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docx
恩施阂l三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明代金银首饰一组二十余件,是湖北明代藩王墓之外不多见的一批实物资料。坡初知道它是在十几年前,由中国古代金银玻璃法琅器全集第三卷中看到图片,图版说明称作“金凤冠(金饰件)”,只是全部器物都合置于一幅图版,实在无法辨识细节。2018年初冬,计划已久的恩施之旅终于成行,因得亲睹久在关注中的实物。感谢馆方的热诚相待,展厅参观之后,特将馆里拍摄的高清图拷贝相赠。恩施归来,一面梳理目验之印象,一面反复观看照片,遂一一为之定名,同时确定这一批金饰件并不是“金凤冠”,其中一部分是环绕家髻而插戴的修钗,一部分为手饰、佩饰,也属于广义的首饰。按照我的定名,计有:鬓钗一对,金镶宝观音挑心、金王母骑凤挑心、金狮子戏空挑心各一枝,花头簪子两枝,闹蛾簪两对,金摺丝葫芦耳环三只,金戒指一枚,金指环八枚,灯措七事一挂。一、鬓钗与此前簪钗并行的情况不同,明代的头面一副,簪几乎独领风骚。唐代女子讲求发髻式样的争新斗巧,簪钗的设计也同它处处有着呼应。两宋女子喜高冠,元代女子爱包髻,对天然美发的看重,已在渐次降低。明代女子用了飘髻罩发(图1),一头乌云早被覆盖式的插戴所掩,高髻的式样变化便不再时兴。从此簪钗差不多成为纯粹的装饰,而用于莪髻上的插戴,自然以僻为便。在此之前簪因为只有一只脚,簪首装饰过多而增重便不容易插得牢,发髻罩了家髻则情形两样,簪首的装饰于是踵事增华,短短的簪脚竟可擎出比屋连薨的亭台楼阁。此外,钗本来尚有的固发作用也多由盥髻代替,那么与簪相比,钗的退居其次也就很自然了。钗与簪的区别,明代以前是很清楚的,即两只脚呼作钗,一只脚呼作僻。到了明代,簪却渐成主流,钗的使用于是变得很少。此际所谓“头面”,实以簪为主,而明人称作“钗”者,往往是指装饰华丽、为女子所用的簪。明确了这样的变化,再来看明人关于钗的叙事,便可以理解他的所指。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女饰”条曰:“金玉珠石为华爵,长而列于鬓傍曰'钗"这里所述为南都情形,“华爵”之“华”,花也;“爵”者,雀也。而所谓“钗”,原是指一类造型修长的簪,其装饰部分与通贯下来的簪脚各约当簪之半。明代把两鬓与额角算在一起合称“四鬓”,鬓钗一对通常是分别倒插在两个额角,因此得名。如此妆束在明人画像中常常表现得很清楚,如明人绘中山孺人汪氏容像,妇人头戴珠翠凤冠,冠下一对金镶珠宝鬟钗倒插(图2)。明末吴之艺妻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鬓钗的插戴也是如此。画像中人头戴默髻,其端关一枝金顶簪,金坐佛挑心簪在当中,两旁花头簪子若干,口沿金钿两边各一枝梅花簪,金鬓钗一对倒押在左右(图3)。图3: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局部,义乌博物馆藏,图片采自义乌文物精粹鬓钗造型是从元代流行的如意簪发展而来,不过把簪首顶端下扣的一个或一对“耳挖”渐渐变作图案的一部分乃至一朵主花,且装饰之部加宽,整个做工也变得更为繁复。最为别致的实例便是出自湖北恩施猫儿堡的这一对鬓钗。钗首一溜儿八朵花,每隔一朵,花心上坐一个童子,或拍手,或作奏乐状,顶端是花间飞出来的一只凤凰,凤口衔一挂金累丝坠,其中一枝的挂坠是上方一尾鱼,鱼下边一朵花,花瓣下方的链环里一个举手抬足的孩儿。其一长17.7厘米,其一长16.7厘米(图4)。二、挑心、裹额之饰、满冠“挑心”之称,列在明人编纂的世事通考首饰类项下。它是插在疑髻正面位置的一枝,每每自下而上用着挑的方式簪戴于当心,因此是全副插戴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常常是同顶簪、满冠或花钿一起用来点醒一副头面的主题,装饰纹样每每取用释道题材,佛陀、观音,或是佛塔、摩尼之类的象征物,又西王母、南极老人、刘海、麻姑,等等,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提到“正面戴的仙子儿”,即是此类。总的来说,挑心基本造型是变化不大的,一它最初是取自莲花座上的坐佛图式,以后逐渐固定下来,而略呈三角之势的构图本来使它有着处于中心位置的稳定,不过以图案安排、工艺制作的不同而各臻其妙。恩施猫儿堡出土金镶宝观音挑心一枝,莲花座上的观音头戴化佛宝冠,两鬓余发垂肩,左手挽念珠,右掌托莲蕾,旁边分别站着龙女和善财,莲瓣式火焰背屏上面是累丝嵌宝的三朵大花(图5)。又一枝金王母骑凤挑心,王母云肩、补子、披帛,花冠下一对博髭,手持一枝花,花上停了一只大蝴蝶,凤凰的尾羽如花朵丛聚的一扇屏风竖在后边。背面一个扁管,应是纵插一柄簪脚,今簪脚无存(图6)。此外一枚片材打制的金饰为花丛之上的狮子戏理,但略有残损以及稍稍变形,应该也是挑心之属(图7)O金银簪钗选取释道题材,多半是用着祝寿以及吉祥祝福的意思,而西王母信仰很早就是同追求长寿联系在一起。成书于汉代的道教经典太平经曰“乐乎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师策文),而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览冥训)o曹操陌上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寿如南山不忘愆。”可知这信仰的重要基石是为着得获长生秘诀,以成不死之仙。唐诗中,西王母多是用来象征仙境,以驰骋游仙的幻想,或借题发挥以抒己志。在宋词里,这一题材原有的意义却发生了蜕变,而逐渐成为为妇人祝寿最常取用的意象和拟喻。此番用语在明代便已完全程式化,尤其是在戏剧里。可以说,西王母在明代工艺品的纹样设计中几乎一例成为祝寿祈福的祥瑞,所谓仙境,已是富足、享乐、平安的同义语。又有裹额之饰即俗称“珠子箍儿”者,礼书中名之为“珠阜罗额子”,明宫冠服仪仗图把它分别列在中宫冠服及东宫妃冠服的“礼服”项下,前者述其式日“描金龙文,用珠二十一颗";后者败'描金凤文,用珠二十一颗”。不过此物却并不是皇后与东宫妃专属,上至皇室,下至命妇乃至富室女眷,使用的范围其实很广,并且不仅宽窄不一形制多样,饰物也并不仅限于“珠”,而多是金银珠宝相辉映。出自恩施猫儿堡的双凤穿花金饰一枚,造型略如写意式的一脉远山,成对的小孔分布于上缘和下缘,应该也是头箍之饰(图8)。图8:双凤穿花金饰,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金银头面一副中的大件尚有满冠。明王圻等编三才图会在“内外命妇冠服”一项绘出“满冠”图,其下释日,“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意即以它的插戴而使罩发之冠簪钗充满。戴在飘髻之前的满冠,在金瓶梅词话中称作分心,尺寸略矮且长,在明代容像中可见到这样的形象(图9),猫儿堡出土的双凤穿花金满冠一枝(图10),与同出的头箍金饰纹样相同而造型有异,背面接焊一排四个扁管,可知它的插戴方式与花钿是一样的。三、花头簪、闹蛾簪簪首一个花头,下与尖锥式簪脚垂直相接,这一类花头簪在宋元已经很流行,明代的制作,却是使它更为热闹。此际的花头簪通常是银作僻脚,簪顶一朵金花,如梅、菊、牡丹、莲花,时称“金头银簪子”“金裹头簪子”,或“金顶银脚簪”。簪首花头又或金镶玉,花上嵌珠嵌宝以为花蕊;更讲究一点,则金花托上嵌玉花,玉花心里嵌珠宝,载录抄检严嵩资财的天水冰山录中“金簪”一项,列有金厢玉梅花簪,金宝顶桃花簪,金珠宝梅花簪等等,即是这一类。盛妆之际,金裹头和花头簪总是成对簪戴,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称它为“俏簪”,日打扮起来,两边“插两三对,出自猫儿堡的两枝花头簪子,簪首式样相同,簪脚尺寸稍稍有别:一枝10厘米,一枝9.2厘米,当初很有可能是两对。簪顶一朵金花花瓣两重,耸出的花心中间嵌宝,周环花蕊,似可把它认作桃花,背面簪脚顶端做成花萼,与花朵相连(图11)。图11:金镶宝花头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说道元夕节物中有妇人簪戴的闹蛾。不仅京城如此,各地风俗也大略近似。明代正月里及春日间,依然插戴闹蛾。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曰正月元旦,玳安与王经在门首“磕瓜子儿,袖香桶儿,戴闹蛾儿”。明蒋之翘天启宫词句有“玉云侧掠轻移袖,怕着新蛾闹扫垂”,自注曰:“宫蛾春日咸头戴闹蛾,掠风撩草,鬃翅生动工作为吉祥题材的货郎图也为货郎儿的妆扮点缀闹蛾,如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明人货郎图所绘(图12)。而做成蝴蝶“象生”的各式金银簪子,大约也是当日俗称的闹蛾一类,至少式样是由此而来。猫儿堡出土闹蛾金簪和金累丝闹蛾簪各一对。累丝的做法是以细窄的金条围作立墙,内里三道麻花丝勾出蝴蝶轮廓并层层缠出蝴蝶的身子,卷草纹填作翅膀,细金条弯作须子,头部两对石碗,原初当是嵌宝点睛。背后接焊一个扁管,可以推知当日是别插一只银簪脚。闹蛾金簪则是仅取片材而以打制完成造型和纹饰,背面也有用于插置簪脚的扁管(图13)。四、耳环、戒指、灯墙七事葫芦耳环是明代最为通行的样式,它由元代继承而来,就基本造型而言,变化不大,却是一面以添饰上盖和托座更显佳致,一面因为金细工艺的分外发达而制作更为精丽。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葫芦型耳环便列出多种,如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等。所谓“摺丝葫芦”,即是用极薄的片材打制成型,其表攒聚细丝。猫儿堡出土金摺丝葫芦耳环三只,均残。其中一只存葫芦的上半部,包括上方下覆的叶子和亚腰处的连珠圈,另外两只都仅剩了葫芦的上半截,而且叶子也已脱落,不过由此却可以清楚看出它的制作工艺(图14)。图14:金摺丝葫芦耳环(残),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女子戴戒指,风气的流行始于宋,南宋时,金戒指又与金钏、金帔坠一起成为彩礼中的“三金”。就式样来说,此际尚算不得丰富。自元以来,戒面嵌宝成为时尚,明代此风尤炽。出自湖北恩施猫儿堡的金戒指戒面以三道麻花丝为托座,一道中横便是葫芦的亚腰,片材打制的金葫芦灿亮悦泽,虽不及嵌宝者华贵,但做工颇不俗(图15)。图15:金葫芦戒指,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图片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提供佩垂在裙裾之上的饰件,明代主要有两类,一为玉佩,一为七事。玉佩地位最隆。次于玉佩者,名“白玉云样灯JT。白玉云样灯玲于礼未如玉佩之隆,因此在宫廷戏剧的穿戴中也用于王公和仙官,如钟离春智勇定齐为齐公子规定的穿戴,即“簪缨公子冠,上衫袍,方心曲领,火裙,锦绶牌子,裕膊,HS,带,三髭髯,执圭,稍变其式,“灯王当”便成礼制之外的所谓“七事”,或又叠称“灯瑾七事”。前引客座赘语“以金、珠、玉杂治为百物形,上有山云题若花题,下长索贯诸器物,系而垂之,或在胸口坠领,或系于裾之要曰七事”,可知七事的样式与坠领大抵相同,即在山云题的挂链下端系坠各种小用具或吉祥物之类的“百物形”,只是一饰于胸襟,一饰于裙裾。恩施猫儿堡出土金打珞七事一副,顶端(颇疑上方缺物)是一小枚倒覆的莲叶,下以金链连一枚金累丝的倒覆莲叶,莲叶两边各垂一个小铃,下方缀一个镂空的牡丹双鸾,下以两组累丝莲叶和莲花系连一大一小两枚圆牌,大的是一幅游春图,小圆牌是一幅庭园小景。下边又是莲叶和垂铃,又有小花、金锭和一个攀花小儿。圆牌两边垂系的挂坠还有灯空和童子(图16)0这一副灯瑾挂件多是累丝作,累丝的小铃自是意取“打理”。图16:金打猎七事,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猫儿堡出土的这批金银首饰用材讲究、做工精细、式样丰富,遗憾的是并非科学发掘,因此缺失相关的信息,只是推测出土地点为一处土司家族墓地。仅就这批金饰本身来说,至少可以断定此非有力者莫办,或是官宦,或是富绅。鬓钗、挑心、满冠、花头簪子,正是明代女子头面一副的基本构成。选取的题材和式样,皆为明代中后期所广泛流行,因此并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实就普遍情况而言,明代金银首饰的地方性也不是很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