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目录学校基本概况1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1.1 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21.2 在校生规模21.3 学科专业设置情况21.4 本科生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22师资与教学条件32.1 师资队伍建设32.1.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32.1.2 专任教师队伍情况42.2 教学条件建设52.2.1 教学经费投入52.2.2 教学条件保隙53教学建设与改革63.1 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63.1.1 强化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63.1.2 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73.1.3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83.1.4 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努力培养时代新人103.2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103.2.1 丰富内涵,完善课程思政体系103.2.2 多维发力,加速提升建设成效113.3 强化实践教育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123.3.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123.3.2 深化创新创业改革,提升双创人才质量133.4 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43.4.1 力口强第二课堂建设,持续发挥育人能效153.4.2 发挥语委基地优势,促升语言文字推广163.5 深化国际合作教育,提升学生国际视野173.5.1 扎实推进留学教育,提高教育国际水平173.5.2 力口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合作交流途径173.5.3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73.6 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赋能课堂教学提质183.6.1 强化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83.6.2 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实效183.6.3 持续多措并举,助力教学能力提升19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4.1 注重落实顶层设计,推进工作落实落地204.1.1 完善教学体系模式,助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204.1.2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工作214.2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224.2.1 强化制度保障,提升教学质效224.2.2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热情234.2.3 加J强质量监控,促升教学质量244.3 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65学生学习效果275.1 学风情况275.2 教学满意度275.3 毕业情况285.4 就业措施及状况295.4.1 多措并举促就业295.4.2 落地生根见成效306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06.1 推进学分制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06.2 实施“主修+辅修”,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316.3 试点书院制改革,推动一站式社区建设317人才培养特色317.1 聚焦两系双模,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317.2 强化培德育人,培养时代新人328尚需解决的问题3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及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和要求,坚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总目标,深化推进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建设,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增强,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基本概况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学科结构完善,学术实力雄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办学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进入首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一百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东大文化。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承担“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项目,通过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教育创新战略,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目前,学校占地828.76亩,建筑面积356775.13平方米。设有研究生分院和9个学院,3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同时共享东北大学全部博士和硕士学科点资源,单独设有光学工程、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全日制统招在校本科生10692人,硕士研究生1266人,博士研究生107人;教职工848人,其中专任教师599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3人,硕士、博士生导师26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省级高层次人才5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秦皇岛分中心,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地震光电探测分中心,东北大学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85工程”实验室2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获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五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1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全面贯彻东北大学的办学思想,秉承“同一家园、同一梦想、一同奋斗、一同分享”的理念,践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使命,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提供服务。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 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崇德尚美,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基础功底厚重,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从事学术研究、工程应用、综合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注重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大思政”格局。强化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不断厚积专业基础,持续加强知识运用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成效,切实服务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1.2 在校生规模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2069人,本科生人数为10692,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8.59%。1.3 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本科专业总数37个(包括国际化办学四个同代码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202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从教育部获批。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21个,理学专业5个,文学专业2个,经济学专业3个,管理学专业5个,法学专业1个,工学专业增加显著,符合学校办学特色方向,各专业门类占比如图1.1所示。1.4 本科生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2022年,我校面向全国除西藏以外30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计划2700人,共分为10个专业类、民族学专业及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其中,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2400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计划人数300人。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图1.1各专业门类占比在实际录取的2700名新生中,男生1803名,女生897名;年龄最大新生1996年出生,最小新生2008年出生;共招收21个少数民族学生231名;应届生2540人,往届生160人。新生报到率为98.59%,较往年基本持平。2022年我校34个本科专业,除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按照10个专业类进行招生。其中工学类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50.07%,理学类占5.93%,管理学类占17.37%,经济学类占8.55%,语言类占5.67%,法学类占1.30%,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占11.11%。2022年我校招生生源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在12个省(市、区)理工类最低投档位次上升。招收文史类的省(市、区)中,有5个省(市、区)最低投档位次上升。各省理工类录取最低分超当地控制线100分以上的20个;超当地控制线50分以上的10个。各省文史类录取最低分超当地控制线100分的9个;超当地控制线50分以上的6个。悉尼学院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其中16个省(市、区)的最低投档位次上升显著,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江苏省,上升5552名。20个省(市、区)的最低投档位次平均上升1235名。2师资与教学条件2.1 师资队伍建设2.1.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0222023学年,学校有专任教师599人,外聘教师194人,折合在校生数12811人,生师比为18.41:1。教学管理人员21人,学生管理人员79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1.23%;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58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6.99%。为更好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据国家和河北省政策方针,完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出台工作。本学年学校新增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截止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12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0支,河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河北省师德标兵3人,宝钢优秀教师7人,围绕本科教学一线教师的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1.2 专任教师队伍情况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5%;副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占31.88%。受学校底子薄和教师教学任务重等方面制约,专任教师中教授职称所占比例偏低。职称结构分布见表21所示。表2-1职称结构分布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569.3519131.8934757.9350.83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0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99%,高学历专任教师符合新时代学校发展需求和目标定位。学位结构分布见表22。表2-2学位结构分布博士硕士人数占比()人数占比(%)37662.7720534.22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教师121人,3645岁教师313人,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45%。学校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偏于年轻化,具有激情、探索和活力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但也需要进一步通过鼓励引导、培训交流、经验传授等方式帮助其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年龄结构分布见表2-3所示。表2-3年龄结构分布35岁以下36-45岁46岁以上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12120.231352.2516527.552.2 教学条件建设2.2.1 教学经费投入学校始终坚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优先保证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项目予以专项支持,教学经费及使用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本学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219.1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93.22元。具体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4所示。表2-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项目数量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39144.17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万元)6437.45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2344.61教育事业收入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收入(万元)21245.96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其中:国家(万元)17674.19本科学费收入(万元)10500.49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万元)4219.11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29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3293.22专业建设支出(万元)1219.49实践教学支出(万元)667.93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624.7生均思政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元)104.622.2.2 教学条件保障(1)教学用房学校总占地面积552,503.57m2,产权占地面积为527,796.08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56,775.13m2o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计198638.1m2,其中,教室面积为34,404.52m2(含智慧教室面积1,038.64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为79,535.36m2,拥有体育馆面积8546.11m2,拥有运动场面积59230.38m2o按全日制在校生12,069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5.78(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9.56(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6.46(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为6.59(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为0.71(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4.91(m2/生),教学用地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和运动需求。(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59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增加21.31%,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34.49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30.39%o(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4,717.48m2,阅览室座位数2,004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0.22万册,当年新增16,959册,生均纸质图书78.23册。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03万本册。3教学建设与改革3.1 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3.1.1 强化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为依托,坚持高水平人才培养核心,强化“四新”建设理念,按照办学定位和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本科专业布局,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规划。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课程内涵建设为抓手,以课堂质量提升为支撑,做优一流本科、建强一流专业、培优一流课程,讲活一流课堂、育好一流人才。对标对表审核评估要求、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专业认证条件,完善大类专业建设布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基层组织教学水平,加速推进特色优质专业建设,实现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通过打造特色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与东北大学总校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布局,更好融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校共有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民族学5个与总校差异化发展专业。针对东北地区仅有3所高等院校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现状,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规模小,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为进一步提升东北大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力,支持东北振兴国家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学校继续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运行机制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设计。20222023年度,学校多次组织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与认证、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等研讨会,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凝练和聚力优势学科方向、构建良性学科专业布局、谋划特色发展为目标,重点讨论了部分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学校实情制定了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导向: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考虑学校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支撑能力,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学科。截至目前,学校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本科教育创新高地;通信工程、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优势专业列入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行列;自动化、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纳入河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英语、机械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7个专业纳入校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为进一步落实专业建设工作,强化专业建设成效,20222023年度,多次组织专业负责人参加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和审核评估等培训会,制定年度阶段专业建设任务,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主线,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为辐射面,对标对表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标准,积极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建强一流专业,培优一流人才。3.1.2 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过程、执行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事关高质量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实施效果。学校遵循“立足目标、着眼发展、严格程序、规范流程、严谨论证”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专业培养方案定期修订、逐年微调和年度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参照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专业教研室、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层次逐级论证的工作流程,严格把关,在保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要求,秉持与东北大学总校“同质化”人才培养和差异化发展理念,2023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继续修订与总校接轨,课程体系由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四个课程模块组成,进一步调整各模块少数课程开课顺序、不同模块课程比例、课程考核方式及学时,精选优化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群,确保核心课程群类似条件下,增加差异化特色课程。各专业对标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围绕来自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学生代表、校外专家等多方的调研反馈情况,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系矩阵等进行了规范修订,另外,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得思政课较好的教学效果,从2023级开始增加开设2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由原来的3学分,48学时,调整为2学分,32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原来的3学分,48学时,调整为2.5学分,40学时;思想道德与法治由原来的3学分,48学时,调整为2.5学分,40学时。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课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劳动实践课程学分设置为2学分,逐步完善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专业按照2025年审核评估要求规范了各专业实践类环节学分(学时)计算方法,确定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类环节学分并在培养方案中公开,确保各专业学分(学时)比例达标。2023级各学科课程模块学分要求如表31所示。表3-12023级各学科课程模块学分要求学科门类总平均学分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工科164.272.6229.5934.0927.91理科16048.532.548.530.5经济15868.530.8333.1725.5管理166.56833.6339.3825.5文科16743.580.520.522.5法学16751.5642427.5为提升课程思政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引领作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强化专业特色优势及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矩阵关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讨和修订工作,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确保各专业培养方案能够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彰显自身的特色优势。3.1.3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优势的结合度,对标教育部“金课”“两性一度”等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发挥课程主渠道育人作用,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成效,将课程资源建设和体系构建作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校级双语/全英+课程、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2023学年,学校共面向本科生开设课程1237门,课程门次数为2609门次,相比2021-2022学年分别少5门和增加4.0%。通过鼓励引导高级职称人员走上本科生讲台讲授专业教育课程,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达到90.16%,相比去年进一步改善,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8.04%。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见表32所示。表3-2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类别总人数项目授课人数百分比(%)课程门次(门次)百分比(%)课程门数(门)百分比(%)学校/2609/1237/教授61授课教授5590.161756.711219.71公共必修111.5418.03572.1819课公共冼修课副教授18450.328.260.234专业课授课副教4716277.0588.041125974.2922.88983287.92授公共必修26.5246252479.4735课2.83冰126.52200.77100.81专业课12970.1133012.6528322.88学校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依据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一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针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双语/全英+等7类课程,明确立项标准、建设周期和验收细则等,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完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1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校级双语示范课程14门。20222023学年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11,学校共资助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6门,其中,基于五类一流课程类别建设的“课程思政+”11门。在“三全育人”持续、深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依据修订的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教务处四级教材选用审核制度。强化二级学院监督、监管机制,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推行100%使用马工程教材。鼓励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色、科研成果及自编教义编写高水平教材。3.1.4 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努力培养时代新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规划,追踪跟进落实,围绕课程内涵建设、师资人员配备和资源经费保障等方面开展思政课建设工作,在“聚焦大思政格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聚焦守正创新理念,实现教师与资源多维共享”“聚焦地域空间优势,实现服务与育人效果提升”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亮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建设总引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标对表思政课建设标准,严格落实学时学分,强化课程管理,助推考核多元化。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思想过硬、业务过硬,敢于突破自我,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参加河北省系列教学竞赛活动。2022-2023学年1名教师获河北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7名教师获三等奖;在帮助秦皇岛党史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智库作用,占相当比例的思政课教师担任了社会各界的理论宣讲、党史宣讲工作。充分利用秦皇岛地域空间优势,本学年新增2个实践基地,挖掘红色和历史资源,丰富了育人内涵。近年来,思政课教师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撰写教研教改论文2篇,荣获教学成果奖2项。3.2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长期以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以一流的思想政治情操提升全校课程思政改革和育人成效。持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紧紧围绕“六专一核”体系,坚持“融合务实”理念,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特色凝练、成果推广为总引领,不断做细、做实、做优、做深课程思政基本建设,让课程思政改革反映到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在教师价值引领,落脚到学生价值塑造。3.2.1 丰富内涵,完善课程思政体系(1)聚焦立德树人,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以东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为工作主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改革布局,分校先行先试。坚持以课程思政为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总引领,凝练了“融合创新、文化引领、实践驱动”的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形成了“融合务实”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学校相继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分别下设有课程思政建设办公室和工作组,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建设经费。制定出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把舵定向。(2)聚焦六专一核,强化保障体系。坚持“融合务实'理念,构建了“六专一核”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该体系以培德育人为中心层(核心),以“信息、资环、机械、数理、经管、人文”六个专业群为行星层,以全校各专业为卫星层,以课程为子星层。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以思政课程为驱动,形成了以学院分党委书记负责、教学院长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责任链条”,形成“工作闭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压实做细。(3)聚焦融合务实,强化点面辐射。基于“专思融合、专业融合、课程融合、产教融合”的多态融合模式,链接各学科、各专业、各门课程、每个课堂的融合点,打造跨部门、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团队。通过融通融合、协作合作等方式实现不同教学团队共建一门课,不同专业教师共进一课堂,不同类别课程共享一案例,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创新性和共享性发展,形成了以思政课为引领,教师全参与、专业全覆盖、课程全辐射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4)聚焦三全育人,强化思政建设。秉持“全员一全程一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学校一学院一专业一教师”的四级贯通协同联动育人模式,形成涵盖课堂、课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本学年以2023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课堂等,从师生共进共建的角度,做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基本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基本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2.2 多维发力,加速提升建设成效(1)注重教学驱动,聚焦创新实践。通过组建跨领域、跨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精英团队,培育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互为主导、互相配合,保证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通过教学团队的联合授课,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思政、专业等知识的相通性和互补性,而且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坊,定期开展课程改革成果展演,使其成为展现课程思政的示范效应平台和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孵化器、驱动器。(2)注重广泛交流,聚焦成效提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建设思路,20222023年度学校及学院组织召开课程思政交流、培训和研讨会20余次。将课程思政建设写入教研教改重点项目指南,每年组织选树、评选课程思政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等,并积极组织参加东北大学总校课程思政相关工作。目前,选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东北大学总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分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9门,取得了良好育人实效。(3)注重成果凝练,聚焦价值塑造。探索出了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了学校特色,归纳总结了一系列有理念、有特色、可推广的建设成果。本学年组织参与了东北大学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和首届课程思政说课大赛,评选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9个;本学年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集课程思政:悟于心践于行(三),共征集了96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覆盖全校本科专业全部6个学科门类;同时出版课程思政教研论文集课程思政:守课程之渠,种育人之田(二),共收录了61篇论文。目前拥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选树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3名,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3个,教学名师24名。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集3部,课程思政论文集2部,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课程思政论文30余篇。获批课程思政类教研教改项目34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到了中国教育报、河北经济日报、长城网、河北经济网、河北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3.3 强化实践教育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3.3.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专业及社会的了解,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机制。依托培养方案修订周期,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了劳育和美育教学大纲,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为契机,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比重,学时学分由原来的16学时1学分调整为24学时1学分,同时将实验项目由验证型向创新型、综合型和设计型转变,新型实验项目占比不得低于50%。改善实验室条件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逐年扩大实验室开放覆盖面,基本满足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需求。20222023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实验课程785门次,共计8940学时,实验人时数共计539151学时,开设实训、课程设计专业统一实习等实践活动课程437门次,共计23148学时。为进一步提升实验课程授课效果,打造一流的精品实验项目,鼓励引导教师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及创新型实验项目,20222023学年继续启动一流实验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共资助2个实验项目进入一流实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学分最低要求,目前学校具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5个。本学年40374人次到各类校内外单位实习。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及占比见表33。表3-3学科门类学分及实践教学学分学科门类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所含专业数1722431专业平均总学分164.36160167166.5158167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25.9825.9416.3222.619.4120.81-为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本科生综合素质塑造以及专业知识检验作用,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和规范性管理,压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和学生撰写的工作安排,提升二级部门的监督效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提升切实有效。2023届共有2433名本科生参加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有2391名学生通过第一次答辩,一次答辩通过率97.82%0评选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79篇,优秀指导教师85名。3.3.2 深化创新创业改革,提升双创人才质量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双创教育体系(图3.1),不断挖掘、充实和建设各类双创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业实践平台I 课程体系图3.1双创教育体系(1)营造双创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投身双创热情。培育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文化,通过承接大赛、举办沙龙、线上线下宣传展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组织新生以班为单位参观大学生双创基地,激发新生的双创热情。编印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采录一征程,展示一年的创新创业成果。精心制作创新创业先进个人、优秀团队故事片,在微信公众号、QQ空间、网站等平台发布,通过讲述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全面展示我校创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新时代青年风采,激励更多的同学将“创新创业梦”融入“中国梦”。举办“ldig”创客行动计划、“创意征集大赛”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先后承办了第七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六届河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扎实做好赛事组织工作,严格规范比赛程序,承办质量得到了省教育厅、各参赛高校的高度评价。(2)拓宽扶持渠道,促进双创教育提质增效。发挥我校兴东沃科众创空间孵化作用,加强我校兴东沃科众创空间管理工作,持续做好空间入驻团队、企业的扶持与评价,助力入驻团队、企业的成长,众创空间全年新增团队14个、企业11个。深化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全年共有市科技局、东软睿道等3家单位参与项目支持,累计吸引投资17万元。在科技处的支持下,向河北省科技厅争取并获批了2022年度河北省大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5个,支持经费30万元。紧抓双创训练项目,为提升项目的质量,将服务搬上云端,通过线上对接校内外专业导师,破解技术难题、规划运营路径、对接市场资源,助力项目成长,累计服务94个学生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76次(是去年辅导频次的近2倍)o在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金奖6个,是河北省高教主赛道金奖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其中有3个项目入围“国创计划”全国年会,成为河北省入围“国创计划”项目最多的高校。精心组织双创竞赛,针对学生不能返校或活动空间受限的实际情况,坚持线上线下两手抓,从竞赛宣传、资源协调、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师生排忧解难,确保了全过程不间断训练和参赛。联合相关学院师生加强对竞赛项目的研究,寻规律、找差距、补短板、求突破,累计荣获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