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新闻采访》期末复习题.docx
新闻采访期末考试复习题注:找到所考试题直接看该试题所有题目和答案即可。查找按键:CtrkF一.单项选择题1(2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平安的紧急事件,被称为()。A.突发事件B.灾难事件C.群体事件D.突发公共事件参考答案:D2.(2分)()是指记者只能把来自消息来源的信息作为理解、判断的新闻事件的参考材料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发表或散布这些信息。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不得发表参考答案:D3 .(2分)记者最根本的岗位职责是()A.采写新闻报道B.拉广告搞发行C.筹划新闻D.写内参参考答案:A4 .(2分)()即借他人之口,问自己的问题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A5 .(2分)()是指某一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目标受众的接近和关联程度。A.时间性B.接近性C.重要性D.有用性参考答案:B6 .(2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A.事实B.新闻C.信息D.材料参考答案:A7 .(2分)()是指那些纯属为了到达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8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A8.(2分)报道灾难性事件的两条主线是灾难本身的信息和(。A.救援情况8 .领导人指示C.分析灾难原因D.问责参考答案:A9 .(2分)新闻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A.新闻工作者B.记者C.通讯员D.自由撰稿人参考答案:A10 .(2分)()是应某新闻单位之约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B11.(2分)()是没有固定的采访领域随时听候调遣承当临时性采访任务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A12.(2分)暗访是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公开身份但隐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也被称为()。A.调查式采访B.体验式采访C.隐性采访D.观察采访参考答案:C13 .(2分)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现、表象、反映和记载的总称。A.事实B.信息C.新闻D.材料参考答案:D14 .(2分)是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A.体验式采访B.调查式采访C.非参与式采访D.面对面采访参考答案:A15.(2分)()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那么。A.新闻导向B.新闻政策C.新闻法制D.宣传方针参考答案:B16.(2分)()是指记者可以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但消息来源只能以泛指或化名的形式出现的情况。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A17.(2分)()是新近或即将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A.新闻背景B.新闻素材C.新闻线索D.新闻敏感参考答案:B18.(2分)是指记者可以把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写入报道,但不能以引述的形式出现,不能交代消息来源,从行文上看要像记者自己的发现或见解。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B19.(2分)是记者以已经刊播的新闻为根底,通过进一步采访,为受众提供与事件相关的最近进展、各方反响的报道。A.通讯B.消息C.新闻报道D.跟进报道参考答案:D20.(2分)新闻价值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的总和。A.各种特征B.各种特殊要素C.某种特殊要素D.某种特质参考答案:B21.(2分)()是指新闻中出现的事实和观点的出处。A.广义的消息来源B.狭义的消息来源C.采访对象D.目击者参考答案:B22.(2分)记者在提问中假定一种情景,让采访对象作针对性答复的提问方式称为()oA.假设性问题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A23 .(2分)有些人拒绝采访不是因为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可以用()的方法说服对方。A.求证式提问B.激将法C.施加压力D.动之以情参考答案:A24 .(2分)1)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一定异常性和破坏性的事件。A.灾难性事件B.负面事件C.突发事件D.群体事件参考答案:C25.(2分)事物的特有现象即事物在()自身呈现出来的现象。A.一般情况下B.特殊情况下C.偶然情况下D.不正常情况下参考答案:A26.(2分)记者在报道中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并写明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的情况,属于()。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C27 .(2分)()是对新闻的主体信息起到解释和衬托作用的相关事实。A.背景信息B.证据C.第一手材料D.第一层次的事实参考答案:A28 .(2分)问题提得比拟宽泛,不严格限制答复范围的提问方式是()。A.封闭型提问B.限制性提问C.开放性提问D.自由式提问参考答案:C29 .(2分)思维的()使记者不盲从他人意见,不轻信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A.创造性B.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D30 .(2分)()是证明一个事实已经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根据。A.证据B.说法C.事实D.背景参考答案:A二.判断题31 .(2分)特派记者是接受媒体约请,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参考答案:错误32 .(2分)体验式暗访是记者通过观察的方式进行取证的暗访方式。参考答案:错误33 .(2分)施加心理压力是很好的说服采访对象的方法,但减轻心理压力不是。参考答案:错误34 .(2分)记者采访时,要对采访对象在事件中的立场和心态有一定了解,防止被对方误导。参考答案:正确35 .(2分)隐性采访只能用于揭黑式报道,正面报道不能用隐性采访的方法。参考答案:错误36 .(2分)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对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对采访能力要求降低了。参考答案:错误37 .(2分)采访灾难性事件时,既要注意报道灾难进展,也要注意报道政府的救援情况,即所谓报道两条主线。参考答案:正确38 .(2分)记者的岗位职责主要是采写新闻报道。参考答案:正确39 .(2分)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根本的岗位职责。参考答案:正确40 .(2分)暗访时可以想方设法获取企业商业机密,但不能涉及国家秘密。参考答案:错误41 .(2分)新闻界经常说的“两头熟”,是指上要熟悉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下要熟悉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参考答案:正确42 .(2分)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反作用于采访。参考答案:正确43 .(2分)做人物专访时,应先把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题目抛出来,让对方措手不及。参考答案:错误44 .(2分)体验式采访中应防止记者与体验对象的角色发生错位。参考答案:正确45 .(2分)观察的目标,概括起来包括场景、人物、行动、意义四个主要方面。参考答案:正确46 .(2分)新闻媒体承当着教育的职责,但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公众。参考答案:正确47 .(2分)体验式采访是一种参与式采访,不符合新闻的客观原那么要求。参考答案:错误48 .(2分)新闻敏感是记者迅速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天生的职业敏感。参考答案:错误49 .(2分)做人物专访前,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尽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参考答案:正确50 .(2分)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参考答案:正确一.单项选择题1(2分)狭义的新闻政策主要指新闻报道的政策,有时又以()的形式出现。A.宣传方案B.宣传任务C.宣传方针D.宣传纪律参考答案:D2 .(2分)()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那么。A.新闻导向B.新闻政策C.新闻法制D.宣传方针参考答案:B3 .(2分)记者思维的(是指突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思路。A.创造性B.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A4 .(2分)新闻价值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的总和。A.各种特征B.各种特殊要素C.某种特殊要素D.某种特质参考答案:B5 .(2分)()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现、表象、反映和记载的总称。A.事实B.信息C.新闻D.材料参考答案:D6 .(2分)事物的特有现象即事物在(自身呈现出来的现象。A.一般情况下B.特殊情况下C.偶然情况下D.不正常情况下参考答案:A7 .(2分)()是指新闻中出现的事实和观点的出处。A.广义的消息来源8 .狭义的消息来源C.采访对象D.目击者参考答案:B8.(2分)(是没有固定的采访领域随时听候调遣承当临时性采访任务的记者。A.机动记者8 .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A9 .(2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A.事实B.新闻C.信息D.材料参考答案:A10 .(2分)暗访是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公开身份但隐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也被称为()。A.调查式采访B.体验式采访C.隐性采访D.观察采访参考答案:C11.(2分)着重答复“Why”,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的报道称为(),A.调查性报道B.预测性报道C.解释性报道D.追踪式报道参考答案:C12.(2分)()是指记者可以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但消息来源只能以泛指或化名的形式出现的情况。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A13 .(2分)记者针对采访对象的答复内容进行的即兴提问是()o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D14 .(2分)()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一定异常性和破坏性的事件。A.灾难性事件B.负面事件C.突发事件D.群体事件参考答案:C15.(2分)(是接受编辑部派遣奔赴指定地区采访重大新闻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C16.(2分)()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那些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B17.(2分)记者在报道中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并写明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的情况,属于()。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C18.(2分)事物的()即事物在一般情况下自身呈现出来的现象。A.特有现象B.偶然现象C.本质性现象D.假象参考答案:C19.(2分)是专门负责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D20 .(2分)思维的()使记者不盲从他人意见,不轻信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A.创造性B.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D21 .(2分)记者通过打工、应聘等方法打入内部进行的暗访被称为()oA.委托式暗访B.卧底暗访C.设套暗访D.明访暗拍参考答案:B22.(2分)经授权代表某一单位、部门发布新闻的人员被称为()oA.新闻发言人B.权威消息来源C.一般消息来源D.新闻内线参考答案:A23.(2分)()是指记者只能把来自消息来源的信息作为理解、判断的新闻事件的参考材料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发表或散布这些信息。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不得发表参考答案:D24.(2分)()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A.直接提问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D25.(2分)问题提得比拟宽泛,不严格限制答复范围的提问方式是()oA.封闭型提问B.限制性提问C.开放性提问D.自由式提问参考答案:C26.(2分)()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各种特殊要素的总和。A.新闻价值观B.新闻价值C.宣传价值D.宣传价值观参考答案:B27 .(2分)()是指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A.现象B.事实C.信息D.外貌参考答案:A28 .(2分)()即借他人之口,问自己的问题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A29 .(2分)()是指某一事实对公众利益影响的广度和深度。A.有用性B.接近性C.显著性D.重要性参考答案:D30 .(2分)()是应某新闻单位之约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B二.判断题31 .(2分)新闻价值中的实用性,是指新闻事实能够满足受众某种生活需要的特性。参考答案:正确32 .(2分)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根本的岗位职责。参考答案:正确33 .(2分)新闻媒体承当着教育的职责,但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公众。参考答案:正确34 .(2分)应坚持以采访为名为个人谋取私利是不可取,为单位谋取利益就不成问题。参考答案:错误35 .(2分)提问要简练平实,一次提问最好不要超过两个问题。参考答案:正确36 .(2分)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是最重要的,是不是符合自己采访目的无所谓。参考答案:错误37 .(2分)有偿新闻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有偿不闻”没有问题。参考答案:错误38 .(2分)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都是常用的说服方法,晓之以理更适合记者在采访使用。参考答案:错误39 .(2分)新闻采访时,要区分采访对象说的是事实性信息还是观点性信息。参考答案:正确40 .(2分)记者采访时,要对采访对象在事件中的立场和心态有一定了解,防止被对方误导。参考答案:正确41 .(2分)记者的现场观察具有局限性,应尽量防止使用观察中得到的素材。参考答案:错误42 .(2分)隐性采访只能用于揭黑式报道,正面报道不能用隐性采访的方法。参考答案:错误43 .(2分)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敏感,是记者综合思维能力的表达。参考答案:错误44 .(2分)为消息来源保密是新闻道德信条的普遍要求,记者不能把秘密消息来源的信息透漏给任何人。参考答案:错误45 .(2分)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参考答案:正确46 .(2分)“讲政治”是新闻工作的突出特点。参考答案:正确47 .(2分)记者应防止直接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因为当事人往往与事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参考答案:错误48 .(2分)新闻界经常说的“两头熟”,是指上要熟悉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下要熟悉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参考答案:正确49 .(2分)新闻价值中的异常性是指一个事实偏离常规、经验和想象的程度。参考答案:正确50 .(2分)双源规那么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要同时采访两个信息来源。参考答案:错误一.单项选择题1(2分)()是指记者只能把来自消息来源的信息作为理解、判断的新闻事件的参考材料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发表或散布这些信息。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不得发表参考答案:D2.(2分)(是记者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敏锐能力,也称新闻嗅觉。A.采访能力B.调查能力C.新闻敏感D.新闻思维参考答案:C3.(2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平安的紧急事件,被称为()。A.突发事件B.灾难事件C.群体事件D.突发公共事件参考答案:D4.(2分)记者通过打工、应聘等方法打入内部进行的暗访被称为()。A.委托式暗访B.卧底暗访C.设套暗访D.明访暗拍参考答案:B5 .(2分)记者最根本的岗位职责是()A.采写新闻报道B.拉广告搞发行C.筹划新闻D.写内参参考答案:A6 .(2分)狭义的新闻政策主要指新闻报道的政策,有时又以()的形式出现。A.宣传方案B.宣传任务C.宣传方针D.宣传纪律参考答案:D7 .(2分)()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各种特殊要素的总和。A.新闻价值观8 .新闻价值C.宣传价值D.宣传价值观参考答案:B8.(2分)()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那些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8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B9 .(2分)()是指记者可以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但消息来源只能以泛指或化名的形式出现的情况。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A10.(2分)记者在提问中假定一种情景,让采访对象作针对性答复的提问方式称为()oA.假设性问题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A11.(2分)()是专门负责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D12 .(2分)()即借他人之口,问自己的问题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A13 .(2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A.事实B.新闻C.信息D.材料参考答案:A14 .(2分)()是指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A.现象B.事实C.信息D.外貌参考答案:A15.(2分)记者在报道中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并写明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的情况,属于()。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C16.(2分)()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那么。A.新闻导向B.新闻政策C.新闻法制D.宣传方针参考答案:B17.(2分)()是没有固定的采访领域随时听候调遣承当临时性采访任务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A18.(2分)暗访是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公开身份但隐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也被称为()。A.调查式采访B.体验式采访C.隐性采访D.观察采访参考答案:C19.(2分)新闻价值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的总和。A.各种特征B.各种特殊要素C.某种特殊要素D.某种特质参考答案:B20 .(2分)有些人拒绝采访不是因为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可以用)的方法说服对方。A.求证式提问B.激将法C.施加压力D.动之以情参考答案:A21 .(2分)记者思维的()是指突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思路。A.创造性B.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A22 .(2分)记者针对采访对象的答复内容进行的即兴提问是()。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D23 .(2分)()是指那些纯属为了到达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A24.(2分)()是应某新闻单位之约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B25.(2分)1)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现、表象、反映和记载的总称。A.事实B.信息C.新闻D.材料参考答案:D26.(2分)()是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A.体验式采访B.调查式采访C.非参与式采访D.面对面采访参考答案:A27.(2分)()是新近或即将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A.新闻背景B.新闻素材C.新闻线索D.新闻敏感参考答案:B28.(2分)事物的特有现象即事物在()自身呈现出来的现象。A.一般情况下B.特殊情况下C.偶然情况下D.不正常情况下参考答案:A29 .(2分)()是指某一事实对公众利益影响的广度和深度。A.有用性B.接近性C.显著性D.重要性参考答案:D30 .(2分)经授权代表某一单位、部门发布新闻的人员被称为()oA.新闻发言人B.权威消息来源C.一般消息来源D.新闻内线参考答案:A二.判断题31 .(2分)做新闻工作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不需要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参考答案:错误32 .(2分)特派记者是接受媒体约请,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参考答案:错误33 .(2分)做人物专访时,应先把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题目抛出来,让对方措手不及。参考答案:错误34 .(2分)双源规那么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要同时采访两个信息来源。参考答案:错误35 .(2分)采访对象分成各种类型,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记者应以不变应万变。参考答案:错误36 .(2分)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敏感,是记者综合思维能力的表达。参考答案:错误37 .(2分)暗访时可以假借人大代表的名义,但不能假借警察的名义进行调查取证。参考答案:错误38 .(2分)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要在得到线索后第一时间发出信息,并争取尽快赶到现场进行详细报道。参考答案:错误39 .(2分)记者采访时,要对采访对象在事件中的立场和心态有一定了解,防止被对方误导。参考答案:正确40 .(2分)施加心理压力是很好的说服采访对象的方法,但减轻心理压力不是。参考答案:错误41 .(2分)新闻记者只负责报道事实,不必承当引导舆论的责任。参考答案:错误42 .(2分)新闻采访时,要区分采访对象说的是事实性信息还是观点性信息。参考答案:正确43 .(2分)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对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对采访能力要求降低了。参考答案:错误44 .(2分)驻外记者是指接受媒体派遣,常驻省外采访的记者。参考答案:错误45 .(2分)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是最重要的,是不是符合自己采访目的无所谓。参考答案:错误46 .(2分)做人物专访前,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尽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参考答案:正确47 .(2分)新闻价值中的实用性,是指新闻事实能够满足受众某种生活需要的特性。参考答案:正确48 .(2分)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根本的岗位职责。参考答案:正确49 .(2分)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反作用于采访。参考答案:正确50 .(2分)后真相时代,新闻内容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要抢发新闻,错了再改。参考答案:错误一.单项选择题1 .(2分)(是证明一个事实已经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根据。A.证据B.说法C.事实D.背景参考答案:A2 .(2分)()是应某新闻单位之约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B3.(2分)()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一定异常性和破坏性的事件。A.灾难性事件B.负面事件C.突发事件D.群体事件参考答案:C4 .(2分)()是指某一事实对公众利益影响的广度和深度。A.有用性B.接近性C.显著性D.重要性参考答案:D5 .(2分)()是指记者可以把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写入报道,但不能以引述的形式出现,不能交代消息来源,从行文上看要像记者自己的发现或见解。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B6 .(2分)记者思维的(是指突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思路。A.创造性B.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A7 .(2分)思维的(使记者不盲从他人意见,不轻信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A.创造性8 .灵活性C.发散性D.批判性参考答案:D8 .(2分)()是记者以已经刊播的新闻为根底,通过进一步采访,为受众提供与事件相关的最近进展、各方反响的报道。A通讯B.消息C.新闻报道D.跟进报道参考答案:D9 .(2分)记者最根本的岗位职责是()A.采写新闻报道B.拉广告搞发行C.筹划新闻D.写内参参考答案:A10.(2分)()是记者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敏锐能力,也称新闻嗅觉。A.采访能力B.调查能力C.新闻敏感D.新闻思维参考答案:C11.(2分)记者在报道中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并写明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的情况,属于()。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C12.(2分)()是没有固定的采访领域随时听候调遣承当临时性采访任务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A13.(2分)()是指某一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目标受众的接近和关联程度。A.时间性B.接近性C.重要性D.有用性参考答案:B14.(2分)是指记者可以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但消息来源只能以泛指或化名的形式出现的情况。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A15.(2分)()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那些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B16 .(2分)()是指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A.现象B.事实C.信息D.外貌参考答案:A17 .(2分)新闻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A.新闻工作者B.记者C.通讯员D.自由撰稿人参考答案:A18 .(2分)经授权代表某一单位、部门发布新闻的人员被称为()oA.新闻发言人B.权威消息来源Cl一般消息来源D.新闻内线参考答案:A19.(2分)()是接受编辑部派遣奔赴指定地区采访重大新闻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C20.(2分)记者通过打工、应聘等方法打入内部进行的暗访被称为()。A.委托式暗访B.卧底暗访C.设套暗访D.明访暗拍参考答案:B21.(2分)问题提得比拟宽泛,不严格限制答复范围的提问方式是()oA.封闭型提问B.限制性提问C.开放性提问D.自由式提问参考答案:C22 .(2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A.事实B.新闻C.信息D.材料参考答案:A23 .(2分)()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那么。A.新闻导向B.新闻政策C.新闻法制D.宣传方针参考答案:B24.(2分)着重答复“Why”,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的报道称为(),A.调查性报道B.预测性报道C.解释性报道D.追踪式报道参考答案:C25.(2分)()是指新闻中出现的事实和观点的出处。A.广义的消息来源B.狭义的消息来源C.采访对象D.目击者参考答案:B26.(2分)()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A.直接提问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D27.(2分)记者在提问中假定一种情景,让采访对象作针对性答复的提问方式称为()。A.假设性问题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A28.(2分)是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A.体验式采访B.调查式采访C.非参与式采访D.面对面采访参考答案:A29.(2分)()是指那些纯属为了到达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A30.(2分)()是新近或即将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A.新闻背景B.新闻素材C.新闻线索D.新闻敏感参考答案:B二.判断题31 .(2分)特派记者是接受媒体约请,为其承当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记者。参考答案:错误32 .(2分)新闻价值中的实用性,是指新闻事实能够满足受众某种生活需要的特性。参考答案:正确33 .(2分)新闻界经常说的“两头熟”,是指上要熟悉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下要熟悉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参考答案:正确34 .(2分)为消息来源保密是新闻道德信条的普遍要求,记者不能把秘密消息来源的信息透漏给任何人。参考答案:错误35 .(2分)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参考答案:正确36 .(2分)体验式采访中应防止记者与体验对象的角色发生错位。参考答案:正确37 .(2分)新闻价值中的异常性是指一个事实偏离常规、经验和想象的程度。参考答案:正确38 .(2分)暗访时可以假借人大代表的名义,但不能假借警察的名义进行调查取证。参考答案:错误39 .(2分)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根本的岗位职责。参考答案:正确40 .(2分)观察的目标,概括起来包括场景、人物、行动、意义四个主要方面。参考答案:正确41 .(2分)双源规那么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要同时采访两个信息来源。参考答案:错误42 .(2分)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反作用于采访。参考答案:正确43 .(2分)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敏感,是记者综合思维能力的表达。参考答案:错误44 .(2分)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参考答案:正确45 .(2分)新闻采访时,要区分采访对象说的是事实性信息还是观点性信息。参考答案:正确46 .(2分)公众人物不想让外人知道的事,记者不应采访报道。参考答案:错误47 .(2分)新闻报道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把新闻效应、经济效益放在次要位置。参考答案:错误48 .(2分)后真相时代,新闻内容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要抢发新闻,错了再改。参考答案:错误49 .(2分)新闻工作应坚持把新闻效应放在首位,把社会效应、经济效益放在次要位置。参考答案:错误50 .(2分)有偿新闻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有偿不闻”没有问题。参考答案:错误一.单项选择题1.(2分)()是指记者只能把来自消息来源的信息作为理解、判断的新闻事件的参考材料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发表或散布这些信息。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不得发表参考答案:D2.(2分)()是记者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敏锐能力,也称新闻嗅觉。A.采访能力B.调查能力C.新闻敏感D.新闻思维参考答案:C3.(2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平安的紧急事件,被称为()。A.突发事件B.灾难事件C.群体事件D.突发公共事件参考答案:D4.(2分)记者通过打工、应聘等方法打入内部进行的暗访被称为()。A.委托式暗访B.卧底暗访C.设套暗访D.明访暗拍参考答案:B5.(2分)记者最根本的岗位职责是()A.采写新闻报道B.拉广告搞发行C.筹划新闻D.写内参参考答案:A6.(2分)狭义的新闻政策主要指新闻报道的政策,有时又以(的形式出现。A.宣传方案B.宣传任务C.宣传方针D.宣传纪律参考答案:D7 .(2分)()是一个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各种特殊要素的总和。A.新闻价值观8 .新闻价值C.宣传价值D.宣传价值观参考答案:B8.(2分)()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那些现象。A.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8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的宣传性现象D.宣传性现象参考答案:B9 .(2分)()是指记者可以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但消息来源只能以泛指或化名的形式出现的情况。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A10.(2分)记者在提问中假定一种情景,让采访对象作针对性答复的提问方式称为()oA.假设性问题B.开放式提问C.代问D.侧面提问参考答案:A11.(2分)1)是专门负责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D12 .(2分)即借他人之口,问自己的问题A.发问B.代问C.侧问D.追问参考答案:A13 .(2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A.事实B.新闻C.信息D.材料参考答案:A14 .(2分)()是指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A.现象B.事实C.信息D.外貌参考答案:A15.(2分)记者在报道中直接引述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并写明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的情况,属于()。A.匿名引述B.深度背景C.具名引述D.化名引述参考答案:C16.(2分)()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那么。A.新闻导向B.新闻政策C.新闻法制D.宣传方针参考答案:B17.(2分)()是没有固定的采访领域随时听候调遣承当临时性采访任务的记者。A.机动记者B.特约记者C.特派记者D.专业记者参考答案:A18.(2分)暗访是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公开身份但隐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也被称为()。A.调查式采访B.体验式采访C.隐性采访D.观察采访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