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人物描写艺术.docx
献金轩中计的w三三*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中对周瑜、蒋干的刻画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令人击节赞叹。一、听声音蒋干来江东之前讲了三句话:“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蒋干于曹操面前口出狂言,一下子便看出他求功心切又非常轻率、志大才疏的特点。到江东以后,与周瑜相见,却不料周瑜并没有与他寒暄,而是一见面就点穿他的来意:“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无奈只得回答:“君久别足下,待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周瑜进一步又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句话巧引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使蒋干无所适从,只得假装生气回答:“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周瑜见机便说:“吾但恐兄为普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样一来,就让蒋干自己把自己的说客身份给否定了。群英会上,周瑜又向众官说:“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又对太史慈说:“如有席上言军事者即斩之:这样极其巧妙地将蒋干劝降之口给封住了。读到这里读者不能不为周瑜才智过人的话语而赞叹。以下时间凋瑜口若悬河,而蒋干只得随声附和或无言以对。周瑜夸耀说:“吾之军士颇雄壮否?”蒋干说:“真熊虎之土也。”周瑜又说:“吾之粮草颇足备否?”蒋干说:“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周瑜又向蒋干夸耀今日的地位,表明自己对孙权的忠心:“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一席话声情并茂,显示了他在东吴的重要地位及对孙权的一片忠诚,令蒋干张目结舌,彻底打消了他劝降的念头。群英会上周瑜先发制人、口若悬河、语言机智而又不乏文采。蒋干处处被动,时而假意搪塞、随声附和,时而哑口无言。自始至终,这个说客竟没能说出一句劝降的话!二、看神态周瑜和蒋干二人的神态变化也很值得研究。文中写了周瑜“大惊”、“心惊”各一次,六次写周瑜的“笑”(其中三次大笑)。写了蒋干由“昂首而来”到“面如土色”一系列的神态变化。两人神态的描写无不切合人物当时心情,又使两人相映成趣。周瑜远见曹水寨“火光通天”,感到“心惊,待到近前窥探乃“大惊”。曹军蔡瑁、张允二人确实治水军有方。两处心理描写极有层次,同时也突出了除去二人的重大意义。待到听说蒋干前来,于是由“思”转“笑”,这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问计而高兴,破曹之计已出。二人相见,周瑜一语道破蒋干说客身份,蒋干出乎意料一下“愕然”,并加以否认。于是周瑜再“笑,这里的“笑”乃笑蒋干欲盖弥彰。蒋干假意要回,周瑜“第而挽其臂,婉言相留,这第三次笑”是对蒋干表示亲切,以便稳住他,诱他上钩。这三次“笑已使蒋干有点被动了。继而周瑜下禁言令,违者斩,蒋干“陈愕”,不敢多言。群英会上周瑜“大笑”畅饮,佯醉“大笑”,夸耀显赫,表明忠心,言罢“大笑”。这三次“大笑”充分表现了他雄姿英发、豪迈自信的性格特征。相比之下,蒋干是面如土色”。他的神态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他貌似聪明实则胸无城府,欲充大任实则胆小如鼠。事前的口出狂言、盲目自信与现在的胆战心惊、束手无策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二人的神态描写真可谓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三、观行为来江东之前,曹操问计“言未毕”,蒋干便“忽”地站出来应命,真是迫不及待地邀宠。周瑜闻干至,与众将“附耳低言”,布置计策,成竹在胸。群英会上周瑜酒后舞剑啸歌、潇洒豪放,使蒋干认为他醉了。群英会后周瑜“携”蒋干入帐“抵足而榻”,其后两个人一系列的表演更是精彩绝妙、相映成趣。周瑜“佯装大醉”,“和衣而卧/呕吐狼藉”。更使蒋干认为他真的醉了。蒋干求功未成,无法复命,哪里睡得着?先是“伏枕”,听“鼓打二更后,“起床偷视”文书,发现蔡、张二人的信后,“大惊,暗读之”,将书信“暗藏于衣内”。可以看出他完全相信了这封信,以为是个立功的机会,进了圈套。周瑜见机假意“翻身”,蒋干“勉强应之,及瑜“睡着”,干“伏在床上”。近四更,有人入帐,周瑜“忽觉”,与人窃语,后悔“酒后失事”,蒋干“只装唾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到这里他识不出周瑜的假戏,更是对那封信确信无疑。瑜“入帐”,干“蒙头假睡二及五更,瑜“睡着”,干“潜步出帐/径出辕门”。他自以为得计,实则由于求功心切、志大才疏,恰恰中了计。这周瑜忽睡忽觉,蒋干时起时伏;一方施计,一方中计;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段精彩的动作描写把两个人的表演描绘得活灵活现而又相映成趣,读来不能不赞叹。好一个罗贯中,真的把人物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