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重点-赵傲霜.docx

    • 资源ID:1068507       资源大小:63.62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重点-赵傲霜.docx

    2023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重点题型:单选50分,材料分析题50分(哲学25分,政治经济学25分)重点:第一章到第四章考试范围:整本书2023年最新期末考试重点:带有下划线的内容导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 .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 .马克思理论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 .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思想来源: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4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1)1844年2月德法年鉴标志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资本论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4)哥达纲领批判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5)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5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观点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唯物论)(本节全部内容均为重点)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多选)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全面而深刻的思考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一)哲学的物质范畴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有直观和朴素性。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却不能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 .恩格斯对物质概念进行了初步概括4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5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暂时位置相对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精致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2)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3)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材料分析题)(一)物质决定意识1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3 .意识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其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2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经;(3)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2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3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辩证法)(本节全部内容均为重点)一、联系和发展的普ii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2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2)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材料分析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点)1 .矛盾的含义(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O(2)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而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 .矛盾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3 .矛盾的同一性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4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 .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 .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具特点。3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4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三、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2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航或临界点。(4)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3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4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二)否定之否定规律1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 .辩证否定观的内涵:(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二)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2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还体现为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既是客观辩证法也是主观辩证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方法1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2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3 .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1 .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 .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1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解释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2 .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时间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1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它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实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为形成现代崭新形态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2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3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4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实践的本质与猿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一)实践的本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2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 .实践的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科学文化实践。2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认识的本质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的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成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二)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1)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三)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3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整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直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隹建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人类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总是有限度的。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2)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三)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 .实践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2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1 .含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2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3 .价值体现的是主题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二)价值的基本特性1 .价值的主体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2 .价值的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并不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定总之,作为价值形成基础的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存在都是客观的3 .价值的多维性4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千所评价的客体(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1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2 .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核心价值观(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第三节认识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1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2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2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 .人类的创新活动包含: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2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多选)(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3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三)社会意识1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3 .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4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社会基本矛质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基本特征: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3)结构: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k科学技术(最重要、第一生产力卜(4)性质: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邃虹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3)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2 .地位: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人类普ii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一)交往及其作用1 .含义: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2 .类型:将交往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3作用: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1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取得的成果。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1 .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朗,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 .构成: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根源于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2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3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内涵:(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单选)一、社会基本矛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挥在哪,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2 .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二)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层次的矛盾。2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3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4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2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2 .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1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 .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生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本节全部为重点内容)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缺一都不是商品、某一方不能同时获得,解决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关键是商品顺利通过交换。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2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3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流通手段(买卖同时进行、实在的货币参与贮藏手段(必须是退出流通的足值的黄金X支付手段(税、工资、租金等赊欠形式X世界货币(黄金、美元、英镑、欧元卜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材料分析题)1 .价值规律(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相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不停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互相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样的。(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2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下,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由于社会上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的实际耗时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而由于市场机制,都是按照市场的平均劳动时间出售。所以有些生产力高的生产者盈利,生产力低下的会存在亏本或者破产的情况,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消极作用、所以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三、以私有制为暮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府(多选)四对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基本矛盾X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

    注意事项

    本文(2023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重点-赵傲霜.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