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及应对策略.docx
关键词:家校共育应对策略现状摘要:自2017年3月兰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新教育实验以来,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新教育的种子已经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生根、发芽,绽放出一朵朵娇艳的花朵,散发出其醉人的芳香。作卷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的家校共育行动策略己然深入人心。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全社会的教育热情已经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然而,农村中小学因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大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照看孩子。这些老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主动与学校和教师沟通的意愿,或者他们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等各个方面。他们不具备与学校和教师合作的主动性,更多的是出于应付学校教师的要求和安排,甚至还有些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和安排存在不满和反感情绪。所以,如何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配合,摸索出适应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有效方式,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就迫在眉睫。关键词:家校共育;现状;应对策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然而,在农村,本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就不高,加之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一手带大,娇生惯养,宠爱有加。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无须家长的协作与配合。甚至对学校和教师的家校共育方式置之不理,或者他们只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等方面。他们不具备与学校和教师合作的主动性,更多的是出于应付学校教师的要求和安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新的契合点,新的方式和途径,从以前共育方式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庭情况找到最适合农村学校教师和孩子的家校共育策略。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我们课题组特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我校周边5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教师的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的主要现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师对家校共育理论的认识不足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发展到今天,其理论构思和行动策略都基本成熟。然而,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对这些理论和策略缺乏清楚的认识,简单地将家校共育理解为就是和学生家长简单的沟通,要求家长与之配合,就是家校共育;或是迫于学校的压力,片面地追求家校合作的形式,没能触及问题的实质,没能解决家教共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们对于家校共育、合作共赢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和片面。(二)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更加淡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大多数家长以孩子能够考高分为目的,他们对教师的道德水准、业务水平等诸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或者误解。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只有孩子犯了错误,老师才会找家长“合作”。或者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家是何等的乖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犯大的错误,老师就没必要“大动干戈”找家长,他们甚至怕老师找家长,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事实上,农村的中小学是实施家校共育的主阵地,与社会相结合的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教师的家校共育手段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的束缚有些教师为适应学校新教育改革中对于家校共育的要求,盲目追求形式,于是,便出现了教师无休止的要求家长合作,三天两头就要求学生家长到学校,盲目地布置要求家长参与的学生作业,动不动就召开毫无意义的家长会教师只把这种教育手段当作完成学校家校共育目标的一种形式,殊不知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形式,对于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并不奏效,甚至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考试和分数一直是教师和家长最为重视的,如何才能让学生考出最好的成绩,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这种固有思维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也好,家长也罢,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学习上。孩子考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哪一科的成绩导致了孩子的退步,如何才能让孩子迅速地提升名次成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所有话题。至于孩子的品德教养、审美观点、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内容就少之又少,教育内容单一且缺乏协调与统一。(四)学生家长缺乏内在的合作愿望和合作技能在农村,学生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的内心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存在。所以他们大多时候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和指派,缺乏主动与教师或者班主任沟通交流的愿望和技能。因为教师找家长的合作更多带有强制性,导致家校共育只是形式上的参与,缺乏实质的效果。因此,如何想方设法打消家长的顾虑,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参与,一同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另外,农村许多家长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更多的是“破口大骂”或“棍棒教育”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他们不懂得悉心与孩子沟通、交流,用心理疏导的办法解决问题。从以上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农村学校家校共育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应该有的表现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教师与家长在家校共育问题上缺乏相互的理解、信任、配合与支持。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方法亟待提高。家校联系内容偏颇,实效性不高,存在许多急需改正和完善的地方。二、针对当前现状的应对策略探究(一)建立家校协作联盟,用制度约束保障共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家校共育,不是学校和教师的独角戏,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齐抓共管方能见成效。只有家长愿意接受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传授的教子方法,其教子水平才会日见提高,我们家校共育的目的才能最终达成。作为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主体,学校应该召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主动邀请和组建以教师、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家校共育协作联盟,同时明确家校联盟各自的职责,让其在享受家校联盟权利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建立家校联盟的活动制度,确保所有家校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通过家长进课堂、参与亲子活动、陪孩子吃营养餐等形式,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了解孩子的日常作息。通过家长的切身参与,体会到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良苦用心,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落实家访制度。由学校制定家校联系卡,教师在家访时,将了解到的学生及其家庭的相关信息记录在联系卡上,返校后再汇总分析,充分了解家庭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家访活动,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孩子无私的爱,家校共育的合力就走得更近了。三是做好家长学校培训制度。因为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家长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学校可聘请有经验的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家校共育做好保障。四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不仅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共同商榷学校发展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各个班级也要成立班级家委会,聘请热心于班级管理的家长代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样,很多班主任感觉棘手以致无法完成的工作和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做好的工作,可由家委会成员协同完成。或者由家委会成员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让大家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教育。(二)采用“互联网+”家校互动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农村的大部分家庭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很多家长都能熟练地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微信、QQ、抖音、快手等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互联网及时发送孩子的实时动态、作业信息、优良表现等,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思想品德、身体状态、学习水平、情趣爱好等全方位的信息,共同探讨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我们可以把孩子在课堂上勇于举手回答问题、与同学激烈讨论的学习场景拍成视频发给家长看,也可以把孩子参与活动时的开心一刻和精彩一瞬拍成照片发给家长看,还可以把班级近期的活动和成果拍成短片播给家长看,更可以把优质的学习资源和育儿经验转发到网上与家长一并阅读和探讨。通过互联网+模式,让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使命。(三)利用家长会和校讯通信息平耋,让家长轻松掌握学生的动态家长会是一直以来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手段,也是家长每学期在孩子考试结束后翘首以盼的一件事。作为学校,一定要利用好这一机会,争取让家长会取得最大的成果。家长会上,可由学校领导向全体家长汇报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和教育教学思路,聆听家长委会成员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对家长进行育儿经验培训,还可由班主任主持,分析学生近期表现,汇报学生成绩进退情况,指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听取家长意见,协商解决问题。另外,可利用校讯通等信息平台,及时将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情况、学习状态、获奖处分、放学放假等信息。通过校讯通,可以第一时间跟家长取得联系,也有助于家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足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O学校教育更是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用专业的知识、优越的资源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如何巧妙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便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理高效的家校共育环境才能形成。作者简介:高发瑛,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榆中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