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章节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一章绪论1 .简述园林的概念及其内涵。园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古典园林的狭义角度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遵循艺术规律,运用造园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文化美学意味浓、视觉景观美、物质功能全的游憩和居住环境。从现代园林发展角度看,广义上的园林早已发展成为概念更为宽泛且深远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不仅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还包括人类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活动,集自然生态、风景与人文历史、科技艺术于一体,为人类社会提供自然生态的、文明的生存环境。2 .试述园林产生的背景及其性质功能。(1)背景: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2)性质: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又分为私有属性和公有属性。古代园林大多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庭园,普通民众可享用的公共园林很少,因而具有私有性。而近现代园林是为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而建设的公共场所,从而具有公有性。自然属性。园林中浓郁的林冠、新鲜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俊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3)功能:狩猎游玩观赏休憩祭祀集会、演说文体娱乐饮食3 .简述园林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一)类型划分(1)按园林构园方式区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区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贵族)园林陵寝(寝庙)园林公共园林(3)按园林功能用途区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此外,园林类型还可以按国别划分,如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不胜枚举。(二)园林的基本要素:(1)建筑(2)山石(3)水体(4)植物(5)动物4 .世界园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世界园林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1)原始文明时期,进入萌芽状态特点:园林仅仅是萌芽阶段,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园林。(2)农业文明时期特点:出现古典园林,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造园流派,园林构成要素一致由山、水、物等构成,大多为统治阶级服务。(3)工业文明时期特点:园林由私人向公共转化,范围也扩大,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视觉效益向社会效益转化,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4)信息文明时期特点:园林领域大大扩展,成为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学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学科。5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有哪些?古典园林的整体艺术特点:(1)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含第二章皇家园林1 .简述灵囿的功能和特点。周文王所建的灵周是最早的园林形式,范围广阔,除有天然植被,种树养菜外,也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可以观赏自然风景,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灵囿本身已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对于之后园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1)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而丰富于春秋战国。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是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西方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2)君子比德思想“君子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比喻、拟人、象征方法的运用,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这就是说,大自然山川花木鸟兽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给予山水花木鸟兽等以人格化的魅力。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园林重视筑山和理水,繁育花木、鸟兽,把它们与人的道德情操逐渐结合起来。(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流行于秦汉时期燕、齐一带。神仙思想乃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融揉混杂的产物。它刺激了早期园林艺术、浮雕、图画、造型艺术的发展。3 .结合园林实例,简述秦汉宫苑的形成背景与风格特征。(一)背景: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十分流行,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汉代在思想、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文化艺术和科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二)风格特征:(1)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土,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2)由于原始的山川祟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日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苑囿由崇尚建筑逐渐转向推崇山水林木,这一转变虽不明显,但确实是在变化。(3)苑规模浩大,建筑壮观严整、装饰穷极华丽,以显示帝王的至高无上。4 .魏晋时期皇家园林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皇家园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注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5 .简述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成就:隋西苑、唐长安四大宫苑、芙蓉苑、华清宫艺术特点:此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壮丽,呈现出雄健豪放的气度,还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有了秀丽精雅的构思。同时,皇家园林还不断吸取各家园林所长,尤其是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呈现出文人化园林风格的倾向,在整体上不再建造商周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而是出现了形式更为丰富的殿堂亭馆,筑山理水和植物配置的手法也更为高超,园林的风格也趋于多元化。6 .试述艮岳的历史背景、总体布局与艺术成就。(一)历史背景: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位于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二)总体布局:万岁山的叠山雄壮敦厚,整体形态模仿杭州的凤凰山,为整个山岭中高而大的主岳,是先筑土、后加石料堆叠而成的大型土石山。介亭建于万岁山的最高峰,成为群峰之主,是全园的主要景观。万松岭模仿了杭州西湖边的名山万松岭,与寿山并列为宾辅,形成主从关系,这就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山贵有脉”“岗阜拱状”“主山始尊”的造园手法。(三)艺术成就:(1)筑山:天然山岳典型化的概括。(2)置石:出现特置石。(3)理水:有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4)植物配置:植物品种多且有孤植,丛植,混交及片植等方式。(5)建筑:建筑40余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7 .结合园林实例,试述清代皇家园林中主要类型特点。(1)清代皇家园林的内容上已经包含了观赏、游乐、休憩、居住、朝会等多种功能,完成了由宏大到精致的发展,园林建筑精益求精,园林布局自然和谐,园林内容丰富多样,造园手法趣味更多。以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清漪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显示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最高艺术成就。(2)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每个小景区,景点均自成单元,各具不同的景观主题和建筑形象。它们既是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格局。圆明园就是典型的例子,大范围的平地造园以及小团体集中的规划布局是圆明园造园特点:园中之园的布置形式是圆明园的独特形式。(3)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清代皇家园林建筑逐渐趋于多样化,务求其构图美得以协调、亲和于园林山水风景之间的组合。避暑山庄的园林造景、根据地形,充分加以利用,在山区内布置大量风景点,使广大的山野具有多变的景观,名风景点都尽量利用自然美景,少加人工造景,建筑物只是为景点而设。(4)全面引进江南技艺。避暑山庄的狮子林乃是再现苏州狮子林的造景主题的两个变体。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廊、水廊、拱桥等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5)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圆明园整体象征古代所理解的世界范围,从而间接地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而避暑山庄连同其外围的环园建筑布局,则作为多民族封建答帝国一一天朝的象征。8 .简述圆明园、颐和园的形成背景与风格特点。(一)圆明园背景:在北京的西北郊有西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等。这一带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清代帝王的苑囿多向这一带发展,于是就有了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的圆明三园。圆明园特点:圆明园总体上是由圆明园、畅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相互连通、实为一体的园林组成的。三园可各自划分为数十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一组建筑为中心,并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形成。景点中的每组建筑都包括了若干个院落,而每一个院落又分别有几幢建筑。这种园中有园、层层嵌套的格局是圆明园的一个重要特征。(二)颐和园背景:颐和园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建园,位于北京西北郊。颐和园特点:它的总体布局是根据所处自然地势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划分成四个景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庭;万寿山的前山部分;后湖及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颐和园的艺术特点:(1)依山开湖,模仿西湖(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4)长廊接连,丰富景观(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9 .简述中国皇家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皇家园林一方面要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的尊崇和皇家气派,另一方面也要表现出自然山水园林雅致、疏朗的艺术特色。具有如下的艺术特征:(1)壮观的总体规划(2)精美绝伦的园林建筑(3)娴熟精辟的造园手法(4)复杂多变的象征寓意第三章私家园林1 .简述古典私家园林的产生与兴起。私家园林发端于秦汉,受皇家园林启发而产生。私家园林的产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以及隐逸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产物,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与君主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土大夫受儒家人格思想的影响,追求理想人格与审美人格的交融:一方面,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当仕途不畅,处在困境时,强调体现自身的高尚品格。这种时代和社会背景极大地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兴盛和发展。2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的发展概况。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与此同时,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风尚,以及老庄无为的哲学思想十分流行,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觉醒,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了园林极大的影响。造园活动向民间普及,而且升华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门阀土族和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浓缩于私家园林中。就私家园林而言,规模从汉代的宏大变为这一时期的小巧精致,意味着园林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跃进。另外,在城市私园中,筑山的运作已经比较多样而自如了。3 .唐代文人园林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唐代完善科举取土,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僚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门阀土族。宦海浮沉,显达与穷通莫测,升迁与贬谪无常,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经常困扰着他们。因此,他们在获得优厚的俸禄之后,建造园林,既可以继续做官从政,又可以在罢官落魄时寄情山水,寻求精神的慰藉。于是,便逐渐催生出了隋唐时期具有新风格的私家园林一一土流园林。科举取土制度施行之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干科举取土制度施行之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干预。中唐之后,这种“隐于园”的陷逸已经逐渐成为无须身体力行的精神享受,普遍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的圈子里。这种隐逸直接刺激了私家园林的普及和发展,对于土流园林的日益繁荣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4 .宋代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简远。景象简约而深远。不是单调、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主要是创造一种意境,除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旨。(2)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3)雅致。宋代文人土流园林追求高洁、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4)天然,表现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而且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5 .论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风格特点。(一)整体设计小巧精致从魏晋南北朝之后,私家园林一改汉代以来的宏大风格,整个风格设计趋向于小型化、精致化。一般仅占地面积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相应地,造园的创作方法也从单纯写实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过渡。私家园林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类型和特征,足以和皇家园林相媲美。(二)叠山理水仿照自然中国古代早期的苑、囿是选择真山真水围合而成的。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开始有了仿造自然山水的做法。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私家园林均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其共同特点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构建自然山水,成为造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程。水是园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组成部分。水不仅仅是园林的填充部分,同时还具有多项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而园林中的人工叠山一般都选取天然的石材,很少有斧凿加工的痕迹,且因材施法,而且也是按照自然界的山脉堆砌;就其外貌看,般都是山势而低起伏、连绵不断,山峰有主有从、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三)山水建筑组合成景在园林构成要素中,园林建筑往往与邻近的山、水、植物等共同组成一处景观。山水建筑组成景点,多个景点组成景区。在各个景点或景区之间都有道路相连通,方便游览。为了求得景观的变化,这种通道宜用曲折小路而忌用径直的大道,既可以是露天石径小道,也可以是能避雨遮阳的廊道。这些廊道有的沿墙而行,有的曲折蜿蜒,有的随山势上下起伏,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或桥廊。沿着这些曲折的游廊、通道,造园者巧妙地设置了各有特色的景点,或者是一座厅堂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株或芭蕉、翠竹一丛,甚至只是一撮堆石,或处山顶、池边,或在路的尽头,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四)细节处理精益求精房屋与院墙上的门、窗样式多变,仅在苏州一地的园林里就可以找出上百种不同的式样。这些不同式样的窗子,做工相当细致考究,工艺美观。园林中的地面,多用砖、卵石、碎石和瓦片铺就,造园工匠善于利用这些材料的不同形状、色彩和质感,将其拼成不同图案的地面,常见的多为各种几何形状和植物纹样,也有少数拼出狮子、鹿等动物形状的。在花木的选择上,造园者十分着重对植物的形态、生长期、枝叶花卉的色彩等加以选择和配置,使之更符合营造园林环境的要求。树干、枝叶、树冠的形态都经过了精心修剪,不仅要保持其自身优美的形态,还要与周围建筑、山石、水池的协调以创造出最佳的景观效果。(五)艺术审美淡雅精深文人园林更侧重于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性情。从广义上讲,文人园林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拥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如果把文人园林视为一种造园艺术的风格,那么“文人化”的意义就更为重要。文人园林不仅在造园技巧和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皆是皇家园林所不能比的。6 .简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三大体系的形成。元明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宅园多是因阜叠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此时期,不仅造园活动广泛兴旺、造园技艺精湛高超,还涌现了一大批造园家和匠师,以及刊行于世的经典造园理论著作。清代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成熟与集成时期,清代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以满足日常聚会、游憩、宴客、居住等需要。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物资丰裕、文化发达的城市和近郊,不但数量上大大超过明代,而且逐渐显露出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形成了北方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和岭南私家园林的三个主要风格。7 .结合实例,试论北方、江南和岭南私家园林的异同。(一)异:北方园林的特点:(1)为历代朝代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4) 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如恭王府后花园一一萃锦园江南园林的特点:(1)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4)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代表元素:植物以常绿的阔叶树如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野树种种如柳,桃,海棠等.景观中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如扬州的休园、影园、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阁云林堂,浙江归安赵孟颊的莲庄等。岭南园林的特点:(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3)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4)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摘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如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此外,还有台湾的林家花园等。(二)同: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以满足日常聚会、游憩、宴客、居住等需要。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物资丰裕、文化发达的城市和近郊。8 .结合实例,论述扬州园林的发展过程及其艺术特点。发展过程:园林地处江淮,北有大气磅礴的皇家园林可借,南有苏州、杭州的江南私家园林可鉴,再加上大运河、长江在此交汇,阴柔阳刚结合,从而使得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相互融合的特点.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因此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艺术特点:既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瑰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小品的情调,自成一种风格。9 .简述苏州四大名园的园林布局及造园特点。16-18世纪为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1)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占地面积1.1公顷。园内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给人迷阵般的感觉。布局上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又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有“桃源十八景”之称。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园林。(2)拙政园全园占地面积78亩(5.2公顷),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在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园林的风格也是别具特色的。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以水见长,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展示出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3)网师园现面积约0.4公顷,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园林空间安排采用主、辅对比的手法,中部是主景区,也是全园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4)留园占地面积约2公顷,全园分为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它们相辅相成,融于一体。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10 .岭南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3)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4)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庭院式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桐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第四章寺观园林1 .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2 .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4 .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宗教的世俗化使得寺观园林得以大规模发展,也促使这一时期的寺观建筑规制相对完善。佛教发展到宋代,禅宗和净土宗两个宗派逐渐发展为主流,并结合传统的儒家学派发展成新的儒家哲学理学。另一方面,禅宗僧侣也日趋人文化,文人园林的趣味更广泛地渗透到佛寺的造园活动中。此时的庙宇已经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大规模有序的中轴对称建筑组合院落,从此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定型。从元代以后,我国宗教种类更多,佛教和道教则从兴盛逐渐转为衰落,但人们依旧不断地建造寺观园林,然而此时的寺观园林多集中在山野风景区,营建中更多的是注重庭院内部的绿化,以及寺观园林和周边自然风景的结合。5 .结合实例,简述元明清时期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情况。元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落。但寺观园林和寺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就北京地区而言,元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受到政府的保护,寺观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庙、寺、院、庵、宫、观共计187所,其中很多建置有园林。明代自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北京逐渐成为北方佛教和道教中心,寺观建筑又逐年增加,佛寺尤多。永乐年间,各类寺观共计300所;到了成化年间,仅京城内就达到了636所。寺观如此之多,可见寺观园林之盛。明代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之所以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充实扩大,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格局,与大量建置寺观以及寺观园林或园林化的经营是分不开的。如:大承天护圣寺是当时该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大承天护圣寺规模宏大,内建有行宫,建筑极华丽,为元朝皇帝驻辟之所,并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西湖与护圣寺之间相互衬托,以寺衬湖,以湖托寺,表现了大承天护圣寺及其周边园林的景色之美丽。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历康、雍、乾三朝国力日益强盛,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清代北京地区寺观园林繁荣,己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朝代。清末时,北京城郊共有寺庙133所,此外北京地区还兴建40多座喇嘛庙,由此可见,清代北京地区佛教寺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亘古极今,皆无可匹敌。如;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为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观之。建于唐开元年间,为玄宗奉圣祖玄元皇帝一一老子之圣地,又叫天长观白云观面南背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共四个部分,其后的园林是光绪年间增建的。6 .寺观园林的风格特点有哪些?(1)庄严、幽静、肃穆的空间氛围(2)有公共园林的特质(3)选址规模不限(4)园林寿命绵长(5)寓园林于自然(6)植物造景与宗教文化融合第五章陵寝园林1 .简述古代陵寝的命名与选址。(一)帝陵的命名:(1)后人所起;(2)时人根据陵墓的所在地命名;(3)当时朝廷的礼部大臣根据皇帝的尊号、谥号,选一些与之相应的吉利、祥顺、平和、美好的字眼作为陵名。(二)帝陵的选址:选址修陵讲究风水,陵园规模宏大,建筑群集中,院落层次起落明显,布局讲究中轴对称。2 .简述陵寝园林一般风格特征。(1)有严格的等级制度,(2)采用风水理论选址,(3)陵寝园林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寝宫两大部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简述中国古代陵寝园林的主要地域分布。(1)关中陵寝园林(黄帝陵、秦始皇陵、西汉陵寝园林、唐代陵寝园林);(2)北京陵寝园林(金陵寝园林、明十三陵、清代陵寝园林);(3)其他地区陵寝园林(洛阳陵寝四林、南京陵寝园林、西夏王陵、绍兴大禹陵园)。4 .结合实例,谈谈唐代陵寝园林对古代陵寝园林的继承与发展。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品最多的一座;还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的典范,陵园内布满了各种设施和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石刻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昭陵六骏”的造型和艺术风格尤为独特。乾陵:发展并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其建立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昭示作用。它以南北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建筑组群,使整个陵区交替出现三次建筑艺术的高潮,从任何一个景区都能看到主峰顶端,提升了祭拜者对皇帝的敬仰心理,为后世陵墓设计者所沿袭。奠定了后世帝王“依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5 .结合实例,谈谈明清时期陵寝园林的总体布局风格。明十三陵:各陵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从前面的白石桥起,依次建置有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根星门、石五供,明楼、宝城等。清东陵和西陵:各建筑物的梁杨斗拱有彩绘拱饰,屋顶及墙头有黄色琉璃瓦覆盖,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建筑形式均按照清代严格的官式标准规制建造,等级森严: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小于后陵。6 .简述明孝陵的建筑格局与主要特点。建筑格局特点:其陵寝制度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7 .简述中山陵的设计布局与主要风格特点。布局;中山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风格特点: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色调和谐统一,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第六章其他园林及造园家1 .论述中国书院园林的发展及艺术特色发展:唐代初具书院的雏形。到了唐末、五代时期,由于战争持续,政权变更,公办书院的发展受到限制,促使民办的书院得到快速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书院园林的发展。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书院,使得书院得到了茁壮发展。到达了南宋时期,全国出现了近700所书院园林,使书院园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代初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加上儒学的地位动摇,致使书院的发展出现了低谷。明代初期,书院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嘉靖时期才开始复苏和发展。清代初期,文字狱阻碍了书院的发展,直到康熙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书院才开始发展起来。到鸦片战争时期,西学东渐,书院园林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于是出现了新的教育机构一一学校。艺术特色:书院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址时重视周围环境。崇尚自然、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理想。因此,书院园林多选择在山清水秀、景色如画的幽静之处。二是建筑色彩造型大多朴实无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它反对奢侈和浪费,崇尚朴实无华,这种思想也影响着书院园林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书院建筑的外观选择大多较朴实,色彩和装饰方面较清新典雅。三是空间艺术处理和楹联文化应用丰富。书院园林布局多选用天井的穿插、屏风处理、地形的变化来达到空间上的表达,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创造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效果。在楹联文化应用方面,书院园林选择了大量画、匾、联来丰富书院的装饰效果,表达景观文化主题。2 .论述山西晋祠园林主要特征主要特征:祠内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雄伟的建筑群和富超的塑像艺术使得晋祠闻名于世,同时它还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具有恢宏壮观的皇家园林的规模和气势,选址受到了风水思想的影响,通过顺应自然环境、山水地势而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依托的悬瓮山是吕梁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南北走势。这种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的处理手法,构成了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之上,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同时,晋祠的选址也具有寺观园林的特点,背山临水、视野开阔的位置可以烘托纪念性建筑庄严神圣的氛围。3 .论述会馆园林的发展。会馆主要是指我国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城市中由同乡或同行业组成的社会团体。它最早始设于我国的明代早期,迄今有记载的会馆是永乐年间安徽芜湖人在北京建立的北京芜湖会馆,当时建制会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因科举考试点从南京迁到北京后学子的住宿问题。会馆在嘉靖、万历年间趋于兴盛,在清代中期数量达到顶峰。到了清代后期,出现了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的超地域的行业组织,特别是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利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4 .简述园冶的造园思想。造园思想: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型之端正,碍木删棚,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至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绡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不分町嚏,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从上面的阐释中可以看出,造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因借”和“体宜”。因,就是依靠,也就是说依靠什么来造园。陈植先生说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意”,道出了因的本质。因人,是指造园师的主观体悟,随其理论修养、审美情趣、生活志趣而各不相同,是内因;因地,是指造园的地理环境差异,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种类、气候条件等客观要素,是外因;因时,既有大范围的时代背景,也指当下的某时某刻,是变因。正是这三种因才可能达成园林这个果,其手段是“借”。借景有“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等;另有虚借,如借声音:”林阴初出商歌,山曲忽闻樵唱”;借意象:”或借濠浪之上,如想观鱼”。还有实借,如“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高原极望,远山环屏”等等。所有因借,贵在得巧。巧就是功夫,是由“有规矩”到“无准绳”的一个过程。从内外、虚实、曲直、敞闭、明暗、动静、开合、显隐、远近等方面随心而作,无不贴切恰当,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所谓胸有成竹是也。巧于因借的评价标准是“精在体宜”。“体宜”指体量合宜。“体”意味着造园的整体格局和风格特征,“量”则指园林中具体的尺度与空间对比。合宜,就是要有丰富的协调性,指园林中的各种要素,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时空条件及园林内部结构之间产生有机联系、适度关联与合理构成,从而形成恰到好处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象。所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造园的方法论,也是其精髓所在。5 .简述明清叠山的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1)文震亨家富藏书,长于诗文会画,善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传世之作。并著有香草诗选仪老园记金门录文生小草等。(2)把我国的造园叠山艺术推到巅峰,对我国的造园登山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