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时间心理学的阐释-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ChinesePeopleBasedonTimePsychology_1.docx

    • 资源ID:1076919       资源大小:43.91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时间心理学的阐释-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ChinesePeopleBasedonTimePsychology_1.docx

    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时间心理学的阐释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ChinesePeopleiBasedonTimePsychology作者:郝海平/吕厚超/黄希庭作者简介:郝海平,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吕厚超(通讯作者),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1:houchao928;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重庆400715)o原文出处:心理研究(开封)2023年第20234期第300-309页内容提要:系统梳理了中国人的时间取向(也称时间洞察力)。通过对中国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分析,概括了中国人时间洞察力的特点:不忘初心(过去取向)、立足现在(现在取向)和展望未来(未来取向),并对时间取向与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的关系进行了述评。本研究认为不忘初心是民族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源头;立足现在通过欢乐为生活提供养分;展望未来给予个体展翅翱翔的翅膀。最后从操作性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ThepresentresearchsystematicalIysummarizedtheChinesepeople,stimeorientationwhichwasalsocalledtimeperspectiv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hinesepeople,stimeorientationandmentalhealthandbehaviorhabits.BysortingouttheChinesepeople1stimeorientationincludingpastorientation,presentorientation,andfutureorientation,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peoplestimeperspectivewereputforward,thatis,neverforgetwhyyoustarted(pastorientation),basedonthepresent(presentorientation)andlookingforwardtothefuture(futureorientation).Pastorientation,presentorientation,andfutureorientationallhadadualimpactonmentalhealthandbehavioralhabits(positiveornegative).Pastpositiveandfutureorientationwere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ositiveemotions,subjectivewell-being,themeaningoflife,andhealthylivinghabits,andwerepotentialprotectivefactorsformentalhealthandhealthylivinghabits;presenthedonistic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subjectivewell-beingandlifesatisfaction,wasapotentialprotectivefactorformentalhealth;presentfatalistic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essimismandnegativeemotions,andwasariskfactorforpsychologicalproblems;presentorientationandaddictivebehaviorweresignificantlypositivelyrelated,anditwasariskfactorforbadlifestylehabits;pastnegativesignificantlynegativelycorrelatedwithmentalhealthandgood期刊名称:心理学复印期号:2023年11期关键词:时间心理学/时间洞察力/时间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timePSyChOlogy/timePCrSPCCtiVC/timeOriCntatiOn/balancedtimePCrSPCCtiVC标题注释: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1NDZDO9);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2021-GX-003);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8SKBOO2);西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重大项目培育(SWU1909027)o1引言亘古至今,时间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当前心理学对时间的研究(时间取向)与前人对时间的观点不谋而合。时间取向是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偏好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刘霞等,2010),可划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人们对这三个维度的知情意行也被称为时间洞察力(吕厚超,2014)o以往研究发现西方人偏向未来取向和现在取向,他们很少回顾过去(BriSlin&Kim,2003);而中国人偏向过去取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关注历史和团体组织的积极方面匚etal.,2012)o但DaleQ992)发现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喜欢做长远规划,做规划时更考虑长远未来,似乎一那人(2012)的研究结果相矛盾。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人的时间取向以阐明上述矛盾。2过去取向2.1 中国人的过去取向中国人关注过去,认为过去是现在的基础,过往信息和经验更重要、价值更高(Guoetal.,2012),喜欢回想过去、购买熟悉品牌并在记忆中保留很多美好回忆(Jietal.,2009)o中国人对过去的关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崇拜祖先、尊重长者。儒家主张仁礼并举,其中"礼"代表尊卑长幼有序。此外,大量诗词通过“初心”表达对过去的关注。"初心"最早出自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除传统文化外,中国人对过去的关注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研究发现个体的时间取向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由未来取向为主转变为过去取向为主(deIaFuenteetal.,2014)o与中华文明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个体的一生很短暂。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中国人喜欢回忆过去。辉煌历史塑造了强大文化自信,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中国人爱好历史题材的故事和戏剧,喜欢从过去信息中寻找答案(Jietal.,2009)o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共同铸造了中国人的过去取向。但是,中国人的过去取向并非简单地关注过去,而是不忘初心和使命,为未来指明前进方向,即积极看待个体和国家过往的成功与失败,从成功中获得快乐并转化为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的源动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未来再犯同样错误,将过古乍为未来的借鉴。2.2 过去取向的功能过去取向(也叫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个体思想和行为对过去的偏好(Zimbard。&Body,1999),包括过去积极(反映了个体对过去的乐观体验)和过去消极(反映了个体对过去的悲观体验)两个维度。过去积极者能够积极看待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表现出积极情绪(Zhang&Howell,2011).高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生活习惯(崔萌萌等,2014);与之相反,过去消极者往往表现出消极情绪、不健康行为或精神失调(Geetal.,2020)o过去取向者将注意焦点集中在过去积极或消极经历中会对其心理和行为造成一定影响。2.2.1 过去取向与心理健康过去取向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RUSh&Grouzet,2012)o过去积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BhUlIaretal.,2015)和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Zhang&Howell,2011)o过去积极者普遍表现出高生活满意度(PrZePiOrka&Sobol-Kwapinska,2021;Saileretal.,2014)o从情感的角度看,过去积极者喜欢回忆过去美好经历并从中获得社会和情感支持;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过去积极者能够正确对待以往的成功和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与过去积极相反,过去消极与神经质等消极情感特征及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Geetal.,2020)和低生命意义感(Vazeou-Nieuwenhuis,2018)相关。过去消极者容易沉溺于过去的痛苦经历中不能自拔,出现反刍思维。反刍思维容易导致个体对消极情绪的抑制和转换能力变差(Yangetal.f2017),诱发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症状(李大林等,2019)o综上,过去积极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过去消极则为心理问题的风险性因素。2.2.2 过去取向与成瘾行为个体对过去的态度显著预测其当下的行为习惯。研究发现,过去积极与健康生活方式显著正相关(崔萌萌等,2014)并正向预测健康生活方式(甄一凡等,2015)过去积极者一方面能够从自己、他人的过去,和国家、民族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不忘初心和明确目标,容易抵制抽烟、喝酒等的诱惑。与之相反,过去消极与赌博成瘾(Donatietal.,2019)、网络成瘾(Bamettetal.,2020)、酒精成瘾(Coleetal.,2016)等成瘾行为显著正相关。过去消极者容易将消极的过去情绪体验带到当前,造成心理资源的过度消耗(卫武等,2019),导致拖延、成瘾等不健康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学业表现、社会成就?口主观幸福感(Steadetal.,2010)此外,过去消极者只关注消极的过去事件,忽略对当前和未来的规划,倾向于即时满足(FIorin&Iorga,2015)o综上,过去积极可能是健康生活习惯的潜在保护性因素,过去消极则是成瘾行为的风险性因素。关注过去积极事件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但是,一味沉溺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也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国家、民族和个体可能由于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而固步自封。因此,个体不仅要不忘初心,还要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3现在取向3.1 中国人的现在取向一些研究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关注过去(BeiSer&Hyman,1997;Yau,1988)o但也有研究发现,由于对具体事件和特殊规则的关注,集体主义社会更关注现田Shirai&Beresneviciene,2005)o例如,中国人和加拿大人在做决策时会对当前信息给予接近同等程度的关注(Jietal.,2009)中国人对现在的关注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研究发现,现在取向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RUbin&Belgrave,1999)0远到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近到我国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中国经济在大部分时间都位于世界前列(倪玉平等,2015)唯有经济发达,老百姓才能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不必时刻为未来做准备,不会经常陷入过去贫困的回忆中,才能够立足现在并享受当下。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关注现在,脚踏实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3.2 现在取向的功能现在取向(也叫现在时间洞察力)是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对现在的偏好(Zimbard。&Body,1999),包括现在享乐(反映了个体对命运积极主动的看法)和现在宿命(反映了个体对命运消极被动的看法)两个维度。现在享乐者相信努力改变命运,能在努力工作和刻苦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能通过家庭聚会、联系好友等活动汲取精神能量。现在宿命者认为一切皆是命中注定,得过且过。现在取向者对命运的态度极大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3.2.1 现在取向与心理健康现在取向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PrZePie)rka&Sobol-Kwapinska,2021;Getal.,2017)o具体来说,现在享乐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现在宿命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PrZePiOrka&Sobol-Kwapinska,2021)、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VaZeoU-NieilWenhUiS,2018)o这种负向关系在中年群体和青年群体中尤为显著(Chenetal.,2016)现在享乐者能够平衡工作和生活,在工作和学习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取得良好学业成绩或工作成就。在工作或学习的同时,现在享乐者也不忘劳逸结合,外出游玩、走亲访友或陪同家人,并从中获得生活意义感。与现在享乐者相反,现在宿命者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均为命中注定,以悲观、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未来失去期待,出现“抱负失灵"和"行为失灵"(胡小勇等,2019)即便在控制人格的情况下,现在取向对生活满意度、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标的预测依然显著(St。IarSki&Matthews,2016)。总之,现在享乐属于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现在宿命则是心理问题的风险性因素。3.2.2 现在取向与成瘾行为现在取向(包括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均与赌博成瘾(Annaetal.,2019)、网络成瘾(Bamettetal.,2020)、酒精成瘾(COIeetal.,2016)等成瘾行为显著正相关。与过去消极相同,现在取向会增加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干预难度(曹华等,2019)尽管现在享乐者脚踏实地,但也会由于工作成就变得骄傲自满,由于暂时失败变得郁郁寡欢,将注意转向成瘾物质。一些现在享乐者甚至将成瘾行为当作其享乐手段。尽管现在宿命者与现在享乐者一样容易沾染成瘾物质,但两者的内在原因不同。现在宿命者相信命由天定,不为未来做考虑,习惯即时满足和及时行乐。总之,现在取向是成瘾行为的风险性因素,现在取向者倾向于进行不经思考的冲动性行为。现在取向中的脚踏实地和从工作、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快乐是中国人"立足现在”的体现。但是,一味埋头苦干,不回头看过去,不抬头看未来,容易出现只重视短期享乐的成瘾行为(CiCearellietal.,2016)o因此,个体不仅要立足现在,还要展望未来。4未来取向4.1 中国人的未来取向中国人关注未来,除特殊时期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每隔5年都会做一个“五年规划"指导未来经济发展。中国人对未来的关注源于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周易中的"卦"和"爻”代表的卜算或预测包含着对未来的关注。此外,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中的积善成德和追求来世报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未来取向(Getal.,2012)经济发展与未来取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工作两个方面(PadaWeretal.,2007)在教育方面,当今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2%,而教育正是对未来投资的体现(GUthrieetal.,2009);在工作方面,2020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稳定的工作有助于个体摆脱对家庭经济的关注并着眼于未来。受传统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提前做好规划并一步步实现目标。4.2 未来取向的功能未来取向是个体思想和行为对未来的偏好。未来取向者能够抵制当前的各种诱惑,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坚持目标的韧性(李爱梅等,2018)o未来取向与心理健康和健康生活习惯(AboUSSegmetal.,2016)联系紧密。4.2.1 未来取向与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未来取向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乐观情绪(PrZePiOrka&Sobol-Kwwinska,2021)、主观幸福感(梁群君等,2017)等心理健康指标。这种预测效应在控制人格的情况下依然显著(St。IarSki&Matthews,2016)o此外,未来取向通过参与度(DenOVanetal.,2020)、社会支持(梁群君等,2017)和感激(Przepiorka&Sobol-Kwapinska,2021)间接预测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高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者在未来取向上的得分往往较高(Korff&Biemann,2020)o未来取向者一方面能够合理安邦读口管理时间(郭琪琪,吕厚超,2019),将时间用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有意义的活动上,并从中获得生命意义感;另一方面会提前做好学习和职业规划并积极为未来学习和职业做准备。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助于个体获得较满意的成就(刘伟臻等,2021)。总之,未来取向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潜在保护性因素。422未来取向与成瘾行为和拖延行为未来取向与成瘾行为和拖延行为显著负相关(WOjtkOWSkaetal.,2019)未来取向者的成瘾行为少,成瘾严重程度低(曹华等,2019;杨秀娟等,2021)。未来取向者成瘾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倾向于为长远未来做打算,对未来事件的敏感性更高,能够理智思考并做出决策(宋梅歌,冯廷勇,2017)o除成瘾行为外,未来取向者的拖延行为较少(宋梅歌,冯廷勇,2017)o未来取向者拖延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以"未来"为参照点,认为未来和现在之间的距离很近(李爱梅等,2018),将未来当作自我的一部分。因此,未来取向可能是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的保护性因素。总之,未来取向通常伴随着积极情绪、愉快心情和高生活满意度(PrZePiOrka&Sobol-Kwapinska,2021)o未来取向者在延迟满足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均做得更好,在享受现在还是为未来做准备的选择中更愿意积极为未来做准备(王盼盼,何嘉梅,2020)o中国人的未来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个体和国家的美好未来的期待和规划。这一点在“中国妈妈"身上尤为明显(李爱梅等,2015)o在婴儿刚出生时,中国妈妈已经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但是,一味追求未来的个体往往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等为未来做准备的项目中,忽略了过去的美好记忆和当前的多彩生活。因此,个体不仅要展望未来,也要不忘初心和立足现在。综上所述,消极时间取向者(包括过去消极者和现在宿命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生活满意度低、主观幸福感低等心理问题(Vaze。U-NieUWenhUiS,2018)以及拖延、成瘾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曹华等,2019)积极时间取向者(包括过去积极者、现在享乐者和未来取向者)在心理层面上往往表现出快乐、感激等积极情绪和高生活满意度(PrZePiorka&Sobol-Kwapinska,2021);在行为层面上容易养成健康、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按时完成任务等(崔萌萌等,2014)但是,忽略现在的过去积极者容易沉浸于过去的成就中,易骄傲自满和固步自封;忽略未来的现在享乐者容易出现追求当前享乐、即时满足的行为;忽略过去和现在的未来取向者容易一味追求工作,忽略家庭和生活。此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整体,以往对时间洞察力的分类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另外,个体的时间取向会随着年龄、情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灵活转换(deIaFuenteetal.,2014)o基于此,Zimbardo和BoydQ999)提出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概念(balancedtimeperspective,BTP),从动态整体的角度描述时间取向。5平衡时间洞察力平衡时间洞察力是过去积极、现在享乐和未来取向的最优组合,包括高水平的过去积极、中等水平的现在享乐和未来取向以及彳氐水平的过去消极和现在宿命;是一种时间可塑性,使个体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StOIarSkietal.,2020)o5.1 中国人的平衡时间洞察力中国人不忘初心,对过去充满积极和自豪的态度并在记忆中保留了很多美好回忆(Jietal.,2009)提到国家和民族的过去,首先映入中国人心中的便是文化上的五千年悠久传承、科技上的四大发明、经济上的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等辉煌过去。过去的辉煌给予中国人强大的民族自信。中国人立足现在。通过脚踏实地,中国人创造出各种奇迹,例如,经济和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中国人也不忘享受当下,例如,节假日的走亲访友。立足现在是中国人一往无前的起点和精神来源。中国人展望未来,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国家基于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此外,国家从1953年开始,除国民经济恢复期和调整期外,每隔5年都会做"五年规划"。另外,中国人无时无刻不积极为未来做准备,如储蓄行为和子女教育投入。展望未来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总之,中国人不忘初心,尊崇传统,牢记使命(过去取向);立足现在,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现在取向);展望未来,规划目标,信心满怀(未来取向)。当未来短暂失效,目标受阻时,能够不忘初心,明确方向,立足现在,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未来;当现在抑郁不得志时,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通过畅想美好未来获得动力;当现在取得成就时,能够不忘初心,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志存高远,继续保持谦虚;当过去失效时,能够将美好未来转化为动力,努力工作,实现理想。唯有不忘初心,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能行稳致远。5.2 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功能5.2.1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年龄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最大优点是积极性和灵活性,即根据情境在积极时间取向之间灵活转换。平衡时间洞察力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生角色和任务的转变而灵活地调整时间洞察力的权重。在平衡时间洞察力者中,年轻人偏向未来取向,老年人偏向过去取向,中年人无明显偏向(WebSter&Ma,2013)o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时间感知影响社会目标的优先性选择,年轻人基于未来时间无限的判断以获取更多知识为目标;老年人基于未来时间有限的判断以愉快度过剩余时间为目标(Carstensen,2006);中年人处于人生的中间阶段,不仅要兼顾家庭和事业,也要平衡地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偏向未来取向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老年人偏向过去取向有助于通过回忆过去有意义的事件来应对老年丧失期;中年人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家庭和事业,有助于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5.2.2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身心和谐健康是时间平衡最自然的结果(Griffin&Wildbur,2020)。研究发现,平衡时间洞察力与生活满意度(Chenetal.z2020)、主观幸福感(Griffin&Wildbur,2020)、心理适应性(MarCZaketal.,2020)、生命意义感(马茜芝,张志杰,2020)等一系列广泛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联系。即便在控制身体健康和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仍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WebSteretal.,2014)o平衡时间洞察力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持有的积极态度是其心理资源的源泉。资源保存理论认为高心理资源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Hobfoil,1989)此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灵活转换能降低个体出现反刍思维的概率。反应风格理论认为反刍思维者反复思考过去的负性事件和现在事件的负性结果会导致其对未来失去期待(林琳等,2018)o因此,平衡时间洞察力有助于个体提升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并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Sob。I-KWaPinska&Jankowski,2016)反之,失衡时间洞察力显著预测抑郁等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个体的心理问题会随着过去消极和现在宿命维度得分增高而增多(Griffin&Wildbur,2020)因此,平衡时间洞察力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和最佳预测指标;失衡时间洞察力则是心理问题的风险性因素,是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基础。5.2.3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成瘾行为和拖延行为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成瘾行为(曹华等,2019)和拖延行为(宋梅歌,冯廷勇,2017)显著负相关。平衡时间洞察力既是积极时间取向的组合,也是积极心理资源的组合。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随着积极心理资源的丰富而增强(李文福等,2021)o个体的积极情绪越多,因控制消极情绪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少,自我控制就可以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高自我控制有助于个体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抵制网络、药物等的诱惑(李文福等,2021)。此外,平衡时间洞察力者能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取向之间灵活转换,不会因暂时成就而骄傲,也不会因暂时失败而沮丧。反之,失衡时间洞察力正向预测成瘾行为(曹华等,2019)o个体的时间洞察力越失衡,其成瘾严重程度就越高,成瘾戒断就越困难。总之,平衡时间洞察力可能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保护性因素,个体的未来维度得分越高,成瘾行为和拖延行为越少,成瘾和拖延的严重程度越低;在过去积极维度上得分越高,越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甄一凡等,2015)o综上,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决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不忘初心是民族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源头,立足现在通过欢乐为生活提供养分,展望未来给予个体展翅翱翔的翅膀。6未来研究展望以往研究探讨了中国人的过去取向、现在取向、未来取向和平衡时间洞察力及其对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虽然有关时间取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一,平衡时间洞察力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尚不明确。一方面,虽然平衡时间洞察力是个体根据个人的资源状宓口情境变量以适宜的方式在积极时间取向中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但研究者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维度得分计算平衡时间洞察力(Zhangetal.,2013);另一方面,近期研究发现未来取向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李小保等,2021)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确定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和维度。第二,研究对象单一。以往研究大都集中于青少年(马茜芝,张志杰,2020)和老年人的时间洞察力(李小保,吕厚超,2018),缺少对中年人的探究。研究发现,个体的时间取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未来取向转向过去取向(deIaFuenteetal.,2014)o中年阶段可能是个体的时间洞察力的平衡点。因此,未来研究需探索中年人的时间洞察力的特点以及时间洞察力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此外,以往对青少年的研究集中在未来取向(BamfOrd&Lagattuta,2020),对老年人的研究集中在过去取向(HePPeretal.,2020)o虽然个体一生可分为婴J闾、儿童期等阶段,但每个阶段都有开始期和结束期,那么旧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是否会引起时间取向的转变?例如,青少年在学业结束时是否会产生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怀念与不舍,诱发过去取向?老年人在即将退休时是否会产生对退休生活的展望,诱发未来取向?因此,除了探索中年人时间洞察力外,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关注特定阶段和特定情境下的时间洞察力。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直接选取某个年龄段的群体来考察时间洞察力及其与学业成绩(蒋虹,吕厚超,2017)、主观幸福感(何文芳等,2019;李小保等,2020)和行为习惯的关系(宋梅歌,冯廷勇,2017;钟毅平等,2017)。问卷调查法受反应性效应和社会赞许的影响较大,并且无法得出因果推论。此外,问卷调查法受文字材料的限制无法对幼儿等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进行施测。因此,未来研究既可以尝试采用实验、访谈、纵向调查等多种方法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基线、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变量的因果关系,也可以尝试采用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等(刘霞等,2010)手段测量低文化程度者的时间洞察力。第四,研究内容单一。已有研究多关注个体层面的时间洞察力(李小保等,2020),很少从文化、民族和国家层面探讨时间洞察力(郭琪琪,吕厚超,2021)o研究发现,西方群体的个体主义时间取向和集体主义时间取向可能是分离的,例如,对个体时间持有积极态度,对集体时间持消极态度(Shr汰anthetal.,2018)o那么在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体主义时间取向和集体主义时间取向是否分离,其时间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些问题均需进一步探究。原文参考文献: 1曹华,杨玲,何圆圆,苏红婷,张建勋,张炀.(2019).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7(4),666-675.2崔萌萌,周艳玲,钮文异.(2014).北京市某医学院在校本科生健康生活方式与时间洞察力研究.中国健康教育,30(7),619-622. 3郭琪琪,吕厚超.(2019).未来时间洞察力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教育导刊,(6),27-33. 4郭琪琪,吕厚超.(2021).未来心理时间的新取向:集体未来思考.心理科学,44(1),184-190. 5何文芳,吕厚超,杜刚.(2019).社会认知基本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42(5),1167-1173. 6胡小勇,徐步霄,杨沈龙,郭永玉.(2019).心理贫困:概念、表现及其干预.心理科学,42(5),1224-1229.7蒋虹,吕厚超.(2017).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坚韧性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3),321-327. 8李爱梅,彭元,熊冠星.(2015).孕妇更长计远虑?怀孕对女性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心理学报,47(11),1360-1370. 9李爱梅,王海侠,孙海龙,熊冠星,杨韶丽.(2018).“长计远虑”的助推效应:怀孕与环境跨期决策.心理学报,50(8),858-867. 10李大林,黄梅,陈维,吴文峰.(2019).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自尊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5(3),352-359. 11李文福,贾旭卿,李功迎,张庆林.(202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7(5),660-667. 12李小保,杜刚,吕厚超,罗书哈.(2020).现在宿命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焦虑和时间顺从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13(1),25-31. 13李小保,吕厚超.(2018).年龄和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社区心理学研究,6(2),123-141. 14李小保,毛忆晨,吕厚超,王艺琪.(2021).中文版时间态度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9(2),375-379. 15梁群君,武碧云,林妙莲,李放,郑雪.(2017).毕业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5(6),1147-1151. 16林琳,刘羽,王晨旭,莫娟婵,刘俊岐,姜昊,贾绪计.(2018).绝望与感恩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与行为研究,16(4),549-556. 17刘伟臻,陈佳慧,吕萌萌,胡冬梅,李红霞.(2021).未来时间洞察力与预期后悔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心理研究,14(2),169-176. 口8刘霞,黄希庭,普彬,毕翠华.(2010).未来取向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18(3),385-393. 19吕厚超.(2014).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43-155. 20马茜芝,张志杰.(2020).高中生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同伴依恋和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6(2),168-174. 21倪玉平,徐毅,范鲁文巴斯.(2015).中国历史时期经济总量估值研究一一以GDP的测算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5),187-202. 22宋梅歌,冯廷勇.(2017).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时间折扣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6),683-690. 23王盼盼,何嘉梅.(2020).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52(1),38-54. 24卫武,黄昌洋,张琴.(2019).消极情绪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视角.管理评论,31(12),146-158. 25杨秀娟,范翠英,周宗奎,刘庆奇,连帅磊.(2021).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无聊倾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7(3),419-428. 26甄一凡,任政,钮文异.(2015).某校本科生时间洞察力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36(10),1551-1554. 27钟毅平,李琏,王潇.(2017).时间洞察力特质对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解释水平对内隐偏好的作用.心理科学,40(5),139-145. 28Abousselam,N.,NaUdaL.,Lens,W.,&Esterhuyse,K.(2016).Therelationshipbetweenfuturetimeperspective,self-efficacyandriskysexualbehaviourintheBlackyouthofcentralSouthAfrica.JournalofMentalHealth,25(2),176-183. 29Anna,D.M.,Elena,S.,Kinga,M.,&Caterina,P.(2019).Timeperspectivesandgamblinginadolescentboys!Differentialeffectsofpresent-andfuture-orientation.JournalofGamblingStudies,35(1),107-124. 30Bamford,C.,&Lagattuta,K.H.(2020).Optimismandwishfulthinking:Consistencyacrosspopulationsinchildren,sexpectationsforthefuture.ChildDevelopment,91(4),1116-1134. 31Barnett,M.D.,Melugin,P.R.,&Hernandez,J.(2020).Timeperspective,intendedacademicengagement,andacademicperformance.CurrentPsychology,39(2),761-767. 32Beiser,M.,&Hyman,I.(1997).Refugees,timeperspectiveandmentalhealth.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54(7),996-1002. 33Bhullar,N.,Surman,G.,&Schutte,N.S.(2015).Dispositionalgratitudemedi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apast-positivetemporalframeandwell-being.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76,5255. 34Brislin,R.W.,&Kim,E.S.(2003).Culturaldiversityandpeople,sunderstandingandusesoftime.AppliedPsychologyrAnInternationalReview,52(3),363-382. 35Carstensen,L.(2006).Theinfluenceofasenseoftimeonhumandevelopment.Science,5782(312),1913-1915. 36Chen,T.,Liu,L.,Cui,J.,Chen,X.,Wang,J.,Zhang,Y.,etal.(2016).Present-fatalistictimeperspectiveandlifeSatisfactiomThemoderat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时间心理学的阐释-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ChinesePeopleBasedonTimePsychology_1.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