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周朴园【3篇】.docx
我眼中的周朴园【3篇】我眼中的周朴园篇1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顶梁的那根柱子。但是,周朴园的黑暗、奸诈、冷酷与虚伪像是一条贪婪的虫子,将他咬噬得只剩下一具皮囊。正如空心的树木会轻易被风折断一样,周朴园与他的周公馆外表虽光鲜亮丽,但其实已经经不起一点风雨。可是这次,鲁侍萍携着谁也看不透的暴风雨呼啸而至,周朴园这根徒有其表的顶梁柱,终于连带着早已破败不堪的整个家族毁灭在了这阵雷雨之中。周朴园是一个现实得冷酷的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摸爬滚打,让他深刻地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于是,“叫警车杀工人”“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这些为了发财办的昧心事,他却丝毫不以为然,因为他眼中只有一个“钱”字。虽然每个人都会有感性和理性的方面,但我眼中的周朴园,就算感性也物质得可怕。当他一直认定已经投水死了的侍萍再次站在他的面前时,当他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逃避面对的过去时,他首先想到的却是侍萍的居心。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因为自己要娶富家小姐,而在年三十的晚上被自己赶出家门,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回到自己面前时,一定是有所企图的,一定是想从这里得到点什么物质补偿。于是他不停地想给侍萍钱,把她打发走。就算他对侍萍说了一段看似感人至深的话语,但是他真正怀念的只是原来那位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梅侍萍,是那个不会对自己的地位和家庭构成威胁的,已经投水死了的梅小姐。这样以功利的心说自己“怀念侍萍”的周朴园,他的怀念是虚伪的。他那时只是为了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为了尽快解决掉这个恼人的障碍,这样一想,周朴园对侍萍真正的怀念,还剩多少呢?在面对鲁大海时,他的残忍与奸诈暴露无遗。他一边进行血腥的镇压,一边又收买工人代表,并将鲁大海无情地开除。在他眼中,鲁大海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威胁,只有铲除掉他周朴园才能安身。同一件事,也许其他父亲会这样想:虽然他是罢工的工人代表,但他首先是我的儿子。但周朴园却是这样想的:虽然他是我儿子,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罢工的工人代表。一前一后,区别的不仅仅是语序,还有周朴园那颗与常人不同的,残忍奸诈的心。在那场雷雨中,周家轰然倒地,周朴园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我想,压断周朴园这根立柱的,也许有侍萍带给他的冲击,也许有家族内部的混乱,兴许还有那些工人的魂灵。但是真正的根源,是他那颗功利得早已乌黑扭曲的心。我眼中的周朴园篇2初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便恰似读懂了那个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曾经无视流言蜚语爱上门第悬殊的下层人家的姑娘,他们曾经都是渴望改造社会,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热血青年,他们曾经天真的以为爱“我”的可以信手拈来,“我”爱的都是一时兴起,他们曾经背离真爱为寻得诱人的金钱和利益,他们曾经残忍的仓皇而逃。但又不得不说,他们也用数十年旁人不懂的方式给故人一个毫不保留的偿还,也给那个时代的苟且一个看似恰当的理由。我想,年轻时的周朴园应该是单纯而向往自由的,他爱上了侍萍,他的佣人,他一生只能用来呼来唤去、同情和施舍的人,那种爱注定不是一往而深,只是不知所起。或许,他并不懂得爱是长久相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他并不懂得爱是给侍萍一个安稳的、妥帖的未来。他单纯的去肆意爱了,却没有承诺,他也自由的去追梦了,却还是贪婪的造就欲望。诚然,他是不负责任的,但他还是会保留侍萍曾经喜欢的家具和习惯。人老了,往事就淡了,只徒增了几分担忧和愧疚,仅此而已。就像现实中我们所谓年轻时的疯狂早已是过往烟云,不愿提起,并不是真的就释然和忘怀了,只是我们都更愿意相信那些曾经磨平了我们少不经事的棱角的人和事都是这辈子最纯真的记忆。周朴园应该是恨这个时代的,让他疯狂又让他堕落,让他爱过又让他抛弃,让他柔情又让他冷酷,让他拥有事业上的成就又让他不被真爱成全。只能说,时代湮没了人性的单纯和善意,让人们不得不虚伪和武装,与欲望不谋而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而情深缘浅,一切都是因果定数。时代决定着命运的风向,顺风而下或逆风而上,我们都会是命运的承载者,都是命运里来来往往的星云过客。他给了她爱,她便爱了他;他赶她走,她便寻死投河;他躲了她三十年,她找了他三十年;他有了一个家,她有了一个家;他再遇着她,已过花甲,她更是容颜迟暮。三十年的时间,他们各自都老了,都不敢爱不能爱了。事已至此,唯愿爱过就别再亏欠,唯愿这悲剧的造成不是人性的扭曲,只是时代的无可奈何。我眼中的周朴园篇3很多人看曹禺先生的雷雨都是被它的戏剧性冲突而吸引,被它的人物鲜明的性格形象而震撼,但是极少有人喜欢周朴园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连曹禺先生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形象都不是周朴园,但当我完整地看完雷雨,我却觉得周朴园是我心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初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中时,只不过当时图省事看的是雷雨的简介,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就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有雷雨的一个选节,但是我并不能全面地了解雷雨这个剧本和剧中的人物。到今天才算真正地看了一遍雷雨,后来又看了一遍学校话剧社演的雷雨,心里对这部剧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不再如刚开始时那样地讨厌。我心中地周朴园是一个矛盾、彷徨、孤独的灵魂,当然我是侧重于周朴园的个人感情来说的。不可否认周朴园有他心理阴暗的一面,他间接地害死了那么多的劳工,从死者身上压榨、剥削金钱,这是他一生都不可磨灭的天大的罪恶。可是他也得到了惩罚,他的晚景凄凉,所有他的亲人的人死的死,疯的疯,其实他最后是最清醒的,也是最可怜的。我们有理由谴责他的无情,也有理由同情他的可怜。我想很多女人都不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周朴园,毕竟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将年轻时的爱人侍萍抛弃,总觉得这样是罪大恶极的。但是我认为这毕竟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因为我们可以由此想到现实中谁又不是为了自己而放弃了爱情。面包与爱情面前,谁会淡定面对呢?毕竟死生契阔的爱情只出现在书上。谴责别人其实就是在谴责我们自己。当然,我们的生活所求的并不完全是物质,所以我对周朴园是宽容的。雷雨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周朴园与侍萍时隔多年再次相见的场景,我觉得这样一个个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面部表情都十分丰富,很有看点。所以我在雷雨话剧表演中也最喜欢这一场景。时隔多年后,周朴园与在周家寻找女儿的侍萍相遇,一开始,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他所保持的生活习惯仍旧是顾及着当年侍萍的'身体。这种温情差一点儿让我们误认为他是多情的。但当侍萍一步一步地故意引导周朴园认出了自己时,他却又露出了自私的嘴脸,不论质问侍萍,还是给侍萍钱,让侍萍拿钱以后离开这里。这一场景周朴园的情感变化很明显,能充分体现他人格中矛盾的一面。也让我对他这一形象,又爱又恨。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男人真是可恶到了极点,但你又不能说他十恶不赦,因为他毕竟对侍萍还残存了一点旧情。所以说周朴园是矛盾的,他爱的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年轻时的侍萍,所以当他看到经过岁月侵蚀的侍萍时是那样吃惊。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没有抛弃一切的勇气和侍萍生死与共地在一起。我总觉得每一个看客都不该因为他抛弃了侍萍而看不起他,当然我不是再为他开脱,因为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从他的角度出发。除了周朴园爱情上的矛盾,我从周朴园的身上还看到了一种强势的旧式封建君主的气息。他强势霸道、蛮不讲理,好像家里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他的附属品。他强迫藜漪喝药的方式和手段,让我觉得他有一些变态。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在他面前唯唯诺诺,让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是像军队士兵的无条件服从。从周朴园这种人物专横霸道的性格中,我们很难想象当初他竟然能屈服于来自家庭的压力而放弃侍萍另娶蔡漪。其实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我们在雷雨中看到的周萍的懦弱样子,大概就是年轻时周朴园的映照了。所以我们也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雷雨”这场变故,周萍不自杀,一切按照正常发展,年长的周萍很可能也会成为周朴园那样的人。这也让我想到了家庭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从雷雨中我没有看出周朴园对周大海这个儿子的特殊感情,这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周朴园会对这个流离在外的儿子有愧疚,但是我却只看到了他说,自己的亲儿子竟然帮着外人对付他。他的漠然,让我明白了原来有时血缘关系也不能维持人与人温情。怪不得,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兄弟相残、宫廷政变。作为一个向来同情弱小的人,将雷雨读到最后时,我不可避免地同情了周朴园。那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强势的君主似的人物了,而成了一个疲惫的、凄凉的、苍老的老人,看到这样的周朴园,谁还能在用谴责的话语来指责他呢?他孤独地活在这世上,品食着他一手酿成的苦果,他已经遭到了世上最严厉的惩罚。老年的周朴园最是可爱,他弥补了家庭变故前对蔡漪和侍萍的辜负,照顾着两个疯女人。这样的结局令看客唏嘘不已。曹禺先生说过他创作雷雨最初动机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和丑恶,写雷雨纯属一种创作的欲望。所以我也不想将周朴园的形象与什么封建社会的丑恶,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联系起来,我只把他看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受了命运的捉弄。而我们每个看客谁又不在命运这张大网中战战兢兢地生活着,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运势,不论我们悲观,还是乐观,我们都得活。就像周朴园一样,他的人生都这么惨了,但他也没有自己结果生命。可见生有所恋,我们还得和命运作斗争,不是有句话说,与天斗其乐无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