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析版).docx
-
资源ID:1076250
资源大小:592.11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析版).docx
目录考点Ol辛亥革命1考点0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4(按住CtrL点击目录里的考点,可直接跳到对应考点)考点01辛亥革命嘴2023年高考真题1. (2023年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屹故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吃破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2. (2023年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谄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谄议局议长和土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激。瑞激认为该土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谄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0年”具有“谄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谄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谄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谄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故选D项。3. (2023年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B.C.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2022年高考真题1. (2022年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晴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2. (2022年天津卷)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暴在中华大地上迅猛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材料所述的“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指的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所述的“武装斗争”指的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行的系列反消武装起义起,材料所述的“各地新政府的建立“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可见材料所述的著作主要反映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进行民主革命宣传,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不涉及“武装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3. (2022年江苏卷)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亳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A.腐儒的趣味B.智者的个性C.青年的时尚D.革命的态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故选D项。4. (2022年湖北卷)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scc*fi<5牛2K黄益乍 帜增更 青今新 龙昔岁 销之气 声感象 匿国万 迹旗千五处 色此炳繁 耀盛通之 衡区>V 微*<-*»u a阿弋 * Z 竽 £s-Z 卜III皈 %6"皆 Ja 3一 V?K 乙 l一响“l,小l解办幺dl-3 ,SKn城2; 云4-i%卫川券K&2#也日必斗 八ix7才.÷<.1 乙川户.灭.”船汽zaa VL君用我三一ft外及触法也分q.t£rL 4 内ll2iHt4w-xrxJ%,立 炉费 Un.M.,久 m 门4>刁心lAa 力X等目 Jrr小九(X八七.z4dUV九胃鼻古生a"手塞 一力,;Ct 。个心磔<心,3匕廿0点一 再) A.流露出对社会婚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旦H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姐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据材料“元旦日记皿国旗五色”“黄旗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5. (2022年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出台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发表于1903年,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D项。故C选项。6. (2022年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壤,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答案】(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解析】(I)背景:根据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学进一步传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7. (2022年浙江卷1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答案】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可归纳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据材料“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可归纳出,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根据材料”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可归纳出,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2)批判:根据材料“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及所学知识可得,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三纲五常。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2021年高考真题1. (2021年河北卷)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项正确: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当时军阀统治的重要基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说明军阀统治并未完全丧失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2. (2021年湖北卷)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展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品品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类别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答案】A【解析】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更加数量丰富、种类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192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对比190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向前变迁,A项正确;材料中的展品种类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3. (2021年天津卷)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4. (2021年北京卷)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认可,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们具有不相同的性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此时辛亥革命早已发生,所以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5. (2021年浙江卷6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6.(2021年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7. (2021年湖南卷)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犊,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8.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8.(2021年浙江卷11月)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江,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江,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革命的联合,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联合的重要性,排除。故选B。9. (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答案】(I)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方面分析可知,两者都是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根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可知,两者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根据“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根据“江楚会奏变三折”的内容,以及“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评价:根据材料中“变革科举制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可知,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根据“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可知,“江楚会奏”是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根据“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可知,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10. (2021年广东卷)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标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答案】【示例】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民族矛盾空前严重;1932年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以唤醒学生在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总之,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解析】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炼出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根据所学,首先说明课程目标颁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结合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说明其具有促进学生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等。其他论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题2020年高考真题1. (2020年北京卷)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0B.C.D.©(D【答案】C【解析】是“康乾时之中国”,此时中国主权完整,经济世界第一,西方国家不敢藐视。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入侵中国。是“现在之中国“,即1911年的中国,遭到列强瓜分。是革命党人所担忧的“将来之中国“,面临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危险。故选择C项。2. (202。年全国m卷)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袁世凯希望临时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由人民选举产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二人意见相左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正确;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问题,是在革命胜利之后,C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排除。故选B。3. (2020年全国I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I)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答案】(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解析】3)根据“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根据“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可知制定商律;根据“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根据“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政府鼓励创办公司,促进商业发展,对商人实行保护政策,实际上是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的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唯2019年高考真题1. (2。19年天津卷)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2. (2019年全国II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蹩2018年高考真题1. (2018年浙江卷11月)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驱除默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答案】D【解析】根据“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可知,社会革命是指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故D项正确;AB是民族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故排除ABC三项。2. (2018年浙江卷11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答案】C【解析】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排除ABD三项。3. (2018年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4. (2018年浙江卷4月)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颠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初叶”“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振奋国民精神,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掀起“一次革命”,排除B;材料反映呼吁我国国民觉醒,并非唤起“亚洲觉醒”,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017年高考真题1. (2017年上海卷)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答案】C【解析】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五口通商,也不涉及租界和门户开放,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 (2017年上海卷)“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答案】D【分析】“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大意为:政府是治理齐务的机关,政府中的职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殊的阶级,不应该有非分的称呼。清朝官府根据官位等级,有大人、老爷等称呼,这明显反映了封建的等级制度,落后而腐朽;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共和国追求民主平等,如果再以大人、老爷等作为称呼,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而官职和先生、君作为称呼,既表示对人的尊敬,又没有等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