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专题研讨发言稿.docx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专题研讨发言稿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谋思路、打基础,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建设稳步向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难以避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十年,蝶变的触角已延伸至京津冀的山山水水。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强化协同创新,激发创造活力、汇聚发展合力,扎实推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更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蓬勃动力。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年来,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京津冀地区成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为中国科技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时至今日,诸多科创项目已经引领了全国乃至全球科技潮流。北京中关村企业纷纷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来自京津的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河北;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面向未来,要坚持围绕区域创新优势,全面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实施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赋能,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完善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要坚决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行政壁垒,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营造激发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形成人才聚集的“生态圈”、以才聚才的“强磁场”,加快推进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强化数字赋能,助力公共服务水平上台阶。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是缩小区域差距,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三个方面。十年来,京津两地与河北基础教育交流项目超过500个,1000多名河北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京冀两地探索开展中职阶段在河北培养、高职阶段在北京培养的“3+2”模式。京津冀三地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组建22个高校发展联盟;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京津冀56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面向未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深入推进医疗、教育、服务一体化,持续增强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民生底线、促进共同富裕,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握历史机遇,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格局。城市群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力军中的排头兵”,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更是加快推进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重要推手。十年来,京津冀三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新两翼”,不断提升各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三地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和全局性变绿变美,围绕空气清新、水体洁净、生态良好、土壤安全、人居整洁五个方面,测算得出京津冀城市群综合美丽指数十年间由54.4提升至76.98,年均增速为3.53%,美丽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成效。面向未来,要精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找准城市群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结合区域特点有序建设,加快形成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力源,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形成示范效应,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要强化城市群建设的硬约束,严禁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监测机制,完善统计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调整城市群开发边界,及时发现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持续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真正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