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赵毅衡老师----叙述学第二讲.docx

    • 资源ID:1052421       资源大小:36.5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赵毅衡老师----叙述学第二讲.docx

    赵毅衡老师-叙述学第二讲叙述学第二讲:广义叙述学ToWardaGeneraINaiTatolOgy叙述学的历史近年的叙述转向广义叙述学的可能分类虚构/事实媒介意向中的时间小说兴起RiseoftheNovel在古典时代,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已经讨论叙述问题,但是他们把叙述限于荷马史诗。中世纪的传奇-骑士故事(例如圣杯传奇,罗兰之歌),往往用诗体。叙述局限于民族史诗,或天方夜谭等异国故事。小说在欧洲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同时,因此被看成一种“布尔乔亚(市民)艺术”。最早的小说家如迪福鲁宾森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依然有传奇色彩,叙述方式单一。实验小说与叙述研究叙述学之前的叙述研究(英美派)英国批评家与二十年代出版一系列书,集中讨论“视角”等小说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E.M.Forster:AspectsoftheNovel)o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与沃伦理解小说(CleanthBrooks&RobertPennWarren:UnderstandingFiction)1961年芝力口哥学派的韦恩.布斯小说修辞(WayneBooth:TheRhetoricofFiction)为集大成者。英美派的特点是集中于“技巧”与“解读”这两个环节。这个倾向在叙述学诞生后依然存在。十九世纪末,小说家开始试验各种写作方式,这与各种艺术中的实验主义差不多同时。最早的叙述研究在英、俄等国家差不多同时独立地产生。旅居英国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HenryJameS)作品技巧多样,自觉地讨论叙述技巧。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托马舍夫斯基(BorisTomashevsky)普洛普(VladimirPrOPP)等人,开始为叙述情节结构寻找规律。古典文论,没有小说研究,也没有叙述学。叙述学兴起(巴黎学派)主要经典叙述学家后经典叙述学(POSt-ClaSSiCalNarratology)后经典叙述学的大致方向从诗学转向政治学;从作品转向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从单学科转向跨学科研究;从关注形式结构,转向关注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总结:叙述学成为文化叙述学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学派”,又称“多种叙述学”(NarratoIogies),或“新叙述学”(NewNarratology),或“语境叙述学“(ConteXtUalNarratology)或“认知叙述学“(COgnitiVeNarratology)或“社会叙述学”(Socio-NarratoIogy)他们不满意经典叙述学的整齐体系,力求突破。但是前进的方向并不一致。SeymourChatman:StoryandDiscourse,1978,Whatnovelscandothatfilmscan't"1980GerardGenette:NarrativeDiscourse,1972MiekeBal:Narratologie,1977ShlomithRimmon-Kenan:NarrativeFiction:ContemporaryPoetics,1983这些人在七八十年代综合英美与法国两派,体系己经相当完善。但是两派分歧犹在,例如Genette拒绝讨论ImPIiedAUthor。六十年代巴黎学派:巴尔特(ROIandBarthes叙述结构分析导论1966,SZ)>1970)格雷马斯(AJGreimas叙述语法1971)勃雷蒙(CIaUdeBremond叙述逻辑1973)托多洛夫(TVetanTOdOrOV诗学引论1968;)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1969)中提出“叙述学”(NarratoIogy)这个学科名称。法国派继承俄国形式主义,集中精力于情节的深层结构。哲学叙述学对叙述的宽泛理解:泛叙述萨特(Jean-PaulSartre)强调生存等同于讲故事:“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人的生活包围在他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他通过故事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他自己过日子像是在讲故事(Amanisalwaysatelleroftales;helivessurroundedbyhisstoriesandthestoriesofothers;heseeseverythingthathappenstohimthroughthem,andhetriestolivehislifeasifhewererecountingit.)叙述转向NarrativeTurn最早开始自觉地用“叙述化”改造个学科的行动,是从新闻学开始:卡波提1966年的冷血开始的“新新闻主义”,即所谓主观性新闻,与“非虚构小说”或报告文学,成为小说与新闻的中间体裁。新历史主义(NeWHiStOriCiSm)格林布拉特:文本性与历史性“文本的历史性(thehistoricityoftexts):所有的文本都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历史的文本性(thetextualityofhistory):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如果没有“社会这个文本中含有的踪迹为媒介“,就无法理解历史。当历史学家“生产描述性与解释性文本''时,必然受过去的各种“文本”(可海登怀特(HaydenWhite)出版于1973年的元史学(MetahiStory)开创了用叙述化改造历史学的“新历史主义”运动。闵克LOUiSMinkel987年的著作历史理解(HiStOriCalUnderStanding)总结了历史学叙述转向的基本点。这个运动的影响溢出历史学,冲击整个人文学科。近二三十年来在人文科学中发生的叙述转向运动。结果是当今文化的广泛叙述化。利奥塔首先在那本轰动性的后现代知识状况中首先提出泛叙述,利奥塔提出人类知识可以分成“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两大类。利科(PaulRicoeur)出版于八十年代的三大卷时间与叙述,把现象阐释学与叙述学结合起来。把胡塞尔对经验的时间性概念,具体化到叙述上;丹图(ArthurDanto)把历史的叙述模式上升到分析哲学层面;MarisaBoilulussi&PeterDixon,Psychonarratology一书试图推进拉康的无意识“用语言方式组成”论点,认为无意识靠叙述组成。以“转化为'档案的任何材料”)影响。格林布拉特方法:“社会大文本”格林布拉特提倡所谓“全方位阅读“(WhoIereading),提倡把文本与文本诞生时代的文化氛围,如轶闻,趣事、绘画、风俗、文书、风景、墓碑等“边缘文本”,共同构成“社会大文本”。心理学,教育学的叙述转向叙述转向发生的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心理学。1987年布鲁纳(JerOmeBnIner)发表两篇重要论文“生命与叙述"(LifeandNarrative)现实的叙述构建''(TheNarrativeContructionofReality)提出“没有叙述就没有自我”这个重要命题。社会学:叙述救助法社会学家普伦默(KenPlUmmer)1983年的书生活文件(DoCUmentSOfLife)开创了记录叙述方式的社会学新研究法。叙述转向对社会调查和救助领域冲击极大,尤其是关于苦难病痛的讲述,自我建构成为救助关键。教育学教育学大规模的叙述转向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泰勒(PeterTayler)跨文化研究中的自然探索(NatUraliStiCInqUiryinCross-CulturalResearch:ANarrativeTurn)一书,发现“叙述法''甚至在科学教学中都非常有用。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恐怕教育学是至今为止中国学界认真在考虑叙述转向的唯一学科。普伦默1995年讲性故事一书对同性恋的研究,突破了实证方式社会学。叙述把“生活经验”(IiVedeXPerienCe)转化为建构自我的有效手段。社会工作者盛赞叙述转向,认为叙述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权利表现,也是一种解放力量,可以让先前被迫沉默的阶层“获得声音讲述转向甚至度把“存在"(existence)称为“文在”existence)讲故事被证明有治疗作用。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特曼(GeOffreyHartman)特地为文学与医学刊物撰写了著名论文”叙述及其后果”。芝加哥的心理医生麦克亚当斯认为故事构筑的“个人神话”,是最有效的自我治疗,为此写了一系列的用叙述进行心理自疗的普及读物。尤其是轶事奇闻,小故事,往往形成“aholeinthewhole”。用这种方式发现“绝世天才”是历史的产物。名著俗人威尔: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WillintheWorld:HowShakespeareBecameShakespeareo叙述转向在法学中的发生,应当说是最令人吃惊,因为法律一向以依据事实量刑为己任。布鲁克斯(PeterBrookS)的著作恼人的供认(TrOUblingCOnfeSSionS)把法庭上各方关于犯罪的叙述比拟于文学叙述。布鲁纳2002年的编故事:法律,文学,生活MakingStories:Law,Literature,Lifeo在政治学中叙述转向使政治策略从由政治家掌握的复杂韬略,变成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霍顿(JohnHorton)1996论文集文学与政治想像以文学叙述作为政治的样本。罗伯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理论,与叙述转向。“叙述智能”近十年叙述转向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发展,是在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开始模仿人的头脑讲故事的能力,叙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一个特殊学科“叙述智能”(NaITatiVeIntelligence)o叙述转向在九十年代终于形成声势,最近开始出现从哲学方面综合研究各种叙述的著作,2008年雷斯曼CatherineReissman的人类科学中的叙述方法NarratiVeMethodinHumanSciences都试图跨越学科寻找叙述化的规律。叙述转向三个意义(NarrativeTurn)1.把人的叙述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心理学等)2 .用叙述来描述并研究对象(历史学,人类学等)3 .用叙述来呈现并解释研究的发现(法学、政治学等)1. Totakepeople,snarrativesasthetopics(sociology,psychology,etc)2. Toapplynarrativeanalysistothetopics(historiography,anthropology,etc)3. Torepresenttheresultofstudyinnarratives(legalscience,politicalscience,etc)小说的“叙述转向''这个说法似乎有点自我矛盾。指的是近三十年小说艺术“回归故事”的潮流: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强调对“物自身''的描写,严重忽视情节。而七十年代之后,小说开始“回到叙述”,重新注重情节。面。在法国,图尼埃作品的风行:图尼埃特别擅长重写旧有传说故事,独创-番局在英语世界中,讲故事的好手如美国的罗斯(PhilipRoth),德里罗(DonDeLillo),英国的麦克尤恩(IanMcEwan)等。小说研究者的眼光,也开始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布格里耶等先锋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亨利.詹姆士等,以及侦探,冒险等“类型小说当今中国文化的叙述化意义无论是国学热,旅游热,古迹热,奥运热,消费热,品牌热,甚至食品安全,都籍叙述而获得意义,借叙述而改变意义。我们的文化在自我情节化中被激活。没有叙述化,我们就无法对生存说出一个叙述是人作为文明人的生存需要,对叙述本质的掌握,也就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关键一环。叙述化如何构筑“真相”出现叙述转向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以追求“真相”为己任,因此不可能摆脱伦理考量。“真相“不可能独立存在,但依然可以追索研究的“有效性''(validity)。“真实性”就变成了“故事可信度”问题。通过叙述,才能把握经验“有意义地联系”(meaningfullyinterconnected)的方式。为什么叙述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叙述不可能“原样”呈现经验事实。在情节化过程中,意识不得不进行选择和重组。生活经验的细节之间,本来充满大量无法理解的关系,所谓“叙述化”,即在经验中寻找“叙述性”(NaITatiVity)在经验细节中寻找秩序和意义,把它们“情节化”,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意义的整体。叙述自我=替代主体持。后现代理论摧毁了自我主体,叙述转向至少为主体找到了一个替代品。自从后结构主义把主题视为零散碎裂不可复原之后,学界进入了一个虚无主义时代,无主体的话语成为虚空中的声音,而后现代人的自我也就无从整合。叙述转向后,叙述给了自我暂时立足的一个支撑点,为人构筑了一个从自身通向世界的经验形式。这个“后门进来”的自我,至少让完全没有着落的破碎主体,有了一些形式依现象学主体,与叙述主体式。现象学着重讨论主体的意识行为,讨论思与所思(noeticonoematic)关联方利科把它演化为叙述与被叙述(narrating-narrated)关联方式。利科在三卷本巨作临近结束时声明:关于时间的意识(Consciousnessoftime),与关于意识的时间(timeofconsciousness),实际上不可分。“时间变成人的时间,取决于时间通过叙述形式表达的程度,而叙述形式变成时间经验时,才取得其全部意义叙述转向=伦理转向近年重要趋势是“伦理转向”(EthicalTurn)O这两个转向是什么关系?叙述转向似乎是个形式问题,伦理转向强调内容或意识形态。实际上,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叙述化彰显了伦理问题。叙述化不仅是情节构筑,更是给经验一个伦理。只有用叙述,才能在人类经验中贯穿必要的伦理冲动:情节将特定行动的诸种要素连为一体,构成道德意义。1995年文学批评家牛顿AdamZ.Newton的名著叙述伦理(NarrativeEthics)提出两者的合一。叙述转向二新一步的语言转向叙述就起了一般讲述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叙述是构造人类的“时间性存在”和“意义性存在”的语言形式。因此,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语言转向”,现在采取了“叙述转向”的形式。语言转向的次序:“二十世纪语言学范式相继更迭的结果: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经典叙述学),生成叙述学(文本语法),语义-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文本语言学(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现在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叙述学)因此,叙述转向是语言转向的最新一环:人文思考特有的伦理价值,改造了语言转向。新叙述学对“叙述转向”的态度叙述转向,应当是叙述学革命性变化的契机,目前反而给叙述学带来难题。赫尔曼:“走出文学叙事,不是寻找关于基本概念的新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挖掘新的思想基础,而是显示后经典叙事学如何从周边的其他研究领域汲取养分弗卢德尼克:“非文学学科对叙事学框架的占用,往往会削弱叙事学的基础,失去精确性,它们只是在比喻意义上使用叙述学的术语”。本人的看法正相反:叙述转向使我们终于能够把叙述放在人类文化甚至人类心理构成的大背景上考察,小说叙述学”比喻地使用术语”。叙述普遍化已是既成事实叙述转向,是叙述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叙述学必须自我改造:不仅要有能对付各种体裁的门类叙述学,也必须有能总其成的广义理论叙述学。门类叙述学绝不是“简化小说叙事学”就能完成的:许多门类叙述学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化小说叙述学所能解答的。柯里:叙述是文化的,文化是叙述的。重申“最简叙述定义”叙述文本只是在符号文本的要求上加一点:叙述文本被读出特殊意义,是因为讲述一个卷入人物的事件,文本的“意义”来自这个事件的讲述方式:一些符号被组织成文本,其中有卷入人物的事件。此文本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对各种体裁的叙述,进行基本的分类。第一区分:事实性叙述/虚构性叙述最基本分野,是虚构性/事实性(非虚构性)。事实性不等于“事实”,只能说它期待接受者理解它是“事实性”的;因此,所谓“事实性”指的是对叙述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联方式,即接收人把叙述人看作在陈述事实。这两者的区别至关重要:内容不受叙述过程控制,要走出文本才能验证,而理解方式,却是叙述表意所依靠的最基本的主体间性。叙述分类1:虚构性/事实性Classicication1:fictionality/factuality)所有的叙述可以分成以下四种:1 .事实性叙述:新闻,历史,法庭辩词等;2 .虚构性叙述:小说,戏剧,电影,电子游戏等;3 .拟事实性叙述;广告,宣传,预言等;4 .拟虚构性叙述:梦境,白日梦,幻想等。“泛虚构论"(PanfiCtiOnaIity)之误有一度时期,“泛虚构论''曾经占领学界。提出这个看法的学者,根据是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所有的感知都是被语言编码的,而语言从来总是比喻性的(figurative),引起的感知永远是歪曲的,不可能确切(accurate)”“捍卫历史”2.事实性/虚构性,是特定体裁要求叙述的事实性/虚构性,是叙述体裁理解方式的模式要求。法律叙述,政治叙述,历史叙述,无论有多少不确切性,说话者是按照非虚构性的要求编制叙述,接受者也按照非虚构性的要求理解(重构)叙述。叙述主体必须面对叙述接受者的“问责"拟事实性”叙述Pseudo-factuality2008年2月,希拉里做了个关于未来的叙述:“如果美国国会无法在2009年1月(下任美国总统上任)之前结束伊拉克战争,我做总统后也会将它结束。”这话是否虚构?如果从问责角度,可以说既是又不是虚构:2009年希拉里是否能成为总统是个虚拟的问题。所有的广告,宣传,预言,承诺,都超越了虚构性/事实性的分野:它们说的事件尚未发生,因此是虚构;它们要人相信,就不是虚构0因此承诺是一种超越虚构/非虚构分野之上的“拟事实性”叙述。之所以不称为“拟虚构性”,是因为不希望接收者把它们当作虚构。例如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中说她在波黑访问时受到枪手狙击,她就必须在记者追问时对此负责。如果真有此事,那么民众或许可以从希拉里的叙述中读出伦理意义:”此人有外交经验和勇气,堪当总统”。希拉里把叙述体裁弄错了,就不得不承受其伦理后果:有意撒谎,至少夸张其词,不具有总统品格。RichardEvans:UnDefenseofHistory承认新历史主义的贡献在于:对精英史学,进化论线性历史观,宏大叙述的抵制;历史学家越来越注意历史中的小人物和“他者”但是书写历史不是“创造历史"(makinghistory),读者不希望面前的“历史''只是文学想象。历史必须是基于“史料”的追寻真实性努力。也就是说,语言本身的“不透明本质”使叙述不可能有“事实性这个说法引发太多争议。例如很多历史学家尖锐地指出,纳粹大屠杀,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历史学虚构虚构性叙述的“事实性''底线Factualityastherockbottom虚构性叙述,本质上是谎言,因而不能以真假论之。但是叙述的底线必须是“真实性”的,不然无法被接受。因此虚构叙述必须在叙述主体之外,必然虚构一个叙述主体,能做一个“真实性”的叙述:讲话者(作者)只是引录一个特殊人物(叙述者)对另一个特殊人物(叙述接受者)所讲的“真实的”故事。假戏假看里的真戏真看斯威夫特格利佛游记是虚构,但是格利佛这个叙述者对他讲的故事“真实性”负责;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虚构性叙述,但是其中的两层叙述者雷博士和亨伯特教授对叙述之“真实性”负责。这不是说亨伯特的忏悔都是事实,例如亨伯特说自己被洛丽塔诱惑就很不可靠。但是他的忏悔是作为“真实性''的叙述呈现的。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其魅力正在于叙述者的叙述,作为“真实性的”出现,后来出乎意料地反指为“虚构性的”,而最后坦白这虚构的“真实性“潜叙述”,"拟虚构性''叙述1.atentnarrative:pseudo-fictionality叙述分类之二:媒介性质Classification2:Media1 .文字叙述,或以文字为主的多媒介叙述:历史,小说,日记等按媒介性质,叙述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梦或白日梦等心理叙述,与日记不同:日记是有意给自己留作记录的,也就是说,明确地以自己为叙述接受者。梦者无须对叙述的事实性负责,因此是人的所思所梦充满了意义。但是媒介(心像,沉思)的非传达性,它们没有完成讲述过程。上一课提出的最简叙述定义第二条,写成“此文本可以被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既是“可以”,有此可能性。潜叙述是只是叙述可能的草稿:我们想的比讲的多了很多。但是弗洛伊德指出,“创造性作家”立足于白日梦。“事实性”叙述的主体不能分化,例如检举信不能“叙述者代言”;反过来说,如果叙述主体不分化(作者并不推出一个叙述者),叙述就不可能虚构。2 .语言叙述,以语言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讲故事,口头讲述等3 .身体叙述,或以身体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舞蹈,哑剧,戏剧等4 .图像叙述,或以图像为主的多媒介叙述:连环画,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5 .以心像为主的潜叙述:梦,白日梦,回忆等媒介即替代Mediationissubstitution.叙述的对象被推出"在场"Theobjectofnarrativeispushedoutof"presence”文字与言语叙述的巨大差别口头话语是人类最基本的叙述方式,而文字文本记录了大量的叙述,这两种媒介都是语言,却有根本性的区别:文字记录文本是固定的文本:一旦文本形成,它不再变化,如琥珀中的虫子一般历时地固定了叙述,它的意义流变只是在阐释中出现。阅读时由于读者控制方式不同而破坏其固定性。本。身体性叙述(PerfOrmanCeasnarrative)表演艺术(戏剧,影视,沙画)行为艺术(书法,茶艺,无产品纯表演)信仰疗法(招魂,扶乩,作法,催眠)这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基本考量正好相反。口头讲述却是不断变化的,不仅语言文本难以固定,而且口头讲述常常不是单媒介叙述:不管是收音机新闻广播,还是电视新闻。每一次口头叙述都产生一个新文符号替代再现原则,就决定了叙述的一个基本原理:叙述本身把被叙述世界(不管是虚构性的,还是事实性的)“推出在场”。叙述本身是主体的一种带有意图的“抛出”,而"媒介''则是抛出后的形态。媒介这个词的定义,就决定了它只是实物的替代。叙述必须通过媒介,使用的都是替代性符号。例如文字,图画,影片,姿势(例如聋哑语),物件(例如沙盘推演),景观(例如展览)。偶尔我们可以看到“原件实物”出现在叙述中,例如展览会上的真实文物,脱离原语境的实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物”,只是一种帮助叙述的提喻。军事演习用实枪实弹帮助“叙述”一个抵抗入侵的战斗进程,消防演习中真的放了一把火;法庭上出示证物帮助“叙述”一桩谋杀案。其共同特征是仪式感或戏剧化:传统艺术可以通过摄影变成表演:JacksonPollock的PouredPainting,YvesKIine的Livingpaintingbrusho潜叙述:长。“潜叙述”,即未完成传达的心理叙述。心理图像,媒介是非可感物质媒介的“心像”或“心语“。思索不可能脱离语言,但是形象参与构成。人的神经活动在不断地做“叙述草稿”,而“心灵''的成熟即此种能力的增心思,梦境,没有形诸语言,也已经是一种叙述;回忆更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叙述。这种叙述是非传达的,因为这种媒介无法实现“主体抛出”,媒介表现留在同一主体的心中。叙述的语态时间向度Mood&TemporalDirectionality班维尼斯特(EmileBenVeSniSte)提出,语态(mood)的三种基本方式,具有传达表意的普世性:任何地方都承认有陈述,疑问,和祈使这三种说法。这三种句型只不过是反映了人们通过话语向对话者说话与行动的三种基本行为:或是希望把所知之事告诉对话者,或是想从对话者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或是打算给对方一个命令。班维尼斯特讨论的,是讲述人希望讲述接受者回应的意向,是贯穿说话人话语对话者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三种可能的叙述形态,隐含着叙述主体的三种“意图性中的时间向度时间向度与意图性三种时间向度,在叙述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没有这样的三种时间向度关注,叙述就无法对叙述接受者提供基本的模式,来构筑叙述意图。叙述中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innarratives第三种分类:时间向度Classifications:TemporalDirectionality1. Indicative陈述式(过去向度叙述):历史,小说,照片,文字新闻,档案等。过去向度着重记录,因此是陈述式;2. Interrogative疑问式(现在向度叙述):戏剧,电影,电视新闻,行为艺术,互动游戏,超文本小说,音乐,歌曲等;现在向度着重演示,意义悬置,因此是疑问式;3. Imperative祈使式(未来向度叙述):广告,宣传,预告片,预测,诺言,未来学等;未来向度着重规劝,因此是祈使式。广告作为未来叙述未来小说并不是未来叙述所谓“未来小说”不是未来叙述,未来小说发生在未来的过去,实际上是过去型叙述。其内容的未来性质,不能否定其叙述形式的过去性质。杰克伦敦作于1907年的未来小说铁蹄,叙述者艾薇丝在1932年“二次革命”时,以回忆录方式回忆1917年“一次革命”时开始的美国工人阶级与法西斯的未来叙述的最大特点是承诺(或是反承诺,即恐吓警告),这是叙述行为与叙述接受之间的意图性联系。哪怕说“发生过的事“,其眼光在将来:宣传叙述中的故事是为了“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或诱劝可能的购买者。意义不是广告灌输的,而是观众(爱好运动的少年)的意识构筑的。他们急需用幻想中的未来,实现自我的转换。按意向中的时间向度,叙述可以有以下划分:胡塞尔讨论“交互主体性”:“我们可以利用那些在本己意识中被认识到的东西来解释陌生意识,利用那些在陌生意识中借助交往而被认识到的东西来为我们自己解释本己意识,,我们可以研究意识用什么方式借助交往关系而对陌生意识发挥“影响”,精神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纯粹意识的相互“作用”。斗争,因此“未来小说”依然是过去向度叙述。现在时叙述:演示Performative现在时叙述给接受者“即时印象'',时间的发展尚无定定局(典型是戏剧等“演示性叙述舞台或银幕上进行的叙述行为,与观众的即时接受之间,存在异常的“未决”张力。小说和历史固然有悬疑,但是因为小说内在时间是回溯的:一切都已经写定,已成事实,已经结束。读者不会有似乎可以参与改变叙述的冲动电影与小说的区别时间的方向性是直觉的Senseoftimeisintuitive各种演示叙述关键时间特征,是“事件正在发生,尚未有结果”的主导印象。演示,就是不预先设定下一步叙述情节如何发展,让情节成为对结果的追问。直觉印象,对于现象学的时间观念来说,至关重要。今日的网上互动游戏与超文本(情节可由读者选择的动画或小说),更扩大了叙述进程的这种“待决”张力,接受者似乎靠此时此刻按键盘控制着文本的发展,“正在进行”感觉更强。此刻场Augenblicksstatte电视新闻的时间直觉莫尔斯(MargaretMorse)指出:电视新闻或“现场报道”中“新闻播音员似康德称这种现时性为“现在在场“(thepresentpresence)»海德格尔引申称之为"此刻场"(themoment-site)o在现象学看来,内在时间Gntemaltime)不是客体的品质,而是意识中的时间性;叙述现在向度,不是叙述内容的固有品格,而是叙述体裁接受方式的特定程式,是叙述接受者构建时间意图性的方式。电影与小说的区别,是个学界至今争论未休大难题。戏剧与电影,因为它们都是演出性叙述,在意图的时间方向上接近,而与小说等过去叙述有本质的不同。从文本被接受的方式上看,电影与戏剧,都具有“现象学的同时性坚持认为两者不同的学者,认为戏剧的叙述(演出)类似口述故事,演员有临场发挥的可能,情节演化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电影是制成品,缺少这种不确定性。乎自然而然地与观众对话”。电视新闻的自我诱导电视新闻的这种“现在场''品格,会造成集体自我诱导,是许多群体政治事件背后的导火线:电视摄影机的朝向,使叙述的意图方向本身如此清晰,以至于被报道叙述的事件发展,会循叙述意图发生。此时,叙述主体(全球影视网),叙述文本(处于政治事件中的被叙述者),叙述接受者(所有的观众,包括上述叙述者与被叙述者自己),全部被悬挂在一个不确定的意义空白之中,朝下一刻的不明方向发展,而这个方向实际上有自我预设成分。每一种叙述都可以有三分类坐标每种叙述都能在这个三维坐标中找到个比较固定的位置。例如:小说应当是:虚构,文字文本,过去向度;广播新闻应当是:非虚构,以语言为主渠道的复合文本,现在向度;电视广告应当是:拟非虚构,以画面为主渠道的复合文本,未来向度;梦应当是:拟虚构,以心像为主渠道的潜文本,未来向度。“这种做法有意混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播音员,与作为发表意见的个人之间的区别”。电视新闻的这种“同步”,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假相。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观众,预录与真正的直播效果相同。社会学调查证明:绝大部分观众认为新闻是现时直播的。新闻实际上是“旧闻”,是报道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这一点在文字新闻报道中很明显,而电视播音的方式,给人“正在进行因而结果不可预测”的感觉。电视新闻冲击世界的能力,就在于它的现在时间性:它把叙述形式变成可以即时实现的时间经验。

    注意事项

    本文(赵毅衡老师----叙述学第二讲.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