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
-
资源ID:1060185
资源大小:152.40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
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含2022年新增和修订部分)目录一、课程性质1二、课程理念2三、课程目标4(一)核心索养内涵4(二)总目标6(三)学段目标7四、课程内容12第一学段(12年级)14(一)信息交流与分享14(二)信息隐私与安全16(三)跨学科主题数字设备体验18第二学段(34年级)20(一)在线学习与生活20(二)数据与编码23(三)跨学科主题数据编码探秘26第三学段(56年级)28(一)身边的算法28(二)过程与控制30(三)跨学科主题小型系统模拟32第四学段(79年级)34(一)互联网应用与创新34(二)物联网实践与探索37(三)人工智能与智毅社会39(四)跨学科主题互联智能设计42五、学业质44(一)学业质量内涵44(二)学业质量描述44六、课程实施47(一)教学建议47(二)评价建议48(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54(四)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55附录59附录1核心素养学段特征59附录2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63、课程性质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二、课程理念1 .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2 .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3 .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4 .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5 .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状况。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课程目标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感知力,熟悉信息及其呈现与传递方式,善于利用信息科技交流和分享信息、开展协同创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评估数据来源,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具有寻找有效数字平台与资源解决问题的意愿,能合理利用信息真诚友善地进行表达;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的意识;具有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能有意识地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应用信息,具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2 .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养成利用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行为习惯;能根据学习需求,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评价、交流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能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活动。4 .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负责任地共享信息和资源,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能理解网络空间是人们活动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二)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 .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认识到数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自觉辨别数据真伪,判断和评估所获取信息的价值,增强信息交流的主动性和友善性,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意识地寻求恰当方式检索、选择所需信息。掌握和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表达、交流与支持自己的观点,根据信息价值合理分配注意力,提高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增强数据安全意识,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 .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体验过程与控制的场景,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具备应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领会算法的价值。能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数据、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反思和优化,使用简单算法,利用计算机实现问题的自动化求解。能有意识地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求解中。3 .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针对问题设计探究路径,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分析、模拟验证、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果。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与新技能,采用新颖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设计和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4 .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采用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安全使用数字设备,认识信息科技应用的影响。正确应对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伦理与安全的挑战。能遵循信息科技领域的伦理道德规范,明确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按照法律法规与信息伦理道德进行自我约束,积极维护信息社会秩序,养成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安全、自信、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三)学段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学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旨在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六三”学制按“2223”划分,“五四”学制按“2322”划分。“六三”学制的学段目标如表1至表4所示。表1信息意识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主动使用数字设备的兴趣与意识。知道数字设备使用的基本规范。合理安排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间,养成数字设备使用的好习惯.2 .体验文字、图符、语音等多种输入方式的表达与交流效果,有意识地使用数字设备处理文字、图片和声音.3 .知道信息有真实与虚假之分.能选用恰当的数字化方式表达个人见闻和想法,乐于与他人分享信息。第二学段(34年级)1 .了解数据的作用与价值.列举数字设备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2 .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3 .在网络应用过程中,合理使用数字身份,知道数字身份对个人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和意义,规范地进行网物言息交流.第三学段(56年级)1 .体验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曜合的环境。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获取与处理信息的优势.2 .根据学习与生活需要.有意识地选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信息.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的意识。3 .针对简单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需求和数据源,主动获取、筛选、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第四学段(79年级)1 .观察、探究、理解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体验互联网交互方式,感受互联网和物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的改变。2 .了解人工智能对信息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3 .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增强数据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护.表2计算思维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在教师指导下,体验使用数字设备解决问题的过程.知道信息的多种表示方式.2 .对于给定的简单任务,能识别任务实施的主要步骤,用图符的方式进行表达.3 .在实际应用中,能按照操作流程使用数字设备,并能说出操作步骤。第二学段(34年级)1 .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解决问题,并简单地说明理由。能基于对事物的理解,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与交流信息。体验信息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所必需的编码及解码步骤。2 .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多个可解决的小问题,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实现整体问题解决。3 .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组织与分析数据,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支撑所形成的观点.第三学段(56年级)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特征和效率。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知道解决同一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方法,认识到采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可能存在时间效率上的差别。2 .对于给定的任务,能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实施步骤,使用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简单描述实施过程,通过编程验证该过程。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将问题分解为可处理的子问题,了解反馈对系统优化的作用.第四学段(79年级)1 .在实践应用中,熟悉网络平台中的技术工具、软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2 .能根据需求,设计和搭建简单的物联系统原型,体验其中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方法与过程.3 .知道网络中信息编码、传输和呈现的原理。能通过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项目活动采集、分析和呈现数据.4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工智能。根据学习与生活需要,合理选用人工智能,比较使用人工智能和不使用人工智能处理同类问题效果的异同。表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数字设备及数字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丰富学习手段,改进学习方法.2 .通过对数字设备的合理使用,了解数字设备的使用过程和方法,激发对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对信息科技的求知欲。3 .能利用数字设备,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将记录结果分类、保存,需要时进行提取。能创建简单的数字作品。第二学段(34年级)1 .利用在线平台和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合作学习,认识到在线平台对学习的影响.2 .比较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异同.依据学习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管理个人在线学习资源。3 .借助信息科技进行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展示、交流,尝试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表达观点、创作作品、合作创新、分享传播的优势.第三学段(56年级)1 .通过学习身边的算法,体会算法的特征,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适应在线学习环境。2 .能利用在线平台和工具寻找生活中的过程与控制场景。能设计用计算机实现过程与控制的方案,并在实验系统中通过编程等手段加以睑证.3 .在学习作品创作过程中,利用恰当的数字设备规划方案、描述创作步骤。在反思与交流过程中,对学习作品进行完善和迭代。第四学段(79年级)1 .根据学习需要,有效搜索所需学习资源,探究信息科技支持学习的新方法、新模式,借助信息科技提高学习质量。2 .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数字设备支持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具备利用信息科技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 .主动利用数字设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根据任务要求,借助在线平台,与合作伙伴协作设计和创作作品。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表4信息社会责任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自觉保护个人隐私,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确定信息真伪.2 .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能友善地发表评论。在分享他人数字作品时标注来源,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3 .在公共场合文明使用数字设备,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第二学段(34年级)1 .认识到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与信用价值,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在线社会生存的安全观.2 .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能在学习、生活中采用常见的防护措施保护数据.3 .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网络交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学段(56年级)1 .了解算法的优势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认识到算法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重要性。2 .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第四学段(79年级)1 .应用互联网时,能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安全防护.会使用加密软件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能使用网盘进行信息备份.2 .在物联网应用中,知道数据安全防护的常用方法和策略,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了解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以及互联网和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3 .通过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与安全挑战,合理地与人工智能开展互动,增强自我判断意识和责任感。遵循信息科技领域的伦理道德规范,明确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并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四、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D数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一数据的组织与呈现一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2)算法:问题的步骤分解一算法的描述、执行与效率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3)网络: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一数字化成果分享一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4)信息处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一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一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5)信息安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个人隐私保护一规避风险原则、安全观一防范措施、风险评估。(6)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体验一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一伦理与安全挑战。如图1所示,具体学习内容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组成。“六三”学制第一学段包括“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数字设备体验”,第二学段包括“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数据编码探秘",第三学段包括“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小型系统模拟”,第四学段包括“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互联智能设计”。38年级单独开设课程,其他年级相关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内容模块跨学科主超图1信息科技内容模块与跨学科主题根据“五四”学制不同学段目标要求,“五四”学制15年级课程应覆盖“六三”学制16年级绝大部分课程内容;“五四”学制69年级课程安排“六三”学制其余课程内容,且分布合理,为学生充分实践、探究留出时空。第一学段(12年级)(一)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环境。它在改变人们信息交流与分享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本模块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交流与分享内容、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便捷性和独特性,并了解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借助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完成简单交流活动,辅助学习,提升效率;能在成人帮助下,通过数字设备交流、分享个人感受,发表想法,初步产生学习和使用信息科技的兴趣;在信息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知道基本的礼仪与规范,能健康、文明地使用数字设备。1.内容要求(1)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中,通过教师指导,尝试使用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开展识字、朗读和阅读等活动,扩充语言学习的手段与方法。(2)在家庭、校园、公园等场景中,体验、感受与智能语音助手、电子导览等数字设备的交互过程。(3)通过拍照、录音、录像、语音输入、录入文字或图符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与师长、同伴交流分享。(4)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能主动、真诚、友善地发表评论,用恰当的数字化方式加以表达,如“点赞”等。(5)通过数字设备辅助学习、交流与分享,激发对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对信息科技的求知欲。(6)在学习与生活中,能用正确的姿势使用数字设备,养成好习惯,注意保护视力。2 .学业要求能关心身边的信息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能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字设备帮助自己开展学习。能通过与数字设备交互的方式获取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并说出其过程。能在数字设备辅助下与师长、同伴交流。能利用数字设备获取、处理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与生活中的简单任务,初步形成利用数字设备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意识。在信息交流与分享中,能遵守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3 .教学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使用数字设备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小问题,感悟数字设备带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字化环境下交流与分享时,帮助学生养成友善评论、正确使用数字设备的好习惯,使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信息。(1)在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辅助完成学习任务,感受信息科技的优点。比如,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时,能使用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自主完成识字、阅读等任务。帮助学生尝试使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的基本使用方法,体验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应用,树立学习和使用信息科技的意识。例如:在学习汉字时,教师帮助学生使用“拍照识图”获得字的读音,使用学习类应用软件自主练习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并得到即时检测反馈;教师还可以借助点读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图书,利用配音软件帮助学生练习普通话等。(2)教师借助可交互的数字设备,如学校、公共场所的电子导览,带领学生学习和理解简单的规则,让学生能便捷地参与社会活动;在与智能语音助手交互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语音输入、键盘输入等简单的交互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捷,进一步增强探究信息科技的兴趣。例如: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与智能玩具互动游戏,借助智能语音助手、智能音箱等数字设备引导学生开展查询天气预报、收听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活动;利用生活中的扫码点餐、刷脸进门等案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字设备的应用过程;还可以通过在网上参观故宫博物院、敦煌石窟等数字博物馆,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在参加校园、社区活动时,引导学生使用拍照、录音、录像、语音输入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并分享到数字展示平台。让学生掌握对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的简单处理方法,了解信息交流与分享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将新学校、新班级的照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组织学生在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观察大自然时,用拍照、录像、语音输入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想象,把见闻整理成小作品,通过班级群、班级电子平台等途径分享给同伴;倡导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主动为伙伴的优秀作品“点赞”“送花”;提醒学生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用正确的姿势使用数字设备,注意保护视力,关注好习惯、好行为、好礼仪的养成。(二)信息隐私与安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隐私与安全对于个人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模块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隐私与安全问题,阐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和安全使用数字设备的好习惯,认识到健康、负责任地使用数字设备的重要性。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信息隐私与安全常识,初步体验使用信息科技手段保管个人信息的优势,认识到信息隐私与安全的重要性;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健康、安全地使用数字设备;能懂得在网络空间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信息时,需要遵守信息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科技的态度和价值观。1.内容要求(1)在各种在线活动中,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信息真伪,知道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好习惯。(2)能对数字设备记录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分类、保存与提取。(3)能在分享他人数字作品时标注来源,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4)合理安排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间,了解健康使用数字设备的重要性。(5)在线交流时,了解在网络空间也要遵守日常行为规范。(6)在使用数字设备时不打扰他人,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2 .学业要求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使用个人信息时要征得父母或教师的同意,能关注数字设备使用的健康与安全问题。能对个人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和妥善保存,利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简单的数字作品。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在与他人交流时能遵守网络礼仪。3 .教学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在线活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健康使用数字设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类、保存数字资料的能力,逐步形成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权益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1)通过小故事,联系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在参加各种线上活动时,要警惕网络信息诈骗,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例如:通过“小兔子乖乖”的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应用中同样存在风险,避免网络信息诈骗;结合网站上一些免费奖励活动的情境,以“陌生人的糖果”作类比,让学生知道需要警惕网络信息诈骗。通过在类似情境中的分析、判断,让学生明白在线使用个人信息时要征得父母或教师的同意,进而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2)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采用体验、实践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何管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自己的信息自己管”的活动中,体验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分类,并能利用数字设备妥善保存这些信息,初步具备管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思考并遵守网络礼仪。例如,设计“推选数字礼仪小榜样”的评选任务,让学生讨论、比较任务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处理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发现身边的同学是否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自觉意识到要遵守网络礼仪。(三)跨学科主题数字设备体验1 .向伙伴推荐数字设备在学校、家庭、公园、场馆等学习与生活场景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数字设备,如触控屏幕、智能手机、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师可采用模拟推介会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现与尝试各种数字设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接触、尝试、熟悉数字设备。学生在体验与比较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推荐自己喜欢或新发现的数字设备,在交流分享中了解更多数字设备的用途。本主题综合运用信息科技、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2 .用符号表达情感学生在与同伴进行交流时,既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语言交流,也可以通过数字设备发送文字、图片、语音等。本主题引导学生用符号表达情感,如“点赞”“笑脸”“五星好评”等。让学生根据当时想表达的情绪,选择合适的一个或一组表情符号、图形符号等进行情感表征。本主题综合运用信息科技、语文、艺术等知识,让学生感受表达真实情感的不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3 .信息管理小助手从生活中书桌表面的整理,到数字设备中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的整理,学生通过本主题学习活动形成新的意识与习惯。学生知道数字设备中的文件有些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以及格式类型进行自动分类,但这些自动分类的方式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学生能有意识地对文件进行合理分类、妥善保存、快速提取,成为信息管理的主动参与者。本主题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4 .信息安全小卫士学生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开机或登录平台时,逐步了解数字设备的权限功能。学生通过对密码的初步了解,认识到有些重要信息需要进行保护,不能轻易将密码告诉他人。有条件的学校,通过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衣物、智能纽扣)、智能电子设备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理解位置信息定位的价值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扮演信息安全小卫土,体验“我的数字设备我做主”等学习活动,加深对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的体会。本主题综合运用信息科技、道德与法治、语文等知识,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第二学段(34年级)(一)在线学习与生活伴随高质量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逐步普及,在线行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模块针对在线社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阐明科技是推动在线社会发展的有效助力,培养学生利用在线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帮助学生适应在线社会的学习、生活方式,了解在线行为的安全准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在线社会存在的意义与积极影响,能利用在线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初步了解在线社会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本模块包括“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在线安全”三部分内容。1 .内容要求(1)通过生活中的在线经济、新兴媒体、人工智能等实例,感受在线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2)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需求,采用合适方式开展在线搜索,获取有用信息和资源,知道信息的常见来源及存在的重要性。(3)对比实际案例,将生活中掌握的在线沟通与交流能力迁移到学习中,通过线上平台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规划,分享学习资源,感悟在线学习的便利与创新性。(4)根据学习、生活中的任务情境,使用恰当的在线平台获取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资源,设计、创作简单作品。(5)结合学习需要,能将问题进行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描述解决问题的顺序,利用在线方式分派任务、交流讨论、表达观点、发布成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协作带来的效率提升。(6)能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合理选用数字设备,学会在不同设备间复制文件的方法,并遵守数字设备的使用规范,进一步加深对资源共享的理解。(7)认识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与信用价值,加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提升在线社会中自我管理的能力。(8)了解自主可控技术对在线行为的影响,初步形成在线社会的安全观。2 .学业要求能列举在线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知道在线技能的必要性,感受在线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能合理选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简单问题,能将问题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在线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并完成作品;适应在线学习环境,能通过网络完成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网络应用过程中,知道要合理使用数字身份,浏览和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在线交流,认识自主可控技术的意义,初步认识在线社会安全观的重要性。3 .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在线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初步具备查找合适数字化学习平台或工具的能力,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创新意识。(1)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在线社会,在校学生是在数字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在线社会进步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在线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在培养学生幸福感与从容感的同时,让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提升。例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等活动主题,调研身边的教师、家长,总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这些在线应用如何改变学习与生活,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在线社会的行为意识,让学习更有趣、工作更高效、生活更从容。(2)在线社会的发展给协作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入手,用文字或图示的方式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做分步描述,并借用在线方式分发任务、完成任务,强调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鼓励不同学生运用不同协作方式解决相同问题,比较不同协作方式的差异,强调数字化学习和创新性。例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要开展的项目活动,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简单描述活动中的阶段性步骤,最终形成作品并进行分享。(3)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求,查找数字化学习平台或工具,比较这些平台或工具的差异,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选用合适的平台或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得到提升。例如,可围绕认识货币、零用钱的合理应用、储蓄意识、在线支付的发展等,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的重要意义及对在线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与同伴交流心得,采用演示文稿、思维导图等方式形成作品,进行分享。(4)结合在线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知道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技术关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在社会参与中直面危机、建立使命感,通过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增强信息社会责任。例如:通过小组活动,研讨“扫码支付”“扫码下载”“公共场所Wi-Fi使用”等在线实例,让学生知道在线社会中信息安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在线方式查找、总结防范数据泄露的方法,帮助学生牢记浏览和传播数据、信息时要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并进一步认识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性。本模块适宜在能接入互联网的信息科技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构建便于学生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氛围。此外,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会场所的在线运行中心,听取专业人员的介绍,让学生对在线社会的运行方式有更直观的感受。(二)数据与编码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人们期待能依靠数据(包括大数据)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因此,数据学与数据科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这种信息社会中的新型生产要素,强调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阐明数据编码让信息得以有效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是信息科技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简单问题分析数据来源,应用数据解决简单的信息问题;掌握数据编码的基础知识,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编码对信息进行表达,认识数据编码的价值与意义;关注数据安全,在社会公认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下开展活动。在本模块中,编码的目的是作为唯一标识,之后的模块中还会介绍用于其他目的的编码。本模块包括“数字与编码”“数据与数据安全”“数据的组织与呈现”三部分内容。1.内容要求(1)通过体验和认识典型的信息科技应用场景,感受身边无所不在的数据,可以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2)结合真实情境,了解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据编码的目的,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3)通过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知道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计算机识别和管理,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了解数字化表示信息的优势,体验信息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所必需的编码和解码步邪,初步理解数据校验的目的和意义。(5)通过真实案例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认识自主可控技术对数据安全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数据,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6)在对简单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并呈现收集的数据,借助可视化方式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以支撑自己的观点。(7)在学习与生活中,能用数据记录并描述规律性发生的事件,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预测结果。2 .学业要求能认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简单问题的情境、数据的来源,以及内容表达的目的,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认识自主可控技术对保障数据安全的意义。能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知道编码的目的是作为唯一标识、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计算机识别和准确管理。知道编码和解码是信息存储和传输的必需步骤,初步理解数据校验的目的和意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使用数字化工具收集、组织数据,并借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以表达观点或预测结果。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能遵守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生活中使用常见的防护措施,有意识地保护数据。3 .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数字”不一定都是数学中的“数值”,感受编码在计算机识别和准确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具备利用数据分析结论、表达观点或预测结果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数据安全意识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字”,明确这些“数字”代表的不都是“数值”,还有可能是“编码”;帮助学生了解“编码”代表的是唯一标识,通过唯一标识实现对信息社会有组织、有秩序的管理。例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是在班级中还需要使用学号。因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出现重名,使用唯一的学号可以准确标识每位学生,便于统计和管理。(2)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编码的目的是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编码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字母或文字。通常编码越长,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例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