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字城市专项规划.docx
新时代数字城市专项规划前言-1-第一章基础形势-2-第一节发展现状-2-第二节面临形势-6-第二章总体要求-10-第一节指导思想-10-第二节基本原则-10-第三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总体框架-15-第一节管理架构设计-15-第二节业务架构设计-16-第三节技术架构设计-19-第四章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23-第一节建立整体高效的决策运行体系-23-第二节深化提升数字政府服务体系-25-第三节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28-第四节创新发展数字政府治理体系-30-第五章建设共建共享的数字社会-38-第一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38-第二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41-第三节优化数字公共服务-43-第四节发展数字文体事业-47-第六章发展创新融合的数字经济-51-第一节打造数字经济平台载体-51-第二节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生态-53-第三节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55-第四节广泛开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60-第七章打造一体化数字基础支撑-62-第一节完善统筹集约的基础设施-62-第二节构建闭环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65-第三节加强严密可靠的安全保障-67-第八章保障措施-7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70-第二节建立推进机制-70-第三节健全制度规范-71-第四节加大资金支持-71-第五节强化人才支撑-72-第六节加强监测评估-72-建设“数字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省省委明确把数字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加快数字建设,成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战略支撑。县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沿海城镇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闽粤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十四五”期间将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南大门”、新增长极、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奋力谱写富美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围绕上述目标,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数字城市专项规划,努力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以省“十四五”数字专项规划市“十四五”数字专项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为依据,全面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实县委和县政府工作要求,明确“十四五”时期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框架、重点任务等,是“十四五”时期全县各部门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指南,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第一章基础形势第一节发展现状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充分发挥县区位、产业、政策、文化等优势,扎实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一、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十三五”时期,我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组建数字城市办公室,拟定全县数据资源与政务服务管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全县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信息化政策精神,出台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全县数字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数字基础支撑日趋增强。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16年以来,我县累计完成4G基站建设683个,投资金额7000余万元。4G基站建设地点覆盖15个乡镇、主要交通干道、工业园区、重点企事业单位。近年来,以5G基站建设为主,在存量4G基站的基础上完成升级改造。截止2021年,我县总规划5G基站244个,其中移动2.6G频段82个,已完工82个;移动700M频段71个,已完工41个;电信联通共建合计92个,已完工61个。建成以省网办、云平台、工改系统为主的网上办事大厅,智能查询一体机和自助终端为主的智能服务大厅,闽政通微信公众号、通微信公众号、闽政通APP、通APP为主的手机服务终端,并纳入县、乡镇(区)、社区(村)所有的审批服务事项,打造全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三、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办事清单占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达到100%,“一趟不用跑”转化率达到94.47%o全县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或分中心窗口,推行“企业+N秒办”、竣工联合验收、不动产转移等“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网上预约”“绿色通道”“延时受理”“告知录诺”等服务。县党政OA系统业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线路贯通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程网力、,让文件收发工作“少走马路、多走网路”,为办公运行和政务服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县“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部完成,全县95个试点村(社区)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全部启用。全面更新教育教学装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教育、校际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校园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多媒体覆盖率和“在线课堂”开课率达到100%。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县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29463份,电子建档率达84.31%。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拓展项目,全县分级诊疗系统均已开通使用。全县219所公办村卫生所医保延伸终端服务点全部开通,让68万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保报销,有效推进了我县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以闽政通APP.通APP、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促进全县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级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县总医院和基层卫生院按全省统一要求做好远程医疗服务,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五、电子商务加速发展。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7.2亿元,网络零售额5.14亿元。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09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50%,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有电商企业165家、电商店铺2125家,线上年均营业额千万级企业3家、百万级企业5家。推出八仙茶、网红芭乐、黄金百香果、富硒鸡蛋等十几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网销产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输出2020年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3家企业正在搭建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多层次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21期、11139人次,累计孵化学员开设各类线上店铺139个。六、智能化生产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县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迈进。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6家企业入选省、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个项目分别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虚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我县数字城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数字、数字建设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数字基础设施仍需完善。5G网络建设尚在初期,5G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还不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仍需加强,不少县直部门拥有自建机房,资源利用率不高,各单位分散运维,投入大、效益低。随着网上政务平台的应用日趋增多,政务内网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当前全县政务内网带宽严重不足,电子政务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覆盖范围和安全防护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略显滞后,物联网较大规模的应用仍局限于视频监控、农业种植、环保监测等领域,其他领域应用有待提升。物联网感知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分头建设视频监控、水、气等感知设备,部分点位同类设备多部门同时部署,缺少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二、数据服务能力亟需加强。政务服务网络缺乏统一标准,政务服务网络建设不统一,贯通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数据壁垒未能打破,各系统数据无法高效衔接和共享。政务服务体系仍需在精细化和智能化方面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尚待健全完善,数据共享基础支撑能力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仍需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足,数据应用还处在信息自动提取、数据比对等初级阶段,大数据分析支撑管理决策的能力不强。三、协同治理模式尚未成型。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建设水平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信息化项目推进困难,亟需向以城市运行要素为单元建设转变。社会治理各领域数字化应用深度不足,缺乏综合态势分析研判、智能化的监测预警和事件的统一、智能化处置机制,尚未建成综合性、集约化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四、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与公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亟需转变理念、创新方式。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仍需加强,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仍然突出,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和互通共享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文旅体融合服务有待提升,景区、文化场所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智慧交通建设仍停留在基础设施改造阶段,大数据服务出行能力不足。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领域进展缓慢。五、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中小企业居多,数字经济行业龙头偏少偏小,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我县海洋、制造、物流、旅游、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的作用尚不充分,中小微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困难和问题,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不足,在创新、研发等环节与先发地区仍有差距。第二节面临形势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塑全球竞争力、谋求竞争新优势的共同选择。国内先发地区均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积极落实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强数字建设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我县加快数字建设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严峻挑战。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以数据资源高效治理为要素基础,以城市中枢智能治理为重要技术手段,全面构建跨层级综合治理、跨部门协同治理、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等城市治理新模式,将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我县亟需弥补短板、重点突破,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新兴技术和管理的有机融合为手段、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核心,加快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数据中心,进一步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三、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疫情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5G+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新动能展现出强劲活力,线上医疗、在线办公、智慧经济、直播带货、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与此同时,国家也积极实施“新基建”战略,进一步夯实了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新基建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抓手。在此背景下,我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面临如何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推动新基建、发展数字新经济的挑战。如何牢牢把握住数字变革的战略机遇,以“数字城市”助推高质量发展,实施“工业强县、山海兴县、文旅名县、富美新城”,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有待系统性推进。四、改革开放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疫情加速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重大举措的出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举措不断出台。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步伐加快,相关支持政策更实、力度更大;县融入周边经济区的战略也加快推进,给我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稳步环境与条件。但是,我县数字经济发展层次不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较为薄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如何在自身发展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借势用势,融入周边经济区加快数字建设还需强有力的抓手。此外,在周边县市同步发力,你追我赶的情形下,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更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当前,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为数字进一步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中央明确支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要求加快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国家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省委明确把数字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加快数字建设,成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战略支撑;市作为“数字丝路”核心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将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为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精神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部署,结合省、市、县“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以及数字、数字顶层设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数“治”赋能数“智”,以新基建促新发展,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引导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提质提效、城市治理精准精细、民生服务多元惠普、产业发展竞进提质。通过数字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产业、政策、文化等优势,扎实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和发展,为我县实施“工业强县、山海兴县、文旅名县、富美新城”战略,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基于“数字”规划建设基础,按照全市建设统一部署要求,以整体、统筹、协调的视角,因地制宜提出我县数字建设的主要架构、主要应用和实施步骤。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数字化发展顶层设计,全面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全县数字城市建设,提升数据共建共享水平,避免盲目无序重复建设。二、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各类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发挥数据对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数据云技术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多元共建,开放合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数字城市”互动发展格局。围绕“海丝”核心区建设,加强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区域合作,以侨架桥,发挥侨胞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更多数字经济优势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数字生态体系构建。四、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需求导向,以解决城市治理难点、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把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发挥信息化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努力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惠民服务。五、夯实基础,安全可控。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加快构建泛在互联、集约共享、融合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应急处置方案,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坚持网络安全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和重要系统的数字安全,确保数字城市建设可管可控。第三节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省、市政府数据汇聚共享的应用成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党建为引领,以“数据协同、治理协同、产业协同”为抓手,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住“数据口、治理口、服务口”三大关口,最终实现“六个一”,即“一码畅行、一网通办政事、一屏调度全城、一图感知全域、一键可知全局”。到2023年,优先建设一批共性基础支撑项目和市民体验感提升项目;数字底座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数据汇聚和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一网统管框架初步形成,跨部门联动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立起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精准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和治理效率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数字技术助力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成效显著。数字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城市中枢高效运转,数字政府高效协同,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数字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达到省市同类县域城市中上水平。一、数字政府高效协同。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各领域普及应用,数据驱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建成智能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的“智慧政府”,办公运行更加高效,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明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营造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网通办”全面实现,“一网好办”成效显著。到2025年,实现全县百分百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多跑一趟“,90%以上的事项“一趟不用跑”。二、数字社会普惠便捷。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应急、治安、环保、社保、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智能化治理、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城市运转更加绿色高效,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三、数字经济稳步发展。推动数字新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新业态,以数字赋能水产加工、生物科技、婴童文化、青梅加工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以数字技术促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提质增效扩容,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提升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水平,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45%以上。四、数字生态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构建基于数据资源管理、交易、服务的产业生态,实现政务、经济、社会数据汇聚共享、融合应用。智慧中枢高效运转,城市数据资源实时全量汇聚,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保障数据安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城市治理、服务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努力建成“智慧城市”样板。到2025年,全县百兆速率以上宽带用户占比、中心城区千兆宽带覆盖率、互联网IPv6支持率等均达100%,力争5G基站覆盖城乡重点区域,实现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客货运枢纽、医院、学校等5G网络全覆盖。第三章总体框架参照省“数字”“数字”总体规划架构的要求,我县“数字城市”的总体架构包括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其中,管理架构采用“管运分离”的建设运营模式,通过政企合作,推动全县“数字城市”改革建设发展;业务架构按照构建“整体集约”的要求,打造形成服务更优、整体合一的“1+3+N”数字城市应用体系;技术架构按照“四横三纵”的分层技术架构模型,实现与省、市数字建设相关系统和平台对接。第一节管理架构设计按照“数字”的改革建设总体部署要求,构建“统筹有力、上下一致、协同联动、权责明确”的全县“数字城市”改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规范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保障我县“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一、统一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构建“一把手”管理体系,设立县“数字城市”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跨部门协调和统一部署的力度,对“数字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二、统筹管理。县数字办作为本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和公共数据管理的行政主管机构,统筹管理“数字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县直各部门按照“数字政府”管理体制设立本部门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或信息化负责机构,在数字办的统筹下,参与“数字城市”建设,承担各自部门数据治理、业务系统、-15-特色应用开发等建设任务。三、专业运营。构建“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优秀骨干企业的技术、渠道优势和专业运营服务能力,鼓励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数字政府”项目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提升我县“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营的服务保障能力。以我县本地国企为主导,联合社会资本方成立数字城市运营公司为我县“数字城市”改革建设提供运营服务和技术支撑,提升本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服务能力。根据项目属性,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投资建设与运营服务。四、智库支撑。设立专家委员会,引入高校、研究院和咨询机构等智库力量,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县“数字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把关,提高“数字城市”改革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第二节业务架构设计按照全县“一盘棋”要求,围绕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夯实基础、塑造能力、完善支撑、赋码生活、创新应用”的总体思路,以数据整合、应用集成和服务融合为目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核心,打造数字城市“1+3+N”工程。通过构建一个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形成基层治理数字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便民惠民中心以及数字经济产业赋能中心三大中心,推出N个应用场景,加快实现数字政府智治化、数字经济高端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一、构建城市大脑生态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前沿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建设县大数据智慧中心、数字赋能中台、城市运行平台,形成“一中心、一中台、一平台”的3个“一”的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化)、态势监测(可视化)、事件预警(可控化),纵向延伸到镇(经开区),横向联动各领域,逐步接入智慧政务、城市运行、智慧民生等各类应用体系。二、构建基层治理数字行政中心。以共建共享、开放包容为原则,快速接入和拓展其他子系统,建设数字治理网格化平台,做大社会治理生态圈,形成覆盖县全县、15个乡镇、各单位的“1+15+N”的基层治理格局。以全县统一、五级贯通的数字治理网格化平台为核心,拓展党的建设、应急智慧、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生态保护、房屋监管、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灯杆等专项应用。通过逐步整合市监、综治、城管等部门,统筹推进村级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警务室(警务联络站)建设,把管理服务、治安防控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形成覆盖县、乡镇、村(社区)、单元网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管理服务工作格局,促进“线下治理”向“线下线上融合治理”转型,实现社会协同治理效益最大化。三、构建公共服务便民惠民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持续提升移动端应用集成化效果,以“i一码通城”为统一入口,以“连接、开放、使能”为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安全二维码为交互介质,打造出一套以百姓为中心、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i”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应用。将涉及各领域的二维码聚合成一个公民码,市民通过公民码即可享受办事审批、公共出行、居家生活、参观旅游、支付购物等服务。基于“i”整体框架,加快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民政、智慧养老、智慧交通(含停车)等重点领域民生普惠应用建设,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大部制、强服务”的管理体制。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赋能中心。着力发挥数字化对我县产业经济的驱动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融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招商统筹和项目管理工作,构建从项目信息筛选、政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项目管理、经济运行分析的全流程智慧化。加强营商环境构建,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构筑营商环境“引力场”。围绕聚焦全域旅游,构建旅游景点一体化信息对接平台,着力打造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山海资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治理工作,实现对基层组织结构、日常工作情况、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强化县政务与乡镇、村一级机构间的协同关系。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推动我县地理标志产品的销售。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壮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等各类数字经济创业创新载体。加强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以数字赋能新业态新模式新发展。公众企业政府人员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数字经济数宇行政便民惠民产业Bt值数字园区平台经济 电子商务数字农业 智慧海洋数字文旅 数字制造数字服务中心中心中心党政治理数字政务 营商环境智慧应急 治安防拄安全生产 生态保护智慧国土 智慧城管巡慧社区智慧出行居家生活支付购物MA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就业方般民政智慧养老平台赋能OO数据驱动蠹蠹大数据中6数字赋能中台*城市运行平台业务流程再造机制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图1数字城市”业务架构图第三节技术架构设计参照省市“数字政府”技术架构,以集约化、一体化为原则,构建“四横三纵”的分层技术架构模型,“四横”分别为数字服务入口、数字应用、数字平台和数字底座,“三纵”分别为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一、数字底座。按照集约化建设的原则,由市级统筹建设,提供统一的政务云、政务网基础支撑服务资源。基于市级政务云、政务网推动智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县大数据中心、网络互联系统、物联感知网络三个层面。通过县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县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通过网络互联系统建设,实现5G基站和千兆光纤建设覆盖面,实现主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客货运枢纽、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实现老旧小区、重点镇和重点村开展光纤网络升级改造。通过构建城市物联网感知平台,推进各类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和管理,实现全县物联感知信息的有效汇聚和整合,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二、数字平台。通过整合数据服务和应用支撑服务,为数字应用提供统一的能力支撑,统筹规建共性基础支撑和业务智能协同的数字赋能中台(含数据中台、应用中台、智能中台),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融会贯通、业务协同高效。数据中台主要依托政务云体系,加快城市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打造集省、市统筹建设的人口库、法人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社会信用信息库和专题库以及县自建的各类主题库,形成全县统一并与省市级平台互联互通的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支撑、数据治理等平台。业务中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进各部门信息系统整合,搭建业务支撑平台,以标准化、平台化、系统化的形式,实现各行各业应用赋能,提供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管理、消息管理等基础服务,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智能中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打造智慧中枢,提高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通过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统一向上提供智能客服、城市画像、精准决策等特色能力,为城市智能化应用提供公共开放平台服务和支撑服务。三、数字应用。对应业务架构的划分,结合我县本地实际需求和特色,以公共服务、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四大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为切入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城管、“互联网+医疗”、数字乡村、社会治理、工业互联网等建设,创新融合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数字服务入口。面向群众、企业和公务人员三大类服务对象,提供集约化、便捷化的数字服务入口,打造“i”、“通”等系列线上服务应用,部署以政务一体机为代表的线下服务终端。五、运行管理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建立高效、规范的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构建开放合作的运营新生态,保障数字城市协同推进、多元共营、长效稳定发展。六、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涵盖安全监管、安全技术、安全运营和安全管理内容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贯穿政务应用、公共支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为“数字城市”平稳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实现网络空间“安全清朗”的目标。七、标准规范体系。依托“数字”“数字”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并以国家、地方相关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指导,切实开展我县政务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有效规范我县数字城市建设。公努人员市行台i诏安线上瓜务平台政务服务一体机线下服务终端公共服务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基层治理数字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便民惠民中心数字经济产业赋能中心智能感知与分析智能运行与处置器I用CFa11服务管理消息管理平台支尊服务数据服务平台I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治理工具共享交换平台与隔市街接:【政HiI政务网I,网络互联系统物联感知平台图2数字城市”技术架构图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第四章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构建电子政务新模式,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无差别、全覆盖、高质量、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撑政府服务管理数字化运行,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一节建立整体高效的决策运行体系适应新时代新兴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新趋势,创新数字化助推党政协同治理新机制,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数字化支撑,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形成各级党政职能部门横向业务全覆盖、纵向管理全贯通的数字化工作体系。一、深化党政机关数字化改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党政机关数字化水平,推动政府履职方式系统重塑,构建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加速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业务全面上网,强化数据驱动的党政机关管理运行改革创新,提升党建、财政、审计、规划、档案等业务的数字化能力。围绕决策、执行、监督等机关履职全过程,加快实施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建立党群互动平台,构建“党群联建,双向引领”的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以数据共享开放推动基层减负应用,探索构建“还数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数字化支撑。加强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数字化支撑。推进“互联网+”在党的组织建设、志愿服务、干部培训等领域的运用。助力党的四风建设,打造数据铁笼,加大电子监督,构筑权力监管防火墙。拓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交流、知情知政渠道,实现议案提案办理流程全程可视。深入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等建设,全面推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加强政法部门数据跨边界共享和协同治理,不断提升数字法治发展水平。三、建立科学智慧的决策支持平台。围绕我县各领域的应用需求,基于大数据中心,在充分整合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决策支撑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汇聚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运用知识化、模型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为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趋势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推进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决策机制建设,加大决策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提升决策过程的规范性、透明性,提升决策结果的整体性、平衡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专栏:数字化治理应用项目建设县级“指挥驾驶舱”系统。基于大数据中心与城市运行平台,开发县级“指挥驾驶舱”,对县级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数据进行汇聚和统计分析,实现经济监测数字化,推动经济决策智能化、智慧化,进一步提升领导决策科学化水平。该系统实现对火灾、地质灾害、疫情等突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指挥调度;展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海洋强县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进展和成效;对全县各级各部门视频调度。加快推进移动办公平台应用。根据省里统一部署使用“闽政通办公APP”,以“统一服务入口、统一办公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办公协作”为抓手,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贯穿省、市、县、乡、村,形成全县一体化协同办公和移动办公模式,提升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办公效能,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和移动办公。第二节深化提升数字政府服务体系全面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平台支撑能力,推进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便捷智能的数字政府,大力提升政府治理的现代化便利化水平。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目录要求,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依托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完善“一网通办”工作机制,增加“秒批秒办”和“免申即享”事项比重,逐步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体验与获得感。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应用,加强政务服务全流程评价和监管,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加强与上级市直单位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动数据资源深度汇聚共享、业务流程深度协同融合。二、提升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推进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电子证照管理平台、电子印章服务平台、可信电子文件平台的支撑应用,拓展政务领域认证服务,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提升县级政务数据共享协同平台,强化公共数据资源核心枢纽功能,实现跨系统、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县级政府网站统一平台,提升集约共享和安全运维能力。三、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方式。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推广应用统一移动端,健全线下实体政务大厅,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推动数字政务向园区、基层和乡村延伸,打造全域化、智慧化、便捷化、系统性、重塑性、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窗口力、网上办、自助办、掌上办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包容”公共服务新格局。立足“场景化”“一件事”协同应用需求,通过“大场景、小切口”,推进“一件事”改革中的跨部门业务流程协同、数据共享。推进终端“进村、进企、进社区、进老区”,打造“24小时不打洋”政务服务标杆,推动重点领域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就近办、随时办。四、数字化助推政务大厅服务升级。根据省、市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和管理规范,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与升级改造,提升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能力,实现县依申请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重点建设园区、乡镇(区)、社区(村)政务服务