材料;集水沟可采用砾石排水沟或者植草沟,排水能力需进行计算;净化设施按照截污型雨水花园设计,在进入设施前设置沉淀槽,净化后溢流排至雨水管网;b)对于车位附近有绿地场景,车位可采用常规停车场材料;集水管可采用线性排水或者盖板沟排水,将车位径流进行集中输送至海绵净化设施;净化设施按照截污型雨水花园设计,在进入设施前设置沉淀槽,净化后溢流排至雨水管网;c)对于单独车位场景,不透水区域四周可采用常规停车场材料,坡向透水区域;透水区域可设计为具有一定调蓄深度的绿地或者透水材料;透水/不透水面积比可选用l10o7.4.3对于结构性透水停车场的细部设计有如下建议:a)生态停车场优先选用透水混凝土或透水沥青铺装,更易于后期维护,其次考虑嵌草砖铺装;b)生态停车场平面布局尽量结合下凹海绵设施或生物滞留设施,经初期净化的雨水可自然找坡流到周边下凹绿地进行调蓄;当生态停车场距离绿地有一定距离时,可以通过排水沟传输过去;c)生态停车场周边可以选择平道牙或者开口道牙,设计合理的雨水流线系统。7.4.4对于建筑物周边空间狭小、屋面雨水收集困难的区域,采取基于建筑物空间限制的雨水收集处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a)对于距离周边绿地5m场景,将经雨落管流下的屋顶雨水引入绿地中,即将雨落管的下端连接PV管,通过Pv管将雨水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海绵设施内,或通过植草沟、碎石渠等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b)在雨落管水流冲击较大处,通过包括L形雨水立管、消能管、消能坑、支撑板、种植槽、绿植等的消能装置,提高消能减噪效果;7.4.5对于现状有高位花坛装置场景:a)老旧小区距离绿地较远且宅间空间宽敞处,设置简易型高位雨水花坛,屋面雨水先流经高位花坛,花坛内填入渗透性能好、净化能力强的人工混合土,进行渗透净化,再通过势能差向低势绿地进行渗透;b)单组高位雨水花坛平面尺寸不宜过大,长度和宽度可分别控制在IOm及5m左右,深度可控制在3m左右;c)花坛底部设23个穿孔排水管,管径50mm,排水管与雨落管间距应及叱d)为防止雨水冲刷花坛内植被和土壤,应在雨落管出口处设置消能措施或在花坛内铺设卵石。7.4.6对于现状无绿地和高位花坛场景:a)老旧小区距离绿地较远且宅间空间紧张处,设置成品雨水花园箱,打造兼具景观和海绵效果的微型宅间绿地;b)为防止雨水冲刷雨水花园箱内植被和土壤,应在雨落管出口处设置消能措施或在雨水花园箱内铺设卵石。7.4.7成品雨水花园箱推荐:a)半储水式成品雨水花园箱:植物种植于雨水花园箱中,种植层分层布设松树皮、配方土、透水土工布等;雨水花园箱下半部分为储水层,可供居民按需取用;b)储水式成品雨水花园箱:植物盆栽置于雨水花园箱顶部作为装饰,以鹅卵石、透水PVC板作为支撑;下半部分为储水层,受纳雨水可供浇洒、消防。7.4.8受限于小区空间限制,建议可以结合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为多用途海绵设施。平时可作为公共休闲空间、景观水体、体育运动、晨练、遛狗场地等;雨季可作为雨水调蓄空间,削峰净化。7.4.9对于场地中的高位花坛,当花坛中有高大乔木时,鼓励改造为生态树池;当花坛中无高大乔木时,宜取消花坛反坎,绿化下沉为生物滞留设施,将雨水引入其中消纳。11坡度大型小区7.4.10对于道路坡度大、难以收集径流的区域,采取大坡度区域雨水截流处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a)针对宅间空间陡坡,采用具有较强的传输能力的碎石渗透排水系统,可减少雨水管网长度,具有污染物削减效果,雨污分流彻底(埋深浅,污水无法接入),坡脚应因地制宜设置简易绿地受纳坡向来水;b)针对机动车道陡坡,坡脚或低洼处应因地制宜设置绿地系统、雨水口受纳坡向来水;c)针对广场空间陡坡,新建项目应推行使用普通透水成材料,增加可渗透的下垫面;改造项目应增加线性排水沟、排水口等灰色排水设施,防止发生内涝;尽可能利用广场周边有限的绿地空间做下凹设计,包括简易的生态树池或下凹绿地等;推荐使用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材料的简约型生态停车场,后期维护费用低。7. 4.11对于绿地高差大、难以进行竖向衔接的区域,采取立体绿地雨水径流处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a)针对坡度较大的堆坡绿化(坡度210%),当绿地坡向道路和活动场地时,鼓励在坡底设置植草沟或渗渠,拦截转输雨水;当绿地坡向建筑物时,优先考虑排水安全性,宜在坡底增设排水沟或修缮原有排水沟,保证排水通畅;b)对于小区内阶梯型绿化和堆坡绿化(坡度V10%),有雨水消纳需求时宜根据雨水径流走向,设置阶梯型雨水花园消纳周边雨水;c)对于老旧小区的集中绿地和零星绿地,当绿地与场地高差较小时,优先对绿地进行下沉改造,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绿地进行整体下沉或对靠近铺装路面的区域进行局部下沉。采用取消路缘石、路缘石开孔或浅型雨水转输设施的方式,将不透水下垫面的雨水径流引入下沉式绿地或生物滞留设施中消纳;d)对于道路两侧绿化带,当道路坡度6%且绿化带宽度L5m时,宜将其改造为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坡度2%的情况,宜选择阶梯式生物滞留设施;当道路坡度6%或绿化带宽度1.5In时,不宜对其进行下沉改造。7.4.12对于海

    注意事项

    本文(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