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docx
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十二美人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题名雍正十二妃子图,后改为胤祺妃行乐图,也有学者称之为胤祺围屏美人图雍亲王妃等。十二美人图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一幅像,共12幅,每幅长184cm,宽94cm,不做装裱放在一起近12目前,对十二美人图的研究可分为探秘研究、艺术创作及细节品鉴3类。杨新运用史学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其大致创作时间定在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121721年),认为画中美人是以胤祺的嫡福晋(即后来的皇后那拉氏)为原型创作的,画的仅是一个人;故宫文物专家朱家港依据清宫内务府有关档案判断十二幅绢画原是装饰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困屏之上,后才辗转至紫禁城的延禧宫,推断其只是“美人图绢画十二张"而已;林姝3对绘画的收藏地点、等级制度等进行考察,指出其并非圆明园深柳读书堂中的美人围屏图,而是秘藏于雍和宫佛塔中的雍亲王妃像;高占盈等4从雍正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更支持其"描绘的是雍正最宠爱的年氏贵妃”这一说法。有学者运用图像学、美术学等研究方法,以十二美人图为视点,探讨明清时期仕女画艺术特点的表现方式及形成的审美风格。张嘉维5通过分析十二美人图作品绘画语言和风格以及作品中的细节,品读清代宫廷绘画的装饰美;万芬芬等从美人的表情神态、服饰造型、室内布景与构图探索其表现技法。还有学者从工艺细节对十二幅绢画进行品鉴,如赵广超等7整理了十二美人图中的36件家具和60件器物,并展示出遗存藏品和复原图。然而,基于十二美人图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品的文献甚少,十二张绢画可视为图录,涉及各类式样的首饰,画中的每一件首饰也刻画得精致细腻,是清代首饰风貌及时代流行款式的有力图证。1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十二美人图中每位美人或多或少戴着发饰、耳饰,有几幅图中的美人还持有手串,佩戴手镯等。可见范围内,共计簪钗19支,步摇3支,头箍4个,鲜花3朵,耳环12对,手镯4个。1.1发饰十二美人图中美人的发饰主要分为簪钗、步摇、鲜花、头箍4大类,另外还有貂皮帽、风帽等其他发饰,具体见表1。十二美人图中的美人多戴簪(金簪、木簪、玉簪等)钗,通常是多种款式混合装饰发型,较为讲究、精致。桐荫品茗中的单簪簪身为金质,簪首镶嵌了一颗大而圆润的珍珠,体量不大、小巧简单。烛卜.缝衣和捻珠观猫中美人所佩戴的簪钗均为金簪,前者簪首为如意式,上面镶嵌了一颗红宝石,后者簪首为竹节形式;从绘画细节看,两支金簪簪脚的装饰均为镂空纹样。北京海淀区巨山农场地区出土的支金累丝梅花气通簪(见图18),制作工艺巧妙,簪柄通体为镂空设计,簪首造型比美人佩戴的式样更为繁复。这类簪脚为镂空设计的金银簪子被称为"金气通",出现于宋元时期,广泛流传于清代8。立持如意消夏赏蝶倚相观鹊和抚书低吟中的单簪均为木簪,前三者为同一质地,簪首造型各不相同。博古幽思中的簪子为玉簪,虽用料单一,但依旧十分精美。图1金累丝梅花气通簪Fig.1Goldenfiligreeplumblossomventilatehairpin点翠花簪是十二幅画绢中常见的一种款式,或单独插戴,或成对插戴。立持如意和消夏赏蝶中应是一对式样相同的簪钗,而烛卜.缝衣中的两支点翠花簪或为不同式样。这类花簪作为装饰品佩戴在美人的头上,也称为“头花”。故宫博物院馆藏点翠海棠花纹头花如图29所示。图2中的头花采用银镀金工艺打造底托,加之玉石做成的海棠花造型与翠蓝色交相辉映,故成为清代宫廷后妃喜爱并常用的款发饰。现存清代花簪实物较多,足见其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图2点翠海棠花纹头花Fig.2Begoniaheaddressflowerwithkingfishercraft裘装对镜烘炉观雪和桐荫品茗中美人都佩戴相似式样的步摇,顶端为拟凤造型,下坠78颗白色珠子,坠角为珠玉或宝石,或用金镶边,流苏为首饰增添了灵动感,这类凤式步摇多见于清代宫廷。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登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的一对傍凤(见图38),凤嘴衔着流苏,云纹两侧衔接珠串,其应当属于风冠上的饰件,但也可单独插戴。倚榻观鹊捻珠观猫和博古幽思中美人发髻分别戴了菊花、月季花和兰花,表现出美人简洁优雅的美感。烘炉观雪倚门观竹桐荫品茗和消夏赏蝶中美人皆佩戴头箍,在探头赏花或赏竹。“头箍"也称"勒子网遮眉勒",由明代妇女用的“额帕"发展演变而来10,罩在头上避免发丝散乱,同时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裘装对镜和烘炉观雪中美人头顶所戴的“貂皮帽"又称"卧兔儿",以海獭、貂鼠、狐狸等珍贵的毛皮及毡制作,与发髻相配极为雍容典雅,前者中间还有一个九瓣花形镶珠配饰。持表观菊中罩在女子头上薄薄的小幅方巾,称为“结发巾”,出现于汉末时期,明清时期仍在各阶层妇女中广为流行。博古幽思中美人除了佩戴发簪和鲜花外,还有在前额扎起的头发上系了一圈红色绳线。1.2耳饰中国古代耳饰门类多样,清代耳饰主要包括耳环和耳坠。耳坠是由耳环演变而来,耳环所缀饰物不可摇晃,而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人在行动时坠饰可来回摇荡。清代俗称穿孔式耳饰为“耳钳”,无论耳环或耳坠,皆统称之11。耳饰作为清代女性的专属饰物,满汉女子可以分别佩戴不同的款式,满族从满俗,汉女则基本延续明代的传统12。根据耳饰的外形,美人佩戴的耳饰可分为葫芦形耳饰、灯笼形耳饰、垂珠耳饰3类,具体见表2。表2十二美人图耳饰分析清代对于耳饰的佩戴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款式和材质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与皇家的礼仪制度密切相关。清朝满族妇女两耳各戴3件耳饰,即一耳三钳,有别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钳,这种风俗在满族妇女中延续许久,常见于传世清代画作中,如慈贤皇贵妃像(见图4网)和清人画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轴(见图513)中皆是3对形制相同、由两颗东珠组成的耳坠。耳饰是满汉不同俗最为直观的标志,乾隆十四年(1749年)选秀女时,发现有的满族女子效仿汉俗一耳戴一钳,曾明谕禁止14。耳饰佩戴的数量也是美人“汉式装扮”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均只戴一钳。桐荫品茗中美人所佩戴的葫芦形耳饰,山2颗珍珠组成,乾隆帝、嘉庆帝等帝王身边的嫔妃也常佩戴这种耳饰。图615为故宫博物院馆藏金环镣东珠耳饰,其耳钳为金质环状,下坠是由两颗东珠组成的葫芦,底部有梅花形纽,桐荫品茗中的耳饰与此款葫芦形耳饰形制极为相似,为清代仕女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耳饰。立持如意所用的珍珠也圆润有光,持表观菊除了使用一颗珍珠外,下坠一颗宝石,是葫芦形耳饰的衍变设计。图6金环镣东珠耳饰Fig.6Pearlearringsinlaidwithgoldrings倚门观竹博古幽思和倚榻观鹊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属于同一类型,外形似一盏灯笼。图78为金累丝灯笼耳坠。宁熨平吉堡姚氏墓出土的灯笼形耳坠见图7(a)和北京市石景山区出土的宫灯形耳坠见图7(b)虽精丽秀巧,但其繁缗做工颇有李渔所谓的“耳上悬灯”之感。博古幽思中的灯笼形耳饰虽复杂,但不同于两者繁缚沉重的式样,配上天然宝石更为轻巧:烘炉观雪和捻珠观猫的灯笼外形更为简练,底部缀有仿灯笼流苏金边。图7金累丝灯笼耳坠Fig.7Goldenfiligreelanternshapeearrings裘装对镜抚书低吟消熨赏蝶和烛下缝衣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皆属于垂珠式样,造型相时简约,又不失轻盈飘逸之姿,表现出美人的典雅清新之态。图8为清人仿周文矩仕女图16。图8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和裘装对镜中的所用材质几无区别,穿耳形式接近于烛下缝衣中的,金脚贯耳;裘装对镜抚书低吟和消夏赏蝶中3对耳饰上为金环,下垂一珠子,珠上多饰有一金蒂。1.3手饰十二美人图中美人佩戴的手饰有手串和手镯两种。捻珠观猫中美人拿的手串由18颗珠子组成(见图9),可以戴在手上作装饰,也可以拿在手里把玩当念珠使用。故宫现藏有不少手串,如清代宫廷后妃所用的迦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见图1017),每颗珠子上嵌金质长、圆“寿”字各两个,并以珊瑚、珍珠米珠装饰。捻珠观猫的手串接近迦南香材质,既可散发香气也可药用,造型更为朴素,别具韵味。图10迦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Fig.10Canaaniteincensefushoueighteencoralhandstring手镯与手串一样,可用于装饰美人的腕部,最早称为“钏”,后改称“镯”18。清代的镯子,品种繁多,十二美人图中的手镯(见图11)皆为扁平式金镯,塞刻纹样极为精致。金手镯在清代很常见,各画绢中美人也经常佩戴。2十二美人图中清代首饰的特点十二美人图首饰中发饰种类最为丰富。耳饰在保留葫芦、灯笼、垂珠款式框架的基础上,从材质、颜色和造型等方面与发饰相呼应。如消夏赏蝶中耳饰的红宝石与簪钗上的红宝石相呼应:裘装对镜中的耳坠和步摇的流苏除了垂坠方式一致外,连金镶嵌的方式也相同。手饰种类虽少,但同样精巧高雅。十二美人图中的首饰是清代首饰实用性、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完美演绛,同时也反映出清代首饰流行的特点。2.1 独特鲜明的时代性由于清代实行“剃发留辫”制度,男子使用发饰者渐少,发饰渐渐演变为清代妇女的专用首饰;加之清代服饰实施“男从女不从”的政策,妇女服饰存在满汉式样并存的状态。十二美人图中的美人虽着汉装,沿袭了明代的款式,但佩戴的首饰多为清代流行款式,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女性皆有佩戴,且在宫廷和民间颇为流行。十二美人图中的首饰造型、材料和工艺具有鲜明的特点。头箍在清代风靡,且越来越普遍,而清代八旗贵族女性所用的头箍更为奢华10。十二美人图中的头箍除选用珍贵的材质制作外,还用黄金、宝石、翠羽、珍珠等组成吉祥文字“寿”,并以蝙蝠纹样点缀,极尽华丽,集保暖和美感为一体。故宫博物院藏青绒银镀金嵌珠石头箍(见图1219)采用金和蓝宝石镶嵌珠子缀饰发箍沿边;辽宁省博物馆藏串珠绣花鸟纹眉勒子(见图1310)则用小珠绣成图案纹样,再由圈珠宝围绕绿松不珠形成的椭圆形镶嵌在中间加以装饰,这类头箍是清代民间妇女普遍使用的造型。十二美人图中的耳饰可以证实,明以来葫芦、灯笼等耳环与耳坠式样,多为清代所沿用,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立持如意持表观菊中耳饰的葫芦造型有所变化,出现了圆环贯耳式的耳坠造型。在美人佩戴的垂珠耳饰中,环状造型更为普遍,耳饰穿耳之环圈极大,儿乎成为耳饰的主体结构。对于明代长环脚的改造设计,使得此环形耳饰既不过于约束行为,也不缺乏美感,这是清代最有特点的一种耳饰形制,深受满汉两族妇女的喜爱11。在材料上,清代的花簪与明代的已有明显区别,点翠和攒珠是清代花簪的特色,十二美人图中花簪使用了大量缉米珠,或点缀花簪圈,或与不同颜色的珠宝混在一起作为装饰。同样,耳饰也能体现出清代女性对珍珠、宝石的偏爱。桐荫品茗中美人耳饰所用的东珠是珍贵的品种,产自满族的发祥地松花江,生长周期长,产量少,颜色纯正,为皇室专供。i副精美首饰的打造,离不开各种工艺的配合。十二美人图中首饰的工艺特征明显,最为突出的是清代的点翠和花丝镶嵌工艺。美人所佩戴的“头花”几乎全部涉及点翠工艺:抚书低吟美人所佩戴的手镯用湖蓝色点缀金质材料,色泽明亮艳丽,使得首饰更具有美感;裘装对镜烘炉观雪和桐荫品茗中美人所佩戴的风形流苏步摇,风形通过层层金丝堆叠而成,风尾成卷云状,由于采用了精细复杂的花丝镶嵌工艺,使得步摇造型栩栩如生20,因此虽为绘画作品,也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步摇强烈的立体感。与继承明代的服饰相比,十二美人图中的首饰工艺品在朝代上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体现出清代的独特风尚。2.2 简约生动的审美性从绢画的发式来看,簪钗并非插入发髻起固定作用,大多只是用于装饰。博古幽思与倚榻观鹊中簪子的簪尾缀入发间,露在外面的簪头造型各异,简洁雅致;烛下缝衣和捻珠观猫中金簪的簪尾露在外面,“金气通”簪脚的镂空设计可使得空气流入发际,同时起到点缀作用。“金气通”与清代流行的回心髻、元宝头发式搭配,显得大方雅致,且有灵动性,从整体效果看来,充满了美而不艳的自然气息。鲜花发饰也表现出清代首饰返璞归真的生动美。女子们都喜爱在头发上插花,她们会在不同的时节选择应季花朵进行佩戴,并根据花朵的气味和大小决定插戴的数量,通常在鬓边戴一朵或两朵鲜花。倚榻观鹊和捻珠观猫中的美人所戴花朵边缘还有绿叶,可见鲜花的新鲜度;博古幽思美人头上的兰花造型与倚门观竹一盆盛放的兰花相同,好似刚摘下来佩戴在头发上。这种对自然美的独到理解,也展现出清代以自然之物为饰的审美追求。另外,清代鲜花发饰的流行与传统社会习俗也有直接的联系,清代女性认为鲜花具有驱魔辟邪、避凶求福的功效10。因此,鲜花的色彩、气味和寓意也显得格外重要,借此可以满足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耳饰的灯笼之形,与明清日益盛大的灯节密切相关,灯的光明、丰登含义蕴藏了农业社会人们对生活最基本的期待21.十二美人图中的簪钗还有如意、凤凰、花鸟等形,耳饰有葫芦形,以“象生”为主,是生活风俗的表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清代首饰通过吉祥寓意进行艺术创作,将人们的理想情感寄托在物质形态上,使得首饰需有生活内涵,更为生动。2.3 整体呼应的装饰性美人所佩戴的首饰色彩与画面的节奏感鲜明,捻珠观猫中美人头上的白粉色月季花与胭脂罩染出的衬衣颜色相互呼应22,增添了整体的协调感。博古幽思的玉簪与博古架上的青铜钟、青铜陋以及方桌上的瓷瓶也是同一的色调。十二幅图画中重复出现与发簪造型相似的纹样。倚榻观鹊中的竹节木簪与画面中的竹子,捻珠观猫中簪子上的三片叶子与黑漆描金坐墩上的竹叶纹皆是同一题材:倚门观竹的花簪造型与背景中的黑漆描金圆凳上的花纹有异曲同工之妙,纹样的弯曲荽延走势完全一致,并且头箍的纹样又运用在袖口上:桐荫品茗中发箍上的“圆寿字"纹样也应用在了长衫的领II镶边处:消夏赏蝶花簪的翻卷波浪之势与案台摆放的白釉素贴釉里红蟠螭蒜头瓶的花纹、袄裙的纹样形成稳定的视觉效果。图14为与整体呼应的装饰纹样。与鲜花头饰相匹配的不是贵重、华丽的花簪,而是自然古朴的简约簪子,再以灯笼形耳坠映衬。适度的协调展现出清代首饰的最佳装饰效果,首饰与背景的和谐使得整体造型具有韵律感。另外,十二美人图中的首饰也呈现出季节变化规律,如佩戴鲜花及风帽、卧兔儿等专属时令发饰。持表观菊中的美人所佩戴风帽是清代最为普遍的秋季服饰,画中桌上花瓶里的菊花点明秋季时节。烘炉观雪裘装对镜中的貂皮帽是冬天所佩戴的发式,画中相应也绘有火炉、铜手炉这类冬季专用器物。博占幽思葫芦瓶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倚榻观鹊中的喜鹊都点出了百花争艳的春季,与鲜花头饰共同组成充满生机的画面。款式的多样,以及首饰质地的丰富性,呼应季节的冷暧,十二幅绢画整体的首饰设计富有层次的变化,也适应节气的褥求。3结语十二美人图中美人所佩戴的首饰种类丰富,为清代流行款式,首饰造型也可以在现存清代文物中找到相类似的,皆是皇权富贵人家的物品,既保留了明代的框架,又有所创新。首饰装饰简约而华丽,将美人的娴静优雅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首饰设计多采用吉祥如意的题材,与服饰及陈设的纹样相呼应:首饰材质与造型的巧妙结合,色彩与整体画面的协调感及装饰性,使得佩戴者端庄大方,也彰显了美人身份的尊贵。文中进一步证明,十二美人图是以实物实景为参照所绘,掺杂了创作成分,但仍是清代社会风俗的真实展现,且存在一定顺序,或是根据中国传统节气所绘。因此,十二美人图的首饰可以作为探讨绢画创作背景以及清代工艺美术品和社会风貌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