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仕女雕塑艺术研究.docx
唐代仕女腌艺术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时期,基于此背景,雕塑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唐代雕塑作品中,仕女雕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最突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唐代工匠以高超技艺,将仕女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通过“塑其形、绘其神”形式,将仕女的生动表情、优美形态、华贵气质充分展示了出来。文章结合唐代仕女雕塑产生的背景和形象分类,探究唐代仕女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唐代仕女雕塑产生的背景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社会给予女性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空间相对较少,服饰装扮则成为女性进行艺术创造、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政策开放、包容,唤醒了部分女性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武则天即位之后,女性不仅可以参加公共体育活动,而且可参加政治相关社交活动,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女性在婚姻上具有一些选择权,且拥有同等受教育权,可为官直接参政,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由。唐代政治体系下,各阶级等级观念并不森严,唐代贵族女性可以自由外出不受限制,很多平民效仿贵族女性的衣着、妆容,促进了女性服饰、饰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审美方向。唐代对外贸易频繁,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加上胡风的影响,唐代形成了以胖为美的时尚风气。以胖为美的社会风尚影响着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很多以丰腴仕女形象为主的雕塑作品。工匠将仕女形象作为原型,用雕塑艺术展示唐代女性的人格魅力。文化的影响唐代文化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为雕塑艺术发展贡献了新思维。首先,唐朝重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互动,尤其在丝绸之路的助力下,唐王朝与外族之间实现了高度的文化互通局面,提升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其次,唐代借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女性受道德的约束逐渐降低,女性逐渐改变社会地位,在社会中承担更多责任。最后,儒、道、佛宗教思想的影响,促使唐代形成对外开放、对内包容的文化审美风尚。佛教习俗渗透下,唐代产生了在女性额头点红、贴花的妆容,寓意平安聪慧。儒家强调女性的道德美,通过仕女图传递“真善美”的含义,丰腴的女性形象则贴近唐代儒家“善”的定义。道家思想注重女性身形美,为丰腴的审美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审美理念。 唐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分类贵妇雕塑在唐代仕女雕塑中,贵妇雕塑最具艺术活力,象征着仕女雕塑的最高技艺。唐代贵妇雕塑虽然正面略胖,腹部较为圆润,但从视觉整体观感而言并不臃肿。雕塑高与宽造型比例适中,体现了唐代仕女雕塑和谐丰满的审美取向。在形态方面,贵妇雕塑体形丰腴、肌肤光滑、额头宽广、脸庞圆润、发髻精美;在服饰方面,贵妇雕塑服饰色彩明亮、袖口宽大,配有绣花纹饰,服饰造型多为袒胸帔帛;在姿态方面,贵妇雕塑展示出差异化的动态造型,与面部表情相配合,呈现不同的姿态魅力,尽显唐代仕女高贵、自信;在精神方面,贵妇雕塑神态端庄、优雅娴静,侧面反映了宫廷或贵族阶层中妇女悠闲的生活状态。侍女雕塑唐代仕女雕塑多采用写实手法来呈现仕女丰富多彩的形象。从侍女雕塑表情而言,具有愉悦、惆怅等多种神态,以展现年轻女性的生机和活力。侍女雕塑造型简单、装扮干练,与贵妇雕塑相比,身形更为窈窕,脸型依然保持唐代富贵、丰腴特色,但身材上不像贵妇雕塑那样富态。侍女雕塑可分为两种样式。一是戴蝶头的侍女形象,服饰拥有圆领、折领设计,且为窄袖缺胯的袍衫,在腹部系有喋段带。二是为双Y束发形象,多以裹软巾或发罩固定发型。这种发型往往为高髻,呈现出一种年轻、活泼的视觉感官,是宫廷年轻少女比较偏好的发型。侍女雕塑通常眉清目秀,服饰款式简约朴素,色彩基调优雅典致,体形轮廓修长优美。从仕女雕塑的身体、手臂等轮廓上,可以感知唐代女性的健康之美。同时,仕女雕塑的发髻高度略低于贵妇雕塑,服饰造型多为短襦长裙,穿衣干练,举止得体大方,彰显年轻仕女的活力。 唐代仕女雕塑的表垣手法唐代仕女雕塑是传承唐代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促进唐代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发挥了直观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女性地位的独立,使其展示出不一样的人文魅力,也为工匠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雕塑艺术创作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雕塑的艺术形态。写实手法写实手法主要指在最大限度不改变细节的基础上,将其移植到作品中。工匠采用写实手法雕刻出与日常生活中唐代仕女高度相似的作品,既整体勾勒出仕女的丰腴体态、高贵气质,也通过点线面等细节塑造仕女面部神态和精神世界。写实是唐代仕女雕塑的基础特点,仕女雕塑虽在初唐时期还保留有鲜明的隋代特色,在人物造型上存在明显的比例偏差,但在盛唐时期,仕女雕塑造型比例更加精准,服饰、五官、妆容等更加贴近生活,雕塑整体形态呈现出细腻、生动的特点。同时,唐代仕女雕塑在现实特征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审美。绝大多数仕女雕塑沿袭了传统女性神韵,虽然领口设计比较开放,但以丝巾搭配增添了造型的古典感,而裙摆的褶皱设计赋予了仕女雕塑动态韵律,展示了人物的妖烧身形,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创作。夸张手法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夸张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其由写实上升到艺术加工,促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富有感染力。唐代仕女雕塑采用精致的艺术语言,基于细节创作出精致的雕塑作品。工匠通常以仕女体形特征为基础,从点线面等细节处进行夸张处理凸显仕女雕塑的丰腴基调,仕女雕塑形体略带夸张又不失和谐美感。比如,唐三彩仕女俑釉面素雅,传递出一种古典感,契合了女性的柔美气质,并以夸张方法表现色彩,促使釉在高温之后展现出诗的意境。唐代仕女雕塑头部占比往往较大,在有马的雕塑造型上也是马大人小的感觉,给受众带来一种视觉比例失衡的感觉,但华美的服饰、生动的形象设计在保持基本写实特征的同时,赋予雕塑作品一定的艺术浪漫气息,由此又消除了受众的视觉不适感。变形手法了解唐代仕女雕塑的艺术语言,才能充分诠释雕塑的艺术魅力。比如唐代出土的哭泣仕女雕塑仍保留了饱满的体形轮廓、流畅的服饰纹理的现实特征,但工匠有目的地降低了抱膝哭泣仕女雕塑的高度,加强了人物的简练感。这种高度变形不是简单的夸张,是从受众的潜意识出发,让其深层次感知仕女雕塑的情感。而在骑马胡服仕女雕塑中,人物头戴高帽、脚穿长靴,脸带微笑,眉眼唇清晰可见,马匹身形高大、秀美,与人物组合成完整雕塑作品,而人与马可以分离。这样的雕塑设计即使在现代也是罕见的。细致分析的马胡服仕女雕塑可知,仕女下身设计比上身短一些,手指非常细和短,并不完全符合人体结构。这实质上是工匠的变形处理,在特殊情境或样态下,立足现实仕女形象进行恰当的变形设计,更加契合受众的视觉审美需求。浪漫主义手法唐代仕女雕塑作品创作,在重视外形相似的同时,将仕女的精神气质植根于雕塑中。唐代工匠在创作唐代侍女雕塑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雕塑更加鲜活、立体。唐代仕女雕塑大多以丰腴体态为主,头上搭配高高耸起的发型,拉长身形,眼睛细小却炯炯有神且目视远方,白净脸上点缀着红色腮红且勾勒出的樱桃小口,再加上仕女雕塑华美长裙和微微向上举的双手,淋漓尽致地还原了唐代仕女的真实样貌和形态。通过唐代侍女雕塑,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侍女的优雅气质和唐代以胖为美的视觉审美。唐代仕女雕塑的艺术审美特征唐代仕女雕塑既是唐代仕女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人安居现实生活、崇尚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其人物形态、服饰、妆容、发型等内容均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体态健康唐代仕女雕塑形象非常简练,从头到脚一气呵成,整体感处理恰到好处,各部位又彰显细腻之感。从仕女雕塑整体形象而言,体态丰满、挺拔匀称、发髻乌黑、装扮高雅;从细节上而言,头部额宽脸圆雕刻十分独到,且配备多变发式,脖子略略加粗,而肩膀收窄,身体重心向下移,雕塑中间部位具有显著的梭子形。仕女雕塑的精致五官、纤细小手及裙装下隐约可见的小脚和健硕体型、宽松衣摆设计形成明显差异对比。唐代仕女雕塑的恰当“扩大'或“收缩”设计,促使整体形象具有节奏感和立体感,也表现出唐代女性体态的丰腴并不是单纯的肥胖,在视觉观感上更加赏心悦目。仕女雕塑面部表情的生动刻画与优美的身姿设计,是唐代仕女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唐代社会具有丰富的运动类型,女性可以参加拔河、蹴鞠、骑射等多种项目。因此,仕女雕塑丰腴的体态是一种健康、真实之美,是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服饰华丽服饰文化是唐代重要的文化构成,唐代服饰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多样款式、绚丽色彩及华贵气质等特点。女性服饰主要分为三类,即襦裙、男装和胡服,其中襦裙是最主要的款式。襦裙领口设计偏大,胸部呈现出半隈半露状态,多以轻纱蔽体,在胸部下配有束腰,以显示女性修长身姿,襦裙外部搭配以装饰为主的半臂和帔帛,是唐代仕女追求人体美心理在服饰上的有效呈现。这些服饰设计在仕女雕塑上有着很好体现。中唐时期襦裙整体设计相对初唐更为宽松,到晚唐时期逐渐流行大袖衫,仕女雕塑的服饰色彩多以鲜艳明亮为主,服饰纹样种类繁多,款式风格多样,展示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妆容多彩唐代女性重视化妆,认为妆容是增添女性魅力的重要方式。在前代妆容的基础上,唐代进行多样化创新。唐代女性化妆通常分为7个步骤,脂粉一额黄一画眉一花钿一面盾T斜红T点唇,仕女妆容样式丰富且富有创意。花钿是唐代仕女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妆容,多以红色小花造型为主,将其点在面部或额头进行装饰。唐代女性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面部妆容包括眉饰、额饰、面麻、点唇等,覆盖整个面部,甚至耳部都采用胭脂进行装扮。同时,唐代仕女妆容胡化趋势明显,会采用植物提取物作为眼影,在脸上涂抹胭脂,唇上绘制红色樱桃唇形增加女性妩媚感。在眉形设计上,唐代仕女往往剃掉眉毛,以柳条烧焦物作为眉笔,绘制各种眉形。发型多样古代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良好的发质和发型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个人形象。高度开放的唐代社会融入了大量外来文化,丰富了唐代女性的发型。唐代仕女雕塑发型多样,有高髻、半翻髻、发鬟等诸多样式。初唐仕女雕塑流行高髻,即将头发梳拢于顶,形成高耸之势,有助于拉长身形,增加个人气质。半翻髻是唐代初期宫廷仕女雕塑中比较常见的发式,即将头发盘高于头顶,顶部再朝下半翻,赋予仕女雕塑发型的柔美曲线之感。发鬟是将头发全部盘起在头顶周围构成环状的发式,在视觉上有种厚重浓密效果,以表达女性健康的体格和精神状态。唐代仕女雕塑的发式中还喜欢插步摇、花冠、珠宝等,制作华美、色彩艳丽。发型及装饰品均体现了唐代女性乐观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唐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气质自信唐代仕女雕塑是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仕女雕塑的整体气质展示正是大唐王朝雍容华贵气质的有效体现。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政治以及包容的文化促使唐代人民具有空前的自信,这种自信的气质被工匠完美地复刻在唐代仕女雕塑之上。在唐代仕女雕塑中,工匠对仕女的传神表达几乎做到了极致,比如,仕女精致的五官雕刻从视觉上感到恰到好处,置于胸前的双手增添了仕女的优雅、端庄气质,每处设计都赋予唐代仕女雕塑一定的艺术美感。同时,唐代仕女雕塑丰腴体形中彰显着高贵、华丽造型中带有优雅气息,最为重要的是从仕女雕塑眼神可以感受到其由内到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