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舞台到页面:本·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FromStagetoPageBenJonsonandtheFormationofBritishDramaticCanon.docx

    • 资源ID:1078933       资源大小:35.8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舞台到页面:本·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FromStagetoPageBenJonsonandtheFormationofBritishDramaticCanon.docx

    从舞台到页面:本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FromStagetoPage:BenJonsonandtheFormationofBritishDramaticCanon作者:王永梅/刘立辉作者简介:王永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刘立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2012年第5期第49-56页内容提要:本文从琼生的反剧场主义倾向出发,探讨他在出版自己剧作中所作的努力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的关系。通过印刷出版,琼生赋予剧作稳定而恒久的权威,使之摆脱了当局、演员和观众的无情“扭曲”、“强暴”和“谋杀”行为,为读者和评论家提供了一种可供研究和沉思的批评对象,使戏剧从舞台走向页面,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非单纯的表演体裁。随着戏剧作为文学的名望提升,其经典化过程得以开始,琼生作品集和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博蒙特和弗莱彻作品集都是英国戏剧经典化的代表。琼生通过印刷促使英国戏剧经典的生成源于个人、社会、宗教和学术等原因。BasedonBenJonson,santitheatricalism,thisarticleexplorestherelationshipbetweenJonson,seffortstoprinthisdramasandBritishdramaticcanonformation.Printendowsdramaswithastableandfixedauthority,helpingtogetridofthemercilessactsof"twist”,ViOlence,and“murder”oftheauthorities,actorsandaudiencestowardsdrama,andtosetacriticaltextforreadersandcriticstostudyandmeditateon.Thus,dramaistransferredfromstagetopage,acquiringitsstatusasaliterarygenre,insteadofamereperformanceone.Asdrama,sliteraryreputationascends,Britishdramaticcanonizationbeginsitsprocess.Jonson,sWorks,Shakespeare,sFirstFolio,BeaumontandFletcher,sWorksaresuchrepresentatives.Jonson,seffortsinthisprocessresultfrompersonal,social,religiousandintellectualreasons.期刊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复印期号:2013年02期关键词:本琼生/反剧场主义/英国戏剧/经典生成BCnJonson/antitheatricalism/BritiShdrama/CarIOnformation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项目批号:07BWM)14的阶段性成果。"大学才子"马洛1587年搬上伦敦舞台的帖木儿大帝拉开了英国戏剧黄金时代的序幕。在此后的30多年间,英国剧坛诞生了一大批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其剧作构成英国戏剧经典的核心。莎士比亚崇高的地位得益于其作品广泛而久远的流传以及18世纪以降经久不衰的莎剧评介。具体而言,其直接原因在于戏剧从舞台到页面的转变,发起者为当时享有很高声誉的剧作家本琼生。戏剧专家克雷格评价琼生说,"他率先在英国建立文学经典,并将自己置于其核心位置至1637年逝世时,他已被称颂为英国文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其地位堪与古代经典作家比肩”(Craigl)o琼生作为英国经典作家,为英国戏剧文学化和经典化做出了贡献。而他的贡献离不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但是"现代批评家很少留意到琼生早年对印刷出版的兴趣"(Murray658659)。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戏剧与早期现代英国出现的印刷文化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重新评估(DUttOn448)0本文从琼生与LZ世纪当局、剧场、观众和演员的交恶入手,探讨琼生如何通过印刷技术将戏剧这一体裁从舞台转到页面,由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表演体裁转为以文本为中心,以阅读、沉思和研究为目的,具有稳定的文学形态特征并承载社会伦理道德功能的文学体裁,并揭示出琼生在戏剧文学化和经典化方面的成就源于个人、社会、宗教和学术等原因。人们习惯视琼生为一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很不顺意的剧作家(qtd.inHarpandStewart23)。不幸的个人经历使琼生对剧场深恶痛绝却又欲罢不能:他一方面笔耕不辍,写就了不少剧本,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戏剧创作、舞台实践和剧场观众进行抨击并借此宣扬自己的诗学见解。首先,他反感当时各类流行的剧种,尤其是浪漫喜剧和历史剧,认为这些剧种借助所谓的想象力,塑造仙女和怪兽等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也批评剧作家违背自然真实和古典戏剧原则的恶习,比如"让一个现在仍在襁褓中的婴儿,/一瞬间变成老态龙钟的老人,/跨越了六十年的时间”(3:303)。对此,琼生认为诗人难辞其咎,艺术的宣讲者成了艺术的败坏者,他们的无知糟蹋了诗歌艺术,违背了诗人古老而崇高的职责,因为他坚信:"唯有先成为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诗人"(5:17)0其次,琼生厌恶当时的剧本运作和舞台实践。当时的剧团委托剧作家写剧本,通常规定其主题、情节并将其分配给几个剧作家,由后者共同创作出一个工作范本,随后剧团根据观众的口味进行删改,致使不少剧本中充斥着强烈的色欲和粗俗的语言。同时,演员总是以剧中角色的身份出现,对戏中猥亵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琼生认为这会导致美德的丧失,使舞台成为散播瘤毒的场所。第三,琼生对剧场观众尤其是公共剧场观众的偏见极深。在新客栈(TheNeWlnn)的“致读者书”中,他指出,观众到剧场来的目的就是"看和被看"(6:397)0这里,"看"就是惊异于他人的华彩服饰,"被看”就是出风头、抢眼球。总之,观众缺乏规矩,制造噪音,打架斗殴,且盲目无知。在辛西娅的狂欢(Cynthia'sReVeIS)(1600)的开场白中,琼生谈及私人剧场观众的要求和口味时写道:如果今天还能有通情达理的安静,令人愉快聚精会神的观众一眼尖、思路更敏捷,(这些都是理解王冠上的光环)心有疑虑的剧作家希望这就是他寻找的地方。他因而把自己展现在这些可爱的观众面前,而面对那些低能的人他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有在这里,他诗人的灵感才放出光辉,作为诗人,他要回避前人的老套子,为有才华的观众开创戏剧中的新路。他不喜欢也不害怕不学无术的观众,并不想去赢得大众的掌声,或俗人唾沫四溅的口中的赞扬。(何其莘127-128)这里"低能的人"、"不学无术的观众"和"俗人"就是指公共剧场的观众,"通情达理的安静"是琼生理想的剧场秩序,"聚精会神"、"眼尖"、"思路更敏捷"、"理解"和"有才华”则是观众应具有的品质。戏剧舞台的脆弱无序、舞台剧本的变动不居以及剧场观众的粗俗低下,使琼生觉得自己被剧场及其观众出卖,因而产生了巴里什所谓的"反剧场主义"倾向(BariSh132)作为书籍的剧本,能避免剧团对剧本内容的随意篡改,维护作者对剧本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当时人们对戏剧的看法,使戏剧的存在从多变而短暂的舞台转移至稳定而永恒的书页,不管什么时空、不管何种场景,一个个文字静静地保存在页面,呼唤读者的审阅,期待论者的阐释。正如巴里什所言,”出版的文本还提供了阐释重大问题、讨论争议观点、添加附录和校勘的机会"(Barish137),因而更有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学价值。自1476年英国第一家印刷厂开办以来,通过印刷出版而带来的好处渐渐为人所了解,但"印刷耻辱"观仍有其市场,不少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然持随意的态度。纽顿(RiChardCNewton)曾断言:"直到琼生的作品出现,我们才清楚地感受到印刷对文学的影响"(SummersandPebworth34)。强烈的反剧场倾向,配合印刷技术带来的契机,使琼生决定在页面实现戏剧的另一种表现和存在方式。究其原因,巴里什的解释是,"琼生遵从基督教-柏拉图-斯多葛传统,认为价值存在于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视那些已经过去、正在流逝和尚未来临的东西为不真实的东西,他认为持久的东西都应有其物质形态,而变化的东西则是虚幻的"(Barish143)。那么作为戏剧的物质形态曷十么呢?琼生的答案就是书籍。在一首收录在莎土比亚对开本中的赞美诗中,他这样写道:"您是一座丰碑,没有坟墓/只要您的书籍不灭,艺术就长存/我们用才智拜读您的大作,对您顶礼膜拜"(qtd.inBergeron164)0该诗表达了琼生对出版的重要理念:书籍的永恒、作者声誉的长存以及书籍的生命在于拥有“才智"的读者。为了实现该理念,琼生认真地将自己的剧作加以整理出版。在琼生剧作出版期间,英国戏剧的出版已经开始蓬勃发展。根据班奈特(HSBennett)的统计,在短暂的1590到1602年间,英国掀起了戏剧出版的狂潮,有103部戏剧出版。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在位期间共有168部四开本、八开本和十二开本出版物中含有戏剧这一文类(qtd.inMurray652)o将这两个数字相比,可以发现在女王统治后期,剧本的出版已经变得甚为普遍,且多为单行四开本。居U本出版的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戏剧作为阅读和文学体裁的身份确立,其版本质量和出版目的存在巨大问题。默里的研究表明:多数早期出版的剧本都是盗版,在无债务的情况下,剧团把剧本搜集存档,拒绝出版,认为这样做能提升戏剧的舞台价值,其表演带来的意外和欣喜不会因事先剧本的广泛流传而减弱。此外,虽然剧团有时也授权出版舞台剧本,但这是出于经济原因而非文学目的要么出版人气渐尽的剧本以获得最后的利润,要么是为了打击盗版剧本的出版总体来说,当剧团同意出版其舞台剧本时,更多的是为新的剧作生产获取所需经费,而不是为了对读者进行文学熏陶或确定某一剧本的诗学地位(MUrray652)。可见,早期剧本的出版更多是为了文学以外的其它目的。不少出版的剧本封面上印有"同表演一致"或"同最近表演一致”等话语,表明当时的人们只是把剧本作为表演的副产品。不仅如此,作者对剧本是否作为阅读文类也满不在乎,当时著名的多产剧作家托马斯海伍德(ThomaSHeyWood)甚至宣称:"我从来没有什么大的雄心,希望自己的剧作被广泛地阅读"(转引自特拉斯勒56)。因此,不少论者认为当时的四开剧本只是昙花一现,读者并不将其视为“文学作品",而是被当作短暂的消遣阅读材料。伯德里爵士(SirThomasBodley)T1598年组建牛津大学图书馆时曾下令禁止收藏某些"毫无价值的书",包括"历书、剧本以及那些为数众多的每天都在印刷的东西"(qtd.inErne111),剧本赫然位列其中。这一切昭示着当时盛行的出版剧本是为表演助阵,服务于剧场和出版商,戏剧作为阅读文类的认识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在这样的戏剧文化氛围中,琼生则显得与众不同。虽然他最先出版的剧本也是单行四开本,但并不是对舞台剧本的照搬。在西亚努斯的“致读者信”中,他指出:”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与在公共剧场上演的内容并不一致”(4:351)o在其它"致读者信”之类的文本里,琼生虽也照例介绍戏剧上演的情况、观众的反应,但主要向读者提供阅读导向和规则,避免胡乱阐释。琼生在出版方面的最大努力和最高成就体现在他1616年出版的本雅明琼生作品集。文献表明,琼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监控其全程,包括提供修订过的版本,校对文稿,甚至参与版面设计。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刻,具有深远的影响。克莱格(CyndiaSusanQegg)认为,"它标志着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从舞台走向页面,并通过与其出版商威廉斯坦比合作而举起,乍者的旗号,为读者创造可靠的文本"(Straznicky23)作品集蕴含着琼生为戏剧文学依口经典化所作的尝试和努力。首先,这是一部文学作品集,准确说是戏剧文学作品集。作品集的封面使用了英语和拉丁语。英语信息包括书名、作番出版信息,其余信息用拉丁语写成,包括两条与贺拉斯有关的话语和代表戏剧发展三个阶段的舞台名称。拉丁语意味着该文集崇高的文化?口文学地位,因为拉丁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象征,当时的文学经典大多是拉丁语作品。作为T立英语方言作家,琼生通过拉丁语这一庄重的语言,试图以方言作家的身份跻身于古典作家的神圣行列,具有自我经典化意味。戏剧发展三个阶段的舞台名称意味着文集中所谈的戏剧具有崇高而庄严的地位。这一点从文集内容的排版上也可以看出,整个文集1015页,对开本,包括3个大类:戏剧、诗歌和娱乐。琼生把戏剧放在文集最显要的位置并与戏剧史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戏剧以文学地位,更是将其页面存在视为合法而恒久的形态。不仅如此,琼生还亲自参与作品编辑,他对词汇、大小写、句法和标点的规范化处理,显示出对作品语言和修辞的重视;对舞台剧本中混乱的场次划分的纠正,赋予剧本严谨和恒定的文本形式并摆脱舞台痕迹;对剧作繁复造作的文风的强调,暗含着剧本作为阅读对象的旨归一只适于读者和评论家在书铺或家中安静地研读和沉思;对戏剧卷帙浩繁的注释处理既显示了作者的博学,更是将作者和作品置于历史和传统之中,更具文学权威。此外,书名本雅明琼生作品集这一“傲慢的"表述中的"作品”一词暗含该文集崇高而经典的身份和地位,因为该词在那个时期只能用于冠名神学、哲学、诗歌或科学方面的著作。最后,相较于其它版式,对开本也揭示出其经典而尊贵的地位。总之,琼生的作品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标准、权威而稳定的文本,具有劳恩思坦(JoSePhLOWenStein)所说的“反历史、反情景和反剧场”(qtd.inBergeron166)的文本特征。其次,这是一部文论集。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伦理担当的诗人,琼生不仅在作品中阐发自己的诗学主张,也利用前言、致读者书、题献辞等,表达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艺术见解,引导读者进行可靠阐释。比如,在收录于作品集中的人人高兴的前言里,琼生强调了讽刺喜剧所应遵循的原则:"喜剧通常描写的人物,/旨在展现时代的缩影,/鞭挞人的愚昧而不是罪恶”(3:303)。在狐狸(VOIPne)的题献辞中他指出,"我的作品是供研读、认可(我指那些完全是我个人的作品)和审视的"(5:18),表达了琼生对自己剧作作为文学范本的自信以及对读者阐释的要求。临近结尾之时,他指出:"喜剧诗人的目的是为了模仿公正,给予生活以教益,纯化语言并激发温和的情感”(5:20)o前言、致读者书和题献辞等就是杰拉德热奈特在副文本:阐释的门槛一书中提出的“副文本"(paratext),对于全面审视书籍的整体结构和深入阐释正文本都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是阐释的"门槛"。琼生借它们表达个人诉求、诗学理想、戏剧地位和读者责任等,经常和正文本形成互文对照,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戏剧诗学。在巴托罗缪集市(BartholomewFair)的序幕中,公证人与剧场观众详尽冗长的协议就好似琼生与读者的协议,要求观众(读者)不要进行过分和错误的阐释,比如不要和政治挂钩、不要对号入座等(6:15-17)0在有魅力的妇人(TheMagneticLady)里,琼生虽然明确表示不再写前言,但在序幕结束时,他还是借"男孩"(剧中的台词提示者)之口对观众和戏剧的关系进行了有趣的阐发:"因为,我必须告诉你,(这不是我个人的意思,而是作者的要求),一出好戏就像一团丝线,如果你找到其源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头开始把这团丝线绕在梳理器上,使之成为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但是如果你找错了头,就会打死结,那时就只有剪刀或蜡烛才能将其解决"(6:512)这里琼生以比喻的方式阐发了两种有关解读和阐释的问题:一是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由"剪刀和蜡烛"等暴力性和破坏性意象表现出来的对作者意图的曲解口误读。通过正文本和副文本对自己诗学主张的阐发,琼生确立了自己作为文论家的地位,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伦理的担当。作品集中这些个人化的努力建立了琼生作品的权威,确立了戏剧文学的标准和尺度。琼生对戏剧这一体裁的着力打造开创了英国戏剧经典化的先河,随后出版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1623)、博蒙特和弗莱彻作品集(1647)都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作品集的出版对戏剧文学的创作、接受和理论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戏剧从舞台到页面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恒定的批评文本,从此戏剧批评开始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几百年来人们对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及作品的注疏诠释均得益于这样的转变。作品集中数部戏剧的前言表达了剧作家的诗学旨趣,此后的剧作家大多效仿琼生,对戏剧取材、情节、主题、人物塑造、矛盾冲突、审美功能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形成了系统的戏剧诗学体系。综上所述,印刷技术改变了戏剧舞台上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使文本成为相对封闭稳定、便于读者和评论家思考和研究的阅读文本。戏剧的阅读和研究改变了人们对戏剧表演的理解,是戏剧文学化、经典化进程中的必然。1642年剧场关闭后英国仍有大量剧本出版正是戏剧成为文学文类的体现,18世纪莎士比亚、琼生等剧作家的复兴是英国戏剧经典化的延续,也是剧作家从剧场的隐身走向文本中的现身的体现。琼森促使英国戏剧文学经典生成,背后蕴含着个人、社会、宗教和学术等原因,涉及琼生本人的反剧场主义倾向、个人经历和对戏剧诗学理想的追求,以及当时社会怀疑思潮的高涨、清教对戏剧表演的排斥、印刷技术在学术和教育中凸显的作用,及其英国戏剧本身的繁荣。琼生遵从基督教传统,在对戏剧表演的认识上,他认同早期基督教教义辩护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的看法,即在上帝的眼中,任何虚构的东西,都是堕落的(转引自特拉斯勒5)o戏剧表演中的变化不定带来的焦虑,导致琼生反剧场、反舞台和反表演,转而求助于印刷,其深层次缘由是近年不少论者探究的话题。有人从琼生不幸的个人生活,尤其是痛失一女和三子着手,论及有关传承、正统等议题。布鲁克纳(LynneDicksonBrUCkner)认为,西亚努斯等印刷文本表达了琼生希望通过出版这一更稳定、更少痛苦的方式让自身谱系得以延续的渴望(Brookslll)o其实,这也关涉琼生的诗学理想。西方文艺中,人们习惯将作品比作孩子。承袭这一惯例,琼生诗文中也多次出现诗歌俵子这一意象,最明显的莫过于“致吾长子”一诗,诗歌以长子名字“本雅明"中的希伯来含意"我右手边之子”作为开篇一"别了,我的右手边之子,欢乐之子"(3:41)琼生将"right"(右边)这一多义词(还表权利之意)与"write"(写作)(right的同音异形字)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长子的珍爱,更重申了文艺复兴时期文人关于作者/父亲和作品/儿子这一主题意象(在该诗第10行中,琼生视自己的长子为其"最好的诗作”)。如果生物意义上的父子关系会被疾病、自然或时间摧毁,那么将儿子写进诗歌并将诗歌交付印刷出版,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厄运,而如何完全避免这一厄运则涉及著述的接受和流传问题。琼生渴求作品印刷出版,又惧怕大量印刷出版导致作品的不良接受。因此,他对读者和作品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阅读这些作品的人拥有德行和才干。他的希冀通过在作品集的封面上引用贺拉斯的话加以了呈现:"我并不奢望众人对我的渴慕,我只期许少数读者的青睐"(qtd.inBergeron163)。同时,他还为他们提供阅读代码,渴望作品的正确解读。如此,出版/父亲这一隐喻就将正统、合法性等理念与诗人个人诉求和诗学理想结合起来。琼生对剧场的担忧,是整个社会思想危机的表征。当时的英国虽因詹姆士一世的继位而免除了王位空悬的忧虑,但新的斯图亚特王朝仍然面临内忧外患,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化,伦敦时常爆发瘟疫,社会流行这样的论调世界在腐烂,人类在堕落,因而,末世论思想泛滥,整个欧洲大陆怀疑论思潮高涨,天主教所信奉的托勒密宇宙观开始受到冲击。面对这样的社会历史语境,琼生恪守诗人的社会伦理担当,将剧团对剧本的随意篡改以及演员对剧中言语的胡乱模仿与17世纪英国的"意义危机”联系起来,他认为,意义和作者意图的襁定折射出当时整个国家的一种心态(qtd.inMurray650)o为此,他力图在另一种意义上创造出一个稳定与和谐的世界,即意义分明、表达清楚的戏剧文本世界。同时,他将戏剧从剧场转移至印刷车间,并通过副文本为读者提供“阅读代码",引导读者的正确解读,促使他们通过文字符码感知和追求稳定与秩序。琼生在作品中建立的稳定意义通过印刷出版这一媒介得以保存和流传,戏剧文本从舞台脚本转变为出版的书籍,改变了舞台的变化和流动性,因为"印刷意味着接近福音的世界,印刷是永恒的,而剧场是短暂的"(Peters109)o不仅如此,印刷出版的书籍还可从另一种意义上延续作者的生命,琼生曾写道,"只要莎士比亚的对开本还存在,他本人就还活着"(8:391)。可以说,表演很快会消亡,著述和书籍则可逃避此厄运,没有什么东西比书籍更持久和永恒,这契合了16、17世纪诗人们反复吟咏的主题:"人被命运征服,死亡被著述征服,征服一切的时间御员著述,而印刷则是最强大的,它能征服万能的时间,因为其力量与永生等同"(qtd.inPeters109)因此,印刷出版带来的恒定与永生,曷乍为剧作家和诗人的琼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对稳定与秩序的人本主义追求。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戏剧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在当权者眼里,它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东西,甚至是“异己性"的根源,但它在神话的创造和维护方面又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可以成为公众的喉舌,也可以成为维护国家意识的机器,因而常常被推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上,成为各利益集团手中的祛码。在17世纪之初的英国,戏剧和清教徒之间维持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后者虽然也利用戏剧表达对王室的不满,但多数时候视戏剧为洪水猛兽,谴责演员颠倒黑白、男女易装,并视之为滔天大罪,把剧场看做是藏污纳垢之地,是万恶之首。随着国内形势急转,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清教徒勒令关掉剧院。此后,戏剧表演这一组织完美的行业和剧场这一在早期现代英国兴起的公共领域遭到严重挫败,出版戏剧成为演员与剧作家的一种权宜之计和必须选择。戏剧只能从剧场转到页面,由被观看的对象演变为被阅读的对象,个中原因在于,清教虽然反对戏剧表演中对罪恶和美德的模仿,但对阅读此类故事或观看绘画则不那么苛责,因为圣经中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反映类似题材的圣画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青教认为阅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宗教道德标准,具有教育的功能。清教对阅读的强调加上印刷技术带来的阅读材料的增多,使戏剧作为书籍为人类传承知识和智慧提供了可能,其教育价值得以凸显。除上述原因外,促使英国戏剧文学经典生成的一个更直接、更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英国戏剧的繁荣以及伟大戏剧作品的诞生。作为一种集文学、表演、美术、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英国戏剧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在这场戏剧盛宴中,包括"大学才子"、莎士比亚、琼生、鲍蒙特、弗莱彻等在内的剧作家都为戏剧经典的生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倦的创作力写就了为数众多的兼具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作品,莎士比亚更是被哈罗德布鲁姆誉为"经典的中心",认为他在认知的敏锐、语言的活力和创造的才情上都超过其他西方作者(33)。如此的繁荣盛况为英国戏剧经典的生成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在琼生作品集诞生之前,出版的剧本更多是与那些廉价的笑话集为伍,未能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剧作家依赖贵族赞助而生存,琼生亲自干预剧本的出版印刷使之变成独一无二的具有作者权威的文学文本,为戏剧从表演文类向阅读文类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他对阅读代码的设定为戏剧作为文学提供了批评、接受的标准,符合经典所具有的"规则"和"尺度"特征。通过剧本的印刷出版,琼生建立了一种表达自我的范式,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出版将文本变成书籍、通过作者身份的制度化而限制文本阐释的范式(MUrray661)。印刷出版的书籍,是英国戏剧文学化进程的里程碑。1642年剧场关闭后,仍有大量剧作诞生,表明英国戏剧已经从娱乐性的表演文类转变为供读者阅读和研究的文学文类。通过出版建立戏剧的稳定文本是戏剧文学化和经典化的重要举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优秀、稳定和标准等特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主义和保王主义思想的体现,重申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通过文艺作品的印刷、保存以及流传,从而战胜时间,获得永恒的愿望,彰显了17世纪动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诗人追求和谐与秩序的理想,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追求个人名声和诗学理想的意识。本文引用的作品除特别标明之外均出自BenJonson,ed.C.H.HerfordlPercyandEvelynSimpsonzIlvols(Oxford:ClarendonPreSS,1925-50)。文中引用时随文注明卷号和页码,以下不再一说明。SeeJ.W.Saunders,"TheStigmaofPrint:ANoteontheSocialBasesofTudorPoetry,"EssaysinCriticism1(1951):139-64.琼生长子本雅明于1603年死于伦敦爆发的大瘟疫中,当时琼生离家在外,此事对琼生影响极大,此诗即是为此而作。SeeDavidRiggszBenJonson:ALife(Cambridge,MA:HarvardUP,1989).原文参考文献: 1Barish,Jonas.TheAntitheatricalPrejudice.Berkeley,LosAngelesandLondon:UofCaliforniaP,Ltd.,1981. 2Bergeron,DavidM."StuartCivicPageantsandTextualPerformance.zzRenaissanceQuarterly1(1998):163-83. 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4Bloom,Harold.TheWesternCanonrTheBooksandSchooloftheAges.Trans.JiangNingkang.Nanjing:Yi1inPress,2005. 5Brooks,DouglasA.,ed.PrintingandParentinginEarlyModernEngland.Aidershot,Burlingt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5. 6Craig,D.H.,ed.BenJonsonr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andNewYorkrRoutledge,1990. 7Dutton,Richard,ed.TheOxfordHandbookofEarlyModernTheatre.NewYorkiOxfordUPInc.,2009. 8Erne,Lukas.ShakespeareasLiteraryDramatist.Cambridge:CambridgeUP,2003. 9Harp,Richard,andStanleyStewart,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BenJonson.CambridgeiCambridgeUP,2000. 10何其莘:英国戏剧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HeQixin.AHistoryofEnglishDrama.Nanjing:Yi1inPress,1999. 11Murray,Timothy./zFromFoulSheetstoLegitimateModelrAntitheatre,Text,BenJonson."NewLiteraryHistory3(1983):641-64. 12Peters,JulieStone.TheTheatreoftheBook,1480-1880:Print,TextandPerformanceinEurope.NewYork:OxfordUPInc.,2000. 13Summers,ClaudeJ.,andTed-LarryPebworth,eds.ClassicandCavalierrEssaysonJonsonandtheSonsofBen.PittsburghiUofPittsburghP,1982.

    注意事项

    本文(从舞台到页面:本·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FromStagetoPageBenJonsonandtheFormationofBritishDramaticCanon.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