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筑文化之抱鼓石.docx
中式建筑文化之抱鼓石什么是抱鼓石?抱鼓石俗称石鼓、门鼓、圆鼓子等,营造法式称为“碑石”,它是门枕石的一种,上如鼓形,下有基座,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一般放置于大中型宅院、衙门、寺庙等建筑大门入口的两侧,成双成对出现。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抱鼓石的由来与功能关于抱鼓石的起源,不得不追溯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四合院形成的早期,门户建筑中已使用的门枕石。古时没有钱链、合页等构件稳固及平衡门框,门枕石上凿有轴槽,可安放门扇,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后来随着宅门的扩大,显露于门槛外的部分(门枕石的头部)越做越高,多被打磨成或方或圆形状,并雕刻线条,抱鼓石即是对门枕石大事雕饰的产物,承托大门的作用渐渐被弱化。抱鼓石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用功能,二是装饰功能。实用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作为大门的转轴,能够使大门灵活开启和关闭;其次,抱鼓石能够承载大门的重量,确保大门的稳定性;最后,抱鼓石还能够隔绝水分,起到防止潮湿的作用。当然,作为访客首先接触到的建筑构件,抱鼓石的装饰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抱鼓石的装饰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彰显门第的等级,作为大门构件的一部分,抱鼓石被赋予了彰显尊卑地位的功能;二是在形式美上对大门进行装饰。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抱鼓石的结构抱鼓石主要以箱形和圆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等等。抱鼓石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鼓顶兽吻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从雕刻部位可分为鼓座、鼓面、鼓顶三大类。须弥座是整个抱鼓石的基础,一般会刻有莲花的边刻,上面通常有锦铺,上多雕刻牡丹、荷花等纹样。圆鼓形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在鼓面和鼓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方箱式抱鼓石,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民间称为“吞口”的瑞兽图形,形式有站狮、蹲狮或卧狮。整个抱鼓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抱鼓石的文化意蕴儒家礼制的文化观念: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提倡的“五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其中“礼”要求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遵循不同行为规范。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文化对官员府第宅门等级、品级及门前抱鼓石有严格要求。明清时期规定官员宅第大门等级规范,品级不同则宅门间架和门户大小不同。相应的,门户越大,门枕石也越大。抱鼓石的大小和形状根据门前的人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在封建文化影响下,“门第”、“门户”、“门派”等思想逐渐产生,抱鼓石成为权利和身份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官宦豪门才能安放抱鼓石,普通市民只能使用门墩。然而,富商大户在宅门前摆放抱鼓石,是因为商帮在清代成为势力最大的商帮,资本雄厚,贸易地区广泛,尤其是江南徽商和山西晋商。商帮不仅致富经商,还通过捐银助饷获取官衔,从而减少宅邸扩建的等级限制。这种经商和捐官政策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的同时也为抱鼓石花落富商大户奠定了礼制基础,形成了徽州、山西一些地区商家大院宅门多有抱鼓石的现象。抱鼓石已成为官宦、富商家族身份和地位的门第象征符号。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抱鼓石上部呈圆鼓形,下部呈规则方形,可谓纳天地乾坤入怀。除了彰显主人的尊贵地位,还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一圆一方上下分布,圆方互容,构建出“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的家族修养。除了千年“礼制”的文化和富贵门第的传承,雕刻于抱鼓石表面的吉祥纹饰亦刻画不同的建筑审美,寻常人家刻有松鹤、竹枝、仙桃,意,而皇城内王府院门的抱鼓石,展示出建筑内在的人文精神。如取“高风亮节、平安长寿”的寓则是雕龙凤瑞兽,护佑宅邸世代显荣。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