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
海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十一五”以来,我省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为引导和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以及海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海南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把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 .减量化方面。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808吨标准煤,下降12.1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2.309吨标准煤,下降36.7%,下降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水、节材、节地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79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64立方米,下降44.89虬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80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117立方米,下降35.0%。“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使用和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水泥散装率和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分别达到41%和65%;5年间,共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各类人造板100多万立方米,节约木材200多万立方米。通过严格用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实现了耕地和农田保护目标。2010年全省保有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分别达到1092万亩和944万亩,高于国家下达我省1084万亩和935万亩的目标任务。2 .资源化和再利用方面。粉煤灰、煤阡石、尾矿贫矿、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十一五”期末,工业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量约500万吨,比“十五”期末增加4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达45亿元。表1“十一五”期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种类年产生量(万吨)年利用量(万吨)利用率(%)粉煤灰7080114尾矿贫矿47036077工业副产石膏2428117说明:表中的尾矿贫矿量不包含黄金尾矿量。推进水资源再利用,工业企业和酒店宾馆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建设串联用水和循环用水系统,加强废水和污水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强化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5%。加强再生资源和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管理,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发展到IlOo多家,建成2家废弃电器电子处理企业,年可处理拆解电视机、空调、洗衣机、计算机80万台,有效地促进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电器电子资源的再利用。“十一五”以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我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逐步下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循环经济规模还有待扩大,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绿色崛起的重要意义,没有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及激励约束机制尚待完善;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关键性技术比较缺乏;四是基础工作薄弱,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评价和监测体系尚未建立,循环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三)面临的形势。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能源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资源价格维持高位运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资源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无论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看,还是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排放空间看,我国都无法继续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十二五”及以后一段时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将进一步做大,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也将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处于较高水平的一个阶段,既要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又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将面临重大挑战。当前,我省循环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强制性措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和良好环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提速,基础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将为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特别是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相结合,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民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海南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二)基本原则。强化理念,减量优先。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循环经济法规和标准,完善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循环经济效益最大化。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立足省情,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全过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市县、园区、企业各层面,先行试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广典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各地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三)主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中期目标是: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的目标(近期目标)是:争取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80亿元以上。表2海南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预计备注资源产出指标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元/吨4216577202铁矿石消费总量计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1.521.69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66.2778.55建设用地总量计水资源产出率元/立方米46.576.5资源消耗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6580.592按2010年价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立方米/万元26413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1776.0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40.562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总产值亿元50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500735按综合利用企业统计数据测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09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97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1.9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9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560废物排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0.5工业废水排放量万立方米2050014500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3.14.2COD排放量万吨20.420.4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8.09.8氨氮排放量万吨2.292.29其他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512PM2.5微克/立方米35主要城市(海口、三亚等)说明:1.表中主要指标计算方法参照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2.表中指标按2010年价格测算;3.2010年全省GDP为2065亿元,按海南省“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年GDP为3780亿元。三、主要任务(一)做好区域布局。北部地区(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3个市县):该地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集散地,人口最密集,应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会议会展、商业餐饮、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等为主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东南部地区(以三亚为中心,包括琼海、万宁、陵水、保亭和乐东5个市县):该地区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应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加快建设东部和南部沿海国家休闲度假海岸带,以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指导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打造一批以低碳景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为代表的旅游循环经济示范景区和企业。加强旅游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循环型现代服务业体系。西部地区(包括僧州、临高、昌江、东方4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该地区是我省工业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强化工业化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与产业、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企业间交换利用废弃物,促进园区之间的联合,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中部地区(包括屯昌、琼中、五指山、白沙4个市县):该地区系全省的生态核心区。应该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林业为重点,推广生态养殖高新技术,开展秸秆、畜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沼气化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农业、林业、旅游业及其他生态型产业,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着力构建循环型农、林业经济体系。海洋地区(三沙市和我省授权管辖的其它海域):我省是陆地小省,又是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根据海南海洋强省的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并延伸渔业加工产业链,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并延伸相关产业链,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实施海水淡化,大力发展循环型海洋经济体系。(二)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发展。重点是优化工业结构、强化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发展清洁能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促进工业生态化建设。1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工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按照点状园区化集中集约布局,优化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围绕优势行业、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2 .强化工业节能降耗。突出抓好电力、油气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工业窑炉、电机系统等高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抓好余热余能利用等节能项目建设。强化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督促落实各项节能措施。3 .推进工业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贫矿(特别是黄金尾矿)、煤砰石、废石粉、造纸绿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利用各种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利用铁尾矿及难选贫矿生产铁精矿。推进废气、余热、余压的回收和梯级利用。利用天然气开发中产生的废气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钻铜冶炼废气生产硫酸,利用水泥熟料生产产生的废气余热发电,利用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运行产生的余热余压发电、制冷等。加大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加强水资源的多级串联使用和循环使用,利用深度处理进行废水回用;在造纸行业中,促进水的梯级利用、白水回用及冷却水循环利用;在矿产资源加工行业中,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对水质的要求,交叉使用循环水;在电力行业中,利用处理后的废水冲洗输煤栈桥、灰渣等,力求达到零排放。4 .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昌江核电项目。提高已建成的东方风力发电场、文昌风力发电场和信州峨蔓风力发电厂等风力发电效率。开发利用太阳能,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加快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更新换代,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发电。5 .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1)石化行业:构建石油冶炼一油品、工业原料(乙烯等)一化工工业产品一“三废”及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一化工工业,及天然气开发利用一合成氨、甲醇一废气回收利用一精细化工产业的循环产业链。废气化工行业废水制氧硫磺余热回收分类利用回收稀贵金属精细化工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农药制造业图1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2)电力行业:构建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运行一余热余压利用一能效发电、制冷的循环产业链。灰渣煤炭风能 水能 太阳能 地热能 生物质能筑路 农业 建材除尘脱硝脱硫煤场洒水干灰渣调湿系统冲洗绿化等图2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3)矿业行业:构建尾矿、贫废矿一精矿提取一水泥配料、缓释肥原料、回填采空区一水泥产品、缓释肥,废石一建筑石材、建筑用砂石、回填采空区,废土一新型墙体材料、回填采空区以及废水一净化一水泥配料、缓释肥原料的循环产业链。矿山开采图3矿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4)建材行业:构建工业废渣、建筑废物、污泥及垃圾一水泥、混凝土、新型建材的循环产业链。(5)冶金行业:构建铜钻硫化矿、二氧化硫气体、硫酸、氟化盐类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图5铜钻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6)林木加工业:构建林木一制浆一造纸一造纸废渣回用一造纸原料一包装用纸,以及林木砍伐加工一板材一林木废弃物利用一人造板、生物质能源的循环产业链。图6造纸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6 .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洋浦经济开发区、老城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区等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循环化改造,申报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在建设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以共生企业群为主体,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的共享以及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串联用水和循环用水、废水再生利用;根据园区物流、能源需要,加强与外部企业、园区、产业实现功能上错位耦合链接,完善循环产业链,着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优质静脉产业企业对园区的补链功能和作用,努力实现园区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三)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是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1.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推广种植业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和生物农药、先进施药机械,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种植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大型灌区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发展禽畜清洁养殖,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推行生态养殖方式。制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等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猪(禽)一沼一作物(能源)”循环农业模式。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设施渔业及浅海立体生态养殖。加强水域环境监测力度,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建立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普及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方式。积极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环保装备,减少污染排放。2 .深化农业深加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业深加工发展,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蔗糖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橡胶、椰子、木薯及水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开辟和建立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推进桔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重点推广沼气发电、集中供气和固化成型燃料等。对人畜粪便进行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进入沼气池处理或作为农用肥料。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和“三改”(改圈、改厕、改厨)的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统一筹划,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环境治理。总结推广沼气、养殖小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其生产酒精、乳酸、木糖醇、饲料酵母及活性炭等工业原料。鼓励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和农作物桔秆等农林剩余物生产板材、食用菌等,利用畜禽加工副产物生产医药、保健品、生活用品等,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生产氨基酸、调味品、保健品等产品。加快农膜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回收利用废旧地膜,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收集、回收利用农业、农村废织物、废金属、废橡胶、废玻璃等。回收处理废旧农药用具、废电池、废荧光灯、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3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1)种植业:农作物秸杆及其他废弃物一沼气工程一沼渣沼液一有机肥料一种植业。(2)养殖业:畜禽粪便一有机肥料(或沼气工程一沼渣沼液一有机肥料)一种植业一农作物副产品一养殖业。(3)生态农业:农家乐一生态旅游一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观光、科普、休闲娱乐)一旅游废弃物一生态农业。图7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四)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重点是推进生态旅游、餐饮住宿、绿色物流、文化创意等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1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加强景区景点环境整治和保护,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对旅游业清洁生产的监督考核制度和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加快推广使用太阳能景观照明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提倡旅游交通工具采用“清洁能源:推进旅游景区垃圾分类,加强旅游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快热带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A级景区发展和旅游企业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和过度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旅游容量,建立旅游景区的关闭保养制度或者游客容量控制制度,有效控制旅游景区的客流密度,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区建设,逐步推广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高效低耗节能景区模式,精心打造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式低碳景区。加大生态旅游业宣传力度,大力倡导低碳旅游出行方式和绿色消费行为,开展旅游景区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引导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自觉维护景区环境。积极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构建绿色旅游产销体系。充分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旅游资源,以热带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热带农业旅游。2 .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业。推进星级饭店节能减排,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冰蓄冷区域集中供冷、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绿色照明、循环水利用等技术,抓好绿色饭店标识认证工作。鼓励服务消费品重复使用,减少和控制使用一次性产品,杜绝一次性用品的免费供应,限制服务消费品过度包装。实行废弃物分类放置投丢,加强与废物收集系统的无缝对接。3 .积极推进通信服务业。推进绿色基站建设。鼓励采用分布式基站网络结构。通过载波智能功效、智能调整等手段降低设备能耗。推广以自然冷热源和蓄电池温控为基础的空调升温启动技术,合理采用风光互补、分布式冷却系统以及电池组在线维护管理,实施传统基站节能改造。合理设计供电方案,推广应用绿色电源。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广泛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数据中心和机房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回收废旧通信产品。推动通信运营商回收基站中的废旧铅酸电池。依托通信运营商服务网点,探索采用押金制等方式建立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等通信产品的回收体系,提高回收率。4 .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采取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运行,建立配送体系,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推广可多次利用的周转包装,支持托盘共用系统建设,实现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加强对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和再生处理。建设绿色仓储。合理规划和布局仓储和批发基地,采用现代化储存保养技术,降低各类仓储损耗。完善仓储设施节能环保标准。规范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储保管。推广汽车节油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支持建设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五)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建设低碳美丽城乡。重点是发展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建设清洁城市、文明乡村,推进再制造,推行绿色消费。1.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空调、采光、通风、照明等节能改造,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规模化应用,扩大冰蓄冷、热泵等节能技术产品在建筑中的应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严把规划设计关口,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全面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发展绿色建筑。制订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和相应配套政策,加强新区绿色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在商业房地产、工业厂房中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倡导简约适度装修。大力推广建筑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推进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应用于道路基层和建筑基层,并生产路面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市政设施制品等建材产品。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2 .构建绿色交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和换乘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无缝衔接。治理交通流动源废气。倡导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动及燃气出租车比例,增加混合动力、生物柴油、乙醇汽油公交车保有量,增加政策扶持,促进城市配送货运车辆使用新能源燃料,减少车用汽油柴油使用量和废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报废标准,加速淘汰老旧机动车和船舶。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推进船用清洁能源示范试点工作。在洋浦、海口、三亚港口运输轮船开展使用生物柴油示范试点。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居民外出多乘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行拼车出行,推广电话叫车、网络叫车,降低出租车空驶率。编制海南省公路水路环境网总体规划,总体布局海南省交通环境监测网络,依托现有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省级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站;选择生态环境敏感或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重点区域,建设公路和港口的监测站点,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层次合理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3 .营造清洁城市。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泥力争实行全收集全处理,减少尘埃污染、白色污染和水污染。加强生活垃圾管理和再利用。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堆放,利用垃圾生产沼气、焚烧发电。强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海口、三亚、僧州、文昌、琼海5个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环保配套设施和辅助生产设施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将餐厨垃圾加工成蛋白饲料原料、生物柴油、沼气及生物有机肥等相关产品,重点推进海口市、三亚市作为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化试点示范城市建设。4 .建设文明乡村。结合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在农村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联户供气工程、“猪一沼一菜”生态循环模式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粪便、污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循环农业发展。5 .培育再制造业。创新回收方式,加强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建立网络化回收体系,形成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选择合适的工业园区,建设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项目,循环利用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利用率。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建立规范化的运营管理制度。鼓励再生资源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推动再生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扩大再生资源输入种类和规模,积极吸纳省外再生资源。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以外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符合监管要求的产业园区,实行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海关、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罚没产品的回收利用。6 .推行绿色消费。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赛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严格执行限塑有关规定,禁止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落实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政策,积极开发、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鼓励自备购物袋,引导消费者抵制过度包装商品;倡导绿色、环保、简约、实用的装修理念;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政府机构带头节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快政府办公区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六)构建大循环体系,努力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在构建企业内部、园区内部、产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大循环体系,推动产业之间、生产和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全面推进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物质流分析和管理,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消除各种限制性障碍,搭建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接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循环链接、共生耦合,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西部地区工业循环经济、中部地区农林业循环经济、东南部服务业循环经济,聚合成资源高效利用的大循环体系。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保安全、循环共享的生产生活共生体系。推动生产系统的余能、余热等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推动中水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在工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水平。推进钢铁、电力、水泥行业等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过程的原料、燃料。四、试点示范与重点项目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工程与重点项目建设。(一)试点示范。1 .示范企业。到2015年,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培育出2-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节能先进企业。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2015年建成15家节能先进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围绕重点行业领域,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为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2015年建成15家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加快清洁生产推行步伐,2015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110家。节水示范企业。选择传统高耗水,但经技术改造后节水效果明显管理先进的企业为节水型示范企业,2015年建成15家节水型企业。2 .不范园区。到2015年,完成34个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成3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6个旅游循环经济示范景区。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建设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洋浦经济开发区、老城经济开发区及东方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将海口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澄迈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乐东黎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旅游示范园区。加强已有景区循环化改造,将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旅游区、兴隆温泉旅游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温泉旅游区、尖峰岭旅游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成为旅游循环经济示范景区。3 .示范市县。选择3个条件成熟的市县,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和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县,培育1-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和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县,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县来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到2015年力争将海口、三亚2个城市建成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成2-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2-3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二)重点工程。1 .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工业废渣、废气、尾矿贫矿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中,选择36个项目培育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在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物流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培育24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内容包括农业废物资源化、沼气发电利用、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3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建筑废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生产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建材产品,建设23个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基地。4 .生物质能源利用工程。回收处理三剩物、次小薪材及农作物桔秆等农林剩余物,在热力需求相对稳定的园区或企业,培育10-15个综合利用林木废弃物的生物质能供热站,年利用林木废弃物达15万吨以上。5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工程。在抓好老城工业沼气厂的基础上,在海口、三亚、储州、琼海等地建设若干个生活垃圾沼气厂。6 .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中,培育1-2个餐厨垃圾处理厂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7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废旧汽车配件、废旧家电、废旧电子、废旧纸张、废旧玻璃、废旧塑料等“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培育12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8 .污泥综合利用工程。在利用污泥循环利用技术对污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项目中,以对污泥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为重要内容,培育12个项目为污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表3“十二五”循环经济部分备选项目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投资估算(万元)实施年限(年)1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海南矿业尾矿、贫矿综合利用项目建设200万吨铁尾矿贫矿选矿厂,综合利用尾矿贫矿生产铁精粉,选矿废渣用于水泥配料和生产可控缓释肥。980002012-20132瑞图生态环保建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286万立方环保砖(折合20亿标块)和150万吨胶凝材料生产线,综合利用铁尾矿贫矿和废石。1083002011-20143海南正业甘氨酸综合利用项目建设4万吨/年甘氨酸综合利用项目,回收利用海南炼化厂的低压蒸气、液氨及甲醇,生产甘氨酸产品。203752012-20144东方黄金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建设15万立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及1亿标块蒸压灰砂砖生产线,年处理黄金尾矿10万吨。50002012-20145海南蓝岛利用绿泥生产建材产品项目建设6000万标块蒸压灰砂砖生产线并改造60万吨水泥粉磨配制生产线,年消化处理金海浆纸绿泥6万吨。30202011-2014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副产物高效利用及其关联产业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农作物副产物饲料化、罗非鱼加工伴生物提取胶蛋向、海洋捕捞废品提取海鲜调味素、水产品废弃物提取甲壳素等八大项目,综合利用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副产品。609412011-20137保亭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年处理3600吨农业废品废物、5000吨粪便、19000吨废水利用工程,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发电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560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