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14年1月)一、选择题1.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A.发言权B.监督权C.决策权D.参与权2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D.城乡失衡发展3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ABCD)A.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B.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C.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D.城市发展的环境4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ABCD)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B.社会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6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A.美国B.日本C.法国D.新加坡7 .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行政手段8 .法制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9 .城中村的生命周期要经历(ABCD)OA.城中村瓦解阶段10 城市边缘区阶段C.城中村阶段D.聚落形成阶段11 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涉及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BC)。A.外部协调12 局部协调C.整体协调D.内部协调10. (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A.保隙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二、填空11 .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防御12 .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的态度上。私营企业13 .一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14 .细微颗粒物PMlO(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煤烟型15 .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信息三、名词解释16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1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四、筒答题18 .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19 .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20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五、论述题2L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w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一一产品和用品一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15年1月)一、选择题1.(C)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A.第一次B.第四次C.第三次D.第五次2.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A.发言权B.监督权C.决策权D.参与权3.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4.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A. 25%B. 30%C. 35%D. 40%5 .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6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D.居住型社区7 .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问题。A.外部不经济8 .信息不对称C.非价值物D.自然垄断9 .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D.资源开采者10 (八)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A.伦敦B.迈阿密C.大温哥华D.巴黎11 .(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A.准备B.反应C.预防D.恢复二、填空IL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12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13 .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14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一个开放的、敏捷的、高效率的政府来组织和执行,要达到这一要求,打造学习型政府是必要的前提保障。15 .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一一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三、名词解释16 .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17 .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四、简答题18 .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D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19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参考答案:(D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20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参考答案:(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五、论述题2L结合实际论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15年7月)一、选择题1 .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八),发展速度比较缓慢。A.30%2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ABCD)。A.基层性8 .群众性C.自治性D.社会性3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8 .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9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C法国10 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11 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6 .城市发展中应合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成为(ABCD)的经济中心。A.高效率B.开放型C.现代化D.高效益7 .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ABCD)。A.水污染8 .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9 .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10 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11 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ABCD),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A.合作12 弹性C.自愿参与D.谈判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二、填空11 .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宏观经济12 .一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公共住宅13 .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原则。可持续发展14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核心城市15 .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信息三、名词解释16 .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17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四、简答题18 .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D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19 .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20 .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五、论述题21 .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5)从文化入手,针硬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16年1月)一、选择题1 .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A.文化B.政治C.社会D.经济2 .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政治领导8 .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3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8 .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9 .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10 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A.信息敏捷11 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6 .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八)萌生。A.美国7 .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8 .(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C.保障系统9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10 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10 .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二、填空题IL城市是的产物。社会大分工12 .在公共选择理论者看来,政府行为介于和“民主模式”之间。巨物模式13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的循环。工业物质14 .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一一城市规划脱胎于O建筑学15 .土地储备的三个环节中,对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土地收购和一两个环节。土地出让三、名词解释16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17 .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四、简答题18.城市化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9 .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20 .城市社区主要有哪些特点?(1)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2)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3)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同感。五、论述题21 .结合实际论述,试分析如何引导城中村的城市化。(D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5)从文化入手,针硬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国开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20年7月)一、不定项选择题1.(八)是世界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