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汇编(8篇).docx

    • 资源ID:1063200       资源大小:43.8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汇编(8篇).docx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汇编(8篇)目录1 .【理论宣传研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哲学思考22 .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改革63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04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影响155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36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67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408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3【理论宣传研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哲学思考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哲学思考显得尤为必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辩证法维度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与升华。传统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旧事物”,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事物”,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之中,新事物源于旧事物而又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科学“扬弃”。新质生产力之“新质”是随时代、随社会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升级的“新质”。“新质”探索永无止境、“新质”发展永无止境。“新质”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加快形成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切实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切实际、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既要设法多维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蕴含的丰富的“新资源”,又要设法保持相应的战略定力,遵循“新质”量变质变发展规律,确保“新质”按其规律“健康活泼”地“茁壮成长: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尤其需要正确处理系统与环境、量变与质变、总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新质与旧质、前进性与曲折性、战略性与策略性、阶段性与整体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维度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诸多核心思想,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群众史观思想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加快形成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同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设法调动新质生产力系统各方面“物”的积极性,更要设法调动新质生产力系统各方面“人”的积极性;紧紧抓住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国内国际新需求,更好地解决供需不够协调和不够匹配的问题,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新时代,加快形成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所作的战略抉择,更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观维度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物质生产的实践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对实践形式的丰富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二新质生产力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幻想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实打实地奋斗出来的。加快形成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实践、功在实践,不仅需要一般性的实践,更需要高水平、高质量高端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物质生产实践方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尤其要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止经济的“脱实向虚”。实践越深入,越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客观规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谱写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新篇章。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命题,也是社会组织与体制改革命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配,就能够有力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经验看,相比于生产力发展而言,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在新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旧的生产关系往往是发展阻碍。我国需要立足长远,以战略眼光改革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政府、市场与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生产关系的改革。高效的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科研,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研制战略武器开展了“曼哈顿工程”、“雷达工程”等大型科研项目,塑造了“大科学”的研究传统,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形成了高效的现代科研组织体系。冷战开启后,美苏双方展开了以空天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科技竞赛。苏联通过强力的国家计划体系和研究院体制第一次将人造地球卫星、人类和空间站送入太空。美国更是通过“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等大型政府科研计划将大学和企业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有效组织起来,创造了人类登月的奇迹。“阿波罗计划”的成功推动了人类科研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人类所依赖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半导体、全球卫星定位等技术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相关研究项目。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主导有组织科研逐渐减少,高质量原始创新成果相较冷战时期明显减少。原始创新成本巨大,往往需要国家前期巨额投入进行铺垫,再进一步通过军民融合等方式走向市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通过“大科学”的方式取得过“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以国家为主导的有组织科研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要保障,也是向社会输送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础,需要通过任务牵引、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发挥举国体制的组织优势。有活力的科技市场化应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是先进科技成果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产物。蒸汽机的原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才释放了磅礴的生产力。19世纪是电学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而电力革命则依赖于西门子、爱迪生等发明家的创造与市场应用。冷战期间,更加善于利用市场力量将前沿科技民用化的美国带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当今时代,人类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如何发挥我国大算力的基础优势,将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进行合理市场化应用,是我国生产关系改革的核心命题。当今时代,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往往需要高质量的金融体系提供资本支撑。资本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增殖,而不在于支持生产力发展,如果金融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甚至会抑制和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我国探索建设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鼓励科技发展,支持金融创新,做好监管,为科技市场化应用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与政府科研攻关的过程有明显不同,需要紧跟市场形势随时调整科研组织方式。需要进一步激发高校、体制内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合理设置科研考评指标,灵活配置科研人才,为成果转化提供优良的制度供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全民的综合科技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历次生产力的重大飞跃都对当时的人民生活形成了重大冲击,人民的知识体系难以迅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难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关系,那么旧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在蒸汽机迅速普及的时代,传统纺织业从业者曾经试图以破坏蒸汽纺织机的方式抗议他们的工作被取代。在汽车开始普及的时代,英国马车司机曾经集体抗议汽车影响工作机会,导致英国抑制汽车发展的立法短期出台。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同样产生了一大批知识体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新业态的群众。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同样是人民群众不断学习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进程。无论是参与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还是在生活中运用新科技成果,都对个人的综合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终身学习需要成为一种习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我国有望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需要主动改革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其中新质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建立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当前,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严重,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新质生产力是智能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创新性为基本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使得传统劳动资料与智能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智能化放大、叠加传统劳动资料的性状,极大提升了劳动效率。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经济正发生结构性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区域城乡结构等持续优化调整,朝着中高端方向迈进。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突围向上的根本出路,也是需要迈过重重难关的艰辛道路。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服务型、发展型、享受型需求日益突出,这就对包括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但面对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趋势,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才能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支撑增长动力转换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由工业主导的增长向服务业主导的增长转变,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和出口导向的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引领的增长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向创新要素驱动的增长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动能产业逐步取代以资源要素消耗为特点的旧动能,并逐步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要素组合效率提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支撑力,在带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J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特点、形成逻辑和深刻影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无论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质量较高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拥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这些产业,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本特点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从主体来看,传统生产力大多由传统产业作为承载主体,新质生产力大多由运用新技术的新产业承载。当然,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落后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从成长性来看,传统生产力成长性较低,增长速度较慢;新质生产力则具有比较高的成长性,增长速度比较快,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传统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提供的是新产品新服务,或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好的新的性能。从竞争环境看,形成传统生产力的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比较激烈,利润率也相对较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属于新赛道,进入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竞争相对较小,利润率相对较高。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传统生产力所在的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能够开发和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形成逻辑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兴产业是动态发展的。与以往的新兴产业相比,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够催生出更多新产业,覆盖领域也更加广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覆盖领域主要是纺织、煤炭等行业;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更多地体现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当前,新兴产业则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覆盖领域越来越广,能够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技术有一个从研发到推广应用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新兴产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成长过程。新兴产业来自于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来自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离不开人才、平台、资金。人才的培养依赖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重视基础研究,着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着眼于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集中攻关。培养人才还需要平台,没有一流的实验平台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并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一流的实验室作为支撑,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区域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建设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教学和科研需求,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资金支持。同时,要构建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有宽容失败的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研发周期很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需要保持战略耐心。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技术因素外,制度因素也尤为重要。生产力总是要向前进步的,而且并不是匀速地发展,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世界各国也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发展的,有的国家发展快,有的国家发展慢。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一些领域由过去的跟跑,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并跑和领跑。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持续提高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和机制。科技成果还不是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此外,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体现在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市场定价提升效率和效益,有为政府体现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攻克难关,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深刻影响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从经济层面上看,能够带来显著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效率变革不是单个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所产生的动力变革来自于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推动力,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国或地区拥有的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从社会层面上看,能够带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新质生产力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特别是重体力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有效缩短了劳动时间。其次,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新产品、新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再次,从长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脑力劳动增加,并促使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研发、服务等工作。还要看到,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便捷,但也有泄露个人隐私等风险,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等。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生产力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体系,是理解社会发展动力的关键钥匙。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赋予了时代新内涵,是重要的理论创新。首先,新质生产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首先,它是指劳动生产能力。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其次,它是社会部门的集体生产力。在特定生产领域,劳动者基于劳动分工,进行劳动协作,”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即是集体生产力。最后,它是社会总和生产力,也即是广义的社会生产力。一个社会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总能力、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合力,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如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甚至宗教观念)的全部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总结果”,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主要包括五大观点:一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二是生产力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其中不断更新的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标志;三是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科技进步推动生产资料效能的提升,使得劳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都是先从机器设备开始,制造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性部门;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其次,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推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提出通过发动武装革命才能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社会,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与革命一样具有扫除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并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把当代人的幸福建立在对后代人的资料的过度消耗之上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观点,“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生产力的认识进行了新的深化。最后,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论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生产力概念得到新的理论跃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进一步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生产力是所有生产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总和力量,其中的生产要素是指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必须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支持。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新质生产力中更加强调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作用,在内涵上突出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角色功能。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主要依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以及由引发的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以此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其二,指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新方向。形成新质生产力有两大方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与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是指科技资源在不同活动主体、学科领域、时空上的分配与组合。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是促进有效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包括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组合,以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形式的复合配置两种方式。第二个发展方向则是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其三,给出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清晰目标与具体任务。无论是强调创新驱动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目的都是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的历史新机遇,深化改革,清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各种障碍,增强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尽快形成有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新质态,实现增长方式转型,以此成为塑造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大潮,要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结构,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第一,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形成创新高地。人才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也是生产力。创新驱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驱动,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首先,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未来的先进生产力,那些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能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人才正是形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他们大多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培养战略科学家,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二要善于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中选拔,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发现和锻炼;三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培养那些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其次,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效应。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建立特殊调配机制,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注重引进海外优秀科学家,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组建“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进一步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通过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国家战略人才梯队始终有源头活水。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培养体系,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最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要想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生竞争新优势,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及相互作用的聚集效应。在布局上,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示范区,建设高水平人才中心。在机制改革方面,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高科技综合研发平台,通过向用人主体授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和建立完善科学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创新高地。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科技创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量的生产力,创新是关键。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以自主为特征要求的科技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着力:首先,加强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其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源头解决“卡脖子”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二,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充分保障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强化全社会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的支持。完善评价机制,以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其三,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坚持开放思维和互惠共享理念,通过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研究项目、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等方式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其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汇聚地,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更是生产力整合和发挥作用的枢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一,激发企业创新的愿意。通过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正面激励强化企业创新的动机;完善落实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打消企业“创新高风险”的顾虑。其二,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修订完善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途径。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完善“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孵化链条,推广“投资+孵化”模式,提升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其三,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等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创新风险。第三,加快发展新兴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首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是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其中,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是优先事项。一是通过对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提升这些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二是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四是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其次,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一是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增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数据中心、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推动“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坚持鼓励创新和审慎包容原则,探索和创新适应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管理方式,形成有利于发展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四是鼓励企业在适当的情况下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市场化原则,完善制度和配套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兼并重组的主体。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运用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直接融资等方式扩大兼并重组资金来源,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建立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最后,谋划扶持未来产业。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久动能需要未雨绸缪,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前瞻性布局那些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且具有高成长性、先导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一是做好产业引导。处在成长期的新兴科技的不确定性强,能否成功孵化出产业的市场风险高,企业行业的观望态度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谨慎度都较为明显,这期间需要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通过先导区建设多路径探索先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示范园区,再进行复制推广。二是建设未来技术研究院,加强未来技术供给。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灵活的运营机制、多研究主体参与、多学科领域交叉、全流程创新组合的方式,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三是做好市场示范,推动未来技术应用成熟落地。在新技术市场不成熟、下游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需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汇编(8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