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重庆市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2015年)CSlBM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2010年12月一、重庆市建材工业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重庆建材工业“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十一五”建材主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宏观经济环境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产业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条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资源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能源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交通运输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劳动力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市场前景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市场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市场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重点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目标(2015年)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主要产业发展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六、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优化投资环境,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重视淘汰落后,引导规模化生产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加大禁现力度,强化矿山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五)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引导产业聚集,培育知名品牌错误!未定义书签。(七)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错误!未定义书签。(八)加强规划指导,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重庆市建材工业概况(-)发展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市建材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已形成水泥、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玻璃深加工、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化学建材等为一体的建材工业产品体系,产品包括38个小类、数百个品种,成为重庆市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之O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903户,资产总额571亿元,从业人员11.9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同比增长37.79%,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2户,10亿元以上企业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45亿元,同比增长15.38%;全员劳动生产率140117元/人,同比增长27.03%。重庆市建材工业在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西部12个省市中,重庆市建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居第四位,实现利润居第二位,出口交货值位居第一。主要建材产品中,玻璃纤维纱、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建筑涂料产量居第一位,建筑卫生陶瓷、石膏板、商品混凝土产量居第二位,水泥产量居第六位。但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山东、江苏、河南等建材大省相比,存在不小差距(除玻纤产业外)。表lh2010年重庆市与国内部分省市区建材工业规模对比单位:亿元省市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重庆市509168四川省1632610贵州省17552.3云南省22062山东省44631342河南省2603936江苏省2129580表1-2:2010年重庆市与国内部分省市区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对比省市区水泥玻璃纤维平板玻璃卫生陶瓷建筑涂料万吨万吨万重量箱万件万吨重庆市44004066019611.2四川省1334424.84276680.7贵州省39140.0177380.1云南省57830.07360.00.4山东省1479065.7802531220.6河南省1164313.1241463205.8江苏省1568919.267255337.7重庆市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近年来,重庆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比例由2005年的20%提到至2010年的73%,并呈现快速提高的势头;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玻璃纤维生产能力突破40万吨,产量继续居全国第三;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建材企业,包括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拉法基水泥集团、海螺集团、冀东集团、科华集团、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福耀玻璃集团、南亚塑胶工业有限公司、顾地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富皇水泥集团、小南海水泥厂、富丰水泥集团等。2010年重庆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153.8万吨,其中建材工业吸纳利用废弃物1400万吨,占全市废物综合利用量的65%,其中,利用粉煤灰450万吨,煤肝石350万吨,煤渣、矿渣400万吨,城市污泥3.5万吨。(二)重庆建材工业“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十一五”期间,根据重庆市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意见暨重庆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着力扶持玻璃纤维、建筑卫生陶瓷和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线建设的工作思路,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重庆建材工业已全面完成各项调整指标,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拟定的发展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市建材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上建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8%,规模以上建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6.43%o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水泥产量达到4400万吨,比2005年增长87%;平板玻璃达到660万重箱,增长227%;无碱玻纤40万吨,增长262%,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无碱玻纤生产基地;卫生陶瓷196万件,增长21%;建筑陶瓷9500万ri?,增长248%。表L3:重庆建材工业主要指标对比表内容2005年2010年增长幅度一、主要经济指标:1.行业全部产值220亿元800亿元264%2.规模以上产值134亿元509亿元280%3.规模以上增加值48.61亿元168亿元246%7.实现利润8.61亿元26亿元202%8.实现税金8.3亿元19亿元129%3.新产品产值34.73亿元79.1亿元128%9.建材产品出口产值13.16亿元18亿元37%6.全员劳动生产率5.95万元/人14万元/人年135%二、主要产品产量:1.水泥2350万吨4400万吨87%其中:新型干法水泥470万吨3200万吨581%2.平板玻璃202万重箱660万重箱227%3.无碱玻纤11.05万吨40吨262%4.卫生陶瓷247万件196万件-21%5.建筑陶瓷2730万m29500万m2248%6.化学建材16.7万吨35万吨110%7.机制砖165亿块标砖190亿块标砖15%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底),全市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引进外资3.5亿美元。建成投产的重大项目有5万吨以上大型池窑玻纤生产线6条(累计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5条(累计年生产能力达到520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350万标箱;以及建筑陶瓷、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若干条。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5万吨以上大型池窑玻纤生产线1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8条,年生产能力333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1200万标箱。形成了国际复合、拉法基、海螺集团、冀东、科华、美心、福耀玻璃、南亚塑胶、永固塑胶等30户重点大型建材企业,使全市建材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十一五”建材主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1、水泥工业2005年,全市水泥产量为235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只有470万吨。经过5年的发展,2010年水泥产量4400万吨,增长87%,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3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提高到73%。重庆市水泥工业调整结构成绩卓著,主要体现为“一减少,两加快,三提高二一是企业数量减少。二是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发展到的45条线,设计生产能力达5200万吨;20062010年全市共关闭小水泥企业75户,淘汰生产线98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158万吨,完成计划的140%。三是水泥产能集中度、产品实物质量和散装水泥数量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将达到52.7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28.8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和700万吨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2家、3家和3家,其产能将占全市水泥总产能的66%。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水泥质量普遍提高一个强度等级。2010年,重庆市散装水泥供应量1700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散装率达到38.6%o2、玻璃纤维工业1985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从日本引进一条年产1800吨玻璃纤维的电熔波歇炉生产线,生产无捻粗纱和短切毡,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1999年以来重庆玻璃纤维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玻璃纤维产量由1999年的0.9071万吨发展到2010年的40万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玻纤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公司共有10条玻纤生产线,生产能力45万吨/年,总资产77亿元,主要产品有粗纱、电子级细纱、短切纱、短切毡、膨体纱、多轴向织物、方格布、复合毡、表面毡、针刺毡等,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等地区。2008年投产的重庆天勤公司拥有7600万米的电子玻纤布生产能力,借助国内最大的电子级细纱生产企业(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细纱供应优势,跻身全国主要的电子布生产企业,成为重庆市IT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企业。3、玻璃工业2005年福建福耀玻璃分别在万盛区和经济开发区投资1亿元和5亿元建设了两条汽车玻璃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00万nA为重庆市成为全国汽车玻璃生产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全市生产夹层玻璃410万m2,钢化玻璃923万m2,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2009年6月重庆市渝琥玻璃有限公司一期日熔化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年产390万重箱玻璃原片,改写了重庆市无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历史,二期日熔化9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及玻璃深加工生产线,已于2009年8月动工建设,建成达产后玻璃原片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960万重箱。另有2条日熔化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在建设,年产700万重箱玻璃原片。4、套装门行业“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木门行业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脱颖而出。木门产量、质量、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形成了以“星星”和“美心”两大龙头企业强力带动,一大批中小型木门企业迅猛成长的格局。目前,全市有木门生产企业400家,其中规模企业近100家,年生产套装门650万套,实现销售产值65亿元。重庆套装门的生产技术、产销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木门市场的主流产品,外贸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3月,重庆市被中国木材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套装门之都”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重庆套装门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形成了从原材料基材加工到竹木套装门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流水作业,年产量达150多万套,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室内套装门生产企业,并取得专利28项,企业专有技术38多项,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以竹代木、竹木复合”生产装饰套装门技术属于国内首创。美心集团在生产防盗门的同时,首先在国内开发生产出钢木门、实木门、实木复合门、模压门等多种门类产品,特别是美心家美公司成功研制的自动化喷涂油漆流水线,在生产套装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成为国内室内套装门品种最全的企业。5、墙体材料工业“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墙体材料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节能、利废、轻质、高强墙材产量有所增加,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产品质量稳中有升。表1-4:重庆墙材产品产量对比表单位:亿块折标砖20052009增长幅度墙材生产总量165.04180.789.66%其中:节能墙材13.0219.5850.38%空心墙材16.5822.5736.13%利废墙材29.1839.9136.77%(四)存在的主要问题1、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发展方式和产品的趋同化。如水泥行业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在引进、消化、吸收后,很快在各地被重复复制,产能急剧增加,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效益严重下滑。墙体材料中,全市烧结类墙材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低价倾销,市场混乱,使得符合国家鼓励的上规模和上档次的新型墙材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况。2、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而言,大部分中小建材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单位能耗高,环境污染重。以水泥和墙材工业为例,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矿山开采使用民采民运的方式,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治理投入较少。2009年全市产销烧结页岩实心砖129.83亿块,占墙材总量的71.74%,而此种墙体材料产品能源消耗高,土地占用、环境污染都比较严重。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小建材企业的环保措施有较大提高,但与国家对环保要求的差距仍然很大,能耗和污染问题将成为制约重庆市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缺乏资金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重庆市建材行业自我积累和自我良性发展的资金不足,影响全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建材工业发展的需要。重庆市建材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承担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的人才不足。引进资金、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全市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环境1、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8.58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35万亿元,年均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8.88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2.4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6.1%。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由温饱型的衣食消费为主,向全面小康型的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拉动了城市建设的改造与发展、城乡住房建设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方向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收入,保民生,扩内需,将成为拉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最主要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总体上来看,“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有可能从两位数的高增长期,进入7.5%-8.5%左右的稳步发展阶段。2、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国民经济保持着高于国内平均增速度增长态势,位列西部十二省市的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467.7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530.01亿元,年均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2006.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17.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7.6%。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建材、钢铁等工业产品保持了持续增长的需求。目前,重庆经济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阶段,也是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小康”和建成西部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重庆市将把握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完成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西部服务和消费之都、构建特色农业体系和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四大任务。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万亿元,年均增长24%,新增利润850亿元,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西部领先;推进形成工业集中布局格局,重点打造两江新区、江南工业走廊、综合保税区等产业增长极,构建“一圈两翼”协调互动的产业格局。(二)产业环境分析1、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现状建材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是建材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石材.、铝塑复合板、人造板等建材产品多年来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的建材工业体系。通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到“十一五”末期,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材等主要行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全国水泥工业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熟料产量占熟料总产量的72.5%,平板玻璃生产中浮法工艺达到84%,国际先进水平浮法线占我国浮法线能力的比例上升为30%,国产大型节能高效建筑陶瓷窑炉、大型烧结空心砖装备已成为主流装备。随着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筑卫生陶瓷、石材产业逐步向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转移,形成了一批新兴的陶瓷、石材基地,带动了新陶瓷、石材产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每年实际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7亿吨。其中水泥和新墙材产业是主力军,水泥产业每年利用工业废渣近5亿多吨。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已有49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成投产了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3316兆瓦,2009年节省标煤800多万吨,增效近70亿元。玻璃窑余热发电技术也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已运营和在建的发电站10座。同时,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垃圾等方面逐步进入工业化阶段,建成一批协同处置环保工程。2009年,全国水泥产业吨水泥综合能耗113千克标煤,比2005年下降了14.4%左右;建筑陶瓷单位综合能耗从6.57千克标煤/n?下降到5.32千克标煤A降低了19%;卫生陶瓷单位综合能耗从14.03kgce件下降到11.14千克标煤/件,降低了21%;平板玻璃每重量箱综合能耗由21.52千克标煤降低到17.64千克标煤。我国建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部分行业落后生产力退出缓慢、产业集中度低,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产业链过短或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模式粗放,宏观调控乏力,导致以价格战为表现形式的低附加值同质化产品的恶性市场竞争,行业技术进步的效果未能在行业效益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国际竞争力不强。2、我国建材工业发展趋势一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步伐,建材工业发展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一为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在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建材工业的发展重点将转向加工制品业。墙体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复合化、装配化、节能化、利废化、轻质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一一传统建材工业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代价的。为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大力发展节能型建材依然是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一一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将加快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联合将成为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的鲜明特点。一一在各主要行业生产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建材工业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阶段。总之,“十二五”是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形势要求建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建材工业将沿着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由原材料制造业向加工制品业为主的转变,实现由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实现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的转变。三、发展条件分析(-)资源条件重庆市境内拥有丰富的天然气、铝土矿、盐矿等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68种,开发利用的矿产39种,天然气、铝、锦、钢、锯等16种矿产资源的查明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全市非金属矿产共26种、168处;玻璃用石英砂、陶瓷用砂岩、水泥用石灰岩、石膏和滑石等非金属矿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重庆市水资源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经济可开发的水能发电装机容量达820万千瓦。(二)能源条件重庆市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并有12条22-50万伏的干线与湖北、四川、贵州相连。未来几年,重庆市计划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IOOo万千瓦,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将增加至2200万千瓦;另外,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后,发电量将大为提高,其新增的电力将优先输送到湖北省和重庆市。重庆市已探明天然气储量4000亿立方米,气田开采量占全国1/4;重庆还是我国南方产煤区之一,探明煤炭可采储量22亿吨,储量和产能均可自保煤炭需求,对发展工业十分有利。()交通运输条件重庆市交通运输便捷,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水、陆、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对建材工业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十分有利。水路重庆市是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西部唯一特大城市。三峡水库两次蓄水后,重庆市库区航道通行船舶由原来IOOO吨级提高到5000吨级,低廉的水运成本和巨大的运输容量使重庆市水运业十分突出。长江年货运量13亿吨以上,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莱茵河的2.3倍,居世界之首;长江的运能相当于10条京广铁路。重庆市是长江三大港节点之一,是西部最大的通海港,已实现江海联运,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市。2009年,重庆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1.15亿吨,集装箱171万标箱。到2020年,重庆港将成为长江干线南京以上的航运中心。公路重庆市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交通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到134.6公里,是全国平均密度的3倍;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接近2000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二环八射”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到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覆盖率将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实现“四小时通达”。铁路2009年,重庆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209公里,有6条铁路与全国相连。目前,重庆境内有8条铁路在建设。到2015年,将建成16个铁路项目;届时,全市铁路交通将实现与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通达,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地区8小时通达,成为西部重要的铁路枢纽。航空重庆市有三个机场,其中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大型货机,已跃居全国十大机场之列。目前已开通至日本名古屋、美国西雅图、泰国曼谷、法国土鲁兹、韩国汉城、新加坡,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国内国际(地区)IlO多条航线。(四)劳动力条件重庆市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庆市劳动力资源充足,据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市有富余劳动力46.83万人。四、市场前景分析(-)市场机遇1、一个总体部署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给重庆提出了三大定位: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2009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09)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做实这三大定位。3号文件对重庆市水利设施建设、综合交通建设、能源开发建设,以及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重庆必将因此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2、四大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下一个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上三个大台阶”,即今后十年要通过努力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几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达10%;“十二五”期间,中央将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计划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23个新开工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将为包括建材行业在内的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两江新区战略重庆两江新区作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于2010年6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成立,体现了中国开发开放战略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的战略大转移。两江新区将构成增长极内核、带动区域协同发展。1200km2的两江新区,力争促进“西三角”(重庆一成都一西安)乃至680万kn?、4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据测算:两江新区将拉动“成渝经济带”制造业年均增长提高10个百分点,云南和贵州能源产业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湖南、湖北、陕西、广西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江新区成为国家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城乡统筹战略2007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十二五”期间,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为建材产品提供巨大的需求市场。中心城市战略继国务院3号文件后,又一重要规划将重庆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这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五个方面的使命:”突出的区域辐射功能,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成为内陆直接对外开放的城市;成为西部乃至中国的物流、交通和人流门户与枢纽;肩负更重要的产业职能和经济职能;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区。”未来10年,重庆将建成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中心城市之一。3、三大行业契机正值国内建材行业产业升级,产业增长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当前,我国建材工业已基本实现了规模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等基础原材料可满足市场总需求,长期以来对量增长的追逐正逐渐让位于质的提升。转变建材工业增长方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材工业,进一步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是未来建材工业发展的重点。从2005年开始,我国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建材工业增长重心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9年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35.53%,超过东部地区12.24%的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在全国建材工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34.02%上升到2009年的41%o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价格等要素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东部地区加速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这给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低碳、节能减排为建材行业注入强劲活力。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建筑节能是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建筑总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全国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根据我国建筑节能相关规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全面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重点城市执行65%的设计标准。节能建筑的推广将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所有城市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复合多功能墙体成为发展的重点;此外,为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将积极开发和生产节能型门窗、屋顶材料,推广应用节能保温体系和技术等。建材行业走节能环保路线成为大势所趋,节能环保建材在未来的市场中也将成为主导市场发展的潮流方向。建材下乡释放农村建材消费。由重庆提出的“建材下乡”正式写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表示,要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重庆直辖市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为一体,称为最大乡村城市,具备建材下乡的优势,且随着建筑业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意味着附属于房地产的建材品种,如水泥、陶瓷、涂料、地板、装饰装修材料等,都将受益于房地产的增长而出现强势增长的格局。同时,重庆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特别是乡镇市场的政策倾斜与政策投入,使曾被边缘化的乡镇市场,在宏观经济的辐射中开始慢慢的预热起来,乡镇市场的消费需要也开始不断释放。可以说,随着中小城市和农村建筑行业的发展,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建材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可观。(二)市场需求分析重庆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重庆市将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村公路、水土保持、人畜饮水工程等);加强大中小城市群的建设,并将有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国务院新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城镇人口将达到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重庆市将推进大规模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覆盖率达到100%,形成3000公里的“两环十射多联线”的高速公路基本骨架网络;铁路网络区县覆盖率达到90%,形成3000公里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的铁路骨架网络;以及八大港口建设、“一大三小”机场建设、“一环九线”的主城轻轨建设等。重庆市将致力于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稳定。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增长的住宅建设工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持续拉动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经济将达到年均15%的增速;到“十二五”末,全市人均GDP达到7000美金,经济和社会将实现跨跃式发展。根据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以及发展趋势,预测2015年主要建材产品需求量如下表。表44:重庆市“十二五”末主要建材产品需求产业分类需求拉动因素2015年需求量水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增长、新农村建设全国21亿吨重庆市5500万吨玻璃汽车产业、建筑节能、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建设全国6.5亿重量箱重庆市2500万重量箱玻璃纤维汽车产业、风电市场、造船、国际市场全国200万吨陶逢城镇化率提高、住宅产业化卫生陶瓷:全国2亿件;重庆市500万件建筑陶瓷:全国80亿n?;重庆市2.2亿m2墙体材料建筑总量增长、建筑节能、住宅产业化、城镇化率提高、新农村建设全国IOOOO亿块标砖重庆市220亿块标砖装饰装修材料城镇化率提高木门:全国3亿重庆市750万m2人造板:全国1.5亿重庆市375万m3化学建材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节能全国8500万吨重庆市175万吨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以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我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战略规划为基础,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三个转型。KP: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型,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建材产品。引导和鼓励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化和分工专业化,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生产性服务企业配套支撑,产业产品链式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配套能力的区域品牌。构建“内外双源”的发展动力机制,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全面提升重庆市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力争到“十二五”末,水泥和玻璃纤维产业的产业链得到较大的延伸,玻璃产业、装饰装修材料和化学建材产业成为重庆市建材工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型墙体材料和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取得新的突破,并形成以玻璃生产及深加工、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卫生陶瓷生产及配套、以及装饰装修材料生产的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产业集群,为重庆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积极贡献。(二)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转变建材工业发展方式水泥工业要延伸产业链。着力推广和发展干粉砂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预拌混凝土;适应城市地下管网、污水处理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积极拓展水泥制品业的应用领域和范围;研发和推进集成拼装式预制建筑梁柱、水泥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等水泥终端产品的生产和施工安装技术,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建筑施工业的被动适应者向建筑工业化的推动者的转变。玻璃、玻纤工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深加工比例。积极发展超薄、超白玻璃,重点发展LOWe玻璃、汽车玻璃、导电膜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加工玻璃新产品;努力打通“玻璃纤维-玻纤复合材料加工成型.车用塑型件”和“玻璃纤维.电子细纱及电子布.覆铜板(CeL)电路板”的产业链通道,深耕高性能玻纤织物领域,加快形成适应建筑业、汽车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生产规模。墙体材料工业要大力发展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利废节能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等产品。装饰装修材料、化学建材产品应朝着系列配套、绿色环保、健康促进、复合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节能门窗、装饰木门、铝材精加工装饰产品、中高档建筑涂料等。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材工业是最具备发展循环经济潜力的重要产业。要鼓励和支持水泥企业开展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实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示范线,完善相关技术装备和政策法规,获得公众理解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努力把水泥工业办成大、中城市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及其他有害、有毒物质的环保生态产业;要鼓励和支持水泥、玻璃等建材企业利用其窑炉余热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继续鼓励水泥、墙体材料企业发挥好其在消纳粉煤灰、煤肝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减排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能耗高、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对现有生产线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其中,水泥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