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施方案.docx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和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教工(2020)171号)以及结合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实施方案“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书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工匠精神、继承发展“赵瑜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工作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统筹做好各专业(群)、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加强示范引领,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炼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全校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三、基本原则(一)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思政课堂改革创新的同时,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三)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坚持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挖掘农耕文化、“赵瑜精神”、工匠精神等校园大思政教育资源,凸显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并且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特色促进办学特色,以专业思政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进而彰显学校思政课程工作的特色。四、主要工作内容(一)实施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计划,配强“主力军”。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信息发布系统、微信等新媒体宣传课程思政工作,形成全体教师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在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突出课程思政专题;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线上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校内的共享共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各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人人都是思政教师、门门课程都有思政功能。责任部门:人事教师处、教务处、双高建设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各分院(部)。(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做好“总设计”。根据专业(群)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优化课程设置,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公共基础课程重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体育、劳动、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升素养、陶冶情操。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责任部门:教务处、双高建设办公室、各分院(部)。(三)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好“主战场”结合专业(群)特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途径及有效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水利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十六字”水利方针、治水名人、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工科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专业带头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水利工程两个国家双高专业群要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匠心杨职”课程思政金牌示范课建设,从2020年开始,每年组织遴选并立项15-20门课程进行思政金牌示范通识课、示范专业课和示范思政课建设,开展试点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金牌示范课建设,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在“课程思政”有基础,思政元素较充足,能体现学科优势、教学优势、课程优势的基础上遴选部分专业,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责任部门:教务处、双高建设办公室、各分院(部)。(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守好“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责任意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落实到课程标准、教学整体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师练兵活动,通过举办示范观摩听课、教学能力展示、微课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展评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与综合,着力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升,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推动铸魂育人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责任部门:教务处、双高建设办公室、各分院(部)。(五)强化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知名企业家、杰出校友、技能大师典型引路工程。开展大师进校园、工匠进课堂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紧密对接社会资源,把思政大讲堂同企业大学堂、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与优秀企业文化相互统一,与行业优秀传承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在延安、照金等地建立科学有效、资源优质、活力创新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万名学子扶千村”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引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双高建设办公室、各分院(部)。(六)建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总结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推动以革命景点、教学微视频、典型案例、辅导报告等为内容线上课程思政资源研发和建设,鼓励教师运用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师生线上与线下互动。推动课程内容模块化、专题化改革,鼓励思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建立打造思政品牌课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学校每年进行一次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所有案例应有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专业领域内重点关注问题,或实践中代表性问题,充满思政元素,具有德育功能,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责任部门:党委宣传部、双高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各分院(部)。(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提升育人成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大力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每年立项不少于20项。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业学会协会推荐优秀项目,争取立项支持,扩大学校课程思政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产出,引导教师不断凝练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责任部门:科技与教育研究处、双高建设办公室、教务处、各分院(部)。(八)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开展实质性评价。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确保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责任部门:双高建设办公室、教务处、各分院(部)。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校领导为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生处、科技与教育研究处、人事教师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以及分院(部)党总支书记、院长(负责人)为成员的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各分院(部)要把“课程思政”摆上重要位置,在全校整体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二)加强协同联动。建立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教师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各分院(部)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大力营造“处处有德育、时时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典型专业课程,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课程思政”入脑入心。(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学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改革情况列为各分院(部)教学工作评价考核重要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评价,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分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评价。(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分院(部)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