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分析技术》课程标准.docx
电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30232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2学分,42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 .课程的定位电分析技术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是根据西南及周边地区检验检测认证、石油化工、食品药品、新材料等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即产品检验和检验技术管理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立的,是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水平认定的主干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模块项目化课程。2 .课程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和实验技术上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分析作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代表,吸收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日益广泛地为许多领域内的科研和生产提供物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因而仪器分析成为检验检测类专业的主干技术课程之一。根据专业改造与课程改革,仪器分析分化为3门专业技术课,即光谱分析技术、电分析技术和色谱分析技术,更突出技术技能培养与专业特色。电分析技术课程根据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认知心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组合,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逻辑,以分析方法为建构主线,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工作过程的环节来设计各个子模块(学习情境),并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各个子模块中,重新整合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电分析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本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样品检测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分析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工业产品进行分析测试的能力,熟练掌握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拓展课程(或顶岗实习)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和要求。3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电分析技术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认识实习、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与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种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相配合,完成检验检测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着效益提高、教学资源最优化的原则,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技术课程段和专业拓展课程段的16门专业核心课程,以过程逻辑为中心,选取12门专业课程中的4门主体核心课程作为模块中的主构架,其余课程则按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点,服务于主构架的工作要求,重新整合成以分析方法为核心,由实践情境构成,基于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技术模块I、H(分别为化学分析技术模块、仪器分析技术模块)和基于真实项目,由真实职业情境构成,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拓展模块(见下图)。模块核心课程化学分析技术模块核心课程有机波谱分析专业课程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分析测试质 量保证;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 析(光、电、色谱);有机波谱分 析;工业分析技术;工业生产过 程概述;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 英语;商品检验拓展课模块核心课程仪器分析技术模块核心课程工业分析技术整合专业技术模块I整合专业技术模块II环境监测食品检验药品检验材料检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示意图电分析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出发,将“以能力为目标,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构建学习的实践情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引探法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也成为理解仪器分析、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特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分析技术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的能力,熟练掌握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或顶岗实习)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电位分析法的方法分类及其所用分析仪器的各个组成部件;(2)理解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流程;(3)理解电位分析法的操作条件选择、优化的原则和方法;(4)合理应用电位分析法的专门术语及其定量方法;(5)掌握验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评价相关产品品质的知识;(6)理解电分析与测试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7 7)了解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和实验室管理知识。8 .能力目标(1)能独立操作电位分析仪器;(2)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或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验证的整个过程,准确表述分析结果;(3)能对实验数据和分析方法作出科学的评价;(4)能对分析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并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5)能按说明书制定分析仪器的操作规程;(6)能通过文献检索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案;(7)对实际样品能设计合理的分析方案,并完成分析任务;(8)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各类电分析方法,在分析测定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问题,进行独立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9 .素质目标(1)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2)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强化科学、创新、竞争、参与、安全、节约和环保意识;(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课程设计1 .设计基本理念(1)以学生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素质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基础,采用引探法教学,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有机地融合,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电分析技术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电分析技术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的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在电分析技术教学中,应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合,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一技术知识一专题实验项目一技术理论一创新实验”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构建“真实的虚拟”学习情境,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为此,精心设计以生产生活实践中具体样品的检测项目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一技术知识一专题实验项目一技术理论一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来构建各子模块中的项目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来组织教学,课时按需分配,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在实训室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基于主动、情境、引导和社会化意义的“学”,教师则是基于激励、咨询、描述和解释性意义的“教”,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工作过程为中心,推进课程融合电分析技术课程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的归纳、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来设计课程体系的每一个子模块。学生通过一个子模块的学习,就可以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子模块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获得检验检测职业的从业资格和能力。在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中,按照仪器分析概述和方法划分为3个子模块,精心设计每一个子模块的教学项目,按职业工作过程建立子模块的课程内容结构。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传授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完成操作技能训练,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5)任务驱动,倡导引探教学电分析技术课程倡导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电分析技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主要采用引探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践、探究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6)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电分析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应进行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反对通过单一量化手段进行评价,主张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从而鼓足前进的勇气,使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达到质的飞跃。本课程理论知识考核采用学习报告、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讨论题,辅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结合,其中讨论题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制相关“报告”上台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课堂提问与课堂练习则力求兼顾全班同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阶段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可以是闭卷、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相结合、技能竞赛等形式,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操作技能考核注重实验综合技能,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精心设计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表,在完成每个实训项目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自检、互检和校内外教师检,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则要求其在开放的实训室完成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由此确保每位学生均能达到预期的本课程培养目标。2 .总体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想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由实践情境构成,工作过程为中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各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课程设计原则电分析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排遵循了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涉及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解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情境性原则是指课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获取自我建构的主观知识,即涉及经验和策略的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人本性原则是指学生从科学性原则和情境性原则交叉领域获得的理论和经验双重知识再经过“获取一反思一内化一实践”,转化为个体能力,它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保证,在课程开发中具有最高层次。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将实际职业情境加工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即营造“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以任务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课程强调既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3)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整个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用不同的电分析方法检测物质划分为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等2个教学子模块。每个教学子模块选取来自生活、生产实际的项目,以任务驱动设置若干教学单元。以实训项目作为载体,在完成每一个实训环节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完成数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拓展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最后指导各子模块专题实验项目的完成。(4)课程组织方式与指导方法首先引入电分析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入各子模块的项目化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再逐一展开相应电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并渗透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待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再继续进行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最后完成各子模块专题实验项目的方案拟定、测定和报告。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组合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大循环”让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不同子模块的项目教学,随后交叉完成其它子模块的教学,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一台仪器,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项目、任务及操作方法,写出预习实验报告;实训时,教师对实验进行集中讲解、提示和演示,对实训有难度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实验后,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教师针对学生实验及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指出解决方法。采用“微知库”和“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App,可联网实现各种教学资源上传下载、二维码签到、在线布置问卷和任务、实验数据及时采集、考试及教学统计、论坛、通知、反馈等功能。“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视觉驻留规律,具有清晰直观、重点突出、可回放暂停、手机可播放等优点。采用混合式教学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有机有效融合,创新在线学习成绩评价制度。课堂教学组织可分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总结三个阶段实施。(5)项目(或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2个学习情境(子模块)组成:子模块1子模块2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3 .电分析技术模块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方案本课程以项目为导向,以样品检测任务为驱动,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引探法展开教学。本课程由2个子模块、3个项目、9个任务(含理论学习任务和实践学习任务)和1个技能考核项目组成,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方案如下表:子模块课程项目及学习任务参考学时数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直接电位法项目I-I:使用pHS3C型精密酸度计及电位法测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直接比较法)任务ITT电化学分析法概述和基本原理22任务1-1-2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22任务1-1-3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44技能考核:PH计的基本操作与水溶液PH的测定44项目1-2:使用PXD-12型数字离子计及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氟的含量(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任务1-2-1直接电位法22任务1-2-2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88*任务1-2-3答辩与考核22小计248162-电位滴定法项目2-1:使用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及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和Cr的含量*任务2-1-1电位滴定法22任务2-1-2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88小计1028习题课、期末复习、考查、节假日或机动88总计421824本课程教学模块结构包括理论学习任务和实践学习任务,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建议本课程总课时为42课时,其中理论学习任务10课时,实践学习任务24课时,习题课、期末复习考查、节假日或机动8学时,可根据学期授课进程学时数合理调整安排教学内容,其中,力n*任务可机动选择进行,技能考核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并入典型项目中进行考核。项目导向,样品检测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见各子模块描述。4 .子模块描述(1)子模块L直接电位法及其任务描述表子模块项目任务学习内容学时子模块1:直接电位法项目1-1:使用PHS-3C型精密酸度计及电位法测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直接比较法)1-1-1电化学分析法概述和基本原理学习报告21-1-2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学习报告21-1-3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实训:使用pHS-3C型精密酸度计及电位法测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4技能考核操作考核:pH计的基本操作与水溶液pH的测定4项目1-2:使用PXD-12型数字离子计及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氟的含量(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1-2-1直接电位法及其应用学习报告21-2-2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实训:离子计的基本操作与饮用水中氟离子含量的测定81-2-3答辩与考核PPT制作、项目报告、陈述和回答问题2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合计24学时子模块1直接电位法任务描述工作过程描述利用直接电位法完成饮用水水样pH、F的含量测定;设计方案,完成测定过程,记录并处理分析数据,评价水质的部分指标。项目分析知识目标1 .能识别常见pH计或离子计的基本组成部件;2 .能识别各类电极,并知道其不同的用途;3 .掌握电极电位与离子活度的关系;4 .掌握直接电位法测定pH、离子活(浓)度的定量方法。能力目标1 .正确处理和使用各类电极;2 .规范使用PH计或离子计;3 .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和离子浓度;4 .能对PH计、离子计进行日常维护,能分析并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素质目标1 .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2 .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 .强化科学、创新、竞争、参与、安全、节约和环保意识;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1 .引探法、现场演示、讲练结合;2 .项目为载体,采用“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和混合式教改。教学活动框架设计建议和不例任务:使用精密酸度计及电位法测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学生自学仪器使用说明书一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教师指导,认识电极、仪器的构件及实验辅助设备一教师讲解PH计的基本组成及使用方法一教师示范实验装置的组建与PH测定过程一学生完成实训一学生编写仪器的操作规程f教师总结一提出任务职业素质训练方法1 .通过对实训过程的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形成文明规范操作、仔细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2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开放性训练1 .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巩固各种型号仪器的基本操作;2 .完成研究性课题的操作训练;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技术服务。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1 .理论考核:学习报告、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编写仪器操作规程、完成研究性课题、综合评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践考核:按照规范的评分标准表进行仪器基本操作考核和实验综合考核。教学条件要求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教案;教学案例;项目考核评分标准和评价表;“微知库”和“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APP学生已有基础先修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化学分析技术、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等课程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具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学科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从事分析化学学科教学2年以上,取得化学检验员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校内教师授课内容: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测定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含量及离子计的基本操作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直接电位法测定水溶液PH及PH计的基本操作考核学时安排每2024人为1组,2'4人一台仪器,完成整个任务需要24学时。(2)子模块2.电位滴定法及其任务描述表子模块项目任务学习内容学时子模块2:电位滴定法项目2-1:使用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及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I和Cl的含量2-1-1电位滴定法及其应用学习报告22-1-2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实训: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基本操作及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和c厂的含量8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合计10学时子模块2电位滴定法任务描述工作过程描述利用电位滴定法完成工业废水中I和Cr的含量测定;设计方案,完成测定过程,记录并处理分析数据,评价水质的部分指标。项目分析职业关键能力1 .能按说明书制定不同类型仪器的操作规程;2 .能设计合理的分析方案,并完成分析任务;3 .能发现并解决检验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4 .能根据国家标准,评价水质的部分指标。知识目标1 .能识别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基本组成部件;2 .能识别各类电极,并知道其不同的用途;3 .掌握电位滴定法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其应用。职业专门技能1 .正确处理和使用各类电极;2 .规范组装和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3 .用电位滴定法确定滴定的终点;4 .能对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日常维护,能分析并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素质目标1 .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2 .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 .强化科学、创新、竞争、参与、安全、节约和环保意识;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1 .引探法、现场演示、讲练结合;2 .项目为载体,采用“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和混合式教改。教学活动框架设计建议和示例任务:使用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及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I-和c的含量学生自学仪器使用说明书一讲解相关理论知识f教师指导,认识电极、仪器的构件及实验辅助设备一教师讲解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基本组成及使用方法一教师示范实验装置的组建与滴定过程一学生完成实训一学生编写仪器的操作规程一教师总结一提出任务职业素质训练方法1 .通过对实训过程的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形成文明规范操作、仔细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2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开放性训练1 .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巩固各种型号仪器的基本操作;2 .完成研究性课题的操作训练;3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技术服务。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L理论考核:学习报告、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编写仪器操作规程、完成研究性课题、综合评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考核:按照规范的评分标准表进行仪器基本操作考核和实验综合考核。教学条件要求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教案;教学案例;项目考核评分标准和评价表;“微知库”和“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App学生已有基础先修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化学分析技术、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等课程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具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学科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从事分析化学学科教学2年以上,取得化学检验员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校内教师授课内容:电位滴定法基本原理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r和Cr的含量学时安排每2024人为1组,24人一台仪器,完成整个任务需要12学时。四、课程评价1 .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考核方案以学习情境为序,考核目标按教学单元分为理解(八).掌握(B).操作(C)、综合运用(D)四个层次进行。理解(八):正确领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能从实质上领会所学知识的含义。掌握(B):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原理和方法,能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即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操作(O: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完成单项的工作,并对工作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综合运用(D):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电分析技术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30%)、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技能考核评定(占20%)等三方面构成,评价方法分别见电分析技术课程考核成绩组成(表1)、电分析技术课程总结性考核标准(表2)、电分析技术课程技能考核点(表3)。3 .电分析技术课程过程考核说明电分析技术课程在课程评价与考核时根据以下要求进行。(1)理论知识的掌握以试卷形式考核,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名词、简答、计算、解析等;(2)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是平时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项目报告答辩及讨论的积极性及正确率、每个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的数量和质量。4 .电分析技术课程考核教师组成说明(1)由课程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课程考核小组;(2)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技能考核评定是指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评定学生的技能成绩。表1电分析技术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权重扣分(SK)总分(满分100)1平时成绩(按单个学习情境评分,取平均值,公式中i为学习情境数)学生自评(Spl)0.1缺勤扣1分/次Sp=(0.IXSpli+0.2×Sp2i+0.4×Sp3i+0.2×Sp4i-SKi)小组互评(Sp2)0.2教师评价(Sp3)0.4项目成果(Sp4)0.3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命题层次比例总分(满分100)2期末成绩试卷得分(SE)A0.3试卷得分(SE)B0.4C0.2D0.1序号组成部分总分(满分Ioo)3技能成绩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评定学生的技能成绩(SJ)4总评成绩(三)S=0.3×Sp+0.5×SE+0.2×SJ表2电分析技术课程总结性考核标准序号考核项目考核内容成绩比例(%)1直接电位法(1)理解:a.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金属基电极及能斯特方程,膜电极基本组成与选择性,PH玻璃电极的特性,常用电极的正确使用与预处理。b. pH的直接电位法测定、计算、定量分析方法。c. .酸度计使用及水样PH测定,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氟含量(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电位分析法及其分类与特点,半电池表达与电极反应,膜电极分类,膜电位产生机理,主要性能指标;直读式酸度计、离子计结构原理;影响直接电位法的因素。(3)了解:PX的直接电位法测定,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水中氯含量(格式作图法)。702电位滴定(1)理解:电位滴定原理、装置及方法。30法(2)掌握:电位滴定终点确定方法(四个),电位滴定的应用;混合液中与CI的连续测定的原理与方法。(3)了解:自动电位滴定原理、特点及应用。合计100命题要求与说明:(I)一套考题中,理解的内容(八)可占30%,掌握的内容(B)可占40乐实验知识与技能操作方面内容(C)的分值比例为20%,了解的内容(D)可占10%o(2)试题难度梯度分布a.基本题覆盖全部内容,占60%。b.综合题要求一定深、广度,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20%,原则上从理解的内容中反映。(3)考试形式:闭卷。(4)题型: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解析等,可灵活选择。(5)试题数量:考试时间以120分钟计算,以中等的学生能完成为宜。基本题题数多一些,每题分值5分左右,综合题与较高要求题分值为1015分。表3电分析技术课程技能考核点序号考核项目考核内容目标层次1电位分析法PH计的基本操作与水溶液PH的测定C技能考核要求与说明:(1)技能考核由任课教师和企业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评定学生的技能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2)技能考核注重实验综合技能,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精心设计技能考核评分表(另附),在完成每个实训项目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自检、互检和教师检,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则要求其在开放的实训室完成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由此确保每位学生均能达到预期的本课程培养目标。五、实施建议1 .授课资料编写建议授课资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标准和化学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和教学资料,强调知识传授的趣味性。授课资料应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编写,特别是实践教学部分。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1)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以探究、创造的精神,积极主动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机智引导和帮助学生,同时进一步发展教师自身对课程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练”是指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让学生首先进行技能训练,具备各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并围绕任务书给定的指标做全过程任务实施。同时初步建立相关的工程观念如成本意识、时间统筹、人员分工发挥特长、小组间协调、责任意识等。主要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学”主要是根据仪器分析方法特点,针对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领会相关概念、术语、理念和原理,掌握知识要点。“思”是指思考、想、动脑筋。通过实践活动及相关项目、案例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反思。“拓”是指思考后的拓展以及分析任务的拓展,举一反三,迁移和运用,将所练和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并将之应用于新的任务或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创新理念。“练-学-思-拓”几者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相互交融。(2)教学方法与手段3 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行动导向是学生在由电分析技术课程营造的“真实的虚拟”职业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经历探窕过程、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方法和经验。在电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怎么做,怎么做更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工作方案并实施、检查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并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要让每个学生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都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分析解决,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讨论,甚至全班性的讨论活动来处理。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教师应认识到,只有将实际的职业工作情境加工成学习情境一一“真实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过程中,逐渐渗透理论知识的讲解,才能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课程在组织方式上,首先学习电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入各子模块的学习方法,再逐一展开相应电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并渗透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待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再继续进行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最后完成各子模块专题实验项目的方案拟定、测定和报告。同时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组合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大循环”让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不同子模块的教学,随后交叉完成其它子模块的教学,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一台仪器,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科技创新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进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突出任务驱动的教育功能任务驱动是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电分析操作与测试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工作作风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各子模块的教学中,应结合各模块的特点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每项任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素养,以提高工作能力。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基础,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先感性后认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任务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训练学生正确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在电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中,仪器结构复杂,工作原理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或课件讲授那些枯燥又讲不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