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汉志》杂家“入兵法”初探.docx

    • 资源ID:1074398       资源大小:32.7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汉志》杂家“入兵法”初探.docx

    汉志杂家A兵法初探班固于艺文志杂家类“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下自注"入兵法”,由于叙述不清难免产生疑议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汉志著录体例有出、重、入和省例,章宗源以为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注其出入(杂入兵法),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4945而孙德谦观班氏艺文志于刘略7篇则颇有出入,他认为杂家云入兵法,并书、礼、乐、小学、俑、赋、兵权谋和兵技巧家皆有云出入者。而班氏于每略总数后,又重言以申明之,可见班氏亦可谓不惮烦矣。然班氏既有此例,可知依据他书而其编次未尽得宜者,不妨由我出入之c2119对于班氏所言之“出”“人”,颜师古注以为“此凡言入者,谓刘氏七略之外班固新入者也。其云出者亦与此同"317060章学诚则注云“班氏之注出入者,刘录于此而班录于彼也'459。程千帆则以章实斋所言与颜监稍异,他认为若以严格而言当为章氏说是也。盖凡言出入,出于此者必入于彼,出于彼者必入于此,故载籍方始有可稽,而颜师古所言非为出入实为增省也。5915然其中注释最标准者,则莫过于凡155篇的司马法一家,“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其由来出处与最终归属均有文字可考,最为明白不过。故而究竟是杂家整体均可入兵法还是杂家类中某一书可入兵法,班固并未明说,争论也由此产生。又班志于诸子略下注“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此处“出”与杂家类之“入”正好相对,且兵书略所载之"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又能与诸子略所言之“出、入"相为印证,故多有学者认为班志“入兵法”3字之上有脱漏。古今学者于此多有讨论,但历来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仍有商榷之余地。一、杂家均可入兵法说邓宗泽等从尉缭子的角度为切点对“入兵法”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今本尉缭子就是汉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并指出本来汉书艺文志早已注明,所有杂家都是可入兵家的。今本尉缭子一书内容主要谈的还是军事问题,虽然其中也涉及经济、法律和政治等,但这些本来就与军事有关。因此北宋以后,把尉缭子列入兵家,进而列入武经七书也是正确的,6142唐景海和王仲春等也同意这种看法。78丁文在研究尉缭子时发表过见解,认为汉志对兵家、杂家的著录原则本来就比较接近,亦声明杂家亦可"入兵法"。以尉缭子为例,无论该书在班志时属于杂家还是兵家,都不影响它作为部古代兵书的性质。886熊铁基也从杂家书目处着手,认为“杂家类”是刘向、刘歆父子列出的一个临时处置,以为从汉书艺文志所录杂家书的情况看,班固将尉缭(子)29篇、吴子1篇等书皆可入兵书略的考虑,也许是未定时的一些疏忽,这样考虑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他指出因为汉志本身已经留下了这种痕迹,证据就是“右杂二十家,四百之篇”之后,有"入兵法"3字以及所脱之“出蹴鞠”3字°969张烈不仅承认"蹴鞠入兵法”说,还同意杂家均可入兵家说。他从今本尉缭子究竟归属于班志所列杂家和兵形势家的角度进行说明,认为缭书在唐宋目录分类时时而分属杂家、或又分属兵家的情况,证明了传本缭书即是班固所说的杂家尉缭,同时这又与汉志把它列入杂家类并不矛盾,因为汉志已在杂家类典籍注明它们都是"入兵法"的。1037冯国超亦以缭书为例,指出汉志杂家的著录原则本来就比较接近,声明杂家亦可“入兵法”,故今本尉缭子无论最初属于杂家还是兵家,都不影响它作为一部古代兵书的性质。11165周兴涛则以吴子为例对七略与汉志的关系进行了说明,认为刘歆将吴子等书列为杂家,班固又以为当入兵家,故于杂家下自注“入兵法”,似认为汉志存在互著的体例。12222罗运环也从杂家书与兵书角度进行联系后认为杂家书可入兵法,他指出伍员曾有兵书见世,汉志杂家类(入兵法)见"五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兵技巧家亦见“伍子胥十篇,图卷”,但后世失传。1385田昭林等亦以杂家书伍子胥为说,以班注“入兵法”而以为是一本书的两种抄本,且认为兵家、杂家互见是因为互著法。1497周振甫等以杂家与兵技巧家亦两处著录伍子胥,故认为杂家中复有兵家是在班固时代就承认了的15255也有以淮南子为论者,认为表明原放在杂家类的书后又被班固放入兵法类去了。也有已入兵书类而杂家类还未消除的,这就出现了一书两见的现象,这种简单的处理,就使杂家真的成了“杂”家。16106此外,仓修良还以艺文志将杂家列入兵法为子晚子条目之解释。1757邵鸿从杂家书伍子胥与盖庐的联系处着手,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杂家即兵家,他指出其实汉志杂家中多兵法文字,像其下的吴子尉缭子子晚子班注:“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由余都是兵家所著。即使是最典型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前者孟秋纪仲秋纪所收各篇,后者之兵略训,都是论兵的名篇。班固在伍子胥下注明伍子胥“为吴将",也说明其文涉及军事。18其他持此说的还有叶桂刚和王贵元。19127二、蹴鞠入兵法说古棣则认为,汉书艺文志并没有"早已注明,所有杂家都是可以人兵家的”。他指出汉志确有“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之说,但班氏其意绝非是说“所有杂家都是可以入兵家的工这种错误的认知是由于不明汉书艺文志体例,不明班固等关于杂家概念的意义,又兼对"入兵法”语句的失考所造成的。他引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陶宪曾曰:"'入兵法'上脱'出蹴鞠三字。兵书四家惟“兵技巧'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而诸子略下亦注'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是蹴鞠正从此出而入兵法也。今本脱'出蹴鞠'三字,则'入兵法'三字不可解,而诸子略所出之蹴鞠,亦不知其于十家中窕出自何家矣。”汉志之兵书略兵技巧类确著录有蹴鞠25篇,“蹴鞠”即用脚踢的皮球。因为“踢球”属体育运动,同军事有关,所以班固把"蹴鞠二十五篇"从杂家移入兵家,并非说所有的杂家著作都可以入兵家,他认为陶宪曾古棣本原作陶曾宪,盖误,据改。对“入兵法”三字的考证可为定iL他在对比班志时兵家与杂家的定义后得出“杂家并不是都能入兵家的结论,指出“无斯理,亦无斯事”,两个尉缭,两部尉缭书(一为杂家、一为兵家)不能混淆。20294李零统计杂家实际篇数后认为,杂家20家(20家)403篇(393篇,少10篇),其中出1家25篇。他同意上有脱文之说,即下诸子略"出蹴鞭一家,二十五篇”,他认为这里的393篇,不含所出蹴鞭25篇。21218胡楚生举杂家“入兵法”例为张舜徽“七略类例不明重为厘定例”为证,认为杂家之入与兵技巧家之出两相呼应,有出有入,出之于此必入之于彼,是为张氏之例02297张舜徽在谈到汉志“出'"'入"字隐含的意蕴时,举了原本被七略列入杂家类的蹴鞠一书为例:“出蹴鞠,入兵法。”文后括号内,张先生注明:"出蹴鞠三字今本无,依陶宪曾说补。”按:汉志原文“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文下班固自注“入兵法"。若不从陶说,校入“出蹴鞠”三字,则汉志原文完全无法读、不可解,所以,引用陶氏校勘,是不可或缺的。23234吴承志也同意此说,按“入兵法”上脱“出蹴鞠”3字,后总凡下注云“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是原书本有此文也,蹴鞠入兵技巧,彼注云重入蹴鞠,知任宏论次兵书四种,曾列此篇刘向别录删除重复入之裸家,歆续修七略又移归旧次耳,裴驷史记苏秦传集解引别录曰蹴鞠者兵势也,所以陈武士,知有材也。驷所引别录即歆重定之本蹴鞠,虽棘萩于兵技巧实有关会,隋志入苓势葆博戏二十四部于兵家,非歆固意旧唐志从向旧别立裸艺术类,斯得之矣”24310。何法周也同意徐召勋的“互著法”说,在此基础上他还认为班志中存在“互见例”,并提出了“一类两载”的看法,作为些班志中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矛府的备说。25其他同意陶宪曾和王兆谦所言“出蹴鞠"说的还有束景南2626、张烈272923、梁启超284725、刘咸忻29134、顾实30164、姚明阐31270、文怀沙32893和杨柱才33等。除此外,另有"入兵法"之上原有"蹴鞠”二字而今佚去之说。3432其他说法还有如“互著法”说,认为实际上就只有种尉缭,班固的汉志,实际上是刘歆的七略把这部书既分在杂家,又分在兵形势家内,就因为它用的是互著法,徐勇引徐召勋"互著法”说认为杂家与兵家是侧重不同的一种著作,注有“入兵法"三个字。指出这些都说明“杂家尉缭”与“兵形势家尉缭”只有内容侧重上的某些不同,而不能断然地分为两部书。3528他还认为从概念上看杂家与兵形势家确有不同,但实际上汉书艺文志对所谓“杂家”书和所谓"兵形势家”书进行的划分并不十分科学,明显带有班固或刘向父子、任宏等人的主观成分。如在汉志中同是商鞅的著作,被分在“法家类”的有商君29篇,被分在“兵权谋家类”的有公孙鞅27篇;同是吴起的著作,被分在“杂家类”的有吴子1篇.,被分在"兵权谋家类”的有吴起48篇;同是伍子胥的著作,被分在“杂家类”的有伍子胥8篇,被分在“兵技巧家类的有伍子胥10篇。我们从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可以看出所谓“杂家"其实就是杂取各家学派观点而成的。因此,兵形势家思想作为杂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未尝不可,说明"杂家尉缭”与“兵形势家尉缭”只有内容侧重上的某些不同,而不能断然地分为两部书。36也有认为入兵法指的是原在杂家的司马法入于礼类,此说最是无据不足为凭。3726何法周的意见与徐勇大致相同,他认为班固在汉志中声明“杂家”与“兵家”的著作内容有相同之处,“杂家”类著作可以“入兵法",清楚地说明了在这“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总数中的"杂家"尉缭29篇,其内容也是言兵的,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言兵的。班固为什么将“杂二十家,四百三篇"既列入了"杂家”而又都“入兵法”,他从班固对“杂二十家”有些书的自注中发现了一些信息。班固在“杂二十家”中的“子晚子三十五篇”下注:"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齐人,好议兵",是指作者晚子的特点,“与司马法相似",是指子晚子这部书的内容。作者"好议兵",书又”与司马法相似",当然可以“入兵法”,因为刘故在七略中就将司马法归入了“兵家”。班固还在“杂二十家"中的"杂家言一篇”下注日:“王伯,不知作者。”书的内容既然讲了“王”又讲了“伯(霸当然与“兵”有关,也可以“入兵法"。从班固自注中透露出来的这些信息,证明班固将“杂二十家,四百三篇”这一小类“入兵法”,有他的根据;“杂家”尉缭在这“二十家”中,当然是言兵之作.38孙通海和王颂民也同意徐勇的看法,他们认为从今本尉缭子的内容来看,它与隋志杂家类的尉缭子基本一致,今本所传尉缭子虽然在古代被划为杂家类,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兵书价值。就是古代著录中的杂家,也实际上是"入兵法"的,可惜的是更侧重于战争形势的兵家类的尉缭子,我们已无从看到了。39388也有学者认为杂二十家目录中没有兵法,班氏自注之“入兵法”即指吴子一篇而已。40三、“蹴鞠”不必出之于某家今之“出蹴鞠,入兵法"之说似始于陶宪曾,但实由王先谦最先提出,确有可考者也是汉书补注对陶说的称引,王先谦于班注"入兵法”下补注引有陶宪曾日"入兵法'上脱'出蹴鞠三字。兵书四家,惟兵技巧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而诸子十家下,亦注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是蹴鞠正从此出而入兵法也。今本脱'出蹴鞠'三字,则'入兵法'三字不可解,而诸子家所出之蹴鞠,亦不知其于十家中究出自何家矣”412999。今本出蹴鞠之说,由王先谦引陶宪曾说为始,后之学者持“出蹴鞠”说皆本于王氏补注,但此说未见于他本。如与其同时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同时也是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人老师的刘光黄则未有引用,刘光簧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和教育思想,其中杂家类下只有班氏原注,而不见“出蹴鞠"三字,42598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亦无,4346郭毓麟等亦以为不脱,44145凡中华书局本汉书也只载班注。可见王先谦“出蹴鞠”说未有实证,且即使证明陶氏曾有此论,但其出处亦不得而知,故此说因其尚存在许多疑问,仅能略作为班氏自注“入兵法”之一说i见。笔者认为班注"入兵法"之上并未脱字。首先,目前已有学者质疑于此,何法周认为这种看法有一些道理,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语气上的问题,按艺文志通例,如果此句是说“出蹴鞠,入兵法i那么“入兵法”下还应有“也”字,不然然不住句。但是如果这样添补之后就将这一句的意思与语气全改变了,似乎不好将仅有“入兵法”这三个字的句子,前添后加,以意为之,而改为“出蹴鞠,入兵法也工38其次,蹴鞠本就是兵书,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日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正义按:“蹴鞠书有域说篇,即今之打球也。黄帝所作,起战国时。程武士,知其材力也,若讲武。”索引亦引别录云:“蹴鞠者,蹴亦蹋也。"崔豹云日:“起黄帝时,习兵之势也。"452257盖任宏校订兵书略时有所遗漏并未选入。或云诸子略“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即由杂家类所出,此虽为班注所省略未予标注,以致疑雾由此而渐起,但以兵技巧家概念视之,即"省黑子重,入蹴鞠也”,又因墨子蹴鞠皆合于兵家之技巧者,故由此猜测诸子略所出之蹴鞠一家盖山墨家而出之于兵技巧家,非是出自诸子之杂家。此外,西汉以来蹴鞠逐渐由兵家的练兵之术,向当时的普及娱乐运动转化,军事特性渐少而娱乐性更大,故向、歆父子和任宏不再著录之于兵家,而班固复增入之,而非是由某家出之。史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骡骑尚穿域蹋鞠”452939,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切因左右问故,苍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骷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45387:至汉书我“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452885,"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旋镂”452367。可见蹴鞠从汉初的半军事训练半娱乐游戏的一项运动,到后来发展成与驹马射猎相并论的纨绮娱乐运动,兵家所重的军事技巧性训练日渐减少,向、歆父子很有可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将之从兵技巧家剔除出去,而任宏因之,后班志又复入之于兵技巧家,是故入于某家之书未必非必出之于某家方可入之。四、“入兵法”非“入于兵法”班固艺文志某家、某略下均注明总家数与篇数,其中凡与七略有所不同处,辄自注其出入者,现摘列如下: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篇。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右儡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杨雄一家三十八篇。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杨雄八篇。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杨雄八篇。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鹃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鞠也。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由以上所列可知,班志7处“入”的改动,惟有杂家类1处没有标明要“入”的篇数,这就为后世争论埋下了隐患。清季以来学者研究班志之"出入",尤其是杂家类下的“入兵法"三字自注,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认为班固是要将"杂家类"的一整类或者是杂家类20家中的某几家“入兵法"。但以班氏艺文志来看,我们今天所见班志已经是当时最后的定稿,以为只要班固已经注明了的“出”“入”之处,就已经把要出、入的几家几篇归入到了新的分类当中去,而不是还要留待他人或者后人再按照班志自注来进行自行操作。然夷考班志本文言入者七,言出者三。其相应者,惟司马法1家155篇,蹴鞠家25篇而已。是班氏之用术语,亦复率尔而书,增或云入省或云出,初无定谊。46915此外,班固自注之言“入”者共13处,去除总论重复后有7处,且均在总凡之后,也就是说“人”字后面的内容要加入到“入”字前面的分类中去,如刘向稽疑1篇归入书类,司马法1家155篇归入礼类,扬雄、杜林2家2篇归入小学类,杨雄1家38篇归入儡家,杨雄8篇归入赋,蹴鞠25篇归入兵技巧家。照班志中其他家之例来看,杂家类下班氏自注"入兵法"也应该要将是某"兵法"或某些"兵法”归入到杂家类中去。所以笔者认为杂家类20家、430篇是班固时其进行“出'"'入"之后的定著,而不是些学者所认为的杂家类其中的如尉缭,亦或是吴子或伍子胥的1家或几家可再入兵法,如果班固认为其可入,就会将其直接移动改定到他家。而对于杂家类的“入兵法"自注的理解,也应该是将某家兵法或某几家兵法归入杂家类,而不是将杂家类归入兵法。历史研究最忌"以今度古",汉字和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极大,所以我们不能以今人的书写习惯和语言逻辑去臆测2000年前孟坚之真实意愿衣达,只能结合已有的史实史料进行合理地比较和推理。既然是要将兵法归入杂家类,那窕竟是要归入哪家兵法或者哪些兵法,因为班固未有明说,所以我们今天也不得而知,但能稍稍从当时的一些语言和文字表达习惯来进行推论。汉孝文帝二年诏:“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451104法是统称,"法"的本意是法律、法令,汉代有军法,“臣谨案军法日:'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452911:有兵法,“兵法日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453299;又有谥法,“谥法日'谥者,行之迹也"'452748。按汉例,当时常言之“兵法”当是论兵之法的一个统称而并不特指某一家兵法,张固也指出汉人称引诸家兵书,只称兵法者其多。47240若特指某一兵法时则全称其名,如司马兵法,“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453313;太公兵法,“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452024等。由是可知,班氏自注言之“入兵法”,并非是特指某一兵法或某几家之兵法,乃是对于当时世俗所认可、可称之为“兵法”的单篇之通谓。此外,汉志所著录之杂家类书,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较多地涉及兵政诸事,具体表现为撰者大多具有军事经历或书中内容多谈兵言兵。汉以后至于隋唐,其间所著录之杂家类书目,亦多为有军事经历者所撰,且时代越前表现得越为明显,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特点的表现与杂家类书目收入兵法不无关系。五、兵法可入诸子汉书晁错传引有兵法云:“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有学者以为这段文字与银雀山简本参患篇中的"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一段十分相似,并且在晁错书中,这段话是作为“兵法”引用的。而上文之所以不见于王兵篇,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猜想晁错所引的兵书大概是王兵之外,参患篇所取材的另一个来源,晁错所引兵书和王兵之类的作品,汉初人可能并不认为是管子书。48376张佩纶亦曾指出,晁错引兵法而不言引管子者,管子本入为兵法,疑任宏所定,即本张良、韩信,自东汉时复省出之耳。赵充国传引孙子亦称曰“兵法”,盖诸子入兵法者,皆冠以兵法之名,不必言某子也。49123其他如管子七法等篇,石一参也认为曾佚入兵法。50386银雀山汉墓整理小组还指出,史记汉书凡引“兵法”都是指的古兵书,他们援引鲸布列传载"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和赵充国传载“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来佐证其说,因二者所称引兵法皆由孙子。48376今考甘延寿传"又兵法日'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用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张汤所论兵法与尉缭子“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极为相似,盖张汤所称兵法即为今本尉缭子。尉缭为先秦古兵书已为大多数学者之共识,班志兵形势家有31篇,杂家类有29篇。EiJ管子和尉缭子可见,诸子似可入兵法:而若依以班固撰写艺文志体例及宗旨,兵书、兵法也可入于诸子。兵书略兵权谋类下有注日"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鹃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汉志兵书部分为任宏所校订而班固总纂之,伊尹等9书盖班固撰诸子略时已分列于他家并成定稿,而后总纂校订兵书略时复见任宏亦著其书,故取舍后仍列于诸子略并删省兵书略中之重复,故有此注:而班固六艺略本未著录司马法,乃其后总定时由兵书略出之并归入于六艺略,故言“出司马法入礼也今夷考汉志,伊尹51篇、管子86篇、明冠子1篇和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后被归入道家;孙卿子33篇和陆贾23篇被归入儒家;苏子31篇和蒯子5篇被归入纵横家:淮南王被归入杂家:司马法则被归入到礼类。汉书宣元六王传载: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程方进传载:命遣大将军共行皇天之罚,讨海内之仇,功效著焉,予其嘉之。司马法不云乎?辛庆忌传载:司马法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胡建传载: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主父偃传载: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颜师古注日:"司马穰苴善用兵,著书言兵法,谓之司马法。说,司马,古主兵之官,有军陈用兵之法。"陈汤传载:司马法Er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李广传载: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闵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主父假列传载:司马法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太史公自序载: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以司马法为例,西汉以来一直被当作古兵书、军法来看待,常被称作司马法,又号司马兵法。颜师古曰“司马,更官卿,掌邦政,军旅属焉”,又"司马主武,兵禁之意也班固将其归入到“礼”类后,大概是为了突出并呼应其"礼"的特性而改称之为军礼司马法,但史记汉书中仅此一载,可见并不是当时世俗所认可的通称。而汉人对司马法的称引,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用于与军事相关的用途上,该书虽涉及古军礼且在定程度上与礼的范畴有重合,但全书所论述的终究是军礼,其性质和中心思想依然也是以军事为主体的,故缁志将其复入兵家类,并于北宋收入武经七书中。虽然班固可能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其他原因将该书出兵入礼,但依然不能抹杀该书被当时所普遍认可的兵书特性,也从侧面证明了班志的撰写宗旨诸子可入兵法,兵法亦可入诸子。六、结语需要注意的是,兵权课所省之淮南王书并不见于汉志,另见淮南内21篇与淮南外33篇于杂家。故姚振宗以为淮南王由兵权谋省而入兵法,“注云入兵法者,以兵权谋家所注考之,则淮南书也'51291°亦有学者认为此类班氏注云“入兵法”不知何书从七略兵书中析入杂家,以兵权谋所省10家考之认为应是淮南书。52150班志此处言省而不云出入者,即省去删去之意,可见与前诸子略是重复的关系,与伊尹太公等其他8家书一同删去。班固所省出之10家,除“出"兵“入”礼的155篇司马法,其余所省去的9种兵权谋书共521篇,刘奉世以为“种”当作“重”,且“重”之上还应当有"篇"字。5324另班固于兵书略下有注.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省卜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虽然统计的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但班固等确是认为省去、出入10家之后剩余53家兵家。地皇四年(23年)四月,王莽“得颛封爵,政决于邑,除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454182。汉志兵家总数加上省去出入之10家,正合63家之数,可见汉人一直以来都是将太公司马法等10家看作兵书的,但班固依然删省出入为诸子等,兵书虽与子部分列,但以班志著录体例来看兵法是可入诸子的。诸子略杂家类下班固自注“入兵法”三字的真正含义,学界历来争论不一,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大致可看作对立的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入兵法”指的是杂家类书目的一种或某几种甚至全部杂家学派均可归入兵家;另一部分学者则均本陶宪曾"出蹴鞠"说,“入兵法"三字之上原应有“出蹴鞠"三字,即班固是将蹴鞠书由杂家出之而复入兵技巧家。虽然这两种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也能自成其说,但若纵观汉志之所言“入”,均是后者入于注之前,除杂家类"入兵法”外其余班固自注之"入"者无一例外,据此笔者认为“入兵法"三字之"入”也不应例外,比较班志是一个整体,其著录体例与“出""入"的宗旨应当是贯穿全书并前后一致的,所以杂家类班注“入兵法”所言的真正含义应当是“兵法”归入到杂家类,而不是杂家书可归入到兵法,更不是较为牵强且证据不足的“出蹴鞠,入兵法"说。廓清了以上笼罩在"入兵法”上的疑云,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只需要弄清究竟什么样的"兵法"才符合能归入到杂家的标准。章太炎的论述也许能为我们研究汉志"入兵法"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他指出“盖当代之兵书,应秘而不宣,古代之兵书,可人人省览。孙子十三篇,空论行军之理,与当时号令编制之法绝异,不似今参谋部之书,禁人窥览者也。是故当代之兵书,不得与子部并录"54114,汪晓云言此实暗言子书即兵书,子书所言"兵”"秘而不宣案章汪二说为是。但笔者认为,对于“古代兵书人人皆可省览的问题也不应太过绝对,如尉缭子一书多言军事训练及练兵法,至唐宋时犹多有可称道处。且兵阴阳书至唐宋时亦屡下诏书禁民间修习,可见这些对于“当代”统治有所威胁的兵书亦在禁止之列。秦统一六国尤其是孝武"罢黜百家”以来,兵书与诸子都是儒家统治指导思想下的“牺牲品”,目录分类也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又须暗合统治集团利益,故兵书分类遭牺牲肢解最大。“入兵法”似指如章说之“欲禁人窥览之兵书”,统治者欲秘而不宜并根据时代及形势之变化将其辄入杂家,录之于诸子而废弃其军事属性,有目的地使其湮没泯然于众。

    注意事项

    本文(《汉志》杂家“入兵法”初探.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